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1页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2页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3页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4页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14.1959年上*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c.孔乙己 d.伤逝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a.天狗 b.凤凰涅槃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a.呐喊 b.彷徨c.热风 d.故事新编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c.肥皂 d.伤逝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a.周作人 b.冯文炳c.梁实秋 d.林语堂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a.惠特曼b.海涅c.海明威d.歌德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a.分析b.批判c.继承 d.转化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a.狂人日记 b.故乡c.阿q正传 d.明天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 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五、分析题(40分)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其二: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边城通过哪些内容展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边城诗话小说的特点是通过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所构筑的田园牧歌式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这种对现实的疏离与反抗主要以夸张湘西的人性美,环境美,风俗美而见长。如兄弟俩的相争相让,老船夫的无私摆渡都表现了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简述春之声的思想主题 春之声的主题是歌颂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新转机。作品通过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期间乘坐闷罐子火车回乡探亲一路上的见闻和联想,反映了我国方方面面活跃的新旧交替景象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剪影,表现了人民心中涌动着的创造欲望以及正视困难、搞好建设的决心。 四、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作品论析赵树理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精华,努力实践作品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形式上创造性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评书艺术的特点,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过渡自然,情节虽采用单线发展的方法,但环环相扣,结构紧密而完整;二是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借鉴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和重视细节的表现手法,抓住最能传达出人物精神旗帜的言行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三是在语言风格上借鉴了传统评书艺术的特点,将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简洁生动,通俗流畅,全都采用经过提炼的群众口语,并且极具个性化。 以上三点各5分,结合作品5分 2子夜节选中有一段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这一描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描写是这一章的精彩片段。吴老太爷乘车去吴公馆途中的所见所闻,凸现了城乡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吴老太爷对现代都市深深的隔膜、震惊、畏惧与厌恶。文中有一段吴老太爷主观感觉的描写。所有的一切都给他那颗老朽而脆弱的心脏以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其实吴老太爷以及他随身不离的护身法宝太上感应篇正是中国封建道德传统的象征,而沿途的“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象征。吴老太爷的猝死,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业已结束,象征着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的开始。一、填空题 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说集: 、 、 。 2.铸剑是鲁迅小说集 中的一篇。 3.1933年因( )的小说 出版,被称为“子夜年”。 4.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长篇小说 。 5.张爱玲最重要的小说集是 ,散文集是 。 6萧红原名( ),是黑龙江省( )县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鲁迅一生共创作三部小说集,它们是( )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阿q正传 2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是( ) a.孤独者 b. 在酒楼上 c.伤逝 d.铸剑 3被称为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和“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的作家是( ) a.周作人 b.废名 c.沈从文 d.鲁迅 4茅盾在小说子夜中塑造的资本家主要有( ) a. 吴荪甫 b.曾家驹 c. 赵伯韬 d.杜竹斋 5老舍在济南教书期间,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其中主要有( ) a.骆驼祥子 b. 猫城记 c.牛天赐传 d. 大明湖 6 1944年张爱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和散文集,它们是( ) a.金锁记 b. 流言 c.沉香屑 d. 传奇 7从1950年至1958年,汪曾祺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他编过的几个刊物是( ) a. 北京文艺 b. 民间文学 c. 人民文学 d. 说说唱唱 8莫言记述童年苦难记忆的小说主要有( ) a. 红蝗 b. 枯河 c. 大风 d. 罪过 9余华90年代完成的三部长篇小说是( ) a. 竹女 b. 在细雨中呼喊 c. 活着 d. 许三观卖血记 10下列作品中是老舍创作的有( ) a.月牙儿 b.我这一辈子 c.家 d.正红旗下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子夜在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色。 2简要说明祥子最终走向堕落的原因是什么? 3简析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四、论述题 1.试分析,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 2.