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旱作专用薯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实施方案 定西市海拔高度 14203941m,属温带半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 型,年平均气温 5.77.7,无霜期 122158 天,年降雨量 400600mm,降水注意集中在 7、8、9 三个月,降水规律与马铃薯的需水 要求相吻合,雨热同期,而且土层深厚疏松,富含钾素,非常适合马铃薯 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体园,表皮光滑,芽眼浅,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 马铃薯是定西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 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扬长避短,全面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指导下, 我区马铃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马铃薯播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运销网络的 逐步健全。但我们在近几年的销售中明显感到,由于缺少对良种繁育体系 的建设,种植户自繁自育、相互兑换,没有严格执行良种引进、扩繁的技 术规程,品种混杂及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商品薯薯块混杂,薯形规格 不一,质量标准不统一,已经影响了马铃薯销售的市场竞争力,难以提升 销售价格。同时,对产量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大田播种缺乏规范的符合 当地自然条件的农艺措施,产量变幅大、土地利用率低。为了研究解决上 述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区马铃薯产量,提高品质、扩大销售,提升和打造 马铃薯品牌,增加种植户的收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定西市 中部半干旱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2 项目,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自 2005年开始,2007 年结束,每年示范面积 50万亩,产量 指标为由定西市安定区科技局下达,安定区园艺站、安定区农广校承担实 施的农业科技项目。起至年限为 20052007年。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大棚、日光温室, 延长食用菌的生产季节,提高产料比;利用夏季大量闲置的马铃薯窑、窖 反季节栽培食用菌,提高经济效益;利用当地原料开发食用菌培养料,降 低生产成本。三年食用菌示范面积达到 500亩,其中平菇、姬菇、金针菇 400亩,菌袋 480万袋;双孢菇 100亩,45000m 2,每亩增产食用菌 1000kg,增产 12.5%,总产量 4450T,总产值 1000万元,纯收益 500万元 以上。 3、计划进度 3.1、2005 年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当地农作物副产品在食用菌上的 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开展双孢菇、平菇、姬菇的周年生产技术研究;制定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模式示范点,对其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 试验研究。 3.2、2006 年重复上年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验证,扩大数据收集, 并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扩大推广;进一步完善栽培技术规程;整理有关调 查资料及试验研究所取得的数据,收集推广资料,撰写项目工作总结。 3.3、2007 年完善前两年的试验示范,抓好示范点的建设,提高菇农 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整理调查和试验研究数据,撰写有关材料,并组织鉴 3 定验收。 4、技术路线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是:用运气候生态学和菌物学原理,以当地气候 特点为基础,以合理安排利用塑料大棚、温室、马铃薯窑窖为依托,延长 食用菌生产的季节,提高生物转化率和产量;利用食用菌生长以分解农作 物秸秆并利用生物能合成优质的菇类菌体蛋白的特性,以提高利用生产资 源为突破点,把开发当地原料与发展食用菌生产相结合,充分利用农作物 副产品,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合理配套科学管理技术,实现菌菜轮作和 无害化生产,提高蔬菜和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引进优良品种,开发适合当 地的食用菌菌类和栽培技术。 即地产培养料选择周年生产技术应用 菌菜轮作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 5、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5.1地产培养料选择 5.1.1利用紫花苜蓿栽培姬菇试验 5.1.2棉籽壳添加紫花苜蓿栽培姬菇试验 5.1.3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技术研究。 5.2周年生产技术应用 5.2.1双孢菇培养料堆制发酵技术 5.2.2双孢菇播种出菇管理技术 5.2.3双孢菇袋式周年生产栽培技术 5.2.4双孢菇春、秋季管理技术 5.2.5马铃薯窑窖夏季栽培金针菇技术 4 5.3菌菜轮作 5.3.1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双孢菇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5.4双孢蘑菇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5.5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6、承担单位及课题组基本情况 主持单位:定西市安定区园艺工作站 协作单位:安定区农广校 课题组人员:定西园艺站 8人、安定区农广校 2人。 7、主要措施 7.1明确责任,密切配合。该项目由定西市安定区园艺站主持,安定 区农广校协作实施。园艺站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全面组织选点实施工作, 各种试验设计,所需仪器设备购置,总结材料的撰写及鉴定等工作。并在 凤翔镇福台、友谊、小西岔、西二十铺村等村建立试验示范及推广基地。 进行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地产原料的开发试验,温室大棚的周年利用,马 铃薯窑、窖夏季栽培金针菇等所有技术的试验研究。