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与DNA1_第1页
染色体与DNA1_第2页
染色体与DNA1_第3页
染色体与DNA1_第4页
染色体与DNA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染色体与 DNA 1 本章内容 l 染色体 l DNA的结构 l DNA的复制 l 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的复制特点 l DNA的修复 l DNA的转座 2 1 染色体( chromosome) 3 松散态的染色质 一、染色体概述 压缩态的染色体 4 染色体 ( 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 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 果。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细胞生活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 以 染色质 (chromatin)的形式存在的。 染色质 是一种纤维状结构,叫做染色质丝,它是由最基 本的单位 核小体 (nucleosome)成串排列而成的。 5 结构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 能 自我复制 ; 能 指导蛋白质合成 ; 能产生可遗传的 变异 。 DNA 蛋白质 染色体 染色体 ( chromosome) 特征 P22 6 7 二、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P22 DNA: 约占 30%,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 :与 DNA质量比约为 2:1 组蛋白 (histone): 呈碱性,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 DNA 含量呈一定的比例 非组蛋白: 呈酸性,种类和含量不稳定;作用还不完全清 楚,可能与染色质结构调节有关, 另外,可能存在少量的 RNA 组蛋白 非组蛋白 核小体DNA 蛋白质 染色体 8 1、组蛋白 l 染色体的结构蛋白 l 有 H1、 H2A、 H2B、 H3及 H4五种,与 DNA共 同组成核小体。 9 10 11 l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保守程度: H1 H2A、 H2B H3 、 H4 l 无组织特异性 l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碱性氨基酸分布在 N端;疏水基团在 C端 l 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 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 l H5富含赖氨酸 (24%) 组蛋白的特性 P24 12 组蛋白的可修饰性: 在细胞周期特定时间可发生 甲基化、乙酰化、磷 酸化和 ADP核糖基化 等。 H3、 H4修饰作用较普遍, H2B 有乙酰化作用、 H1有磷酸化作用。所有这些修饰作用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降低组蛋白所携带的正电荷 。 意义: 一是 改变染色体的结构 ,直接影响转录活性; 二是 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 ,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 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13 14 2、非组蛋白 P24 大约是组蛋白的 60% 70%,约有 20-100种,其中常见 的有 15-20种。 具有 组织专一性和种属专一性 。 包括酶类、骨架蛋白、核孔复合物蛋白以及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等。它们也可能是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15 几类常见的非组蛋白 l 高速泳动蛋白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HMG蛋白 ) 能与 DNA结合但不牢固,也能与 H1作用;可能与 DNA的超 螺旋结构有关。 l DNA结合蛋白 相对分子量较低,占非组蛋白的 20,染色质的 8;可能 与 DNA的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有关。 l A24非组蛋白 溶解性和组蛋白相似。有两个 N端。总量大约是 H2A的 1%。 功能不详。 16 l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 最大特点 是它含有大量 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 DNA序列大多被不 编码蛋白质的 非功能 DNA所隔开。 3、 DNA P25 17 l C值( C-value ): l 通常是指 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 DNA的总 量。 l 在真核生物中, 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 增加的,高等生物的 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 物。 18 各种生物细胞内 DNA总量的比较 霉菌 藻类 G+细菌 G-细菌 显花植物 鸟类 哺乳类 爬行类 两栖类 硬骨鱼类 软骨鱼类 棘皮类 甲壳类 昆虫类 软体动物 蠕虫类 真菌 19 C值反常现象( C-value paradox ) l 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不一致,某 些低等生物却具有较大的 C值。