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pdf_第1页
硕士论文:“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pdf_第2页
硕士论文:“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pdf_第3页
硕士论文:“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pdf_第4页
硕士论文:“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硕士论文:“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越红团体沙盘游戏” 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 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 胡丹 指导教师 游永恒 摘要 摘要:本研究意在探索“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性 和应用性,检验“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问题的缓解和干预效果, 希望“越红团体沙盘游戏”能够有效缓解小学生孤独感,更好的将越红团体沙 盘游戏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中。方法为用儿童孤独感问卷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对成都市某所公立小学 4-6 年级全体学生施测, 从问卷测量结果中按照孤独感得分从高到低筛选 60 人,分为 30 人一组的实验 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 8 次团体沙盘游戏,再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对实验组 和控制组进行后测,分别比较实验组控制组的前后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1) 成都市某所公立小学 4-6 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整体分布呈正偏态, 孤独感低 的学生占大部分,而拥有高孤独感的学生较少;男女之间的孤独感体验差异非 常显著,男生的孤独感体验高于女生;年级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孤独感体验没有 显著差异。 (2) “越红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小学生的孤独感。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越红团体沙盘游戏” 对小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的缓解干预效果。实验组被试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 后测得分明显低于前测, p 值为 0.000, 控制组被试前后测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 异,p 值为 0.531;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结果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后 ii 测结果得分低于控制组的后测结果得分,p 值为 0.003。 (3) “越红团体沙盘游戏”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小学生孤独感,对小学生的 其他心理问题也具有心理辅导的作用,并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治疗 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越红团体沙盘游戏 小学生 孤独感 iii study of the consequence of group sand play interfere pupils aloneness major: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ostgraduate student: hu dan supervisor: you yongheng abstract:this research tries to engage in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group sandplay therapy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examine its influence in pupil aloneness and intervention which is hopefully expected and better apply group sandplay therapy into the school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and education. sixty selected children aloneness questionnaires from pupils from grade 4-6, one of chengdu primary school are ordered ascendingly by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thirty of them from an experimental and a control group, which are given eight group sandplay therapy respectively. after it,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game from the two groups is to be compared based on the posttest through children aloneness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 shows: (1)the aloneness of grade 4-6 pupils from one of chengdu primary school has a positive skewness distribution. main part of pupils have weak aloneness compared with a small part of those with strong one; aloneness experience difference is obvious between two sexes that boys are more ready to aloneness; however this is not applicable between grades. (2)group sandplay therapy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pupil aloneness. the iv pretest and posttest data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examined by paired sample t proves this.