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贫困情永驻:延津县关爱帮扶贫困群众纪实_第1页
爱洒贫困情永驻:延津县关爱帮扶贫困群众纪实_第2页
爱洒贫困情永驻:延津县关爱帮扶贫困群众纪实_第3页
爱洒贫困情永驻:延津县关爱帮扶贫困群众纪实_第4页
爱洒贫困情永驻:延津县关爱帮扶贫困群众纪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洒贫困情永驻 延津县关爱帮扶贫困群众纪实 当人们漫步街头,享受着县城的繁华与喧嚣时,在整个延津县,还有多少困难群众, 或因疾病的缠绕而痛苦,或因生活的贫困而无奈?这些贫困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牵挂着延 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领导的心。“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 难,让贫困家庭感受温暖和阳光”是延津县委、县政府提升扶贫工作水平,践行党的群众路 线实践活动向全县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五保老人的“安乐窝” 近年来,延津县始终把完善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体系建设作为“ 民生工程”的重点,把敬老 院工程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程,成立了农村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全覆盖工作领 导小组,加大投入,新建、改造、扩建敬老院。截至目前,全县 12 个乡镇已实现敬老院 “全覆盖”。2014 年2016 年,延津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 500 万元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机 构建设资金改善敬老院条件。2014 年改扩建王楼镇敬老院,新建魏邱乡、胙城乡敬老院; 2015 年新建马庄乡、小潭乡敬老院,改扩建石婆固镇敬老院;2016 年新建城关镇敬老院, 改扩建榆林乡、僧固乡、司寨乡 3 所敬老院。 延津县有农村五保户 2467 户 2530 人,为扩大集中供养范围,保证更多的五保老人进 入敬老院生活,延津县采取了乡镇办敬老院供养、村级五保大院供养与社会养老机构相结 合的方式,多渠道安置五保老人的生活。截至目前,该县五保户集中供养对象 533 人,集 中供养率已达 21%。 为了了解延津县敬老院的真实情况,记者走访了该县 10 个敬老院,对延津县敬老院有 了大体印象:室内室外卫生干净整洁;老人身上根本嗅不出臭味;宽敞明亮的厨房飘溢出 香喷喷的菜味;两人一室的寝室宽敞明亮;围墙内老人种植了各种蔬菜供自用。说起敬老 院里的幸福生活,老人们都满脸喜悦。 10 月 20 日中午 11 时,延津县王楼镇敬老院,秋日的中午阳光为这里增添了浓浓的暖 意,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在阳光下或尽情舒展着身体,或饶有兴致地聊着天,一派安乐祥 和的景象。 “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有电视看,吃饭每星期天天不重样,政府供养,日 子过得好着哩!要不是党和政府我早就入土了!”101 岁的张思会老人笑着说。张思会老人 进入敬老院 24 年了,24 年前, 77 岁的张思会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半年后妻子也相继去 世,他成了孤寡老人,1990 年进入乡敬老院至今,尽管年过百岁走起路来仍然轻盈自便。 80 多岁的郑惟才老人更是声若洪钟,精神百倍,一说起敬老院的生活禁不住像孩子般 边唱边舞。这里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王楼乡敬老院目前有 50 位老人,最小的老人 70 岁, 最大的 101 岁。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找不到没有亲人的孤独和担忧,更多的是喜悦与幸 福。 王楼镇敬老院正在扩建中,装上了暖气,增设了床位,设置了洗浴间、健身房、活动室, 还请了专门的厨师为老人们做饭。院内分成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宽敞整洁,环境幽 雅,建成后将是全镇孤寡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孤寡老人得以长寿的 “秘诀” 。 10 月 20 日中午 12 时 30 分,东屯镇敬老院,吃过中午饭的老人在和煦的阳光下轻松漫 步。79 岁的王得保老人告诉记者,5 年前,妻子得了半身不遂,自己无儿无女,无能力照 顾老伴儿,夫妻在当地政府的照顾下同时进入敬老院。为了方便王得保老人照顾自己的妻 子,院长单独给他们分了一间房,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下,现在老伴儿已经能拄 着拐杖行走了。“能活到今天我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是他们让我安度晚年。” 说着说着 老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70 岁的李绍孔老人一生未婚,来院之前一直跟着侄子生活,由于农活儿忙,饭也不能 按时吃,来到敬老院后,一天三顿饭不但按时吃,饭菜质量还可口,每星期中午饭不重样, 最少四次有肉,老人激动地说:“待在这里我再也不回去了,这里就是我养老的乐园。” 