如一些两栖 动物的 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 l 这就是著名的 “C值反常现象 ” (C value paradox),也称 C-值谬误。 20 上节知识回顾 l 1、组蛋白的特性 P24 l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l 无组织特异性 l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l 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 l H5富含赖氨酸 (24%) 21 2、 C值反常现象 l C值通常是指 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 DNA的总 量。 l 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不一致,某些 低等生物却具有较大的 C值。如一些两栖动物 的 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 22 根据 DNA复性动力学研究, DNA序列大致上 可被分成 3类 P25 l 1)、不重复序列 /单一序列 :在基因组中有一 个或几个拷贝。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 体中都是单拷贝的。如:蛋清蛋白、血红蛋白 等 功能:主要是编码蛋白质。 23 l 2)、中度重复序列: 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 101-104。 如: rRNA、 tRNA 一般是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在调控基因 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24 非洲爪蟾的 18S、 5.8S及 28SrRNA基因是连在一起的,中 间隔着不转录的间隔区,这些单位在 DNA链上串联重复约 5000次。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这些基因可进行几千次不同 比例的复制,产生 2106个拷贝,使 rDNA占卵细胞 DNA 的 75%,从而使该细胞能积累 1012个核糖体。 25 l 3)、高度重复序列 -卫星 DNA:拷贝数达到几百个 到几百万个。 l 卫星 DNA(satellite DNA) 在介质氯化铯中作密度梯 度离心,此时 DNA分子将按其大小分布在离心管内不同 密度的氯化铯介质中,小的分子处于上层,大的分子 处于下层;从离心管外看,不同层面的 DNA形成了不同 的条带。根据荧光强度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一条主带 以外还有一个或多个小的卫星带。这些在 卫星带中的 DNA即被称为卫星 DNA,这种 DNA的 GC含量一般少于主带 中的 DNA,浮力密度也低。 l 卫星 DNA是不转录的,其功能不详,可能与染色体 的稳定性有关。 26 真核细胞 DNA序列 27 l 贝克等 (Bak, A. L., 1977):染色体 四级结构模型 理 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 l 一级结构: 核小体 二级结构: 螺线管 三级结构: 超螺线体 四级结构: 染色单体 4、染色质 P27 28 29 l 1956年, Wilkins和 Vittorio Luzzati对染色质进 行了 X衍射研究,发现染色质具有间隔为 100埃的 重复性结构。 (这意味着什么?) l 1971年, Clark和 Felsenfeld用葡萄球菌核酸酶 作用 染色质 ,发现有些区域对核酸酶不敏感,且 不敏感的区域比较均一。 (这暗示着什么?) 核小体 30 l 1973年, Hewish和 Burgoyun用 内源核酸酶 消化细胞核,再从核中分离出 DNA,结果发现 一系列 DNA片段,它们相当于长约 200bp的一 种基本单位的多聚体。 (意味着什么?) 核小体 l 1974年, M.Noll用 外源核酸酶 处理染色质, 然后进行电泳,测得前三个片段的长度分别为 205bp、 405bp、 605bp (表明什么?) 31 l Olins夫妇( 1974)和 Pierre Chambon等 ( 1975)在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的 “绳珠 ” 状结构,小球的直径为 100埃。 “小体 ”“钮 体 ” l X衍射图表明组蛋白的多聚体是紧密相连, 并无可容纳象 DNA分子那样大小的空洞。 表明什么? 32 l 1974年, Kornberg和 Thomas用微球菌核酸酶 部分消化 染 色质,切断一部分 200bp单位之间的 DNA,使其中含有单 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等。然后经 梯度离心 将它 们分开。每一组再通过 凝胶电泳 证明其分子大小及纯度 。然后分别用 电镜 来观察各组的材料,结果单体均为一 个 100埃的小体,二聚体则是两个相联的小体,同样三 聚体和四聚体分别由三个小体和四个小体组成。 表明什 么? l 1984年, Klug和 Butler修正核小体模型。 33 34 35 核小体 的梯度 离心和 电泳 36 核小体构成核小体构成 37 146bp DNA + Histone octamer (组蛋白八聚体 ) Nucleosome core (核小体核心 ) + H1 Chromatosome (染色小体 166bp) + linker DNA Nucleosome(核小体 ) (200 bp of DNA) 38 解释核小体结构的对称模式认为, H32- H42 四聚体处于对称结构的中心,上下各 有一个 H2A-HAB 二聚体。 