农广校负责宣传培训, 技术资料印刷、发放等工作。协作单位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制定各自的具 体实施方案,并由专人负责,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要建立 23 个试验 示范点,以点带面,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7.2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行政 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行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统筹协调, 督促检查等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订方案,示范点建设,宣传培训, 收集整理资料,总结撰写试验研究报告等。 5 7.3创建示范基地。在风翔镇福台村、西川国家农业园区等地 建立示范基地,培植典型样板,强化技术辐射。示范基地除保持 2名技术 骨干外,还要培训 12名农民技术员,优化技术服务措施,确保项目实 施。在示范基地建设上,以大棚、日光温室、夏季闲置的马铃薯窑窖为重 点,搞好现有设施的恢复利用和利用效率。 7.4搞好宣传培训。该项目涉及面较大,技术较多,是一项全新的综 合系统工程,要求群众掌握多方面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所以项目技术小组 要抓好对农民的培训,结合农时季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 术宣传培训工作。并制定印发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技术操作规程、种植 技术明白卡等。 7.5全面开展试验研究。抓好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地产原料的开发试 验,温室大棚的周年利用,马铃薯窑、窖夏季栽培金针菇等所有技术的试 验研究,对试验原始数据进行详细记载,整理,为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科 学依据。弄清当地食用菌栽培的最佳技术,提高产料比,保证项目达到预 期目的,总结出完善科学的成套技术,要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各项试验研 究。 二 00五年三月一日 项目行政领导小组: 6 组 长:令 让 区农业局局长 副组长:马尚智 区农业局副局长 陈正才 区园艺站站长、高级工程师 技术领导小组: 组长:王 华 区园艺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组员:景泰来 区农广校、农艺师 陈 华 市园艺站、农艺师 朱亚萍 区园艺站 、农艺师 张 悦 区园艺站 、助理农艺师 7 半干旱冷凉区食用菌培养料(紫花苜蓿)开 发利用及周年生产项目工作总结 一、 项目概况及完成情况 半干旱冷凉区食用菌培养料(紫花苜蓿)开发利用及周年生产项 目由定西市安定区科技局下达,定西市安定区园艺工作站承担实施,项目 起止年限 20052007 年。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项目组全体科技人员和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完成了实施方案 制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为半干旱冷凉地区农业生产扩展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后续 力量,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综合效益。 经过 20052007 年共三年时间的试验示范研究及推广,共完成食用 菌周年生产 2804棚 1402亩,每亩增产 1.67T,增产 14.4,增收 4001.4元。开展试验研究 9项(次) ;制定出了定西市无公害蔬菜 鸡腿 菇周年生产技术规程、平菇生产技术规程、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金针菇 生产技术规程(甘肃省地方标准) ;着重对地产培养料的应用、周年生产 技术以及菌菜轮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突破。经甘肃省科学 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在食用菌 、 甘肃农业科技 、 西北园艺 、 农 8 业科技信息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8篇。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1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详见附表 14) 该项目三年累计完成示范面积 1402亩,总产量 1636.5 T,总产值 3453.76万元,销售收入 3420万元,纯收入 1976.89万元,示范区人均 纯收入 2026.7 元。2005 年完成示范面积 450 亩,总产量 4815.0 T,总 产值 1016.15万元,销售收入 1010万元,纯收入 542.12 万元,示范区 人均纯收入 1668元。2006 年完成示范面积 450亩,总产量 5175.0T,总 产值 1092.15 万元,销售收入 1080万元,纯收入 618.12 万元,示范区 人均纯收入 1901 元。2007 年完成示范面积 502 亩,总产量 6375.4 T, 总产值 1345.46万元,销售收入 1330万元,纯收入 816.15万元,示范区 人均纯收入 2511元。 2经济效益显著(详见效益核算报告) 该项目 20052007年三年累计完成示范面积 1402亩。根据四川省农 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成果(项目)经济效益计算办法”核算,平均每亩增 产 1.67T,三年累计总增食用菌 6.7万 T,新增总产值 561.96万元,新 增总纯收益 478.84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 5.76 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 14.71元/元。 3社会效益巨大 食用菌生产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非常适合千家万户分散经 营,可大幅度提高庄前屋后闲散土地的利用率,解决农村隐形剩余劳动力 就业,项目的实施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也为我 区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共 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 37期(次) ,技术咨询 1100人余(次) ,印发 9 技术资料 2000余份,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立足本土的技术 人才,加快了我区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 为今后食用菌生产研究奠定了基础。