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本篇题为陶瓷碗类造型的发展演变研究的论文,以陶瓷碗类的形态化造型 发展演变为研究重点,从陶瓷碗的起源写起,经中国历代直到清代。文章着眼于陶 瓷碗类造型的形态分析,所要强调的是陶瓷碗类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综合器 物的形式与功能,从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的陶瓷碗谈起,介绍在已经逝去的历史岁 月中,人们曾经使用过的陶瓷碗。并由此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器物造型的发展演变规 律以及本民族各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倾向,传承中式美学,借古开今,希望于现代 设计有益。 关键词:碗 造型 特征 关键词:碗 造型 特征 abstract the paper named “ development study to ceramic bowl ,s form “.the stud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bowl ,s form, from new stoneage to qingdyna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wl ,s form to emphasize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ceramic bowls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this study integrated the shape and function from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ceramic bowl ,s shape that introduced people have used porcelain bowls. deep reserch in the ru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facts shape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tendency of our n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inheritance chinese aesthetics, taking advantage of ancient ,hope to get some inspiration in modern design. keywords: bowl form feature 目 录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1 引 言 1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2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2 1.3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2 2 碗的功能性造型发展 3 2.1 概述 3 2.2 碗的功能性设计分析 3 2.3 碗的功能与造型的关联性 3 3 各时期碗的造型发展研究 10 3.1 概述 10 3.2 新石器时代 10 3.2.2 仰韶文化陶碗 11 3.2.3 龙山文化陶碗 12 3.3 西周的碗 12 3.4 六朝时期的碗 13 3.5 唐代瓷碗 14 3.6 宋代瓷碗 17 3.7 元代瓷碗 20 3.8 明代瓷碗 20 3.8.1 洪武时期 21 3.8.2 永乐时期 22 3.9 清代瓷碗 24 3.9.1 康熙时期 25 3.9.2 雍正时期 27 3.9.3 乾隆时期 28 4 碗造型特征演变中的时代趋向与审美探索 30 5 碗造型发展演变中的工艺美追求 32 5.1 成型的工艺之美 32 5.2 烧成的工艺之美 32 6 对现代碗造型设计的意义 34 7 结语 35 致 谢 36 参考文献 37 1 1 引引 言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陶瓷的历史发展中,碗犹如一颗明珠,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常言道“民 以食为天” ,而碗正是日常生活中食物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碗的历史绵延几 千年,可以说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东汉以前的碗以陶质为主,东汉以后青瓷 碗的出现使得碗的基本造型与质地得以固定并且沿袭下来,以瓷质为主。历史上再 也没有哪种瓷器能够比瓷碗更多的制造与应用了,无论是在品种还是造型上它都逐 渐形成了灿烂的碗文化。碗的用途广泛,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之前曾在景阳岗山 下小店里破了“三碗不过岗”的规矩,可见碗这东西自古就当过计量单位。自从人 们迷上了茶,碗也就用来喝茶了,不光老舍笔下的祥子大碗喝茶,早年文士用碗品 茶也应该是流行过的,譬如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赞道: “一碗喉吻 润,两碗破孤闷” 。可见饮茶是雅好,用碗饮茶未必就俗,只是饮时的心态、举止、 谈吐才分出了雅俗而已。 瓷碗发展到今天,由于科学的进步,传统瓷碗也遇到了诸多的挑战。时至今日, 已出现了许多可以代替瓷碗的材料,如不锈钢、塑料等。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了这 些可以代替瓷质的材料,就有可能对瓷碗构成威胁。事实也的确如此,塑料以其成 本低、可塑性强、易制作、不易碎等优点占领了瓷碗的一部分市场,这是传统瓷碗 自东汉晚期烧制成功以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但是目前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仍是以 瓷碗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它不但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还有一定的审美性。由此可见, 当今社会还没有任何一种材质的碗能够完全取代瓷碗的位置,古老的瓷碗犹如瓷器 中的一枝奇葩仍在延续发展。 陶瓷碗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怪,甚至通俗到已经不需要人们再费力的去考证、解 释和阐述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它虽然简单,但使用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吃者大多离不开碗,无论贫富贵贱、落魄如乞丐也有一碗在 手。