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台县国庆小学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教案) ( 二年级下册) 备课教师:付玉桂 二一四年三月 2014 年度春学期教学课时安排计划 进 度 安 排 周 次 日 期 课 题 教时 执行情况 1 2月 253月 1日 开学报到 1 2 3月 4日-3 月 8日 题西林壁 1 3 3月 11日-3 月 15日 乞巧 1 4 3月 18日-3 月 22日 嫦娥 1 5 3月 25日-3 月 29日 乐游原 1 6 4月 1日-4 月 5日 游子吟 清明节 7 4月 8日-4 月 12日 赠汪伦 1 8 4月 15日-4 月 19日 舟夜书所见 1 9 4月 22日-4 月 26日 陶者 1 10 4月 29日-5 月 3日 陶者 1 11 5月 6日-5 月 10日 八阵图 1 12 5月 13日-5 月 17日 相思 1 13 5月 20日-5 月 24日 四时田园杂兴(一) 1 14 5月 27日-5 月 31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15 6月 3日-6 月 7日 晚晴 六一儿童节 16 6月 10日-6 月 14日 绝句 1 17 6月 17日-6 月 21日 四时田园杂兴(二) 1 18 6月 24日-6 月 28日 忆江南 1 19 7月 1日-7 月 5日 综合复习 20 7月 8日-7 月 12日 期末测试 内 容 题西林壁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 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 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 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 百态(板书) (2)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4)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 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 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 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 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 的意见。 (5)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 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 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 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 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 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 内 容 乞巧 1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 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想不想听? 2教师讲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故事有关。 二解新题,知作者: 1理解课题 思考:从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乞巧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2认识作者。 出示林杰的简介:林杰,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侯非常聪明,六岁写诗, 出口成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有“小神童”的称号。 过渡:看了作者的简介,想不想学习他写的诗? 三明诗义,悟诗情: 1初读古诗,认读节奏 (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评价读诗。 (3)师范读。 提示:按节奏读诗。同桌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熟读古诗。 过渡:通过读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我们读诗,只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边读边想像,这样才能真正 读懂诗的意思,品出诗的滋味。 2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 思考:这句诗中有两个字音相同,能区分吗? 想像诗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七月七日夜空星光灿烂,诗人写下了美丽的的诗句:七夕今宵看碧 霄。这样优美的情景,怎不叫人想到牛郞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故事? 板书:天上相会 过渡:牛郎织女在喜鹊的帮助下每年才相会一次,人们在“看碧霄”的时 侯怎好意思打扰他们?所以我们读“看”字时,要轻一些。 指导朗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过渡:是啊,牵牛织女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相会的时刻,他们的心情是 怎样的? (2)教师范读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导朗读。 小结:牛郞织女见面是多么喜悦,多么激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 前面两句诗。 过渡: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3)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自由读诗,想一想:从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家家都在做什么? 出示资料袋:乞巧节 指导朗读。 3再读古诗,感受韵律之美 (1)听录音,感受韵律之美 (2)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3)指名朗读。各种形式读:个人读男女生分组读。 (4)指导背诵。 内 容 嫦娥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 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你有不会读的字吗? 5学习生字 6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齐读。 (2)读了诗,你有什么收获? (3)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我们知道了什么?天快亮了 (5)天快亮了,诗人睡觉了没有? (6)睡不着会感觉怎么样?很孤单,寂寞。 (7)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一说 (8)再读,老师提个醒: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齐读 (2)男女分开读 (3)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吗? (4)读了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5)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说说嫦娥为什么后悔? (6)我们来想一想,嫦娥的心情怎样呢? (7)那你们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8)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读这句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 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3)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诵这首诗啊,好吗?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它读一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师读 4个字,生读 3个字。 (6)诗人由于心情孤独寂寞,坐看屏风烛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 到了月宫上的嫦娥,让我们轻轻合上书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7)寻找读诗高手。谁愿意来读一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八作业 回去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或长辈们听! 内 容 乐游原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1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 西风。 ”“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 ,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 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 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 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 无题 嫦娥 等。 内 容 游子吟 1.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感受母亲博大的爱,展开想象,初 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呀,母亲的爱,是神 圣而伟大的,古今中外,好多诗人都满怀真情,写出好多赞美讴歌母爱的诗 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 。 二学习游子吟 1教师范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 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 2今天请同学们按“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附自学提示:步骤要求方法 (1)朗读 读全诗 注意读音 (2)细读 懂词义 看注解 (3)译读 直译每行诗意 (4)通读 串诗意 意会串讲全诗 (5)品读 悟情境 品评领悟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3好,自学到这里。 指名读;生齐声朗读全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结合齐读情况,指导读准字音停顿和重音。 4学生讨论对诗中词意的理解: 5把上述词意带入诗中,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同桌互说互听, 再指名说给大家听。 ) 6指名朗读全诗并说说全诗大意。小组讨论全诗意思,再推荐代表在全班 说,注意词序的变通句意的完整过渡衔接和语气的把握。 7总结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哪里写得好?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吗?