院长王学让告诉记者,现在的东屯镇敬老院是 2012 年改造过的,在外地工作人员爱心 捐款 200 万元定向用于敬老院硬件改造,现在夏有空调,冬有暖气,每个房间还带有卫生 间,老人们住得很舒适。 10 月 20 日下午 2 时,榆林乡敬老院,81 岁的王守让老人说:“ 我来院 7 年了,一个人 生活了大半辈子,到了老年生活不下去了,做一顿饭吃三顿,饥一顿饱一顿,身体不如以 前,自进入养老院后,我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越活越年轻。” 现任榆林乡敬老院院长 77 岁的娄元文,有近 43 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退休后投入照顾老 人的工作中,他说:2013 年 2 月 6 日,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敬老院看望这里的老人, 对老人鼓舞很大,老人们还说:“大领导都来看咱了,真幸福啊!” 10 月 21 日上午 9 时,司寨乡敬老院,整齐的菜园,布局合理的院内老人坐着聊天,呈 现幸福美好的生活画卷。“真没想到,我们这些孤寡老人晚年还能享受这样的清福!就是有 人用轿子抬,我也不会离开敬老院了。”70 多岁的张杰儒老人说。 67 岁的王贺礼老人说:“ 现在真是过上了好日子,住在这里生活有保障,头疼脑热有人 伺候。平时看看电视、下下棋、种种菜,日子真是没得说,我坐的轮椅还是县委书记祁文 华亲自送的呢。”司寨乡民政所所长孟庆民说,王贺礼老人来敬老院已 6 年多了,3 年前不 幸得了偏瘫导致半身不遂,在敬老院员工的照顾下,现在能坐轮椅行走。 84 岁的老人郑维才是敬老院的元老,“来敬老院 24 年了,在敬老院我过上了幸福生活, 每天早上一个鸡蛋,有菜、有汤、有热馒头,每星期中午饭不重样,冬天冷不着,夏天热 不着,床被按时清洗,可干净了,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一个孤寡老人老年有了依靠。”说起敬 老院的生活老人赞不绝口。 10 月 21 日上午 10 时,走进魏邱乡敬老院,宽敞明亮的“ 标准间”、绿树成荫的院子, 院内的老人或蹒跚漫步,或相互聊天,呈现出一幅祥和美好的生活画卷。71 岁的杨风传老 人,一个人孤独生活了大半辈子,4 年前,在生活无望时进入敬老院,“ 我无儿无女,心想 活够 60 多岁死了也够本了,没想到进到敬老院后,对晚年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在这里 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争取活到 100 岁。” 养老院院长齐东峰说:“现在养老院条件好多了,吃的住的都比以前强,我们这里现有 45 位老人,他们都是孤寡老人,一个人生活不下去了才想到来敬老院,到这里以后再也不 想离开了,每年过春节 95%以上的老人都在敬老院过年。 ”民政所所长王胜说:“敬老、爱 老、助老是民政干部的美德,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行善事是民政干部的职责,我们 将传承下去,力求做得更好。” 10 月 21 日中午 12 时马庄乡敬老院。走进马庄乡敬老院,宽敞的院落,一排略显破旧 却干净整洁的房子,平整的地面,院子中间长满绿色的蔬菜,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阴 凉处聊天,安静、充满温馨。72 岁的柴胡宝老人对记者说:“ 解放前,孤寡老人不但在有 生之年无生活依靠,而且死了连埋都没人埋,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 心下,在民政干部的关爱下,我们比有儿有女的家庭都过得幸福!”据悉,柴胡宝长期在外 打工,老了回家一个人无依无靠,生活无规律,一天吃一顿饭很正常,来敬老院时面黄肌 瘦,看到脸色红晕的柴胡宝老人,就能想得出他在敬老院的生活很开心。 在这里住着 20 多位孤寡老人,这些老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还有智障或其他疾病。 为了将这些老人照顾好,60 岁的杨福花身兼数职 院长、厨师、护工、清洁工、医护人 员、维修工。20 多年来,她就像伺候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着这里的老人,带给老人“ 家”的 感觉。 五保老人是生活最困难的一个群体,他们年事已高,但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无劳 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现在每个乡镇有这样一个场所,把老人们集中供养起来,基本生活 费由民政部门发给,吃、穿、住由政府负责,政府还出钱聘用服务员专门照顾老人,在这 里不怕日晒雨淋,不愁挨饿受冻,日子过得平稳又舒心,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还经常登门 看望慰问并送来慰问品。老人们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安乐窝” 。 “我们有义务把敬老院建设成为一个展示才华、老有所为的舞台,一所学到知识、老有 所学的学校,一所功能齐备、老有所乐的乐园,一个亲如兄弟、相互关爱的家庭,一个高 效廉洁、为老人服务的团队。”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说。 