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big difference that posttest gets much lower score with a p value 0.000; while different situation lies in control group with a p value 0.531; posttests of these two groups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 that experimental group gains lower score than control group, its p value is 0.003. (3)group sandplay therapy can not only relieve the aloneness of pupils, but also treat other mental troubles, which have a dual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therapy. keywords: sandplay therapy pupil aloneness v 目录 1.问题提出 1 2.课题的研究意义 4 3.理论背景和研究基础 6 3.1 沙盘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6 3.1.1 什么是沙盘游戏 . 6 3.1.2 沙盘游戏的理论研究 . 7 3.1.3 沙盘游戏在各国的发展 . 9 3.1.4 团体沙盘游戏疗法的意义及应用 10 3.1.5 沙盘游戏在学校中的应用 11 3.2 儿童孤独感研究现状分析 12 3.2.1 对孤独感概念的探讨 12 3.2.2 儿童的孤独行为 13 3.2.3 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13 3.2.4 关于缓解儿童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15 3.2.5 儿童孤独感的测量 16 3.3“越红团体沙盘游戏” 17 3.3.1“越红团体沙盘游戏”的背景. 17 3.3.2“越红团体沙盘游戏”的主要核心技术. 18 3.3.3“越红团体沙盘游戏”的指导语. 22 4.研究过程. 24 4.1 研究目的 24 4.2 研究假设 24 4.3 研究对象 24 4.4 研究工具 25 4.4.1“越红团体沙盘游戏”技术. 25 4.4.2 儿童孤独感问卷(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26 4.5 研究过程 26 4.5.1 被试选择 26 4.5.2“越红团体沙盘游戏”的设置与操作. 27 4.5.3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30 5研究结果与讨论 32 5.1 量表数据分析结果 32 5.1.1 成都市某所公立小学 4-6 年级学生孤独感测量结果的整体情况 32 5.1.2 性别差异分析 33 5.1.3 四-六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年级差异比较 . 34 vi 5.1.4“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结果比较. 34 5.1.5“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实验组前后测结果比较. 35 5.1.6“越红团体沙盘游戏”控制组前后测结果比较. 35 5.1.7“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结果比较. 36 5.2 个案分析结果 36 5.2.1 小组教师在沙盘游戏中对被试前期和后期的对比评估 36 5.2.2 家长对被试参加沙盘游戏前后对比评估 40 5.2.3 被试参加沙盘游戏后自身的评估和感想 42 5.2.4 被试孤独感问卷测试得分前后对比 43 5.3 观察教师对整个活动的观察评估 44 5.4 讨论 45 5.4.1 对量表测量结果的讨论 46 5.4.2 对于个案分析的讨论 49 5.4.3“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于小学生孤独感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的 原因 51 5.4.4“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除孤独感以外的其他心理辅导和 教育意义 55 5.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55 5.5.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5 5.5.2 展望 57 参考文献. 58 附录. 60 后记:. 62 1 1.问题提出 孤独感是由于个体的实际人际交往关系不够理想, 没有达到个体的人际交往 期望水平,而内心产生的一种焦虑、不满足感、不良情绪和孤独的主观体验。 小学生孤独感是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 导致小学生社交障碍,小学生会因孤独感而体验到痛苦的感受,没有归属感, 并且很可能会使小学生丧失他们的自信,导致自尊下降 1。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健 康、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都很可能会受到强烈而持久的孤独感 的严重威胁。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 生活方式改变, 小学生也面临着许多压力和生活的改变, 各种心理问题继而产生,而其中孤独感是小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尤其在我 国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小学生的时间较少,除了学校以 外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较少的社交环境, 现代儿童都或多或少的体验着孤独感。 从阿舍 (asher, 1984) 等人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 在小学生中有 10%-16% 比例的人都存在着严重的孤独感问题,此研究结果与我国学者邹泓的研究调查 结果是相似的。儿童的孤独感引起了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 也已经有了一些儿童孤独感的相关研究,例如从儿童的家庭环境、社会支持、 学校环境、人格因素、认知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方面来入手来研 究他们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也有一些团体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方法的实证研 究。 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做了许多与儿童的孤独感有关的研究, 但这些已有的 研究成果大多只是发现了影响儿童孤独感的相关因素,探讨这些相关因素是如 何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关于专门探讨如何有效缓解儿童的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的 成果还很少,还不足以很好的解决儿童孤独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寻 找其他更好更多的方法来增加对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方法。 