碗可盛岁月、可盛历史,有很多东西都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可碗却一 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并延用至今。即使在古代,也出现过让今天 人们望尘莫及的精品,如北宋的名窑精品,2002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会上,一件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碗的成交价高达 1200 多万港币,这远远超过了同场竞拍的元青花 大罐和元青花玉壶春瓶;明成化的斗彩碗;2003 年在香港以 3000 万港币拍出的一 件乾隆朝古月轩款珐琅彩花卉纹御制诗碗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现代碗的设 计无论在文化意义上,还是在品种、质地上甚至都远远逊色于古代。中国古人一向 崇拜“美食不如美器” ,所以在陶瓷碗的创造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其天人合一的美 学境界与内涵丰富的设计品质在中国传统造物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为后来者 在陶瓷碗的设计上起到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2 1.2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以碗的造型发展演变为研究重点,通过详细的论证分析,希望能够对中 国传统器物造型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有启示和帮 助作用。 1.3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碗在辞书上的解释如下:一种敞口的日用器皿。文章着眼于陶瓷碗类造型的形 态分析,所要强调的就是陶瓷碗类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综合器物的形式与功 能,从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的碗谈起。 3 2 碗的功能性造型发展碗的功能性造型发展 2.1 概述概述 张道一先生曾用八个字对工艺美术进行总结:资生、安适、美目、怡神。其中 的资生与安适都是指向生活的“用”的方面。由于原始陶器的不同分类是基于实用 的需要而展开的,因此,瓷器的功能设计基本是沿着陶器脉络发展起来的,并日益 丰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 ”1 强调日用器皿对于每个人的重要,而且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所谓“凡人制物, 务使人可备, 家家可用” 2, 这就是生活陶瓷作为百姓日常使用的器物的最起码要求。 2.2 碗的功能性设计分析碗的功能性设计分析 碗作为中国饮食器具中的必需品,有着漫长的使用时间,对碗的功能性要求除 了能够盛放饮食外,还要求能够便于使用者将食物拨入口中。所以,在碗的功能性 设计中,尺寸和人机工程方面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对于碗来说,与人有关的尺寸主 要集中在它的整体高度与口沿直径的数值上,本文的研究也将针对这两项数值进行 分析、比较。 2.3 碗的功能与造型的关联性碗的功能与造型的关联性 图 1 秦以前及六朝时期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图 1 秦以前及六朝时期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1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部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 2 月第 1 版 2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部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 2 月第 1 版 4 图 2 隋唐五代时期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图 3 宋、元时期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图 2 隋唐五代时期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图 3 宋、元时期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5 图 4 明代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图 4 明代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6 图 5 清代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图 5 清代各类碗的口径、高度坐标图 通过对以上五个坐标图的对比分析我们可看出,图中各坐标点的分布随时间变 化由前期的零散无序逐渐走向后期的集中有序,并且在明清时期碗的坐标图中我们 还可看出不止一个的尺寸集中区域。 下面我们将各图中大多数尺寸的范围列于下面的表 1 中,并做出相应的柱状图 (如下图 6、图 7) 。 表 1 各时期碗型的高度、口径取值范围表 表 1 各时期碗型的高度、口径取值范围表 7 图 6 各时期碗的高度取值范围柱状图 图 7 各时期碗的口径取值范围柱状图 图 6 各时期碗的高度取值范围柱状图 图 7 各时期碗的口径取值范围柱状图 从上述几个图表中, 我们可看出, 碗的形制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基本取值范畴, 即所有时间段的数据中都包含一段数据范围。从柱状图表的虚线框显示可知,碗高 度的基本值范围在 5-9 厘米之间,极值范围在 3-18 厘米之间;碗口径的基本取值 范围在 12-18 厘米之间,极值范围在 6-30 厘米之间。下面我们就根据碗的尺寸变 化,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对碗的功能和形式进行说明。 碗拿在手中使用,要想其尺度适于人手的多样把握方式,手感轻便、把握时稳 妥灵巧、它就必须要适合人手的生理结构,以及用餐时的大小与器壁怎样更好地配 合嘴张开的角度。 (如图 8)东方人手掌长度约在 1620 厘米之间,拇指与中指的 距离是 20 厘米左右,手掌的宽度约为 710 厘米。人拿碗的动作要求是碗的高度 不能超过拇指和其余几指所能钳住的尺寸。人手掌的长度(1620 厘米之间)应与 碗的口径大小关系最为密切,只要口径尺寸的一半值小于手掌的长度,碗就可以被 手把持住。而碗的高度必须小于拇指和其余几指所能钳住的尺寸,即小于极限值 拇指与中指的距离 20 厘米左右。 