据测算温室、大棚的利用时间从原来 的 8个月提高到 11个月,马铃薯窑窖的利用由原来的单纯贮藏马铃薯利 用 5个月提高到 12个月,示范区内紫花苜蓿的利用效率提高了 13.6。 同时提高了项目区广大群众对退耕还草的认识和管理,加强了林草管护意 识。 4生态效益明显 发展食用菌生产,是一项非常节水,省水的项目。而且对水质要求不 严,苦咸水都可利用。正好避免了半干旱区农业生产干旱缺水的不利因素, 食用菌的生产,不增加新的有害物质。在生产中虽有药剂的参入,但只是 为消毒灭菌,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不会产生残留,也不会带入 环境中,属绿色食品生产。并且生产中消耗的主要原料是作物秸杆、下脚 料等农作物副产品及一些废料资源,可有效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资源浪费 和脏,乱,差的问题,可减少秸秆燃烧量,减少烟量排放,变废为宝,净 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食用 菌生产后菌渣富含 N、P、K 等营养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提高了 土壤的肥力。 三、 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通过三年的实施,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按照确定的总体技 术路线,狠抓落实,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开展了产地培养料选择、周年生产技术应用、菌菜轮作和食用菌新品种引 10 进试验研究推广。三年来,该项目主要试验示范和推广了以下各项技术。 地产培养料选择 1.利用紫花苜蓿栽培姬菇试验 为了进一步开发紫花苜蓿的利用价 值,发挥本地这一优势资源,促进畜草和食用菌产业相互嫁接,我们先后 利用紫花苜蓿开展栽培姬菇配方试验。供试菌株为西德 33,是当地当家 品种,母种为 PDA培养基,原种和栽培种均用麦粒培养。试验配方主料占 85%,辅料占 15%。本试验设计 5个处理,3 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4 组 配方中棉籽壳 68%、紫花苜蓿 17%的配方最为理想,生物转化率高,生产 周期缩短 2天,产投比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技术研究 我区目前栽培双孢菇主料局限早 小麦秸秆上。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生产原料已成为双孢菇的 主要限制因子。但我区近几年来,地膜玉米面积迅速扩大,大量的玉米秸 秆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为此,我们对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进行了反复 试验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当地的栽培技术,每 m2产量达到 10kg以 上,每 667m2纯收益 1.5万元。该技术采用夏季播种,秋季出菇模式,原 料堆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所有温度与自然界的气温变化正好吻合, 因此原料发酵可以缩短时间,发菌速度较快,出菇期比较集中,可以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该技术,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我区 玉米秸秆资源在丰富,利用现有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菇,每亩收益高,远远 高于种植一般蔬菜,该项技术的普及会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周年生产技术应用 1.双孢菇袋式周年生产栽培技术 双孢菇大规模栽培是用发酵料床 11 式栽培,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2005 年开始我们试验用塑 料袋栽培双孢菇取得成功,试验表明它有以下几方面意义:可把金针菇、 白灵菇栽培下脚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我区金针菇、白灵菇栽培已有一定规 模,下脚料利用能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异地出菇。把发菌和出菇 场地分开,不同季节,利用不同设施,做到周年栽培。使食用菌产业化 生产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工作分工明确,把制菌袋技术要求高的工作由龙 头企业来完成,农户将长成的菌袋拿去后直接进行出菇管理。我区夏季在 地下室或阴棚中发菌,冬季发菌主要在日光温室中进行。 培养料配方棉籽壳 40%,菌糠 30%、干牛粪 25%、过磷酸钙 1%、石 膏 1%、尿素 1%、石灰 2%。棉籽壳 40%、菌糠 35%、豆饼 20%、过磷酸钙 1%、石膏 1%、尿素 1%、石灰 2%。麦草粉 30%、菌糠 30%、干牛粪 25%、 豆饼 10%、过磷酸钙 1%、石膏 1%、尿素 1%、石灰 2%。以上各配方充分拌 匀加水至含水量为 60%-65%,以手紧握指缝间有 2-3滴水为宜,PH 自然。 培养料的发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培养基配方,要选择无结块、 无霉变的培养基主料。装袋灭菌选用高密度低档压聚乙烯袋,规格为折径 22,厚 0.03,长度以 40为宜。脱袋覆土,出菇管理同常规。 2.双孢菇培养料堆制发酵技术 培养料堆制发酵是蘑菇生产的重要环节。制备优质的、有选择性的 蘑菇堆料,能为丰产奠定物质基础。培养料堆制时间,应掌握在播种后棚 内、温度适宜为合适。多安排在出菇适温前 2月左右。出菇时平均气温 16左右,正适宜蘑菇生长。前一般 2-3月,后 7-8月。 培养料堆制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要选择地势较高,靠近菇房、水源 12 方便地方作堆料场。培养料堆制的技术关键是调节和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 和通风,创造的发酵条件。培养料从堆制开始到发酵结束,其体积逐渐减 少,一般可减少 45%。因此,在水分上必须做到先湿后调,先重后轻。生 产上称之为“一湿、二调、三不动。 ”即在堆料和第一次翻堆时,水要浇 透,第二次翻堆时,根据干湿情况适当调节水分;到最后一次翻堆时,最 好是干湿适宜,不再浇水。 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一次性堆制发酵法。其堆制工艺流程为:预湿 (12 天)建堆(12 天)第一次翻堆(78 天)第二次翻堆(67 天) 第三次翻堆(56 天)第四次翻堆(5 天)第五次翻堆(5 天)培养料进 房。堆制发酵全程约 30天,翻堆 5次。前发酵结束进房时的培养料标准: 培养料呈咖啡色,生熟度适宜,有韧性不易拉断,含水量为 65%左右(以 手捏一把培养料,指缝间有 45滴水为宜) ,料疏松,PH 值在 8.5左右, 然后进行二次发酵。 