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pdf_第1页
硕士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pdf_第2页
硕士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pdf_第3页
硕士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pdf_第4页
硕士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硕士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研究 比较教育学专业 比较教育学专业 研究生 何晶辉 指导教师 郑富兴 摘要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改革及其对美国招生市场产生的影 响。通过采用批判话语分析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政策问题为核心,以 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改革进行批判性分析。基于社 会公平的原则,探寻这一改革产生的社会与历史条件,梳理该改革所涉及的利 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即谁受损,谁受益。揭示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 策改革的实质,从而增进对我国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及其实现的理解与认识,同 时为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早期美国高校用来控制招生规模的提前录取招生政策,如今已成为各大高 等院校竞争优质生源的利器,其所带来的弊端远大于它能够给予的益处。历经 三十余年,提前录取招生政策已固化为美国高校招生的常规制度,为人们所接 受,甚或为它国所宣扬。该政策自出台以来备受社会争议,多数人认为这项招 生政策对于那些经济背景富裕的、社会关系广泛的申请者有利,而对于那些经 济条件不好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优等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在其实施过程中 影响了学生的中学学习过程,复杂化了招生程序并提高了招生成本等等。2006 年 1 月 12 日,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博克宣布哈佛大学将取消提前录取招生政策, 便打破了美国高校提前录取招生的常规化现象,承认了它存在的不合理性,从 而博得了社会的赞誉,赢得了同行们的支持和更多学生的青睐,为哈佛大学带 来了新的发展。这项改革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生,他们获得了更多的 权益,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减小了,入学的机会也相对平等了。相比之下,其他 高校都成了哈佛大学追求自身利益的牺牲品。变革,他们将面临竞争优势减弱 的问题;不变,他们将面临社会、舆论谴责的问题。而哈佛大学却博得了社会 的赞誉,简化了本校的招生程序,最重要的是它还赢得了学生的青睐,为哈佛 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从而,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现有提前录招生政策改革 的实质:教育公平只是一种包装,潜藏在背后的其实还是生源利益之争。 本研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我国高校在实施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应考 虑到提前录取招生政策可能会损害到部分学生的利益,导致入学机会不平等; (2) 我国在大面积实行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进中, 应意识到提前录取招生政策可 能会激化我国高校间的生源争夺之战,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提前录取; 招生政策; 批判话语分析; 利益相关者 research on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reform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united state major:comparative education postgraduate: he jinghui supervisor: zheng fuxi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admissions policy reform of harvard and its impact on americas admission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s,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 applied as the main method for making critical analysis to the reform of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of harvard university by using case study around the center of policy issu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i try to discus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is reform, and make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of stakeholders who involved in the reform, including who will suffer damage and who will be benefited from the reform. moreover,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deep view on the real causes of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reform in harvard university.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 try to make a deeper sense for the fairness of our admissions policies. meanwhile, it can provide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once used by american universities for controlling enrollment scope, was already became a sword which did more harm than good in fierce american university competition of striving for high quality students. after adopted over thirty years,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became a build-in enrollment institu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or even a lot of foreign countries to promote it. however, it is a controversial policy since adopted. most people considered that this policy will benefit to these applicants who had rich economic background or extensive social relations, therefore it was unfair to these applicants who came from poor or disadvantage groups.