困难群众的“保护伞”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延津县民政服务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延津县结合实际情况,于今年 45 月份在该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低保复核认定工作,各乡镇组织调查组对申请人家庭状 况进行核实,通过调查核实延津县上半年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户 1857 户 2533 人。 新增低保对象 836 户 1039 人,实现了动态管理的应保尽保。 今年 7 月,延津县委聘请了 130 名大学生对全县低保户的家庭状况、居住条件、经济收 入等开展入户核实工作,此次活动得到了延津团县委、县民政局及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共 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户 645 户 814 人,同时对全县符合条件目前尚未纳入低保的家 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将尽快纳入低保范围。延津县从 2014 年起, 今后每年将邀请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在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志愿 者参与低保核查工作,促使该县城乡低保工作健康稳步发展,真正使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 处,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 延津县县长李维山说,“农村低保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阳光工程。为了让这项工 程更加客观、公正,延津县把低保工作摆到了台面上,谁家可以享受低保,首先要让了解 情况的辖区群众把关”。延津县这种享受低保由群众说了算的方式基本杜绝了错保、漏保 现象,使这一工程深得民心,充满阳光。现在,把农村低保标准由 2013 年的年人均 1500 元提高至 1800 元。目前,延津县有农村低保对象 13956 户 17913 人,截至 9 月底,该县 累计发放低保资金 1768.5 万元,今年第四季度新增农村低保对象 980 户 1256 人,有效解 决了贫困家庭的生活隐患。 该县农村低保改变了过去低保户领取现金的方法,凭储蓄存折直接从银行领取。低保对 象激动地说:“政府想得真周到,不仅考虑俺的温饱问题,还免去了过去到乡政府排队领钱 的麻烦。” 低保政策的实行并不等于“养懒汉”,该县探索出了更科学的“分类施保” 的管理办法,鼓 励低保人员学一门致富技能,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使低保对象实现了由被动生活到主 动谋生的转变。 特困人群的“保险柜”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为提高特困户自我发展 能力和生活水平,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 群众,延津县从 2014 年 7 月份起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特困户活动,在全县共筛选出 62 户特 困家庭,县直 62 家单位进行 “一对一”帮扶工作,各单位根据每个特困家庭的情况,制订了 帮扶方案。县委书记祁文华要求各帮扶单位要将结对帮扶活动贯穿工作始终,一包到底, 直至脱贫,不因单位领导的调整而变化。 今年 8 月,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带领相关负责人轻车简行看望了 62 户特困家庭的每一 户。 8 月 11 日,在马庄乡堤后村年近 80 岁的臧新秀家里。祁文华见桌子上放满了药瓶药盒, 便拿起来一边看一边问老人有哪些疾病,老太太说,她老伴儿去世多年,和一个双目几近 失明的儿子相依为命,这些年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当听到这些,祁文华叮嘱随行的民 政局局长王明彬为老人解决低保和大病救助问题。 胙城乡袁庄村袁振涛多年前因车祸受伤落下终身残疾,当地政府多次为他解决各种困难。 在祁文华的关心下,如今他还走街串巷做起了卖藤椅的生意。当祁文华来看他时,这位淳 朴的农民紧紧握位祁文华的手,并要到村里的小卖部去“提菜” ,让他吃罢饭再走。 8 月 15 日,在东屯镇水花堡村王廷和家里,祁文华见到王廷和瘸着腿走过来,忙迎接 着询问他的脚怎么回事,了解到王廷和一家三口人,本人残疾,妻子严重智障,13 岁的女 儿正上小学。看到王廷和的脚面严重溃烂,不能正常行走,祁文华立即嘱托帮扶单位土地 局负责人,把王廷和送到新乡医学院医治,直到医好为止。 僧固乡翟小庄的杨振成父母不久前病故,妻子几年前撇下 4 个孩子离家出走,杨振成一 个人抚养 4 个孩子 ,家庭负担非常重,祁文华安慰他说 :“家庭困难是暂时的,在党和政府的帮 助下,一定要让孩子上学读书,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才能让家里脱贫致富,要千方 百计战胜困难,让日子越过越好。”