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古诗赏析,相信你会对作者及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 深入! 8练习诵读全诗齐声背诵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 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 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 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 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 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 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同学们,古往今来,母亲对孩子的心,对孩子无私的爱都是一样的。你们 能不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一两件细小的事体会到母亲深沉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为妈妈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并告诉她,感谢母亲 给予你的博大的爱。 内 容 赠汪伦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 法。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 板书:赠汪伦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 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 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 决。 3指名读古诗。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呢,你们想听吗?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 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 谊?(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 6:重新出现古诗)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 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 来比喻情深。 (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 深,情更深。 (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 又深厚,又真挚。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来? (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6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 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 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 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 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内 容 舟夜书所见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 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 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n”,不要读作“s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 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指名读第 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 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 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 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 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 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 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 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内 容 陶者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能正确背诵、默写陶者这首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劳而不获和 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了解劳动人民和剥削者之间的尖锐 矛盾,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揭示课题:古诗二首 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你喜欢吗?将你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 二、学习陶者。 1解释课题,介绍作者。 “陶者”的意思是烧制砖瓦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是用粘 土烧制器物。 陶者的作者梅尧臣(1002-1060),北宋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字 圣俞。宣城古名宛陵,所以也叫梅宛陵。他主张诗要反映政治内容,风格力求 平淡,是宋代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学,边读边查字典,理解尽、沾、指、鳞鳞、居、大厦等词语, 思考每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4质疑,提出不懂的词、句,共同讨论,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理解词句。 尽完。沾稍微碰上。指手指。 鳞鳞形容屋上盖的瓦就象鱼鳞一样,排列得很整齐、漂亮。居居 住。大厦高大的房子。 5读读议议: (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烧瓦工人为了烧制瓦片,几乎把门前的泥土都用完了, 而自己屋顶上连一片瓦也没有。这是讲劳动人民。) (2)“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那些两手没沾过泥土、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高大的 瓦房屋里。) (3)这首诗采用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陶者的意思。 (5)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前两句写烧 瓦的人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却住着大瓦房。诗人用这样对比的方 法,反映了 封建社会中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揭露了劳动者和剥 削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为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申诉了不平。) 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朗读时第一句要读得低沉、缓慢,表示对劳动者的同情。第二句要读得 高昂、较快,表示对剥削者的憎恨。 停顿和重音: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学生练习读、齐读。 3背诵课文。 四、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陶者。 内 容 陶者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能正确背诵、默写陶者这首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劳而不获和 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了解劳动人民和剥削者之间的尖锐 矛盾,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揭示课题:古诗二首 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你喜欢吗?将你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 二、学习陶者。 1解释课题,介绍作者。 “陶者”的意思是烧制砖瓦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是用粘 土烧制器物。 陶者的作者梅尧臣(1002-1060),北宋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字 圣俞。宣城古名宛陵,所以也叫梅宛陵。他主张诗要反映政治内容,风格力求 平淡,是宋代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学,边读边查字典,理解尽、沾、指、鳞鳞、居、大厦等词语, 思考每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4质疑,提出不懂的词、句,共同讨论,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理解词句。 尽完。沾稍微碰上。指手指。 鳞鳞形容屋上盖的瓦就象鱼鳞一样,排列得很整齐、漂亮。居居 住。大厦高大的房子。 5读读议议: (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烧瓦工人为了烧制瓦片,几乎把门前的泥土都用完了, 而自己屋顶上连一片瓦也没有。这是讲劳动人民。) (2)“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那些两手没沾过泥土、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高大的 瓦房屋里。) (3)这首诗采用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陶者的意思。 (5)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前两句写烧 瓦的人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却住着大瓦房。诗人用这样对比的方 法,反映了 封建社会中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揭露了劳动者和剥 削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为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申诉了不平。) 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朗读时第一句要读得低沉、缓慢,表示对劳动者的同情。第二句要读得 高昂、较快,表示对剥削者的憎恨。 停顿和重音: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学生练习读、齐读。 3背诵课文。 四、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陶者。 内 容 相思 1.