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 influenc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complicated admissions process and increased the enrollment costs and so on. the temporary principal of harvard university bok announced that harvard university would cancel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in 12 january, 2006. this change not just broke the routine of enrollment rule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but also admitted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by recognizing the irrationality of its existence, they won the praise from the community and won the support from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whats more, it will bring a new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us, we can clearly see the existing admissions policy reforms in real terms: education fair is just a package, which hidden behind its surface is the competition for interests brought by high quality students. from the study, we can get two major illuminations for present chinese university enrollment policy making: firstly, during the popular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self-enrollment reform, chinese university should be aware that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may cause some students lose their equal opportunities of enrollment; secondly, during the large promoting of the early admission policy in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at the early admissions policy may intensify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which will damage long-term chinese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key words:early admission; admission polic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akeholders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文献综述 2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6 四、概念界定 7 第二章 招生政策的分析观点第二章 招生政策的分析观点. 9 一、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大学. 9 二、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 10 三、招生政策中的利益与公平. 13 第三章 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第三章 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 15 一、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产生. 15 二、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发展. 15 三、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变革. 17 四、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现状. 18 第四章 哈佛大学招生政策改革:取消提前录取第四章 哈佛大学招生政策改革:取消提前录取. 20 一、招生政策改革的背景. 20 二、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三、招生政策实施及相关事项. 22 四、招生政策改革的问题与成效. 23 第五章 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的批判话语分析第五章 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的批判话语分析. 25 一、对学生的影响 25 二、对美国其他大学的影响. 28 三、对哈佛大学的影响. 31 四、基于教育公平的哈佛大学取消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 34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36 一、结论 36 二、启示 3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9 后记后记 46 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的保送生制度是从 1985 年开始试行的, 经过三年的试点、 总结和完善, 到 1988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 ,标志着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工作的正规化和制度化。此后,又逐步对招收保送生 的相关政策进行补充。保送生制度是指由国家授权的、确定的高中来推荐、保 举优秀学生,在经高等院校考核同意的情况下,免于他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从而被高等院校提前录取的制度。该制度的初衷是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制度,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保送生制度自实行以来,备受社会 争议, 一方面它使我国招生制度多样化了, 缓解了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被有钱有势的人所利用,对处于弱势背景的学生很不公平。 重点大学的保送入学机会主要被干部(或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子女所占 据,优势阶层往往尽力动用各种资源优势去获得优质的、效用更大的、声望更 高的重点大学入学机会,而把那些一般的、效用较小的、声望较低的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主动让渡给社会中下阶层, 从而使中下阶层子女获得这部分入学机会, 保送生制度中的阶层再生产现象明显 。 在美国高等教育中,也存在着给有优势的人更有优势的招生现象,那就是 各大高校所热衷的提前录取招生政策。这项政策被认为是迎合富人阶级,使来 自劳工、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丧失了更多的高校录取机会。因此,此项政策自 出台以来,一直为人所诟病。在备受公众争议的形势下,美国部分高校取消了 提前录取招生政策,哈佛大学就是其中一所。2006 年 9 月 12 日,美国哈佛大 学临时校长博克对外宣布, 哈佛大学决定在 2007 年开始取消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的提前录取招生项目,改革为申请截止日期为 1 月 1 日的一元化录取项目。