在探索如何更好的有效缓解儿童孤独感的道路上笔者发现了团体沙盘游戏 这一技术。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装有细沙的 沙盘里摆放沙盘玩具模型或做改变,其实是在沙盘里通过玩具模型来实现来访 1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 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4):70-74 2 者表达自己的内心、释放内心情绪、改变内心的冲突和问题等一系列的心理辅 导和治疗; 团体沙盘游戏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 一个团体共用一个沙盘, 团体成员用某种方式决定他们的顺序,按照顺序分轮进行沙盘世界的制作,所 有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在摆放玩具制作沙盘世界的过程中,成员间不能相 互交流、干扰和指导,要尊重别人的意愿,成员要遵守团体沙盘游戏的特定规 则,一起创造沙盘世界。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体沙盘游戏技术来自于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博 士陈越红在多年的沙盘游戏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一套团体沙盘游戏的方法,叫 “越红团体沙盘游戏”, “越红团体沙盘游戏”是陈越红博士在美国的小学和 她自己的心理诊所从事沙盘游戏多年后,根据沙盘游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 传统团体沙盘游戏上发展出的一套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她主要将沙盘游戏应用 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团队建设、儿童行为问题、创伤治疗等方面,疗效都很显 著。在四川“5.12”地震后我们运用这套技术在四川灾区儿童中做过多次沙盘 游戏,在成都市某所公立小学我们也已经运用此套沙盘游戏技术开展过多次团 体沙盘游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套“越红团体沙盘游戏”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和沙盘的奇特作用,在游戏中 儿童需要共同编造故事共同完成游戏,这样可以促进团体凝聚力和同伴关系的 建立及良好发展,让儿童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以及遵守规则,懂得如何更好的 与人交往, 此套游戏中运用的鼓励技术可以教会儿童学会鼓励他人、 团体分享、 表达、倾听他人等,可以锻炼儿童在团体中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会欣赏和倾听他 人这些良好的社交品质,沙盘游戏对儿童的启示可以帮助儿童塑造许多良好的 习惯, 同时儿童可以在整个游戏中体验被关注和欣赏以及其乐融融的正面情感, 可以给儿童创造一个互动的团体环境,让儿童有团体归属感,这些都有很利于 缓解儿童的孤独感,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沙盘游戏中,儿童所获得的东西是 无以言表的。此套沙盘游戏技术与其他沙盘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对被试 做的沙盘世界做分析和解释, 不去解释被试拿某个沙盘玩具和如何摆放的意义, 也不解释沙盘游戏的主题代表着什么,不去对被试的沙盘世界做评价,不去探 索被试在沙盘游戏世界里表现出的潜意识的内心世界,只是让被试在此过程中 去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自己对自己的沙盘游戏做出自己的解释,在鼓 3 励和积极关注的氛围中,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去表达自己、改变自己,最终达 到自愈。 团体沙盘游戏在我国内地的心理学领域中才刚刚发展起来, 还未健全, 在心 理学的许多领域也都还未实践过,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这个课 题也是几乎没有涉及到的,因此,本课题的实施可以了解沙盘游戏是否对小学 生的孤独感起到很好的缓解和干预作用,以及可以探索在用沙盘游戏进行小学 生孤独感的干预时应如何操作、注意些什么,希望由此可以丰富儿童的孤独感 干预研究,证实团体沙盘对于儿童孤独感干预的有效性,并且可以应用到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中去。 4 2.课题的研究意义 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感体验并不会都一定导致小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但小 学生会因孤独感而体验到痛苦的感受,没有归属感,并且很可能会使小学生丧 失他们的自信,导致自尊下降 2。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 能力的正常发展都很可能会受到强烈而持久的孤独感的严重威胁。 因此, 从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出发, 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以及为了他们未 来能够健康幸福的生活,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理,如何针对孤独感问题严重的孩 子进行教育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 小学生严重的孤独感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有必要对小学 生的孤独感进行干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外也已有一些儿童孤独感的相 关研究,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在努力思考如何更好的缓解小学生孤独感, 扩展缓解儿童孤独感干预措施的路上,发现了团体沙盘游戏这一个作用广泛的 心理治疗方法。 根据“越红团体沙盘游戏”的特征和原理以及实证作用,它应该是一个缓解 和干预小学生孤独感的很好的应用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也是一种很 好的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根据以往的研究,儿童都对沙盘游戏很好奇并且很 乐于做沙盘游戏,团体沙盘游戏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和沙盘的奇特作用,可以不 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跨过信任和表达的障碍,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内心,发 现他们的问题,促进团体凝聚力和同伴关系,让他们学会合作和规则,懂得交 往技巧,信任鼓励他人,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小学生的孤独感,团体沙盘游戏在 我国内地也才刚刚发展起来,还未健全,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也都还未涉及, 