关于对联起源.docx_第1页
关于对联起源.docx_第2页
关于对联起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联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 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与 “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挂在左右 两扇正门上,借以驱邪避鬼,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 年。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学,附庸风雅的后蜀末代皇帝 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 法感觉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的创意。于是, “每岁除,命 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这些词是些什么词,史 书没有记载,但后人可以猜想出,那该都是些有情趣、有 文采的辞藻,而不再仅是干巴巴两个神仙的名字。孟昶亡 国的头一年,即公元 934 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史蜀世家:“末年, 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 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 传下的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 十四年。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 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 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 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那两句意思干瘪的联句,竟开 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 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 缺少的民间传统。有王安石的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 安石这首诗歌题目叫元日 ,也就是今天所谓大年初一的 意思。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旧是按照流传了 多少年的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不过,依照古今 对联集锦作者的理解,王安石诗中的桃符,应该已经是 新式的春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个时代, 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因此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 将它称为“桃符”罢了。 春联这一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 皇帝之后。朱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 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 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到他这时候,已经不像孟昶 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 ,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 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而且,原先或画或写, 用的是桃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 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 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有关朱元璋和对联的故 事, 簪云楼杂说有这样的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方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 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 以为笑乐。偶见一家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 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张贴,因问故。答云: 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 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该书所记,流传日久,真伪难辨。朱元璋当皇帝前, 未曾读过几天书,定都南京后,倒是学了些东西。但其有 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