这 一改革是在哈佛大学多年招生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哈佛大学 370 多年的 历史,就是一段哈佛大学变革与发展相互推进的历史。这些变革充满了不确定 性,合理的变革会推进大学的发展,不合理的转变亦会导致大学的退步。合理 与否是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与政策本身,它们互动的结 果将导致这种合理性的正反面。 罗立祝.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08). 2 那么, 哈佛大学为什么要取消实行了 30 年之久的提前录取招生政策?这一 政策改革能够比以前更好地做到招生公平吗?它对美国学生、美国社会及美国 其它高校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对我国的招生政策与制 度有什么样的启示?论文拟探讨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对哈佛大学提前录 取招生政策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哈佛大学的这一政策改革的内在动力与外 在影响,来认识哈佛大学此次改革的内在涵义及其实际意义,进而增进对我国 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及其实现的理解与认识,为我国高校招生政策改革是否采用 以及如何实施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提供有益启示。 二、文献综述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关于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制度的研究 国内学者一直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有所关注,也出现了一些成果,专门探 讨的并不多,散见于一些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之中。 例如,袁仲孚在今日美国高等教育 的第六章美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中谈到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制度,但是各个州都有自己的招生制度,其高 等学校的招生原则是从多方面衡量、选拔合格新生,它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 在中学和各种考试机构的有机配合下进行的。许云昭、石欧在差距与超越 中美教育管理比较研究 的第八章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 美国现 行招生制度及美国高校现行招生制度的特点三个方面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作了 一个简单的描述,概括了美国高等学校四个方面的录取标准以及若干特征,马 文卿在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概说 第二部分美国高校招生概况中谈到,美 国没有国家设置的招生管理机构,也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而是由两所私 人团体办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机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和美国大学考 试项目测试中心,来承办美国大学招生入学考试,这两家机构也都是得到美国 大学的认可的。在考试内容和方法方面,美国主要采用的是用以预测学生在学 术性学科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学历考试sat, 以及考查学生所学课本知识程度 的水平性考试act。 在考试程序上, 大学招生使用哪种标准和学生参加哪种 袁仲孚著.今日美国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 许云昭,石欧著.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马文卿.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概说j.山东教育,2001(17). 3 类型的考试,完全由招生学校和学生自己决定。而在录取方式方面,美国大学 一般都是通过网络和邮件的形式录取学生, 他们不会派人到各个州去录取学生。 牛道生在 简析美国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 中认为美国高校升学考试具有两 大特点:一是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二是高校升学考试由权威性的民间机构主 持的。该文章就 act 和 sat 考试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美国高校招生录 取的为四大类标准和政策。刘清华在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 系 的美国高校现行招生制度部分谈到, 美国采用选拔入学制度的高校一般采 用综合性的选拔标准和特殊的选拔标准。岳伟在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对 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提出多样化是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并从 入学考试的多样化、录取政策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录取方式的多样 化加以说明。 目前,我国学者们在进行关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研究时一般都是比较宏 观的概述,大部分停留在现状、标准及特点上,多数都属介绍性的描述,对美 国高校招生制度历史的考察相对比较薄弱,对其形成因素也缺乏全面的剖析。 (二)关于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的研究 (二)关于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的研究 据笔者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表明,目前关于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的研究一般 都包含在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研究中,很少有专门具体的研究。对于美国选 拔性招生政策的专门具体的研究少,而关于哈佛大学的选拔性招生政策的研究 则更少。如王晓阳在美国大学的综合选拔招生制度 中着重介绍美国选拔性 招生政策,包括学生申请与录取过程,录取过程中的各种考虑因素(分学术、 非学术两大类因素) , 随即便提出对我国招生制度变革的启示。 这些已有研究很 少有专门对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做清晰的社会情境分析后,针对某一所专门的 高校招生政策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而且, 已有的关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研究中, 一般都是比较宏观的概述, 对于其中的选拔性招生政策的分析停留在现状、标准及特点上。 牛道生.简析 21 世纪初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新动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4). 刘清华.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外国教育研究,2003,4. 岳伟.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8(04). 王晓阳.美国大学的综合选拔招生制度j.招生考试就业,2007(01). 4 1. 关于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标准的研究。 刘向荣在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 特点与成因探析 中介绍了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即对学生的学术性向测验 (sat) 、美国大学考试 act、学业成绩测验 sat 等一系列规定的大学入学考试 成绩和中学平时成绩、教师评语、校长推荐信、个人申请材料及面试表现甚至 种族等诸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录取。