8 图图 8 执碗的动作执碗的动作 关于碗口径的基本值在 1218 厘米的一半值即 69 厘米之间,这均小于 16 20 厘米的范围,而且基本是中间值状态,可看出这一段尺寸的使用效能最强。口 径极限范围在 630 厘米的一半值 315 厘米的最大端 15 厘米也小于人手 1620 厘米范围的最小端 16 厘米,由此可见,这类口径尺寸的范围均满足东方人对碗的 使用需求。 再来分析高度情况,碗的高度基本值为 59 厘米,极限范围在 318 厘米之 间,这都在拇指与中指的极限距离 20 厘米范围之内,因此从使用上来说,都是满 足人的需求的,但 59 厘米应该是人能最舒适把握的碗的高度范围。 在先秦、明清三个时间段,碗的口径与高度变化范围比较对应、统一,先秦的 碗一般较小,明代的碗形制偏大,不管是口径还是高度的上端值都较其它时期大, 至清代,碗的这两个数值对比就比较平均了,不过高度相对口径要大些。而隋唐和 宋元两时期的数据显示,碗的普遍口径变化范围大于高度,这说明该两时期的碗出 现较多为敞口、倾角较大的形制。 在对碗进行口径、高度两值的分类和综合比较后,我们可看出,在技术不发达 的古代, 功能问题基本体现为器物同人的适应性受人生理要求的限制与支配。 因此, 器物的功能变化不大,形制也较单一。随着人们对器物的使用,人的生理要求逐渐 被自己有意识地归纳总结,人对自己和器物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器物 的型制从单一走向多样,再逐渐趋于规整统一,并最终形成了后期比较明确的功能 性造型取向。这是人类对于器物造型的一个普遍认识过程,通过对碗的分析我们可 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功能与形式的演变规律。 从仰韶文化彩陶碗以及原始社会其它的文化类型中可看到, 碗的形制可分为两 大类,折腰型和胖腰型。直腰型到宋代还很流行,如建窑的天目釉碗,一般来说, 直腰型的碗同嘴接触很容易形成一个倾斜的坡度,碗里的东西能很快地流进嘴里; 而胖腰型的碗在倾斜时则因为宽大的弧度起到了缓冲作用,碗壁与嘴形成 4090 度不等的角。碗内的东西不经筷子拨动,食物流动就比较缓慢,且后者的容量明显 大于前者,所以直腰碗比较适合盛放液体食物,胖腰碗则适合放固态食物。 9 除了碗的口径、高度外,对碗壁倾斜程度的分析也是一项与功能十分有关的重 要方面,在口径与高度的比值上,比值越大则说明倾角就越大,当然,在这个区间 范围内也一定存在着一个最符合功能要求的基本值。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口径与 高度的比值范围逐渐加大,从先秦时的最小值逐渐向上下延伸,这说明碗的型制变 化越来越丰富。到了隋唐五代,口径与高度比值的上下极值都偏大约在 1.4 至 4.6 之间,宋元时期表现出一种中立,约在 1.4 至 3.6 之间。明代约在 0.9 至 3.2 之间。 清代约在 0.5 至 3.2 之间。整体看来,明显向下滑落。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隋 唐五代时期口径与高度的比值偏大,在中国陶瓷中曾有过这样的叙述: “唐初 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 敞口外撇、玉璧形足底的碗。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由于碗的形态特征 “身浅、敞口外撇” ,所以外沿倾斜度较大,相应的比值也较大,这一时期碗的倾 角应该大多在 45 度或更小。 宋元时期碗的口径与高度比值大都在 2 以上,但相对前期,最大值有所下降。 因此,可知这一时期碗的倾角范围与前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角度在这一区间内分 布的较为平均。 到了明清时期,碗的口径与高度比值的最大值较前期更进一步下降,这说明后 期碗形态的规律性越来越显著,而且倾角大多大于 45 度,这种趋势可能源于高足 碗或其它类似形态碗的较多出现。 总结以上论述可看出,清代碗的形制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最终走向成熟,形成 定制。清代碗的口径与高度比值范围在 1.8 至 2.6 之间,这不但是最符合人机功能 的,也是内涵中国造物审美心理特征的比值区间。因此,对于中国食用器具碗的形 态来说,它有足够理由代表结论性的成果。 10 3 各时期碗的造型发展研究各时期碗的造型发展研究 3.1 概述概述 在下面的章节中,本文将对各不同历史时期中碗的造型加以归纳、总结,分析, 以便从中找到一些这类器物在造型发展中的形态规律,以及由此隐含的内在审美精 神。 杭间先生在手艺的思想中谈到“以碗为例。它的功能要求大致可归纳为以 下几点:容器,用来盛物;作为直接与嘴接触的容器,碗的大小可作为饮食习惯上的 计量单位,以便在原始社会分食或后来自给自足后胸中有数;既是每天不离手的器 物,除轻便、手感好外,必须有一定的美感。为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可以看 到对碗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小尺寸、形状、重量、触觉。 ” 从上面这段论述可看出,碗从诞生开始,除了对基本功能的满足外,原始先民 在追求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结合上也进行了对器物造型不断的深入探索和完善,改造 和创新。虽然这种演进过程是曲折和漫长的,但现在将它们的点滴留存汇集展现, 我们也能感到其中的思想和精神脉络。下面我们就针对各历史时期人们对碗的技术 的逐步理解和掌握以及碗的形式与功能过程的演进,来着重论述各历史时期碗的演 化过程。 3.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3.2.1 红山文化陶碗红山文化陶碗 红山文化陶碗中的折腹碗逐渐随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这对于后世碗的造型影 响不大,但鼓腹碗的造型基本已接近于现代碗的造型,并对后世碗的造型影响相当 大。这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我国历史上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碗造型相差近在咫尺 的碗了。这肯定了红山文化陶碗造型适合人们使用的科学性,但制造它并非一蹴而 就,需经过大量的反复实践,逐步改进碗的造型,直到适合人们进食的需要。这一 切的动力就是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红山文化时期碗的口部特征已相当科学,红山文化陶碗多为敞口和直口,这一 点非常适合人们进食的需要。因为陶碗是盛食器,要便于冷却,但冷却速度又不能 过快,敞口和直口正好适应了这一点。而后世人们所用碗的口部在大特征不变的情 况下,细微特征则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这都是在适应人们不同的需要。由于红山 文化时期碗的口部造型已相当科学且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碗基本的口部特征历代 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红山文化时期碗的腹部特征变化比较大,有折腹、微鼓两种,但折腹碗更为流 行,它与同时期钵的造型非常相似,折腹后斜收直至平底,这说明折腹碗的造型可 11 能来源于钵但比钵高,在曲线上也不如钵圆滑流畅,而是折棱突出的折腹形,这都 是为了方便人们进食的需要。 