培养料二次发酵是近年来采用的培养料堆制新工艺。培养料通过二 次发酵,由于高温性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充分繁殖,可形成大量菌体蛋 白及各种微生物和氨基酸,供菌体吸收利用,能杀灭有害微生物和残存在 培养料中幼虫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可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蘑菇产品的 农药污染;经过升温处理,培养料的游离氨被蒸发,可避免播种后氨对菌 丝的抑制作用,有利菌丝恢复生长;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可增产 20%以上, 高者可达 40%,并且品质好,一级蘑菇比率高,还可加快蘑菇生长,菇床 转期快。 二次发酵法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采用室内二次发酵法的蘑菇房 13 不宜过大,以 60100m2为宜,并要具备一定的密闭条件。根据二次发酵 的升温方式,对前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含水量要求略有差别。用煤炉、火 道坑干热加温,培养料含水量需调至 70%75%;若采用锅内蒸汽加温, 含水量可调到 65%70%。培养料进房前,应按常规方法对蘑菇房进行彻 底消毒,并将门窗、屋顶缝隙全部密封。培养料进房要选晴天,进料要快, 集中堆放在床架的中间三层。因为顶部床架二次发酵后料易偏湿,底层温 度常偏低二次发酵不彻底。二次发酵的技术关键在于温度的控制。温度控 制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升温期,又称巴氏消毒,从 45开始加温 至 6062。二是持温期,又称控温发酵期,是二次发酵的主要阶段, 温度维持在 52左右。三是降温期,视料的生熟度及有益微生物生长情 况而开始降温,待温度降至 45时,开门窗通风,降料温至 30以下, 抑制喜温微生物的过度生长。 室外节能二次发酵法:在距蘑菇房较近处作二次发酵场地,要求地 面平坦,易于排水,最好是水泥地坪。建堆前将地面冲洗干净,再浇淋 5%石 灰水消毒。在地面用石块或砖砌圆形堆基,堆基高 30cm,直径约 2m(堆 料量大可适当加大) ,堆基间留 2035距离,以利通气。堆基用小竹 竿纵横交错放置,使呈网格状,作为堆料的底层。室外二次发酵过程与室 内相似。 3.双孢菇播种出菇管理技术 播种分为撒播、混播和穴播三种方法。撒播宜用于分散性较好的谷粒 种或棉壳种。特点是纵向生长快,横向生长和封面慢,且较费工时,目前 已较少采用。由于目前蘑菇生产采用谷粒种或棉壳种者较多,大都采用撒 14 播和料面覆盖相结合的播种方法,发菌均匀,封面快,且省工省力。通常 每 100m2播种面积,需用谷粒种 250克装 300瓶或粪草种 250瓶。 4.双孢菇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经过秋旺产期和冬季低温半休眠阶段,越冬春菇养料里养分相对减少, 菌丝生活力也有所降低,同时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如管理不当,容易造成 菌丝萎缩,死菇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春菇产量,春菇管理得好,一般 产量占全年产量的 30%-40%。做好春菇管理,首先要根据当地气温回升和 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水分,通风换气管理,并做好防低温、抗高温、 病虫害防治工作。 春菇水分管理:春菇生长期的特点是气温由低到高,出菇由少到多, 喷水量也要逐渐增多。 抗高温、防病虫害:影响春菇的因素中最大是受高温的危害导致死菇, 所以要采取抗高温的措施:菇房层顶盖树枝或厚的稻草,麦草; 在屋 顶喷水降温,在菇房内空中打水降温,向菇房地面泼水降温;中午关门 窗,早晚气温冷凉时通风换气,以降低菇房的温度。 春菇期间,气温不断升高,菇房内的病虫害也会逐步严重起来。对病虫害 的防治要采取早发现,早防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可用多菌灵防治棉絮状 杂菌;用二嗪农 100单位或三氯杀螨醇 500倍,用 450-600/药喷洒。 补充营养:由于蘑菇在生育期大量出菇,培养料中的养分大量消耗, 加上越冬,菌丝活性降低影响后期的产菇量,为满足蘑菇后期生长对养分 的要求,应适当采用追肥的方法补充养分,促进菌丝生长健旺,积蓄营养。 如:将鲜菇脚加水 10倍,煮后取滤液或新鲜牛尿煮沸后加水 5-10倍,喷 15 施菇床;用食用菌健壮素 800倍液喷施菇床,能延长产菇期并促进菌丝和 菇蕾的生长;用 1%葡萄糖,0.5%碳酸钙加水配成混合液,喷施菇床,有 利促进菌丝生长作用;另外用 1%尿素、1%黄豆浆以及酵母粉、维生素 B 和三十烷醇等喷施,也都有利促进子实体形成、健壮菇体的良好效果。 菌菜轮作 日光温室双孢菇番茄轮作无公害栽培技术 近年来在全面开展无 公害蔬菜生产的基础上,推广种植双孢菇番茄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效益。茬口安排:双孢菇元月下旬准备草粪料,2 月上旬预湿并堆 料,3 月下旬进行简易二级发酵,4 月上旬进料,4 月下旬覆土,5 月上旬 出菇至 9月初。番茄于 8月初育苗,9 月下旬定植,11 月下旬至 3月下旬 采收上市。 双孢蘑菇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近年来,该品种在我区栽培面积逐 年增加,但因品种单一,升级换代慢。以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共引进 As2796、沪 101、长征 18、 双 1、双 2等 5个品种。试验结果表明,As2796 菌种萌发快,在培养料上 发菌吃料快,在覆土中既有贴土菌丝,又有竖直菌丝,较耐高温,品质好, 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市场欢迎。双 1、双 2较耐高温,产量较高,适合 于近郊地区种植。沪 101、长征 18,品质好,但产量低,抗性差,不宜大 面积推广种植。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1.蘑菇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和防治 总结多年来的种植经验,我区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地雷菇、硬 16 开伞、死菇、空心菇、薄皮菇和畸形菇 5种。 地雷菇特征是:菇根长,菇形大而不圆整,菇盖上沾有较多泥土。防 治方法为:培养料不宜过湿;料内不能混有泥土;覆细土不宜过迟;细土 调水后及时通风。 硬开伞特征是:菇体尚未成熟时或刚生长出土时,菌盖和菌柄出现分 离裂开现象,菌盖过早展开。防治方法为:做好菇棚保温,保持 14 16,提高棚内湿度,一般为 8090%为宜。 死菇特征是:菇床上的小菇突然萎缩变黄,停止生长,最后死亡。防 治方法为:注意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不能直接向菇体上喷水;每采 完一潮菇后,应喷 1%的石灰水澄清液,保持 6.57.2的 PH值;及时防 治病虫害;采菇时尽量不牵动周围的幼菇。 空心菇特征是:菇柄中心缺水,造成组织疏松,产生白心甚至中空。 防治方法为:注意粗土调水,结菇和出菇水要调足,空气湿度保持 85 90%。 