刘清华在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 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中介绍了综合选拔标准,主要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中学学业成绩和所修课程、入学考试成绩、课外活动中的 才能、入学申请书、推荐信和面试。陈时见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及特 点 中谈到美国大学新生的录取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中学时的课程和 学业成绩、入学标准考试的成绩、班级排名和课外活动的实绩、推荐信、入学 申请书和面试。黄靖凯和金佩华在美国高校招生办法分析与借鉴 中就美国 选拔性招生政策标准在具体的录取工作中的操作方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其标准 由以下几点:sat 成绩或 act 成绩、中学成绩、课外活动、特长及参加社会志 愿活动情况、个人陈述。 2. 对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特点的研究。张晓琴在美、英、日三国高校招 生制度比较及借鉴 中概括的特点是:招生政策灵活、考试形式多样、录取标 准多样、招生方式多样化。陈时见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及特点中概 括的特点是:高教普及与严格选拔相结合、课业知识与专业倾向相结合、综合 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乐毅在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及其价值标准 中通过对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多样性因素的分析,探讨其价值取向的多 元性存在的客观性。 3. 对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的现状研究。 马文卿在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概说的第二部分“美国高校招生概况”中介绍了美国的考试机构、考试内容 和考试方法、考试程序、录取标准、录取方式。王晓阳在美国大学的综合选 拔招生制度中详细的介绍了当前的美国选拔性招生政策度,包括学生申请与 录取过程,录取过程中的各种考虑因素(分学术、非学术两大类因素) 。徐苗苗 刘向荣.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与成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3). 陈时见.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及特点j.广西高教研究,1995(02). 黄靖凯,金佩华.美国高校招生办法分析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张晓琴.美、英、日三国高校招生制度比较及借鉴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05) 乐毅.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及其价值取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4(03). 5 在 中美高校本科招生之差异比较及启示 中介绍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管 理体制,招生的自主权在各大学,它们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管理,自我负责。各 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招生业务机构,一般有“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办公室” 。招 生办公室具有业务和行政双重性质,其中设有招生专职职员、顾问、教授和学 生辅导员等。招生委员会负责研究、确定招生工作方针、新生入学条件和资格 等工作,它实际是政策制定机构,并监督招生办工作。 (三)关于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研究 笔者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研究, 在一些介绍哈佛大学的招生形式的研究中会有所提及,如唐滢在美国高校招 生考试制度研究 中的个案研究中将哈佛大学作为高选拔性高校案例, 考察其 作为美国高校的个体特征。在文中作者还介绍了 2009 级的提前录取招生政策, 但仅是介绍,并未作出任何评议。胡乐乐在美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最新改革 综述 中介绍了哈佛大学对外宣布取消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情况, 并列出社会 对废除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正反观点,同时列举了多所美国实行选拔性招生政 策的高校对招生政策进行的改革情况,并总结出美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强调公 平性和在稳妥中推进改革的特点。郑若玲在追求公平: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 争议与改革 中谈到, 哈佛大学取消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公平 的考虑。并在后文中,从公平性的角度列举出了正反方的观点供以参考。 (四)相关研究评论 (四)相关研究评论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国内对美国高校招生情况还是 有所关注的,但是大多数相关研究只是在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研究中有所提 及。所提及到的内容也多是停留在现状的描述与译介上,而且以往的研究针对 某所学校来探讨招生政策的比较少,尤其是在自主招生的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更 少。众多的研究都只是在对其进行简单的现状、作用或特点的介绍后,就直接 徐苗苗.中美高校本科招生之差异比较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6.7(04). 唐滢著.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胡乐乐.美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最新改革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7(05). 郑若玲.追求公平: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争议与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8(03). 6 提出对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变革的启示。学者们多是从宏观的维度来剖析美国高 校招生制度的内容及其独特性, 较少的从具体层面来考究美国高校招生的范式, 特别是以批判的视角来认识美国高校招生的制度和政策较少。事实上,任何事 物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直接的引介或简单的描述往往会造成 “水土不服” 。 