红山文化时期陶碗底足简单,即平底,平底是红山文化陶碗的唯一特征。新石 器时代盛器如钵、碗、盆多以平底为主,显然,红山文化的碗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 3.2.2 仰韶文化陶碗仰韶文化陶碗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以光辉灿烂的彩陶文明而著称于世,这是 它区别于其它地区文化的重要标志。仰韶文化历经 2000 年的发展,在距今 6000 年 左右成为黄河流域的基本文化。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碗数量多、造型多样且出现了彩 陶碗而成为新石器时代陶碗的鼎盛期。从数量上看,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碗的器形 是最科学的食器造型。从造型上看,仰韶时期碗的器形种类繁多,总结大致如下: 1、庙底沟类型曲腹型碗 2、西王村类型直壁大口假圈足形碗 3、后岗类型大 口平底碗和红顶形碗 4、大司空类型敞口形碗 5、半坡遗址斗笠形碗 1. 1. 曲腹型碗。它与我们现代所使用的碗大小相似,平底、大口、曲腹,碗的腹部 较深也略鼓且素面无纹器壁很厚。但没有注意到人们端碗时的方便而无圈足。 2. 2. 假圈足碗。这种碗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大口、直壁、假圈足。之所以是假圈足, 是因为陶圈足抗外力小,以实心假圈足的形式出现能抗击较大的外力,同时又可以 防止烫手。 3. 3. 大口平底碗和红顶碗。大口平底碗是灰陶碗,其造型和新石器时代其它碗的造 型非常相似,无更多特别之处。红顶碗不仅是红陶还是彩陶,在口沿下绘有一道宽 带纹。 4. 4. 敞口碗。敞口碗是大司空类型的典型器物,器形与后岗类型大致相似,为平底、 敞口、斜壁。 5. 5. 斗笠碗。斗笠碗是半坡类型中的典型器物,大口、腹部斜收至平底像似斗笠, 但腹部斜收的不及宋代斗笠碗。从仰韶文化的各类碗造型看,半坡类型中的斗笠碗 口部与身体其它部位的比例很不平衡,但整体上看斗笠碗的口部特征却相当有美 感。强烈的大口与细小底部对比给人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从口部自上而下的轮 廓线又有动感流畅之美,但这条轮廓线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略带弯曲的弧度,这 使得碗的腹部略鼓,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这种碗真正艺术成就也在于此。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 由此可看出新石器时代陶碗鼓腹的造型已非常明显,而斗笠碗却独树一帜、突 破传统、改变鼓腹的造型,使整个碗对比鲜明,这实际上是仰韶文化在美感和实用 两种观念上的大比拼。生活的富足使得仰韶文化艺术茁壮成长,人们需要的不再仅 仅只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碗,它还应具有美感。斗笠碗两者兼顾,这是在陶碗造型美 感上的首次突破。另外,其假圈足的使用也较为先进,既增加了碗的强度又增加了 使用方法,既可以拿在手中又能放在别的地方。假圈足本身就是新石器时代碗科学 12 性的重要体现。 图图 9 仰韶文化陶碗仰韶文化陶碗 3.2.3 龙山文化陶碗龙山文化陶碗 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又一重要文化类型,其制陶技 术水平相当高,尤以薄如纸的蛋壳黑陶为代表。龙山文化陶碗形制与仰韶文化基本 一致,造型与特征变化不大,它继承了仰韶文化时期陶碗的造型,是仰韶文化的延 续。 图图 10 龙山文化陶碗龙山文化陶碗 3.3 西周的碗西周的碗 陶碗在西周时期基本看不到,但陶簋的造型与传统器形相比却改变了不少,且 器形改变的趋势是朝着碗类造型的方向发展。 西周时期有一种簋形豆,豆的腹部加深,柄缩的很小,基本上和圈足接近。这 实际上就是将簋和豆两种器形结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新器形,经过如此改变的器形 具有和碗相似的造型。但碗的造型和功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存在,西周时期 这种将不同器形组合而成类似于碗造型的新器物反映了当时西周人们对进食器造型 的探索和改进。因为簋和豆都是青铜器礼器的造型,是国之重器,用它们的不同部 分组成的新器物进食应该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但没有想到的是用这两种器物组成 的新器形竞和碗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再次说明了碗造型的科学性,就是说人们无 13 论怎样尝试着去改造碗的器形都不可能做出比碗更好的造型来,最终都和碗的造型 相似。碗的造型已经达到了进食器的极限,从以后的事实看的确也是这样。历史上 曾有过无数进食器的造型,但最终都被历史无情地抛弃了,但碗直到现在仍是我们 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进食器,也许西周时期相当于碗的进食器还有很多,但簋形豆 无疑是使用最广的一种。东周、秦汉时代的碗与西周时期基本相似。 3.4 六朝时期的碗六朝时期的碗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从东汉末年黄巢起义开始到六朝结束共经历 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等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动荡,但乱世也打破了统一时代封 建社会的许多秩序,事实上六朝时期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文学、 艺术、 科技、 农业、 文化等。 如目前我们发现最早的农业著作晋代戴凯之的 竹谱 , 祖冲之的大明历等。另外,六朝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现实与人们生活息息 相关的领域,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不同,它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并直 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六朝时期的时代大背景。由此可见,六朝是一个适 合瓷器发展的时代,成为中国陶瓷的大发展时期。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六朝时期 的瓷业发展迅猛,最终产生了越、瓯、婺、德清等名瓷,并发展成为各自庞大的瓷 窑体系。 六朝青瓷首推越窑,因窑址在古越州境内而得名,在许多方面越窑青瓷都十分 先进,如使用了化装土,普遍采用浸釉法装饰,繁缛至极。