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这个课题也几乎是空白的,因此,本课题 的实施可以了解团体沙盘游戏疗法是否对小学生的孤独感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 和干预作用,还可以探索在用“越红团体沙盘游戏”进行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 时应如何操作、注意些什么,希望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让小学生的孤独感干预研 究更加充分和丰富,可以有效缓解小学生的孤独感问题,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帮助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加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 2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 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4):70-74 5 心理健康水平。并且能够有效的将“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和心理辅导中去,为小学生孤独感的缓解措施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 添砖加瓦。 6 3.理论背景和研究基础 3.1 沙盘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3.1.1 什么是沙盘游戏 我国学者张日昇教授和申荷永教授对沙盘游戏的概念都做过探讨, 其中张日 昇教授把沙盘游戏称作箱庭疗法,他认为“箱庭疗法(sandspiel,sandplay technique;sandplay therapy)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 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得一种心理疗法 3” ;申荷永教 授认为“沙盘游戏疗法(sandplay therapy)主要是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 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4” 。根据他们对沙盘游 戏概念的界定,综上所述,沙盘游戏可以定义为: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辅导和 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装有细沙的沙盘里摆放沙盘玩具模型或做改变,其 实是在沙盘里通过玩具模型来实现来访者表达自己的内心、释放内心情绪、改 变内心的冲突和问题等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根据参加沙盘游戏的人数和形式可以分为个体沙盘游戏和团体沙盘游戏。 个 体沙盘游戏是指一个人创造一个沙盘世界,在一个沙盘里面只有一个人选择玩 具摆放和改变,除了治疗师的陪伴以外没有其他人的参与,个体沙盘游戏主要 运用于个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沙盘游戏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一 个团体共用一个沙盘,团体成员用某种方式决定他们的顺序,按照顺序分轮进 行沙盘世界的制作,所有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在摆放玩具制作沙盘世界的 过程中,成员间不能相互交流、干扰和指导,要尊重别人的意愿,成员要遵守 团体沙盘游戏的特定规则,一起创造沙盘世界。以往一些西方的团体沙盘游戏 治疗家认为团体沙盘游戏中团体人数应为 2-6 人或者更多,本研究使用的“越 红团体沙盘游戏”将团体沙盘游戏的人数一般情况下限定为 2-5 人,综上所述 团体沙盘游戏中团体的人数为 2-6 人最佳。 沙盘游戏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发展心理健康的假设来源于以下几 点:重视来访者和治疗者的关系,如同心理咨询中重视咨访关系;“自由与受 保护的空间”,这一“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可以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得以发 3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4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与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52 7 挥;普遍无意识;玩具的象征意义。根据这些假设,来访者自由挑选玩具,在 盛有细沙的沙盘里摆放玩具创造沙盘世界就能达到心理治愈和发展的效果 5。 3.1.2 沙盘游戏的理论研究 综观沙盘游戏的历史, 追溯沙盘游戏的脉络, 我们发现沙盘游戏疗法是东西 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关于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渊源,一般认为有三个,即东方 文化、劳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沙盘游戏对人类无意识体 验的重视和对原型心象的探索,使得人们不得不关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在 谈及沙盘游戏疗法的时候,一般认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对沙盘游戏 的影响最大,同时沙盘游戏又属于游戏疗法的一种,因此游戏疗法中的一些理 论也成为箱庭疗法的重要理论渊源 6。沙盘游戏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 (1)游戏疗法与沙盘游戏 张日昇教授在其箱庭疗法一书中提到: “游戏疗法是指用各种游戏和创 造性艺术技巧治疗导致儿童行为问题或阻碍了儿童潜能实现的那些长期的、轻 度的心理和情绪障碍” 7。 儿童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它还有其丰富 的作用和意义,游戏不仅有助于儿童平衡调整自己的情感,将负面情感通过游 戏表达宣泄出来,游戏也是人们了解儿童的一种重要途径。 虽然沙盘游戏和游戏疗法并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沙盘游戏是属于游戏疗 法的一种形式,游戏疗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沙盘游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沙 盘游戏在其操作特点、治疗者角色、治疗关系、治疗目标等方面都和游戏疗法 有着共通点。 (2)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沙盘游戏 卡尔夫开创的箱庭疗法, 融合了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理念, 也深受荣格分 析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涉及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宗 教、艺术等多个方面,就其对沙盘游戏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原型理论、个 性化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三个方面,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看成是理解沙盘游 5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6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39 7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9 8 戏疗法的又一把钥匙。通过他们,人们才会真正走进神秘的沙盘世界,感受沙 盘世界的魅力,体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8。 (3)投射理论与沙盘游戏 投射性是沙盘游戏的特点之一, 投射理论的基本思想、 方法在沙盘游戏中得 到了充分体现。 沙盘游戏提供给来访者的材料是无结构的, 玩具和沙都是丰富、 充满想象的可能,而且极具可塑造性的,来访者对这些材料的选择过程本身就 是一个投射的过程,同一个玩具同一个场景,不同的来访者也会对它赋予不同 的意义。来访者将不同的玩具置于沙盘世界中不同的位置,投射出他们的内心 世界的状况,治疗者可以从中发现来访者目前的心理困惑、问题和冲突 9。 (4)象征理论与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的制作过程是来访者运用象征语言对自己的无形心态的表达, 凭借 沙盘世界的象征语言,治疗者可以达到对来访者内心世界一定程度的理解。来 访者赋予沙盘玩具特定的意义,会以象征的形式表达来访者个体或集体的意识 和无意识的内容。每一个沙盘世界的场面都体现了来访者的情感、生活,与来 访者的内心世界密切相关。治疗者需要理解构成沙盘世界的玩具的象征意义, 并结合来访者个人对其沙盘世界的解释,才能领会来访者的沙盘世界所体现的 其内心的真实世界 10。 沙盘游戏中的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玩具类型有人物、动物、植物、交通 工具、建筑物、物品、宇宙神灵、自然景观。 (5)东方文化与沙盘游戏 东方文化中所主张的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诗情画意和渗透着的古朴而神秘 的 “生态直觉” , 孔子的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论 语.阳货)的感悟及对人生宇宙实相的精炼概括,从儒家的“天人相类”“天 人感应”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提出的“心 斋”“坐忘”“天乐”“无为”等,均使人达到真正的自然化,即“天人合一” “无为”之道的精神境界,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刻哲理,以及“平常心 是道”的知行合一、理事圆融、清净自性的全然启语,这些也正是沙盘游戏疗 8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2-63 9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6-77 10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1 9 法最根本的治疗理念,也是沙盘游戏疗法永远追求的至高境界 11。 3.1.3 沙盘游戏在各国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沙盘游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突出体现在沙盘游 戏专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上。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 1985 年卡尔夫倡导建立的 isst,该协会旨在发展卡尔夫主义的沙盘游戏,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它的建 立为交流沙盘游戏的理论和治疗经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1)沙盘游戏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沙盘游戏的发展沿袭着卡尔夫所开创的沙盘游戏传统。 美国沙盘游戏家 (sand-play therapists of america,简称 sta)是目前美国沙盘游戏发展得核心 组织。sta 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建立是为了教育和培训沙盘游戏治疗者, 支持和促进卡尔夫所开创的沙盘游戏疗法的专业发展。sta 目前拥有许多地方 组织,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每年出版两期沙盘游戏(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杂志和季刊沙盘游戏时事通讯(sand-play events newsletter)。 该组织在促进沙盘游戏专业领域内的交流合作、培训专业的沙盘游戏治疗人才 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美国沙盘游戏疗法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基础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 研究更加客观化;与家庭疗法、团体咨询等形式相结合。 (2)沙盘游戏在日本的发展 在日本,沙盘游戏被叫做箱庭疗法,于 1965 年来到了日本。沙盘游戏一介 绍到日本,很快就与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共鸣,成为日本心理疗法的重要分支并 被广泛推广。 自 1965 年沙盘游戏被引入日本以来, 日本曾经成立了一个非正规 的研究会组织-箱庭疗法研究会, 该研究会每年都要召开几次研讨会, 对箱庭 疗法在日本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日本箱庭疗法学会于 1988 年开始出版 箱庭疗法学研究,以沙盘游戏的个案研究为中心,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 现在在日本, 沙盘游戏正在不断普及并被广泛应用。 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机 构都建立有箱庭治疗室,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最盛行这一疗法的国家。 (3)沙盘游戏在中国的发展 11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39 10 沙盘游戏在中国的发展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1998 年,北师大的张日昇 教授在京都大学跟随罔田康伸教授学习箱庭疗法,在罔田康伸教授那里获得了 箱庭疗法的宝贵经验, 他将沙盘游戏带回中国, 在河北大学建立了箱庭治疗室, 并正式运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这成为将箱庭疗法正式引入中国的开始。 目前在张日昇教授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 所、河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和心理咨询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都建立了箱庭治疗室。