当今所呼吁的“本土化”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即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本文试图在了解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的原始意图及现代意义的基础 上,主要从现有提前录取招生政策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关系方面来认识该政策所 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哈佛大学此次招生政策改革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影响进行批 判话语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哈佛大学现有提 前录取招生政策的改革影响到的利益相关者及他们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探 讨,同时找出这些利益关系与政策改革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批判话语分析,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 现有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的实质。从而增进对我国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及其实 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为我国招生政策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 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本论文将采取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对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这一 文本形式进行话语分析。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可以提供这么一个研究框架,帮助 我们在 “社会公正”的原则下客观、辩证地审视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 革的产生背景,这次改革生产与再造了哪些权力,这些权力支配着怎样的利益 关系,这种关系与招生政策的公平要求是否一致,并进而判断其合理性。 2.文献法 本论文利用校内外图书馆丰富的图书和网络资源,查阅关于美国高校提前 录取招生政策方面的图书和期刊资料。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 为本课题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这将有助于研究的展开。由于条件的限制,本 7 课题的研究不得不借助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一些二手资料。 3.比较法 本文拟从比较的角度对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进行较深入的研 究,将其置于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等特定情境进行分析,进而了解这一改革 的意义所在,以吸取提前录取招生政策相关经验,为本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改革 提供借鉴与启示。 4.案例法 本论文以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招生政策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 而具体的考察,来了解这一政策改革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 的产生条件、实施措施、改革影响等之间的联系,以期揭示哈佛大学招生政策 改革的真切内涵和实际意义。 四、概念界定四、概念界定 (一)提前录取(early admission) (一)提前录取(early admission) 美国数千所高校由于资质、声誉及办学条件、生源多少各有不同, 其招生 计划也是“因校制宜”, 通常有提前录取、常规录取和滚动录取三种招生计划。 其中, 提前录取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 , 一 种叫“提前行动”(early action)。二者的区别在于,“提前决定”是“捆绑” 的, 学生申请了这一计划, 意味着对大学做了某种承诺,一旦被录取, 便要进 入该校, 且要交纳一定的入学保证金, 同时撤销已提交的其他学校的申请, 否 则便是违规。 “提前行动”则是“非捆绑”的, 学生即使被某所大学录取了, 也 可等到其他大学的录取结果出来后作比较, 再决定上哪所大学。提前招生一般 要求学生在每年的 11 月 1 日前递交入学申请材料, 12 月中旬出录取结果( 包 括财政援助的批准情况)。常规录取的申请截止日一般为 1 月 1 日,3 月底或 4 月初出录取结果。 滚动招生则是边申请边录取,一般在入学前 6-9 个月开始受理 申请材料 。 郑若玲.追求公平: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争议与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8(03). 8 (二)政策(policy) (二)政策(policy) 对于什么是“政策” ,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 解。安德森认为: “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 行为者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 罗志渊在 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 政 治学是这样定义政策的,政策是某一团体组织,无论小如团体,大如国家政 府,以及国际组织,为达到其自身的种种目的时,就若干可能采取的方法中择 一而决定的方法; 奥斯汀则认为: “政策是有选择的行动过程或者是有目的的声 明。 ” 由此可见, “政策”一词并非为政府或者政党专用,任何一个组织或者团 体都可能拥有自己的政策。政策是一个社会组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行 动或者制订的战略、计划或规则。这里的社会组织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如政 府,也可以是营利性的组织如企业 。 (三)政策利益相关者(policy stakeholders) (三)政策利益相关者(policy stakeholders) 任何一项实质性的政策都或多或少地牵扯到利益关系,既然会产生利益关 系,就会有人因政策而获利,亦会有人因政策而受损,还会有不受政策影响的 人,这就会产生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到政策影响或直接、 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人和团体 。 郭红玲主编.公共政策学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2 张亲培主编.新编公共政策基础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5 9 第二章 招生政策的分析观点 第二章 招生政策的分析观点 一、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大学一、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大学 走出象牙塔的现代大学正融入社会的中心,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 大学和社会其他主要机构连接起来 。 作为社会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子系统, 大学 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可避免的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团体或个人发生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着。而任何一项实质性的大学政策都会或多或少的 涉及到利益关系,既然会产生这些利益关系,那么,一项政策就会对某些人或 团体有利,对某些人或团体不利。也就是说,会产生政策利益相关者。而认识 并改善这些利益相关者中的关系,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的发展。对此,利益相关 者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的提法起源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理论” 。这种理 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左右,在英美等国的公司管理中发展起来的。