薄皮菇特征是:菇柄细,菌盖薄,易开伞。防治方法为:防治出菇过 密,提高土层水分和空气湿度;覆土薄厚要均匀。 畸形菇特征是:菌盖表面不平;菇柄粗,菌盖小。防治方法为:合理 通风换气,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料面要平整,湿度保持一致;及时防治病 虫害。 2.双孢菇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注意 5个问题。一是播种期的确定。以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条 件为准,我区最适宜的播种日期为 4月初和 8月初。二是保证发料和发菌 17 时间的统一。三是适时适量浇水。喷水要在早晚进行。菌丝体阶段空气湿 度保持在 6575%,子实体阶段保持 8590%。四是通风换气要适当,要 避开外界温度太低的时间,有风时要用背风窗口通风。五是清洁环境,防 治病虫害。坚持防重于治的思想,前茬采收后将废料及时清除到 200m以 外的地方掩埋。菇房的门窗、墙壁及培养料队置场所用 3%的福尔马林消 毒,最好装上窗纱和门纱。重视培养料和覆土的消毒工作。隔绝外界侵染。 4、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创新点 4.1新品种、新材料的引进与试验 引进双孢蘑菇新品种 5个,试验 结果表明,As2796 菌种萌发快,在培养料上发菌吃料快,在覆土中既有 贴土菌丝,又有竖直菌丝,较耐高温,品质好,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市 场欢迎。双 1、双 2较耐高温,产量较高,适合于近郊地区种植。沪 101、长征 18,品质好,但产量低,抗性差,不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进行了当地地产培养料紫花苜蓿栽培姬菇的试验,共设 4组配方, 即 A.(CK)棉籽壳 85%;B. 棉籽壳 68%,紫花苜蓿 17%;C. 棉籽壳 60%,紫花苜蓿 25%;D. 棉籽壳 51%,紫花苜蓿 34%;E. 棉籽壳 42.5%, 紫花苜蓿 42.5%。在以上各处理配方中另加麸皮 4%,玉米粉 8%,石灰 2%,过磷酸钙 1%。栽培技术同常规。4 组配方中 B组配方最为理想,生物 转化率高,生产周期缩短 2天,产投比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 了经济效益;紫花苜蓿含氮丰富,与棉籽壳配合应用,可适当减少麸皮用 量。在广大农村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为家庭式规模生产姬菇提供了优 质、经济的新原料来源。 18 进行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技术研究。 我区以前栽培双孢菇主料局 限早小麦秸秆上。但我区近几年来,地膜玉米面积迅速扩大,大量的玉米 秸秆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为此,我们对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进行了反 复试验探索。其研究结论如下:在北方采用夏季播种,秋季出菇模式,原 料堆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所有温度与自然界的气温变化正好吻合, 因此原料发酵可以缩短时间,发菌速度较快,出菇期比较集中,可以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该技术,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我区 玉米秸秆资源在丰富,利用现有日光温室无权过问双孢菇,每亩实际栽培 面积收益 1.5万元以上,远远高于种植一般蔬菜。 4.2双孢菇袋式周年生产栽培技术 双孢菇大规模栽培是用发酵料 床式栽培,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2005 年开始我们试验用 塑料袋栽培双孢菇取得成功,试验表明它有以下几方面意义:可把金针 菇、白灵菇栽培下脚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我区金针菇、白灵菇栽培已有一 定规模,下脚料利用能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异地出菇。把发菌和 出菇场地分开,不同季节,利用不同设施,做到周年栽培。使食用菌产 业化生产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工作分工明确,把制菌袋技术要求高的工作 由龙头企业来完成,农户将长成的菌袋拿去后直接进行出菇管理。充分发 挥龙头企业的信息、技术、市场优势,农户的闲散场地、闲散劳动力优势, 形成利益均享、分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4.3双孢菇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近年来日光温室蔬菜连 茬比较严重,病虫害发生程度逐年上升,成为温室生产上的主要障碍。我 们结合食用菌项目,开展了菌菜轮作的试验示范,食用菌和蔬菜病虫害发 19 生程度大幅度降低,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按一般温室净生产面积 300m2计算,可收双孢菇 2250kg,产值 9000元;番茄 3000kg左右,产值 6000元;除去成本 4000元外,净产值 11000元。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责任明确 该项目在实施之初成立了由有关单位人员组成的项目组织领导小组, 并组建了以高级农艺师、农艺师、等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技术小组。分 清职责,责任到人,狠抓落实。领导小组重点做好组织协调,制定项目实 施计划,督促检查落实任务和进展情况等,从组织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 施。技术小组负责各项技术试验、示范,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对项 目实施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反复论证,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调查研究, 总结出了半干旱冷凉区食用菌生产的技术经验和先进典型。 2、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技术措施落实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技术指导小组深入村社、示范基地,利用播放 录像,算帐对比,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抓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宣传食用 菌的营养价值,良好的保健效果,算帐对比讲效益,按照生产进度集中培 训和生产阶段现场指导相结合,出外参观学习和相互交流相结合,确保项 目区食用菌种植户都能掌握常规生产技术。并制定印发了简单明了,通俗 易懂的种植技术明白卡,发到菇农手中,便于操作管理。