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下)_第1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_第2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_第3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_第4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第七章 古汉语被动表示法古汉语被动表示法 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 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主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 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 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 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 。所谓无形 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 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一、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1 1 “(於)于(於)于”字句,即:动字句,即:动+ +介词介词“于于”+”+主动者主动者 卻克伤于矢。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 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注意: A 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 “于”只不过引进 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卻克伤” 。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 一表主动,一表被动: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物物而不物于物。 B 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有时不好辨 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 王上)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韩非子说疑)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 2 2 “为为”字句,即:主语字句,即:主语+“+“为为”+”+主动者主动者+ +动词动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 “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 性质都一样。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 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 主语+“为”+动词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主语+“为”+“所”+动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要注意“为”是个很灵活的词,既可作介词,也常作动词,要仔细辨析: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翟永令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永令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 “无事何频呼也?”永令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 2 当何如?”母为少止。 3 3 “见见”字句,即:主语字句,即:主语+“+“见见”+”+动词动词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请师见拒,辞行被拘。 (后汉书)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这种句式的“见”与“为”差不多,可对译。但“见见”与与“为为”有一点不同,有一点不同, “为为”可可 直接引进主动者,直接引进主动者, “见见”不可,如要引进,只能在后面再加不可,如要引进,只能在后面再加“于于”引进主动者,引进主动者,构成: 主语+“见”+动词+“于”+主动者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注意:有的“见”字句表面上跟被动一样,实际并非被动: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 )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韩非子说难) 加少孤露,母兄见骄。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 “见”在此是副词,类似现代汉语“别见怪” 、 “莫见笑” 、 “希见谅” ,一般称之为指代 性副词,形式上作状语,意义上是指代动词宾语,一般指代第一人称。 “被”在先秦主要不是用于被动,而是动词“覆盖” 、 “遭受”等。如: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屈原哀郢 )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 项王身亦被七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 晋献惑于骊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楚辞七谏) 赵被兵,必亲韩。 (史记白起列传) 一般来说, “被+名”肯定是动词, “被+动”才有可能是被动。 二、意念被动二、意念被动 所谓意念被动是指这种情况:有些表示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没 有什么区别,在形式上与主动句一样,实际上主语是受事,是被动者。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史记)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像这种被动表示法,由于它在形式上与主动句一样,并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如 “为” 、 “见”等) ,所以不能算真正的被动句,更不能称被动句式。但由于它以主动句的形 式表达出被动的内容,或者说它在形式上是主动句,在语义内容上却是被动关系,所以又 叫意念上的被动或概念上的被动。实际上,这种被动表示法在现代汉语中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酒喝了” 、 “信写好了” ,再如“架也打了,气也出了” ,一般不说“架也被打了, 气也被出了” 。这说明了汉语的灵活性,英语一般是要改成被动语态的。 以上这种被动表示法不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受事主语大都是无生命的,不可能发出什 么动作,但古汉语情况较为复杂,如果要说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即表现在古汉语很多 有生命的事物也常常在动词前用作受事主语。如: 昔者龙逄斩,比干剖。 (庄子胠箧) 鲁酒薄而邯郸围。 (同上) 操军破,必北还。 (赤壁之战) 君无术则弊于上。 (韩非子定法) 3 公伤股,门官歼焉。 (左传子鱼论战)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五蠹) 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史记) 这种被动表示容易引起误解,主要靠上下文文义来定,像这种被动表示现代汉语也有, 但不太多,如:“林业部长撤了。 ”由于意念被动在形式和主动句一样,因此同一个名词在 前后两句中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如: 冀复得兔,而兔不可复得。 (五蠹)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 第八章第八章 古汉语词序古汉语词序 词序是词在词组或句子中的相互位置,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不同,语法关系 就不同,语法意义也就不同。如: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一致,主要有两种不同,一种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前置,一种 是动量表示法。 一、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1 1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安、 孰、胡、奚、谁、恶(wu) 、焉、曷。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 (论语宪问)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弟子曰:“吾何执?执 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论语子罕)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学恶乎始?恶乎终? 需要说明的是: A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或副词时,前置的宾语一般放在这些成分前: 管仲曰:“公谁欲与?”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B 注意不要将所有的动词前的疑问代词都看成宾语,有的可能是状语,比较: 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沛公安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祭仲专,郑伯恶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 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 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 ” 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 宜其死也。 ” (左传桓 15) 2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在形式上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有:无(动词) 、莫(代 4 词) 、不、弗、毋、勿、未、否、非。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宾语都放在动词前 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左传定 13)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 ” 由上述例子可知,这种宾语前置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A 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不己知不知人 未见力不足者未之见 这里应注意,有些词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并非代词,也不前置: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 全句必须是否定句,比较: 告我不我告、知尔不吾知。 所谓必须是否定句也就是说句中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莫” 。为什么不说“弗、 勿、非、无、否”呢?“否”用于独词句多,或与“是”连用;“非”是否定整个谓语; “无”本身是动词,而“弗” 、 “勿”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弗” 、 “勿”带了宾语同样要前 置,如: 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之不明也。 (韩非子孤愤) 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一样,否定句动词前如果有副词或助动词,前置的宾语一般也 放在它们前面: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 (庄子徐无鬼)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 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庄子人间世)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严格,例外多一些,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 ” 3 3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 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再在提前的宾语 后面用代词“之” 、 “是”等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 鲁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这种前置的宾语有时还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惟(唯) ” ,构成“唯(惟)之 (是)”格式,这种格式突出了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语气更强: 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鸡鸣为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惟有理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 在西周后半期,用来复指的除了“是” 、 “之”外,还有“焉” 、 “斯”等。如: 5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 (诗经豳风七月)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到了春秋初期,用来复指的代词才固定下来,先是以“是”为主,后是以“之”为主。 如果前置的宾语本身是代词,则用如果前置的宾语本身是代词,则用“之之”复指:复指: “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其是之谓乎? 谚所谓:“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 有时代词宾语直接提前而不复指,注意不要混淆。如: 寡人是问。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 ,楚之谓也。 二、动量表示法二、动量表示法 动量即动作行为的数量,即动作行为发生了几次。现代汉语表示动量,一般是将数量 词置于动词后,构成“动+数+量”式。如:打了三拳、读了五遍、跑了两趟。 上古汉语名量词少,动量词基本没有,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通常有两种方法: 1 1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逐之,三周华不注。 禹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苏洵六国论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上可以用“先秦无动量,数词直作状”来记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加一个动量 词并把它变成补语。 2 2为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把数词移到句尾,在数词前加为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把数词移到句尾,在数词前加“者者”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庄子胠箧) 比较: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战国策齐策) “者者”字前面的变成主语,后面的变成了谓语。