张日昇教授还 积极在幼儿以及特殊教育中推广箱庭疗法的应用,帮助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 北京启智智障儿童教育培训中心、北京海淀寄宿学校等建立了箱庭治疗室。陈 顺森在漳州师范学院、寇延在浙江树人大学、赵会春在中央财经大学建立了箱 庭治疗室并开展着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时,在华南师范大学,以申荷永、高岚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正致力于沙 盘游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他们已经在许多中小学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了多次 沙盘游戏的实践和研究,并开始探索沙盘游戏与东方思想的联系 12。 3.1.4 团体沙盘游戏疗法的意义及应用 从沙盘游戏创始至今的历程中, 心理学工作者一直将沙盘游戏使用于个体的 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在 80 年代,迪.多美妮开始将沙盘游戏疗法运用于团体, 他开创了团体沙盘游戏疗法,拓展了沙盘游戏疗法的适用范围。 团体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团体“心理场”的存在,即团体动力, 它影响着团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和其中每个成员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目前,团 体沙盘游戏正同其他团体咨询、治疗方法一样在学校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中,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其独特的形式和特有的优势得到人们特别 的喜爱。张日昇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国内沙盘游戏开展实践,他认 为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限制性团体沙盘游戏对于促进团体及个体的心理成 长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很好的改善团体的人际互动、促进团体和个体 的成长等。团体沙盘游戏的意义主要在于促进现实人际互动的改善、提供“和 他人一样”的体验、沟通和协调多样化的资源和观点、创造心灵的归属、增强 12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34 11 成员的责任感 13。 团体沙盘游戏特别合适于学校、 组织或家庭中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有利 于促进团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及团体成员发展课题的完成,改善团体中的人际关 系,促进团体的成长和提高深度心理咨询的治疗和效率。在学校,团体沙盘游 戏对于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发展适应性问题有很好的疗效。在社会组织中, 每个成员都面临组织适应问题,能否处理好自己与组织成员的关系影响到个体 和组织的发展。团体沙盘为组织成员创造了一个轻松、包容和接纳的空间,通 过制作一个共同的沙盘,加深成员间的理解,让他们体验到协调、共感的重要 性,体验到自己对于组织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中,团体沙盘游戏是家庭关系 的调节器,团体沙盘游戏可以改善家庭的关系,共同完成的沙盘世界就是他们 营造的共同的“心灵花园”,在营造的过程中,家庭的动力关系和其中的不协 调因素就会渐渐暴露出来,每个成员对此的态度和感受也会自然投射到小小的 沙盘世界中, 讨论过程将启发彼此反思, 从而在系列的沙盘中不断协调和改善 14。 3.1.5 沙盘游戏在学校中的应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沙盘游戏由学校咨询者和教师介绍到了学校,沙盘游 戏被看成是一种促进学业发展、心理成长、诊断和治疗干预的心理治疗工具并 被广泛接受。 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认识到沙盘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身体、 社会、情感和学业能力的发展。沙盘游戏所强调的“自由与受保护得空间”和 “静默的见证”与学校心理咨询中所强调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致的。 其中有许多教师将沙盘游戏运用到学校中,比如教师玛丽.诺伊斯(mary noyes,1981)将一对一的沙盘游戏形式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帮助学生的学业, 结果表明,进行了沙盘游戏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前两年更高;辛西亚.贝尔泽 (cynthia belzer,1991)将沙盘游戏应用于学校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接纳。最 后发现,沙盘游戏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对学业任务的关注,做了沙盘游戏以 后,学生们情绪稳定、轻松愉快,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好;陈越红博士在美国的 小学工作期间用“越红团体沙盘游戏”作为她的主要工作方法,取得了许多成 13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8-181 14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8-181 12 果, 看到了许多疗效, 尤其在学生的许多行为问题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和成绩, 此后她自己建立了一个名为“负责任孩子公司”的心理咨询室, ,也取得了许多 成效和进展; 张日昇教授等人将他们的箱庭疗法运用到干预中学生考试焦虑中, 结果表明, 通过箱庭疗法干预的 20 名重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不仅考试焦虑情绪得 到了显著的缓解,听课效率提高,而且自我价值感也得到了提高,同伴关系得 到良好的发展 15。 3.2 儿童孤独感研究现状分析 3.2.1 对孤独感概念的探讨 关于孤独感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对此 做了探讨,而且他们各自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韦斯(weiss,1973) 认为,“当个体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能令他满意,其实际的人际关系状况达 不到他对交往的渴求水平,这时其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孤独感 16”;珀尔曼和 peplau1(perlman&peplau,1982)认为“孤独感是指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 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足时, 个体产生的不快乐的体验 17” 。 