纹饰更为复杂化。西晋 后期出现了点彩,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还出现了以莲花作装饰的器物。越窑青瓷 就这样在青瓷器的制作技术上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中国陶瓷对越窑瓷碗的器型 变化作过这样的描述: “三国的口大、底小、腹浅,西晋时上腹近直,下腹向内斜 收,底内凹;东晋,腹加深,底放大,底有平底和假圈足两种。南朝时为直口,腹 壁向内弧收,假圈足较高,器型优美。 ” 婺州窑因在浙江金华,唐时称婺州而得名,唐陆羽茶经载: “越州上,婺 州次。 ”可见婺州窑青瓷仅次于越窑,仅生产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饮食器皿, 如碗、钵、盏等一类的日常用品。但婺州窑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碗用加高口和器身, 底相应缩小的办法,如南朝时的碗,底足收小,口沿细薄,腹壁饱满,有的外壁划 刻莲瓣,器型秀丽,好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王玉哲中国物质文化史 ) 。如此简洁 的造型应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 六朝瓷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瓷碗, 瓷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真正名副其实的 进食器。此时,人们真正认识到瓷碗具有不吸水,硬度大,烧制温度高,青色 调优美,碗的造型最适合人们进食,瓷碗才是人们进食的最好选择。六朝青瓷 碗的口部特征主要有直口、敞口、敛口、微敛口、侈口等,大口是六朝青瓷碗 的主要特征。腹部特征主要有浅腹、曲收腹、斜深腹、弧腹、浅弧腹、深弧腹 等,基本包括了历史上古瓷碗所有的腹部造型。足部特征主要有平底、圈足、 14 假圈足、喇叭形假圈足、实足、小饼足、喇叭形饼足等。 图图 11 六朝时期的碗六朝时期的碗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 从以上对六朝时期碗的造型特征进行的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碗的发展 之快和它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关,而功能的变化则会引起口部特征的变化,如侈 口碗可能是用来盛饭,敞口碗可能是用来盛汤。口径不同的碗在用途上也会有 所不同。另外,人们欣赏角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碗口部的造型。碗口部特征的 复杂化反映了六朝碗在各方面已趋于成熟。在碗的腹部造型上,其特征与功能 密不可分。首先,腹部的造型如浅腹和深腹的功能就不同。深腹碗造型的可以 盛较多的食物,浅腹碗只能盛放很少的一点食物,由此看来深腹碗可能为大人 所用,浅腹碗可能供小孩使用。关于底足,我们可看出,六朝时期的碗足是以 平底实足为主,这可能与六朝时期桌子已经被普遍使用有关。而桌子的出现对 于碗底足来讲,其影响相当深刻,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用碗进食的方式。以前人 们一般都是将大一点的碗放在地上使用,小一点的直接拿在手中使用,而六朝 时期由于桌子的普及,人们很有可能就是把碗放在桌子上吃饭,所以碗具有隔 热作用的圈足也就意义不大了,于是出现了众多假圈足和平底的碗。假圈足碗 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碗底足的强度,更耐磕碰。 3.5 唐代瓷碗唐代瓷碗 唐代是瓷器大发展时期,其中南方青瓷生产首推越窑,产品远销至中亚和 海外,白瓷在唐代也发展迅猛,北方窑场大都善于烧制白瓷,并最终出现了一 15 个以烧制白瓷为主的邢窑。它和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将唐代的瓷器烧造技术推 向了顶峰。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在这些光辉灿烂的唐代瓷器中,瓷碗和 前代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品种和数量上都位居前列。 中国陶瓷认为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形制也大 体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种碗近似钵 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 玉璧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 从玉璧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盛行有直接关系, 唐代称这种碗叫茶瓯。 ” 唐代瓷碗的功能已多样化, 不再只是单纯地为了实用而设计碗的口部造型, 而是明显地带有观赏性。唐代瓷碗的口部非常复杂,主要有敞口,敛口,直口、 撇口、花瓣形口、菱形花口碗等,由此可见唐代瓷碗的口部特征之复杂。但总 的来讲它还是以大口为主,无论是敞口,直口还是花瓣形口其口都是大口,就 连敛口碗的口部特征也不是很小,应属于大口的范畴,这是唐代瓷碗的主要特 征。唐代瓷碗的兴盛使得瓷碗的腹部更加复杂。腹部是影响碗造型的最主要因 素,正是由于碗腹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唐代瓷碗造型。但从本质上 看,唐代瓷碗的腹部造型主要以斜腹、浅腹、深腹为主。斜腹、浅腹、深腹实 际囊括了所有历史上瓷碗的腹部造型。每种腹部都代表着数百种以此类碗腹为 基础而外延的腹部特征。如唐代有的碗身呈 45角斜出,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斜 腹。关于底足,唐代瓷碗的底部特征最为复杂,底足的造型主要有玉璧形足, 圈足,矮圈足,花形圈足,宽圈足,窄圈足,饼足,饼足内凹,圈足内凹等。 基本上历史中碗所出现的底足在唐代都有了。由此可见唐代瓷碗的繁荣。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 以上对唐代碗的造型特征进行的归纳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可得出结论, 唐代瓷碗的口部特征反映了唐代社会瓷碗的兴盛。只有人们富裕了,才会出现 如此多的瓷碗口部特征。同时瓷碗的口部特征也是我们判断用途的主要途径。 繁多复杂的口部特征首先说明了唐代瓷碗多样化功能特征,如花瓣形口部的碗 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功能,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很有艺术气息,人未进食就先看 到美丽的花朵,可以想象人们使用这样的碗进食其心情是多么的轻松和愉悦。 再如有的碗就是茶具,口部特征与饭碗有差别,一般来说茶碗的口部特征是大 口,腹部小,底足也小。