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3赵树理叙述方式中积淀着话本小说、说唱文学的传统,分析其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期末模拟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题 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故事新编 3.茅盾、子夜 4.骆驼祥子 5.传奇、流言 6张乃莹、呼兰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b 3.b 4.acd 5.b 6.bc 7.abd 8.bcd 9.bcd 10.abd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子夜在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色。 总的特点:宏大而严谨。(1分)第一,表现了30年代上海工业、金融,以及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宏大场景,以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主线,以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吴荪甫的家庭矛盾为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3分)第二,借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结构方法,在第一、二章里,通过吴太爷来上海和为五老太爷办丧事,对全书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检阅”;(3分)第三,以吴荪甫为中心,围绕着他的奋斗、挣扎、失败的过程来安排情节和人物。(3分) 2简要说明祥子最终走向堕落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既要看到社会因素,也要注意祥子自身小生产者的弱点。 3简析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要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自学指导中有这道题的分析。 四、论述题 1.试分析,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在这篇小说里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解释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思与风骨。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的精神气质与其故乡的浙东文化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等,都存在着精神联系。王瑶指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塑造,跟鲁迅对魏晋时代的某些人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他强调吕纬甫性格中的那种颓唐、消沉,他的嗜酒和随遇而安,都类似于刘伶;而魏连殳则具有一种嵇康、阮籍似的孤愤的情感。在酒楼上开头关于深冬雪后的微雪、废园、酒和文人的描写,以及那懒散、索然、凄清的气氛和漂泊感,正是魏晋时代的气氛,也是鲁迅对现实的感受。从吕纬甫为亡弟迁坟和给邻居阿顺姑娘送花这两件小事中,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和魏晋文人的相通:表面上放荡不羁,实际上却掩饰不住对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生命的深情眷恋。 2.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阿城的小说显示出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挖掘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棋王用力很深,感染力很强。在棋王中,作者并未给主人公设置更多的生活内容和性格成分,而是突出了他的吃与下棋。王一生形象比较简洁。小说中他的经历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他的精神确立时期。由于家境贫寒,他从来吃不饱,所以生存的全部意义都集中在“吃”上,以致被迫承受着饥饿的特殊感受。对这种生活,他除了忍受没有任何摆脱的可能,只能以下棋得以短暂的“自由”。王一生的后期,吃对于他不再构成威胁了,吃和下棋的矛盾解决了,精神却更加空虚,便以下棋完成自己精神世界的艰苦跋涉,从而承担着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悲哀。王一生的最后境界是辉煌的,但这种辉煌自身却包含在历史的悲剧中。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意在以一个人的精神道路来象征民族精神的道路,以一个人的命运来暗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这一点,也正是阿城创作意识的基点。(10分) 阿城笔下的人物总是力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随遇而安,既有道家的旷达和超脱,又有儒家的执著和坚定。这种情绪在棋王中尤为突出。阿城常使自己小说的背景处于静寂之中,这与人物的精神气质与作者的悠游不定、不急不徐的节奏,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因此,他的小说在基本结构上暗含于中国的文化精神。(10分) 3赵树理叙述方式中积淀着话本小说、说唱文学的传统,分析其特点。 一是结构形式上创造性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评书艺术的特点,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过渡自然,情节虽采用单线发展的方法,但环环相扣,结构紧密而完整;二是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借鉴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和重视细节的表现手法,抓住最能传达出人物精神旗帜的言行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三是在语言风格上借鉴了传统评书艺术的特点,将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简洁生动,通俗流畅,全都采用经过提炼的群众口语,并且极具个性化。 以上论述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标准,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语言流畅即可。 1 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方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全景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它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夜和林家铺子等一批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请结合作品分析) 2 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边城的语言明净质朴,蕴藉自然,是一种散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形成纯正,自然,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四、分析题 1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倾城之恋中主要有两个空间意象:一个是上海白公馆;另一个是香港。在作者笔下,上海的白公馆是一个压抑窒息,单调无聊的死灭世界。小说开篇就写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