3 年来共举办食 用菌生产培训班 137期(次) ,技术咨询 7000余人(次) ,印发技术资料 2000余份,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立足本土的技术人才,加 20 快了我区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为今后食 用菌生产和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3、建立试验示范点,促进项目技术推广 三年来,通过对食用菌培养料的开发利用和周年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 共设立试验研究 11项(次) ,制定出了半干旱冷凉区食用菌栽培的综合农 艺措施和技术规程。在示范基地建设上,以日光温室为重点,加大了对现 有设施的恢复利用,达到周年生产。技术上突出了对当地培养料的开发利 用,抓好新品种引进试验,菌种繁育,无公害生产等试验、示范及推广, 对试验原始数据进行详细记载,整理,为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综上所述,经过 3年来课题组全体人员和项目区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 该项目完成了全部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但 为了使该项目取得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 并取得更好效果,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重点列项,在现有基础上,对半干旱 冷凉区食用菌栽培的综合技术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总结提出更完善的生产 技术,并进一步拓宽食用菌的菌类范围和领域,扩大应用面积,提高规模 和水平,为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为振兴定西农业经济、加快广 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出新的贡献。 21 二 00七年九月二十日 半干旱冷凉区食用菌培养料(紫花苜蓿)开发利用 及周年生产项目技术总结 (20052007 年) 22 半干旱冷凉区食用菌培养料(紫花苜蓿)开发利用及周年生产项 目是由定西市安定区科技局下达,区园艺站和农广校主持实施的全区重点 科技项目,项目起止年限 20052007年。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 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定区园艺站和农广校有关技术人员按照项 目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为核心,按照地产培养料选择 周年生产技术应用菌菜轮作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的技术路线,以地 产培养料选择和周年生产技术应用为关键技术,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圆 满完成了项目的各项任务指标。该项目三年累计新增食用菌 2341.34T, 新增总产值 561.96万元,新增总纯收益 478.84万元,项目科技投资收益 率 5.76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 14.71元/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我区 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积 累了丰富的额经验,其的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三年来项 目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1. 项目实施的背景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海拔 17002580m,年平均气温 6.3,夏季气候温和,太阳能辐射量 141.4 千卡/cm 2,光能资源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近年来在 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 学规律,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 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生产,通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我区食用菌特色产 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延用引进的低纬度温暖地区的食用菌栽培方 法,使得食用菌生产未能满足我地的气候资源优势,栽培时间短,原料浪 23 费严重,效益低下。且所用的培养料大多从外地购买,生产成本高,菇农 收入低,积极性不高,使得我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为此,在冷凉地区实施食用菌周年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及对地产培 养料的开发利用,就是利用其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优点, 充分利用半干旱温凉区充足的太阳能资源,通过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冬季 生产;以夏季气温相对较南方温凉的气候特点,利用闲置的马铃薯窑窖生 产中高温食用菌,进行反季节栽培,以实现远销供应南方市场,获取较高 收益;利用当地退耕种草面积大,紫花苜蓿来源充裕和食用菌生产不与其 他产业争原料的特色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当地原料紫花苜蓿与农作物秸杆 配合代替外购棉籽壳栽培,实现对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 高效益。 2.项目采取的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方案:地产培养料选择周年生产技术应用菌菜轮作 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 关键技术:产培养料选择和周年生产技术应用。 3.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三年的实施,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按照确定的总体技 术路线,狠抓落实,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开展了产地培养料选择、周年生产技术应用、菌菜轮作和食用菌新品种引 进试验研究推广。三年来,该项目主要试验示范和推广了以下各项技术。 3.1地产培养料选择 3.1.1利用紫花苜蓿栽培姬菇试验 我区苜蓿栽培面积已达 5万 24 hm2。