1963 年,美 国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利用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一词来表示与企 业有密切的利益关系的所有人。 他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 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clark,1998)。最 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说法的经济学家是美国教授安索夫,他认为“要制定 理想的企业目标,应综合、 平衡考虑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索取权力,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 (ansoff,1965)。 在 20 世纪 70 年代, 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逐渐被西方的一些企 业所接受。 美国经济学家蒂尔曾经这样描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 “我们原本 只是认为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会作为外因影响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管理过程但变 化已经表明我们今天正从利益相关者影响(stakeholder influence)迈向利益 相关者参与(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dill,1975)。随后美国宾夕法尼 亚的沃顿学院(wharton school) 于 1977 年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旨在 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分析 框架。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 趋激烈,在 1984 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 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1:7. 10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 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 freeman ,1984) 。这种观点成为了后期关于 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一个标准范式。 与企业类似,大学也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组织 。大学一项政策的实行也必 然会影响到一些个体和群体,这些人就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界 定方法给高等教育界最大的启示就是:高校的发展与变革并不仅仅是高校自身 的事,诸多利益相关者会受高校决策的影响,亦会影响高校的决策。 同时,对这些 利益相关者并不需要 “等量齐观” ,在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 行“分类治理”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机 构,而是一个拥有一定自治权的各种团体组成的社会机构 。将利益相关者概念 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有利于帮助我们掌握高等教育政策的实质与特点。大学的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一样,强调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 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争取与社会各界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求 得社会对大学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高校相关的“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是指 以不同的方式与教育政策问题发生各种联系的,且会因为教育政策而获得或失 去资源与利益的个人和团体。 它包括个体主体和团体主体; 国家公共公共主体、 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和高等教育政策的 评估主体 。 二、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二、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全球经济、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文化转型。发达 的信息传输技术和传播媒介促使媒体符号模拟并替代了某些物质实体,从而进 入到后现代社会生活的新阶段。这些变革影响到了话语本身,同时这些发生在 话语之外的变革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话语的制约。 批判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法,它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 文化环境中生产与再造了权力,支配和不平等的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批判话语 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5 文晓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7(04) 11 分析也是一种较新的话语分析理论,不同于其它话语分析理论的地方在于它关 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通过对话语和权力关系的揭示来了解,揭露并最终试图 抵制权力的不平衡,社会不平等的非民主行为和其它不公现象,从而达到改正 语言使用现状, 消除不公的目的 。 批判话语分析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地 吸取各个学科的营养,至今已经形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的形成部分得 自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同时也深受“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福柯的影响。 这两种思潮产生于西方社会和文化,它们的实质就是批判性的认识西方当代社 会和文化的现状。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说不的学术思潮。现代性代表了现代主义、 现代、现代化的综合,它相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相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相 信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改革就能控制和改善人类的状况。这些都是西方文化 的启蒙理念。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就是这种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这种特征。 结构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里面都有一个深层结构在支配他们。这种思想强 调历史的共时性分析,藉以寻找出跨区域的文化的深层结构。但是问题是,这 些所谓的深层结构或者表层结构,都是人类理智形成的结果,都是看不见的东 西。看不见的、建构的东西决定了看得见的、现实的东西。这似乎是一种荒谬 的状态。于是对“结构形成”思维的质疑和批判就引出了后结构主义的思想, 就是解除结构,解除哲学学者所构想的、支配我们社会与文化的各种结构,无 论是深层,还是表层的。所以,后结构主义又被称为解构主义 。 