在体外, DNA 能直接缠绕到完整的 (交联 )八聚体上, 也可用 DNA先和 2H3-2H4 四聚体反应,再添加两个 H2A-H2B 二聚体,最后完成组装 39 染色质高级结构染色质高级结构 30nm 40 41 从核小体到染色体视频从核小体到染色体视频 42 43 三、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1、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P30 基因 组 很小 :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基因多 为单 拷 贝 结构简练 : 重复序列少, DNA分子绝大部分用来编码蛋白质 存在 转录单 元 : 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 mRNA(polycistron) 有 重叠基因 ( Sanger发现) :同一段 DNA含有两种不同蛋白质的信息 44 莲人在绿杨津 采 一 玉漱声歌新阙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 一阙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重叠基因 45 l 1976年 Burrell B. G., Air G. M. 和 Hutchison C. A.首先报告 X174噬菌体含有重叠基因。 l 1977年 Sanger证实了重叠基因 l 对单链环状的噬菌体 X174进行了测序。 5386 nt, 11 基因, 3个转录单位,由 3个启动 子( pA, pB, pD)启动。 l X174含有的 5386nt最多能编码 1795个氨 基酸,若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 110Da, 则总的蛋白质分子量为 197,000Da,但实际蛋 白质总分子量却为 262,000Da。 l 将全部 DNA顺序和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进 行比较,发现了重叠基因。 46 47 2、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P29 l 基因组庞大 ;一般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l 存在大量的 重复序列 l 大部分为 非编码序列 l 转录产物为 单顺反子 l 断裂基因, 有内含子结构 l 存在大量的 顺式作用元件 l 存在大量的 DNA多态性 l 具有 端粒 结构 48 2 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49 无论 DNA或 RNA,都是由许许多多个核苷酸连接而 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每个核苷酸又由 磷酸、核糖和碱 基 3部分组成。 1 50 51 组成 DNA和 RNA分子的五种含氮碱基的结构式 52 一、 DNA的一级结构 P32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 四种 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 , 表示该 DNA分子的化学 构成。 简称为 DNA序列或 碱基序列。 l DNA由脱氧核苷酸聚合而 成。 l 碱基的不同决定了脱氧核 苷酸的不同 53 l DNA分子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 脱氧核苷酸链盘绕而成。 l DNA分子中的 脱氧核糖和磷酸 交替连接,排在外侧, 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l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碱基 配对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hargaff规则 )。 DNA一级结构特点 P32 54 55 二、 DNA的二级结构 P33 l Watson和和 Crick以立体以立体 化学原理为准则,对化学原理为准则,对 Wilkins和和 Franklin的的 DNA X射线衍射分析结射线衍射分析结 果加以研究,提出了果加以研究,提出了 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结构的双螺旋模型 。 l DNA二级结构是指两条 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 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56 DNA双螺旋模型的特点双螺旋模型的特点 1) 螺旋直径 2nm; 2)链间有螺旋形凹槽,较小的为小沟( 1.2nm),较大的为大沟( 2.2nm); 3)碱基间距 0.34nm ; 4)每轮碱基数 10 ; 5)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 57 A DNA: 每螺旋含 11个碱基对,大沟变窄、 深,小沟变宽、浅。 右螺旋 DNA B DNA:存在最普遍 B DNA家族 C DNA D DNA T DNA 左螺旋 DNA: Z DNA: 每个螺旋含 12个碱基对,分子长链中 磷原子不是平滑延伸而是锯齿形排列,有如 “之 ”字形 一样,只有一个沟,相当于 B构象中的小沟,它狭而 深,大沟则不复存在 。 DNA的构象 58 59 三、 DNA的高级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指 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旋所形成的 特定空间结构。 l 超螺旋结构 是 DNA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 旋和负超螺旋两类,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拓扑异构酶作用下 或特殊情况下可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