而饭碗的口部特征也是大口,但和底足、腹部的比例 较恰当。 另外就是唐代瓷碗腹部造型对其功能的影响,斜腹、浅腹、深腹这三种腹 部造型代表着唐代瓷碗的三种主要功能,既是进食器又是茶具,直到中唐以后 茶盏的大量出现才得以改变。 (王仓西从黄堡窑出土陶瓷茶具谈唐代烹茶与点 茶一文中认为:适合作为茶具的碗应该是“敞口,或微敛口,一般腹较浅, 16 口径在 10-15 厘米左右为宜,口径超出 15-20 厘米,腹部较深的不宜做茶碗。 原因很简单,品茶的好坏,不外乎观其色看其沫,尝其味,宜于搅拌,这种深 腹的碗,容量太大,腹深不宜于观其茶汤色,体现不出品茶的艺术氛围。 ”以上 是从品茶的角度分析。其它的两种碗腹与斜腹也有交汇之处。如斜腹的本质特 征是浅腹,浅腹的另一大类是弧腹,弧腹又有深和浅之分,深腹与浅腹的造型 包括在弧腹之中,弧腹的主要功能是可使碗的腹部加大加深。浅腹碗可能供小 孩用,同时也可能用于饮酒。唐代酒应具有一定的度数,用浅腹碗来喝,既体 面有不会喝醉。在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用碗来饮酒,汉族人有时也是如 此,以示豪爽。除此以外,浅腹碗在唐代可能还有商业用途,因为碗浅腹必然 盛放的饭食就少,这也许正是酒肆老板所需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顾客猛一看觉 得很多,其实碗底很浅。这些功能在唐代应该存在。到了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 这种现象,酒店的盘子看起来很大但都非常平,实际上装不了多少东西,以上 便是浅腹碗的主要功能。深腹碗的功能和浅腹碗功能是相对的,深腹碗不具备 酒器的功能,唐代酒度数高,用深腹碗喝,一定会醉。深腹碗应该是唐代人们 用来盛饭进食的器具,因为深腹意味着能装更多的食物。唐代的经济主体是小 农经济,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不同,要想吃饱,粮食就必然吃的多,使用深 腹碗作为盛放食物的进食器皿正好为成年人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便利条件。 唐代瓷碗底足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玉璧形足类,饼足类,圈足类。首 先我们来分析圈足,圈足是传统的延续,六朝时期圈足化趋势已很明显,唐代 将它发挥的淋漓尽致。唐代将圈足细化,并分为高,中,矮,窄,宽等几种类 型, 细化的原因可能是瓷碗的功能有所不同。 如高圈足和矮圈足功能就不相同, 高圈足的碗可盛放很热的食物,而不会感到烫手。矮圈足就差一些,也有的圈 足是为了装饰的需要,如斗笠碗,上面的口很大,下面的碗足很小,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斗笠的形状。其实很多碗的足部并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而主要是为 了与瓷碗器形对称和均衡。另外,我们从圈足器这个特征上可以看出,唐代有 许多人是用手端着碗来吃饭的, 只所以用圈足就是因为它能防止人们在使用碗 时烫手。这应该是圈足的主要功能。另外,圈足碗在唐代作为装饰功能存在的 也不少。如圈足花口碗,圈足被做成了一个花形,这在唐代是被我们经常见到 的,这类瓷碗看起来美观大方,很有可能是放在桌子上使用的。这就提示我们 在唐代社会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桌子已普遍使用,人们逐渐摆脱了席 地而坐的习惯,吃饭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边有吃有聊,这不仅从花形底足上 可以看到,从唐代的另一种饼形足瓷碗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饼足实际上就是平 足,只不过为了隔热和实用把平底加厚了,但是平底碗不宜手拿,一般也都是 放在桌子上使用。 唐代的饼足碗都是平底实心的碗, 把底加厚形成圈足的模样。 它实际上就是假圈足碗。饼形足碗在六朝时期或更早年代就已大量存在。唐代 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饼形足将碗底部加厚,使瓷碗变得很结实且能起到隔 17 热的作用, 这一点饼足碗要比圈足碗强很多。 人们觉得这种碗好用, 特别需要, 窑场才会大量的烧造。 但是唐代的饼足还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饼足很平, 另一种是饼足内凹。第一种情况是碗足太平,放在桌子上稳当,但人的手不宜 拿稳,若时间长了还会感到烫手。而第二种情况,饼足内凹则恰好克服了这样 的缺陷,将碗底内凹,内凹的目的就是为了隔热,再热的饭菜拿时间久了也不 会感到烫手,而且同样也可以放的很平稳。这就意味着它的功能适应性大为增 强,既适应放在桌子上吃饭,又适应拿在手中吃饭。同时具有圈足碗的功能, 且经久耐用。所以,饼足碗在唐代几乎成为最大量流行的碗造型。实际上饼足 内凹也是一种传统的延续,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形 制。只不过唐代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碗底加厚,就变成结实的饼足内凹碗。玉 璧底也是唐代较为流行的一种碗足,玉璧底的特点就是底部像块玉璧。玉璧周边为 壁肉,中有圆孔,且壁肉大于中孔。唐代玉璧形碗足非常符合玉璧的特点,所以我 们称之为玉璧形碗足。实际上玉璧形碗足的作用也是为了隔热,底部中间内凹的小 圆圈正好有利于食指和拇指配合端碗。这可能是人们在对饼足内凹器进行修胎时突 来灵感,有意识地对这种底做进一步的改善,将底中间的一块挖去,做成玉璧的造 型, 最后形成了玉璧形底。这就是唐代瓷碗足的三种基本造型,它们之间相互借鉴, 且有着本质上的统一性。 3.6 宋代瓷碗宋代瓷碗 唐代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公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 驿兵变夺得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汴梁,历史上称作北宋。宋代是我国历史上 一个十分软弱的朝代,由于执行了“安内需外” “重文抑武”的政策,反映在艺术 风格上,缺乏宏博华丽的雄伟气魄。但从美学角度看,宋代的艺术格调高雅。它严 谨含蓄充满理性,具有“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这一时期,无 论陶瓷、漆器、金工、家俱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拥有典 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 宋代是“瓷的时代” ,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总体上看,古典 主义的瓷器造型以宋代为高峰, 其线条简洁, 优美华贵感的形成不是朝夕之功, 而是宋代人总结了前人几千年来成功的经验,浓缩的,升华的。