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这些思潮的产物,它通过 考察话语的文本特点和它们在生产、分配和解释过程中,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 介入其中的细微规则,进而揭示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洞悉 话语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公平地、客观地透视话语背后所隐 藏的深刻内涵。话语的英文是“discourse” ,翻译成中文,为了跟我们日常生 活的中的“语言”这个词区别,就把它翻译成“言语”或者“话语” 。后现代理 论认为人类社会有许多不同的“话语” ,或者说“话语体系” 。每一种话语都是 自成系统、自圆其说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peter ninnes,sonia mehta.re-imagin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postfoundational ideas and applications for critical timesm. routledge,2004.5 12 图标或象征性符号,即文本。批判话语分析还把话语视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 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话语是历史、社会所共置的行动,本身为社会塑造,同 时又塑造社会。这些话语可分为“习惯性话语”和“制度化话语” 。比如说某一 国家的法律,就是制度化话语,如果你不去遵循这个话语,你不向这个话语认 同,国家机器也得强迫你向它认同。习惯性话语不是由法律规定的,比如说中 国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就是习惯性话语体系中的东西。没有人强迫你, 也没有法律规定你必须这样,但是人人都要这样。这就牵涉到下面很重要的一 个术语和概念,就是后现代主义经常讲的“霸权” ,英文是“power” ,也有翻译 成“权势”或者“权力”的 。 在批判话语分析的认知系统中,权力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心概念,它存在于 在每一种话语或者每一种话语体系之中。权力是根据交际或话语事件的参与者 之间的非对称关系以及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用来控制话语如何生成、适用和分 布的不平等能力而形成的概念。因此,话语的社会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话语 和社会情境是辩证地、相互地构成的。社会情境包括主导人们生活的文化、政 治、经济等外在于话语的社会结构与联系,它们具有物质影响能力,特别是在 运用权力的方面。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有着特定的权力架构,影响话语形成、 构建、维持、复制或是瓦解不平等的关系。批判话语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确认 和批判话语的这些方面,有时这些被认为是常识或自然的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辩证的话语分析方 法,它将话语置于特定社会情境下重新审视权力与意识形态分布,即权力和意 识形态是如何左右话语的生成以及话语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同时在基于“社会 公正”的原则上审视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费尔克拉夫和沃戴克将批判话语分析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概括为 : (1) 批判 话语分析处理的是社会问题,要以科学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寻求对它们的重 塑; (2)批判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这种权利关系是可以通 杨沐.认识后现代主义岭南大讲坛艺术论坛第六十六期eb/ol. /llzhuanti/lndjt/yslt/content/2009-02/27/content_4947425.htm peter ninnes,sonia mehta.re-imagin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postfoundational ideas and applications for critical timesm. routledge,2004.5 fairclough.n; wodak.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in t. van dijk(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c. london: sage, 1997. 13 过话语推理出来的; (3)话语与社会、文化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即相互包 含、相互影响; (4)话语为意识形态工作,即通过特殊的途径来描绘和构建社 会,再现权力关系; (5)话语是具有历史性的,它有着自身的历史渊源,只有 将话语同其历史联系起来,话语分析才有意义; (6)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 的,它们通过话语秩序这个中介来发生联系; (7)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由于 话语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应将特定的话语置于特定的 社会情境下进行解释和理解; (8)批判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宗旨是揭 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 三、招生政策中的利益与公平三、招生政策中的利益与公平 话语作为一种文本,其自身是没有中心的,并且可以作为另一个文本的分 析对象。因为一切客体都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文本是有生命力的,是一种动 态形成的过程。处于动态的各个文本之间是交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且处于持续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作为文本的结构都是可以解读的,不存在绝 对的、固定的结构。在批判话语分析中,政策被视为这样一个文本,而这种对 一项教育政策的批判话语分析包括:谁提出这一政策,通过何种手段,在何种 情境下,为什么目的,有着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要理解特定知识如何为政策提 供信息,以及告知了什么内容,特殊视角里如何被融入进去,或者被排斥,通 过参与与排斥,谁受挫折 。 在比较教育中引入批判话语分析范式,有利于帮助比较教育学者对特殊背 景下的教育文本进行探讨和分析,而教育文本中充满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结构 和过程的证据。透过对教育文本与社会情境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者将更 为准确地把握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微观的社会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来认识 这种教育文本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生产和再造了权力,支配 着不平等的关系。 将这种分析用以考察和分析其它国家的教育话语,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教育与国家间的被支配与支配的复杂结构联系,深人到其社会、 政治、 经 济生活之中,对外在于教育的既有社会结构进行批判性检视,探寻其内在的不平 等之源。在认识教育话语的精确机制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特定社会 peter ninnes,sonia mehta.re-imagining comparat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