为了进一步开发紫花苜蓿的利用价值,发挥本地这一优势资源,促 进畜草和食用菌产业相互嫁接,我们先后利用紫花苜蓿开展栽培姬菇配方 试验。供试菌株为西德 33,是当地当家品种,母种为 PDA培养基,原种 和栽培种均用麦粒培养。试验配方主料占 85%,辅料占 15%。本试验设计 5个处理,3 次重复。各处理棉籽壳和紫花苜蓿的配比:A.(CK)棉籽壳 85%;B. 棉籽壳 68%,紫花苜蓿 17%;C. 棉籽壳 60%,紫花苜蓿 25%;D. 棉籽壳 51%,紫花苜蓿 34%;E. 棉籽壳 42.5%,紫花苜蓿 42.5%。在以上 各处理配方中另加麸皮 4%,玉米粉 8%,石灰 2%,过磷酸钙 1%。栽培技术 同常规。试验结果表明:4 组配方中 B组配方最为理想,生物转化率高, 生产周期缩短 2天,产投比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紫花苜蓿含氮丰富,与棉籽壳配合应用,可适当减少麸皮用量。在广大农 村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为家庭式规模生产姬菇提供了优质、经济的新 原料来源。 3.1.2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技术研究 我区目前栽培双孢菇主料局限 早小麦秸秆上。近年来,由于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小麦种植面积逐年 减少,生产原料已成为双孢菇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我区近几年来,地膜玉 米面积迅速扩大,大量的玉米秸秆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为此,我们对 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进行了反复试验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当地的栽 培技术,每 m2产量达到 10kg以上,每 667m2纯收益 1.5万元。该技术采 用夏季播种,秋季出菇模式,原料堆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所有温度 与自然界的气温变化正好吻合,因此原料发酵可以缩短时间,发菌速度较 快,出菇期比较集中,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该技术,双孢菇的 25 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我区玉米秸秆资源在丰富,利用现有日光温室 栽培双孢菇,每亩收益高,远远高于种植一般蔬菜,该项技术的普及会带 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周年生产技术应用 3.2.1双孢菇袋式周年生产栽培技术 双孢菇大规模栽培是用发酵 料床式栽培,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2005 年开始我们试验 用塑料袋栽培双孢菇取得成功,试验表明它有以下几方面意义:可把金 针菇、白灵菇栽培下脚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我区金针菇、白灵菇栽培已有 一定规模,下脚料利用能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异地出菇。把发菌 和出菇场地分开,不同季节,利用不同设施,做到周年栽培。使食用菌 产业化生产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工作分工明确,把制菌袋技术要求高的工 作由龙头企业来完成,农户将长成的菌袋拿去后直接进行出菇管理。充分 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技术、市场优势,农户的闲散场地、闲散劳动力优 势,形成利益均享、分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栽 培技术如下: 栽培季节:双孢菇属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温度在 22-25,我 区夏季在地下室或阴棚中发菌都能成功。冬季发菌主要在日光温室中进行。 出菇时夏季主要以塑料大棚为主,冬季在日光温室中床架栽培,经济效益 较好。 培养料配方棉籽壳 40%,菌糠 30%、干牛粪 25%、过磷酸钙 1%、石 膏 1%、尿素 1%、石灰 2%。棉籽壳 40%、菌糠 35%、豆饼 20%、过磷酸钙 1%、石膏 1%、尿素 1%、石灰 2%。麦草粉 30%、菌糠 30%、干牛粪 25%、 26 豆饼 10%、过磷酸钙 1%、石膏 1%、尿素 1%、石灰 2%。以上各配方充分拌 匀加水至含水量为 60%-65%,以手紧握指缝间有 2-3滴水为宜,PH 自然。 培养料的发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培养基配方,要选择无结块、 无霉变的培养基主料。装袋灭菌选用高密度低档压聚乙烯袋,规格为折径 22,厚 0.03,长度以 40为宜。灭菌的料袋放置冷却,当料温降至 30以下进行接种。发菌前一星期,将发菌室(棚)打扫干净,一般摆放 4-6层,气温高时层与层之间要放两根细竹竿,以利通风降温,菌袋放入 发菌场所后,要用气雾消毒盒进行空气水泄不通,以后每 10天消毒一次. 一般以 35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覆土与出菇管理同常规。 3.2.2双孢菇培养料堆制发酵技术 培养料堆制发酵是蘑菇生产的重要环节。制备优质的、有选择性的 蘑菇堆料,能为丰产奠定物质基础。 培养料堆制时间,应掌握在播种后棚内、温度适宜为合适。多安排 在出菇适温前 2月左右。出菇时平均气温 16左右,正适宜蘑菇生长。 前一般 2-3月,后 7-8月。 培养料堆制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要选择地势较高,靠近菇房、水源 方便地方作堆料场。培养料堆制的技术关键是调节和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 和通风,创造的发酵条件。培养料从堆制开始到发酵结束,其体积逐渐减 少,一般可减少 45%。因此,在水分上必须做到先湿后调,先重后轻。生 产上称之为“一湿、二调、三不动。 ”即在堆料和第一次翻堆时,水要浇 透,第二次翻堆时,根据干湿情况适当调节水分;到最后一次翻堆时,最 好是干湿适宜,不再浇水。 27 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一次性堆制发酵法。其堆制工艺流程为:预湿 (12 天)建堆(12 天)第一次翻堆(78 天)第二次翻堆(67 天) 第三次翻堆(56 天)第四次翻堆(5 天)第五次翻堆(5 天)培养料进 房。堆制发酵全程约 30天,翻堆 5次。前发酵结束进房时的培养料标准: 培养料呈咖啡色,生熟度适宜,有韧性不易拉断,含水量为 65%左右(以 手捏一把培养料,指缝间有 45滴水为宜) ,料疏松,PH 值在 8.5左右, 然后进行二次发酵。 培养料二次发酵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采用的培养料堆制新工艺。 