当祁文华把帮扶单位粮食局职工集资的 2000 元钱、5 袋大米、5 袋面粉、 5 桶花生油交给他时 ,杨振成激动得热泪盈眶,表示一定不忘党和政府 的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战胜困难,重新把生产搞好、把生活过好。 8 月 25 日上午,延津县魏邱乡雷庄村的雷建德像往常一样正在家里忙活着。让他没想 到的是,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起来看望他了。祁文华首先询问了他 生产、生活上的一些情况。雷建德泪眼婆娑地说:“我本人有肝炎,老伴儿患有糖尿病并发 症,孙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听到这里,祁文华拿出 500 元钱让雷建德给老伴儿买些药品, 并安排畜牧局负责人立即到县医院为老人做检查。 “这些特困群众大多是重病缠身或者智力障碍。以前他们几乎无人管问,自开展帮扶活 动以来,不仅使他们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而且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也 让帮扶单位的工作人员受到了教育,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谈到帮扶活 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时,祁文华说。 小潭乡大潭村村低保对象 72 岁的贾振兴因患动脉夹层病,2013 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 疗,花去医疗费 149752 元,合作医疗报销 29976 元,商业保险报销 3000 元,贾振兴家 中有 3 个子女,两个女儿出嫁,唯一的顶梁柱儿子又患有精神分裂症,一级残疾,延津县 民政局对其给予最高额 5000 元的大病医疗救助。 同样,僧固乡王潭村低保对象周爱华老人不幸患乳腺癌,2013 年在新乡市 371 医院住 院治疗,花去医疗费 86830 元,新型合作医疗补助了 45654 元后,商业保险报销 3000 元, 民政部门又给予了 5000 元的大病救助资金,享受了 “双重保险”。老人逢人都说:“ 俺现在 治病基本上不用自家掏钱,真是托党和政府的福啊! “2013 年,延津县把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行有 机结合的方式,使患大病的特困家庭在医疗费用报销中享受了双重保险。即任何一个参保 的低保对象患病住院都可享受到住院医疗保险救助,或进一步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医 前救助的群众有病,政府分担的温暖。今年,全县共实施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684 人、支 出救助金 170.02 万元,切实解决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来 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延津县民政局局长王明彬介绍说。 优抚对象乐开了花 当年的战场上,他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家园。可是,他们受伤的 身体需要医治,他们也会一天天老去,他们身后的亲人同样需要抚慰。我们怎能忘记是他 们浴血沙场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和平环境,照顾服务好优抚对象是我们的责任。“生活超人 均、住房无危破、医疗有保障、精神有依托,决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这是延津县领导 一刻也不曾放松过的牵挂,更是全县人民的惦念。 延津县现有各类优抚对象 3055 人,其中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军烈属等重点优抚对 象 1316 人。丰庄镇大罗寨村残疾军人李文祥,每次领到抚恤金时都要不停地感谢党和政 府,他激动地说:“是党和政府改善了我的生活,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石婆固镇胡庄 村残疾军人胡殿顶在 2013 年 12 月领到抚恤金后,特地给县民政局送去了一面锦旗,并点 燃鞭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为保证各乡(镇) 重残军人安全过冬,延津县民政局为在乡 (镇) 的 1 级 4 级伤残军人发放了价值 12.3 万多元的越冬物资。 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曾是摆在优抚对象面前的三个难题。该县通过开展“ 爱心献功 臣” 行动,使乡镇重点优抚对象的住房难和生活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了解决他们的看病难 问题,该县积极探索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并将其作为特殊救助对象全部 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让他们享受到“双保险” 。城关镇六级残疾军人吕玉河, 2014 年 5 月因病住院,共支付医疗费 45451 元,由于参加了“双保险”,享受到职工住院医 疗保险报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