通过诵读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 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由图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或看实物。请同学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 到的资料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补充:红豆树,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花白色, 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产在亚热带地方。这种植物名字叫“红豆”,也叫 “相思子”。出示课题相思。 2.读诗题,知作者。请同学介绍作者,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形象美 。 1. 自由读古诗相思,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 首诗每行有五个字,一共有四行,我们称之为“五言绝句”)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教给学生读诗方法,采用“二、三”读法, 将每行前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后三个字连在一起读。每行的第三个字音要读重 一些。 (三)边读边议,渗透古诗语言美。 1.学生朗读全诗(单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等),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 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 (2)结合插图,说说红豆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第一句中“发”是什么意思? (长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里又发了几个 新枝条?) (4)这句诗句后面是问号,应该怎样朗读,自己练习。(指导读出欣喜高兴 的语气) (5)为什么请君多采撷?“撷”当什么讲?“此”在这里指什么?“相思” 是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用真诚喜爱的语气读) (6)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讲这句诗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为它最能引 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图,展开联想,一位母亲手中托着几粒红豆,一个女孩伸着手要 红豆,你想象这位母亲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四)吟诵古诗,体会古诗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接句,分行,个人背,互背,齐读等) 2.全班议论: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感想?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 往,尊重友情的? (五)指导朗读古诗。 3背诵课文。 内 容 八阵图 1了解诗意,感悟意境,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流利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无生词,准确、通顺。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进一步熟悉诗句,能流畅地朗读。 (二)教师范读,感受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情。 这首诗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立下 了丰功伟绩,并批评蜀国的吞吴失策。 2学生再读诗句,理解诗意。 V 诸葛亮功盖于世,建立蜀国,使天下三分;他能成名的就是他所排列、运 用的八阵图。多少年江水冲流,排阵的石头却毫不变动;遗恨的是,失败于贸 然征讨东吴。 (三)师生研读,读出节奏。 1教师适当介绍五绝知识及平仄格律。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 解释并不一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有仄起、 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 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 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 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划分节奏,师生互议,准确停顿节奏、平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通仄 平平仄 平平 仄仄平(韵)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通平 平仄仄 通仄 仄平平(韵) 3集体诵读整首诗,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四)吟诵古诗,理解诗情。 1教师介绍该诗的艺术手法,引导理解诗歌感情。 这首诗既是怀古,又是抒怀,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 洞抽象,而是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 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在绝句中别树一格。诗中与其说是在写 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诗人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 诗人的郁郁不得志,终老无成的抑郁情怀 。 这首诗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立下 了丰功伟绩,并批评蜀国的吞吴失策,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与 感慨。 2师生感情朗读,做到先激昂赞颂后伤感惋惜,抑扬顿挫,读出诗人内心 的郁郁不得志,终老无成。 三、分组诵读,展示才情。 1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节奏、情感的处理。 2分组比赛,展示古诗诵读魅力 内 容 四时田园杂兴(一)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 习古诗的兴趣; 2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 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 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 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 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供:参加。耕 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 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内 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 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 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 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 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 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 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 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内 容 晚晴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古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 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 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四、解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五、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 2.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3.学生反馈。 4.小结诗意。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 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 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 复轻盈了。 六、分组诵读,展示才情。 1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节奏、情感的处理。 2分组比赛,展示古诗诵读魅力。 内 容 田园四时杂兴(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体含义。 重 难 点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 学具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 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 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朗读时第一句要读得低沉、缓慢,表示对劳动者的同情。第二句要读得 高昂、较快。 停顿和重音: 2学生练习读、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规培病例汇报大赛
- 等静压成型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应用报告
- 街道读书分享活动
- 医患关系的价值与意义
- 普通过磷酸钙生产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神经系统护理三级查房
- 2025年驾驶车辆步骤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冠第九版考试卷及答案
- 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绿色物流中的绿色配送体系构建报告
- 职业少儿创意美术课件
-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减压赋能与心理调适
- 工模具点检管理制度
- 非营利组织纳税管理制度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数字健康行为干预-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核辐射探测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酒类小作坊管理制度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党性主题教育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T/CECS 10348-2023一体化净水设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