培养料通过二次发酵,由于高温性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充分繁殖,可形 成大量菌体蛋白及各种微生物和氨基酸,供菌体吸收利用,能杀灭有害微 生物和残存在培养料中幼虫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可少用或不用农药,降 低蘑菇产品的农药污染;经过升温处理,培养料的游离氨被蒸发,可避免 播种后氨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有利菌丝恢复生长;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可 增产 20%以上,高者可达 40%,并且品质好,一级蘑菇比率高,还可加快 蘑菇生长,菇床转期快。 二次发酵法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采用室内二次发酵法的蘑菇房 不宜过大,以 60100m2为宜,并要具备一定的密闭条件。根据二次发酵 的升温方式,对前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含水量要求略有差别。用煤炉、火 道坑干热加温,培养料含水量需调至 70%75%;若采用锅内蒸汽加温, 含水量可调到 65%70%。培养料进房前,应按常规方法对蘑菇房进行彻 底消毒,并将门窗、屋顶缝隙全部密封。培养料进房前,应按常规方法对 菇房进行彻底消毒,并将门窗、屋顶缝隙全部密封。培养料进房要选晴天, 28 进料要快,集中堆放在床架的中间三层。因为顶部床架二次发酵后料易偏 湿,底层温度常偏低而歙二次发酵不彻底。二次发酵的技术关键在于温度 的控制。温度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升温期,又称巴氏消毒,从 45开始加温至 6062。二是持温期,又称控温发酵期,是二次发酵 的主要阶段,温度维持在 52左右。三是降温期,视料的生熟度及有益 微生物生长情况而开始降温,待温度降至 45时,开门窗通风,降料温 至 30以下,抑制喜温微生物的过度生长。 室外节能二次发酵法:在距蘑菇房较近处作二次发酵场地,要求地 面平坦,易于排水,最好是水泥地坪。建堆前将地面冲洗干净,再浇淋 5%石 灰水消毒。在地面用石块或砖砌圆形堆基,堆基高 30cm,直径约 2m(堆 料量大可适当加大) ,堆基间留 2035距离,以利通气。堆基用小竹 竿纵横交错放置,使呈网格状,作为堆料的底层;其中心处留 30空隙, ,以便安放通气用的花眼竹笼。室外二次发酵过程与室内相似。 3.2.3双孢菇播种出菇管理技术 播种分为撒播、混播和穴播三种方法。撒播宜用于分散性较好的谷粒 种或棉壳种。特点是纵向生长快,横向生长和封面慢,且较费工时,目前 已较少采用。由于目前蘑菇生产采用谷粒种或棉壳种者较多,大都采用撒 播和料面覆盖相结合的播种方法,发菌均匀,封面快,且省工省力。通常 每 100m2播种面积,需用谷粒种 250克装 300瓶或粪草种 250瓶。 播种后 2-3天内,一般情况下菇房要紧闭门窗,以保湿为主;3-7 天, 在正常情况下菌种已全部萌发,并开始吃料定植,此时应以换气为主,少 量通风,使菌丝尽快封面。10-12 天后,菌丝已长到料层厚的一半时,可 29 用竹扦从料面插到料底(打扦) ,撬松料层 1-2次,打扦间距 10-12厘米, 以排除料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改善料层的通气条体,有利于菌丝 生长,促进菌丝向下伸展。 覆土是管理上的重要技术,菇床覆土有以下作用:覆土能降低料面水 分蒸发,便之保持一定的湿度,并供给子实体生长所需水分;覆土的导热 性差,对外界温度有缓冲作用;覆土层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丝扭结,在覆土层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有利出 菇的小气候环境。采用一次覆土法,可使出菇时间提早 35天,与常规 覆土方法相比,在产量上和质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 100平方米栽培面积 可省工 14个,并节约生产成本,简化管理工艺。 出菇前管理:覆土后至出菇约 1518天。是蘑菇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 生长的阶段。在菇房管理措施上,水分管理占有突出地位。喷“出菇水” 后 7天,原基已长到豆粒大小,喷 12次“保菇水 ”,每次每 m2喷水 1kg,促进幼苗生长。喷水过早或过迟,都会降低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出菇管理:蘑菇从播种到开始采收约需 40天,出菇时间可延续到次年 5月上旬。当年生长的称为秋菇,次年 3月上旬生长的称为春菇。秋菇期 间,菌丝处于旺盛时期,蘑菇生长速度快,出菇密度大,潮次时间短,转 潮快,产量集中,在整个出菇期自然温度逐步下降,要针对上述情况进行 管理。水分管理是整个秋菇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出菇后土层喷水要掌握 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的原则。喷水是一门管理 艺术,在国外蘑菇生产中皆指派有经验的人员承担,其管理效果常取决于 管理者的经验积累和直觉,这是一个优秀生产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蘑 30 菇出土以后,栽培气生型菌株的菇房内,其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90%左 右,匍匐型菌株要求达到 90%-95%。秋菇前、中期,出菇密度大,呼吸作 用旺盛,排出二氧化碳多,如不及时通风换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0.5%,会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出菇明显减少,产量降低。但由于秋 菇出菇期间,自然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罐头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传递与沟通考核试卷
- 核辐射探测器件设计与优化考核试卷
- 自行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考核试卷
- 森林防火与安全防护考核试卷
- 矿山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考核试卷
- 皮手套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设备制造的能效提升与能源管理考核试卷
- 电子零售的直播销售考核试卷
- 自然科学音像制品的教育价值考核试卷
- 复习时间管理演讲
- 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 高中家长会 共筑梦想,携手未来课件-高二下学期期末家长会
- 通用电子嘉宾礼薄
-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施工方案
- GB/T 24610.1-2019滚动轴承振动测量方法第1部分:基础
- GA 576-2018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 4.2依法履行义务 说课课件(共19张PPT)
- 美丽乡村建设施工组织设计
- 全国庙会时间表
- 江南古镇建筑的水文化生态隐喻[权威精品]
- 第二章_糖和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