国内学者朱智贤认为 “孤 独感是人的一种孤单、寂寞的负面情感,而这种负面情感是人在某种陌生或特 殊的环境中时产生的 18”;李传银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这种心理 体验常表现为寂寞、无助、孤独、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巨大的精神空落感, 当个体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能令他满意,其实际的人际关系状况达不到他对 交往的渴求水平时就会产生这种主观体验 19” 。 然而从他们不尽相同的对孤独感 概念的研究探索和理解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孤独感是由于个体的实际人际 交往关系不够理想,没有达到个体的人际交往期望水平,而内心产生的一种焦 虑、不满足感、不良情绪和孤独的主观体验。这里强调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体 验、主观的心理感受,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孤立状态,因为有些人可以在很多人 的热闹气氛中感受到孤独,而有的人则可以在独处中没有感受到孤独感,而这 种主观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空虚失落的负面感受。 15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31 16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18 卷第 1 期:19 17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18 卷第 1 期:19 18杨冬梅.高职新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2 19杨冬梅.高职新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2 13 3.2.2 儿童的孤独行为 3.2.2 儿童的孤独行为 儿童的孤独行为,一般有如下表现:不愿意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没有与他人 交往相处的愿望而且也缺乏这样的能力,即便交往也是沉默寡言。不管是家庭 内部、学校抑或是外出,对集体也是敬而远之,丝毫不会体会到群体活动的欢 乐愉快的环境。除此以外,这样的儿童心理脆弱敏感,经常会猜忌伙伴的言行 是否与自己有关。事实上,这也是出于被大家排斥的顾虑、强烈希望与伙伴沟 通或者遇到过困难而做出的防备抵御行为。尤其是改变新的环境后,由于难以 适应,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随之情绪低落、菲薄自我对自己的无能为 力自怨自艾,情感淡漠,悲观失望,进而形成孤独行为 20。 3.2.3 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国内外已有许多与儿童孤独感有关的相关研究, 已有研究成果证实了许多因 素都与儿童孤独感相关,会对儿童孤独感产生影响,其中主要的有儿童的社会 支持、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家庭因素、人格因素、认知因素、 归因方式、师生关系、文化因素等。 其中社会支持、 同伴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和师生关系这几个因素是团体沙盘 游戏可能能够对儿童孤独感起到影响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选择了这几个 因素进行详细探讨。 (1)社会支持 目前儿童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孤独感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多。 曾有国外 研究者斯托克斯(stokes)研究了社交网络变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 如果儿童在其社交网络中关系密切的且可以依赖的人数越多,其孤独感就越低 21; 我国学者邹泓关于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表明, 儿童获得的来自 于他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中人员的社会价值肯定、指导性和情感支持以及接纳 水平和其孤独感成反比。也就是说儿童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越稳定、其社会 支持网络中成员对他的肯定和情感支持越多, 接纳性越高, 他的孤独感就越低 22。 20邵智.儿童心理及障碍防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4 21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9 22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8-9 14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儿童的孤独水平同伴关系呈负相 关。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的产生和成长、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产生与同伴 交往这种特殊且主要的方式密切相关。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受到同伴交往的影 响,日益平等的同伴交往在进入小学生活后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被同伴接纳 的水平与他的社会地位呈正相关;除此之外儿童之间的友谊也是影响儿童孤独 感的重要因素,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儿 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 控制的机会,提供了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源泉,为以后的人际关系 提供了基础。小学儿童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 23。 我国已有许多研究者对儿童同伴关系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作了一些研究。 其 中秦楚对 4-5 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欢迎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 低于被拒绝组儿童;张连云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 在显著相关;李幼穗和孙红梅的研究根据被试的同伴关系状况将被试分为被拒 绝组、被忽视组、有争议组、一般组和受欢迎组,对他们之间的孤独感进行了 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被拒绝组、被忽视组、有争议组和一般组的儿童的孤独 感显著高于受欢迎组,而被拒绝组和被忽视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组; 孙晓军和周宗奎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友谊可以预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际交 往问题和社交障碍以及社会适应困难等,由此可以避免儿童体会到严重的孤独 感,产生严重的孤独问题。