器皿的恰当比 例和尺度,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这是 宋瓷所以在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赏识的原因。另外,瓷器的样式很多,壶多为长 流,流与柄和壶口几乎成平行,壶身往往作成瓜棱形。并有梅瓶、玉壶春等样 式。碗有瓜棱形,葵花形,而以斗笠形最为流行,它采取直墙式的小圈足,很 精致,可抠在指尖非常舒服。 宋代瓷器生产的重心从南方迁到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北方,特别在中原地带,形 成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登封窑、介休窑、淄博 18 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同安窑、泉州窑等等,真可谓群星闪耀。 宋代瓷器繁荣至极,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宋代灿如 繁星的瓷器中,瓷碗的数量无疑是最多的,不管从造型上还是种类上,整个宋代都 谱写了一曲瓷碗鼎盛的赞歌。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 1. 1. 从口部特征上看。由于宋代瓷器的异常发达,瓷碗的口部特征出现了繁荣的局 面,口部的造型几乎囊括了我们在历史上所能见到的所有瓷碗造型。这些瓷碗的口 部造型主要有撇口、敞口、敛口、侈口、芒口、花式口、镶金口、大敞口、口微侈、 口微撇等等。宋代瓷碗的这些口部造型,多数为传统的延续,如敞口、撇口、侈口、 敛口、花式口等,它们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特别是敞口、侈口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距宋代几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如红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时期都有 这类碗口部特征的出现。另外,宋人崇尚自然,反对矫饰,不少器物造型多取自于 自然形象。比如宋人长模仿花瓣的造型,在瓷碗口部的造型上出现了把器口用连弧 线分成若干等分形成类似的花瓣状,有四瓣、五瓣、六瓣等。按花瓣弧线的不同又 分为葵花口、菱花口、海棠口等。然而,宋代瓷碗的繁荣不仅表现在对传统的继承 上,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本身的创新上,这种创新是指整个宋代出现的新品种, 宋人对生活用具审美性的不断提高,进而创造出许多富有时代特征气息的饮食器, 如斗笠碗这种敞口、斜壁、深腹、小底,就是为适应当时饮茶的习俗而创造出来的 新的造型。鸡心式的 碗看起来如鸡心一 般,敞口、弧腹、下 收较明显,碗的外壁 有的刻成莲花状,十 分轻巧。 图 12 芒口碗图 12 芒口碗 瓷碗的口部造型中,侈口和口微侈、撇口和口微撇、敞口和大敞口等等,实际 上都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虽变化不大,但体现了宋人在对瓷碗口部造型上不断探 索和追求的精神。再如,宋代定窑白瓷芒口碗(如图 12) ,这是宋代碗口的独创。 宋人为避免烧制变形首创了瓷器覆烧技术,有芒不施釉的口部实为烧造技术上的一 大缺陷,宋人敢于用它并将其发展成为宋代瓷碗最重要的口部特征,这体现了宋人 对自然美或缺陷美的崇拜和认可。世无完美,任何美只能无限地接近美,天地万物 尚且如此,何况瓷器之美呢?可见宋人对美的理解已达到了现代人认识的境界。其 实有关宋代远用缺陷美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位居五大名瓷的哥窑瓷,实际上就是一 种缺陷美,开片本来是一种胎和釉在冷却过程中,由于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缺陷, 却发展成为一种人们都认可的美,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丝铁线。美其实很难琢 磨, 宋人对美的体验早已超凡脱俗,他们是在用一种无涯之心进行心的体验。由此, 19 我们看到,宋代瓷碗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文化。在它身上不仅能 看到做工的精致,还能看到宋人一颗朴实无华的心。然而,在宋代与朴实自然并存 的还有世俗,这就是宋代瓷碗口部的另外一种创新,铜或金银镶口碗。定窑白瓷芒 口碗在民间很好发展的同时,有些人却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意不堪用,遂命汝 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 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制,各日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这实际上 是宋代汝窑、官窑出现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有芒不堪用”的论调下,便出现了用 铜、金、银将带有芒口的定窑白瓷碗包上。从而出现了宋代瓷碗的又一奇观:金属 镶边。 2. 2. 从腹部特征上看。宋代瓷碗腹部造型特征和口部特征一样,集历代腹部造型之 大成,向多样化发展,主要有浅腹,深腹、曲腹、弧腹、斜曲腹、斜弧腹、斜直腹、 斜腹、浅盘腹等。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腹部造型是和宋代瓷器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从宋代瓷碗具体的腹部特征看,多数是对传统腹部的继承,如,弧腹、斜腹等,但 更多的是创新。典型的如浅盘腹,这种盘型腹在很早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但自瓷 碗出现以后就不见了,而几千年后的宋代又重现,这实际上是宋代瓷碗腹部的一种 创新。综上所述,宋代瓷碗的腹部特征应该是传统与创新并存。 3. 3. 从胎质上看。宋代瓷碗胎质方面的特征很多,比较重要的是瓷碗的胎体由厚变 薄。其实,瓷碗的薄胎现象是一种趋势,从碗产生之日起就已开始了,因为碗是人 们直接捧在手中吃饭,日常生活种的必需品,胎壁越薄重量越轻,越方便使用。另 外,瓷碗的胎体越薄,就越会显得造型美观。但纵观整个瓷碗的发展历史,似乎还 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在社会安定的盛世,碗由厚变薄发展的趋势 较为缓慢,反之在战乱或物质文化较为落后的时期,这种趋势却发展迅猛。这可能 是因为在物质文化繁荣的年代,如唐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人们具有很高的购买 能力,有太多的东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瓷碗器壁厚薄的选择,人们不是很 需要。 另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现有的碗已卖的很好,不用降低成本,将碗壁变薄。 但在落后时期,物资较为匮乏,降低成本的问题就变的尤为突出。碗是人们生活当 中最直接的进食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但是人们又非常贫困,这在客观上要 求瓷碗必须降价,于是窑场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在碗的器壁厚薄上做文章。可以 在碗上做偷工减料手脚的地方不多,而将器壁变薄,既达到了这个目的,又不存在 偷工减料的问题,且将器壁变薄本身又是对瓷碗的一种发展。所以,兴盛时代,瓷 碗胎体变薄的趋势不明显,反之则十分明显。宋代表面上是一个兴盛的时代,但实 际上宋朝在当时是一个军事上的弱国,由始至终的几百年间从未达到国家的真正统 一,北方的幽云十六州一直都被控制在外族人的手中,长期割据,多次战败,被迫 向诸如辽这样的少数民族进贡。 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政治、 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落后, 统治阶级把战败的耻辱和沉重的赋税都强加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人们生活苦不堪 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宋代的瓷碗胎体变薄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胎体变薄的典型 20 器。 4. 4. 从底部特征看。宋代的瓷碗底足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碗足多以圈足为主,北 宋初中期碗圈足足墙较宽,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圈足足墙细而矮。关于足径,宋代 瓷碗的足径在 1.2 厘米至 6.5 厘米之间,相对来讲,这个数据较为科学。关于足高, 宋代瓷碗足有高低之分,但低于 0.6 厘米的圈足不多。宋代瓷碗足的复杂性,主要 是由于瓷碗品种较多,窑系林立,碗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数量程度足可 以让人眩晕。 3.7 元代瓷碗元代瓷碗 和宋代相比,如果说宋代是“崇文”的,那么,元代则是“尚武”的。元 代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领域, 曾进行了较长期的战争, 他们是强悍的, 英武的。 由于游牧生活的习惯,他们追求奢华的享受,具有大吃大喝的生活作风。这一 切都在元代瓷器制作上得到表现,形成了元代瓷器厚重、粗大、粗犷、豪放、 刚劲的艺术风格。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 元代的瓷碗造型多深厚作墩子式或莲花杯式,大碗则多平浅、撇口。常见 其它的碗,有口径在 30 厘米以上胎体厚重的青花大碗,还有直口碗又称鸡心碗, 直口,小圈足,有“脐”状旋痕,底角厚重很少见。元枢 府瓷折腰碗与高足碗是元代流行的一种新器型。枢府 瓷多为饮食器具,并以碗、盘、执壶和高足杯多见, 很少有大件。整体上枢府瓷造型粗壮,敦实、质朴浑 厚。清代南浦景德镇陶录.景德镇历代窑考中记载 的“元枢府瓷为元之进御器,土必细白增腻质,尚薄,式多 小足印花,也有戗金五色花者。其大足器,则莹素,又有 高足碗。 ”卵白釉碗形主要以折腰碗为主,这是元代 新创的形态,造型多为撇口,斜壁,折腰,小圈足,胎体 上薄下厚,有“脐”状旋痕。元代高足碗是当时最流行的 饮食器皿,敞口、深腹、足部较高,上细下粗,呈喇叭形,有 1-4 道竹节纹,中空 不封底,不施釉。到了元末,器壁足缘外撇,中空,足部施釉或沾釉。整器型小, 体高 10厘米左右, 碗的形状较丰富有大口尖底的漏斗形, 撇口圆底的半球形等。 “高 足碗”这种形态带有典型的异域风俗,与马背上的饮酒习俗有关联,随着蒙古族进 驻中原和江南,外来的民族不仅从政治上进行统治,也在思想和文化上给汉民族的 传统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器具的造型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 3.8 明代瓷碗明代瓷碗 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代政权,建立明朝。明朝是我国历 图 13 元代高足碗 图 13 元代高足碗 21 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政策 措施,使得明代经济迅速复苏,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祖时迁都北京,安 定我国西北地区,并派郑和七下西洋,远到亚非等三十多个国家,扩大了中外经济 和文化的交往。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地区已酝酿萌芽。 明代瓷器风格已达到了十分精炼的程度,具有丰满、古朴、器型浑厚线条柔和 圆润、端庄、敦厚的特点,给人以质朴之感。同时它也可以用“健” 、 “约”等字来 形容。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是造型,还是纹 饰,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美的样式化,程度化,图案化。 3.8.1 洪武时期洪武时期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 明代洪武时期的瓷碗仍有元代遗风。从造型上看,洪武朝瓷碗的造型与元代极 为相似,直口或侈口还有一些撇沿口,深腹的碗多一些,圈足变得大而矮,整体上 看显得厚重。由此可见洪武朝的瓷碗从造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租赁劳务合同范本
- 施耐德外包合同范本
- 义工工作合约协议书
- 欧洲铁路工程合同范本
- 旅行社与景区协议书
- 2025年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置换合同范本
- 2026-2031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消防安全班会题库及答案
- 铺面整幢出售合同范本
- 电动牙刷推广主题策划方案
- DB11-T 2398-2025 水利工程巡视检查作业规范
- 水利工程水闸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软件开发的敏捷项目管理作业指导书
- 小学生芯片课件
- 护士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
- 第18讲-DNA的结构、复制和基因的本质
- 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介绍
- 食用植物油运输交付管理
- 江苏师范大学《综合材料》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为ICT大赛(基础软件赛道)高频备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