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可以非常有效的缓解儿童的 孤独感。 (3)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意识、 对孩童的情感体现和教养行为的一种组合方式称之为父母 教养方式。亲子交往的实质所反映的便是父母教养方式。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放 任型、权威型和专制型三种方式。放任型的家长既不对儿童的行为有所要求, 又没有对儿童行为的成熟有所期许,对孩子要么缺乏重视要么视为掌上明珠, 且没有统一的对孩子的约束规则,鼓励儿童没有障碍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 2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2-323 15 孩子会有适当的热情,除非不得已不会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指导;被认为是最有 效最被认可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儿童以与父母互相理解为基础被 家长进行有效的约束, 且儿童的家长会对其有相对清晰的要求和较统一的反应, 同时也对其有较多的热情;专制型的父母较多的期望孩子的成熟行为出现,却 很少的对孩子的表现做出反应,对儿童有较低程度的热情,塑造、评价和控制 孩子的标准也相对唯一排他,对孩子进行部队化的教育和管理,缺乏对其的表 扬和奖励 24。 美国学者鲍姆林特(baumrind)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会培养儿 童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儿童更不容易感觉到强烈的孤独感,放 任型父母教养方式则会更容易让儿童丧失其独立性,比权威型家庭的儿童更容 易感受到孤独感,而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较之其他两种父母教养方式最容易让 儿童感到强烈孤独感,缺失社会责任感 25。 (4)师生关系 一般在小学生所拥有的主要社会关系中, 除了父母、 同伴, 与他们接触很多、 关系很紧密,对他们影响很大的当属教师,师生关系是学生和老师在学校中交 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小学生在学校每天都会和教师交往,而且在小学时期, 教师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师生 关系的好坏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杨雪梅曾做过小学生师生关系与孤独感 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孤独感具有显著相关,且 成反比关系。 3.2.4 关于缓解儿童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关于缓解儿童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多, 但国内外都已经有研究者 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国外的扬(young)创建了一个干预孤独感的模式。在此模式中他强调的是 人们的认知行为因素,他相信人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不恰当的 认知行为方式导致其不良人际关系、社交障碍和孤独体验,所以此模式主要针 2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98-99 25杨冬梅.高职新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4 16 对改变孤独者的不当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社交障 碍,缓解其孤独感 26。 paplau 和 perlman 的研究也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认为要改善孤独者的孤独 感就要改变他们不当的认知构成和他们的归因方式,所以他们主要通过改变个 体的不当认知因素来缓解其孤独感,例如训练他们正确对自己人际关系现状的 评估、运用有效的归因方式以及正确认识自己该拥有怎样的社交期望水平等 27。 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缓解孤独感的心理咨询技术, 近几年也开始出现了 专门以缓解孤独感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咨询,将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形成一个团 体进行团体咨询治疗,国外的墨菲(murphy)和 kupshik 在这个领域做过一些 研究,他们将角色扮演和社交技能训练等技术运用到孤独者的团体咨询中去缓 解问题严重孤独者的孤独感,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孤独者的人际交 往水平,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缓解其孤独感 28。 国内关于如何缓解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还很少, 大多数是关于儿童孤独感的内 涵、表现、我国不同群体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儿童孤独感 与社会支持、父母家庭、同伴关系、人格因素、儿童创造性等因素的相关研究。 3.2.5 儿童孤独感的测量 关于孤独感的测量,国内外也都做了许多研究,其中国外有阿舍(asher, 1984)、海梅尔(hymel,1984)和伦肖(renshaw,1984)一起编制的儿童孤 独感问卷 ilq,marcoen(1987)等人编制的 llca 问卷,海登(hayden,1989) 的 rplq 问卷。我国研究者陈会昌、谷传华对阿舍(asher,1984)等人编制的 儿童孤独感问卷进行了改编。 目前关于儿童孤独感的测量通常都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该问卷是考察儿童孤独感的常用量表,是由阿舍(asher, 1984)等人在 1984 年编制的,此问卷的适用范围为小学 36 年级的小学生。 这个问卷只考察孤独感这一个维度, 一共有 24 个项目,其中有 10 条项目是孤独 项目,6 条是非孤独项目以及 8 个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的关于个人爱 26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13-14 27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13-14 28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13-14 17 好的插入项目, 此问卷按五级等级记分, 得分结果为 16 个与孤独感有关项目的 总分(反向积分的题目先行转换),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 29具体标准如 下: 41-54 分表示儿童在学校群体中有一般水平的孤独无助感; 55-62 表示儿童 在学校群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