字前面的变成主语,后面的变成了谓语。 第九章第九章 古代汉语代词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代词与现代汉语代词主要类别基本一致,只是具体形式不一样。 一、人称代词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己身代词。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一个“我” ,古代汉语 则有“我” 、 “吾” 、 “余” 、 “予”等,还有“朕” 、 “台” 、 “卬”等。如: “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 (尚书汤誓)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 (诗经邶风) “朕”秦始皇 26 年开始为皇帝自称, “卬”有人认为是女子自称, “姎”的假借, 说 文:“姎,妇人自称。 ” 6 1中古以前,中古以前, “吾吾” “我我”用法略有区别,用法略有区别, “吾吾”不太作宾语,不太作宾语, “我我”可作宾语,可作宾语, “吾吾” “我我”并用时更明显,往往是并用时更明显,往往是“吾吾”做主语,做主语, “我我”做宾语。做宾语。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 次赏。 ” (吕氏春秋当赏) “吾” “我”这种用法的不同,看来只是位置的关系,如“不吾知” ,再如:“我胜若, 若不吾胜。 ” 2 “余” “予”是同音词,可以通用,只是写法有异,一些书如左传多用“余” , 一些书如尚书多用“予” 。注意辨认出是代词。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 (左传僖公 22 年)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余” “予”与“吾” “我”的差别在前者一般不作复数。 (二)第二人称代词(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你” ,古汉语有“尔” “汝” “女” “乃” “而” “若”等。 “女”和“汝”是古今字的关系,不用多说。下面举其他的例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 (韩非子) 1从后一例可以看出, “而而” “乃乃”一般不作宾语,很少作主语,也就是主要用作定语。一般不作宾语,很少作主语,也就是主要用作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尔” “汝”可活用为动词,含有表示轻贱或不礼貌的意思: 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三)第三人称代词(三)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也叫他身代词。现代汉语普通话是“ta(他、她、它) ” 。上古汉语与之 相当的主要有“其” “之” 。如: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 “其” “之”在上古并不是真正的人称代词,而主要是指示代词,第三人称是它们的 兼职。或者说,作为人称代词的“其” “之”实际上是从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如: 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姜氏欲之,焉辟害? 前例为“那个” ,后例为“这样” ,都不是“他(它) ” ,所以不要看到“其” “之”就认 为是第三人称,更多的还是指示代词。 兼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其” “之”与现代汉语代词“他”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其其”在上古一般只能作定语,在上古一般只能作定语, “之之”一般只能作宾语,都不能作主语。一般只能作宾语,都不能作主语。其中, “之”不用解释, “其”则相当于名词+“之” ,也就是相当于名词加“的” ,但是在翻译成 现代汉语时,这个“的”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如: 7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四个“其” ,前两个译为“它” ,后两个译为“它的” ,这是现代汉语的不同,并非古汉 语不一样,它们都是定语。 二是“其” “之”有时可以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主要用在对话中: 此子才,吾受其赐;不才,吾怨子。 (史记晋世家)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者曰:“吾知其所以亡矣。 ” (韩诗外传)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2由于由于“其其” “之之”在上古不能作主语,所以上古汉语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在上古不能作主语,所以上古汉语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 称代词称代词 上古还有个“彼” , “彼”虽然有时能作主语,但本质上是指示代词,有很强的指示意 味,起区别彼此的作用,而且感情色彩浓烈,有轻蔑的意味,等于说“这个人” 、 “那个人” , 到后代才发展为一般的第三人称。如: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论语宪问)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由于“其”只能作定语, “之”只能作宾语,所以吕叔湘说:“这三个字没有一个是发 育完全的,合起来仍抵不了白话文里一个他字。 ” “他”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 “其他” ,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王顾左右而言他。 “渠” “伊”是后代(六朝)才出现的人称代词: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 使伊击,必能克定西楚。 (世说新语) 由于上古没有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所以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古代有两种由于上古没有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所以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古代有两种 方法:方法: 一是重复前面的主语,如:一是重复前面的主语,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 二是省略主语,二是省略主语,如: 射其左, 越于车下; 射其右, 坠于车中。 ” 公患之,使鉏麑往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尚早, 坐而假 寐。 (四)其他(四)其他 1 1单复数问题单复数问题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形式的不同,也就是单数可以表示复数,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与汝毕力平险。 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击之,必大捷焉。 还有另一种表示法,就是在人称代词后加“侪” “曹” “属” “辈”等: 吾侪何知焉?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矣,吾属皆且为之虏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8 若等安能及之哉! 这些词与“们”不同,意义比较实在,相当于“这些人” “这班人” 。一般说来, “侪” 加在“吾”后, “曹”加在“汝” “尔”后, “属”加在“我” “若”后,只有“辈” “等”可 通用。 2.2. 尊谦称问题尊谦称问题 文言文没有表示尊称的对称代词“您” ,但是有很多表示尊称与谦称的词语,这些尊称、这些尊称、 谦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谦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但在意义上代表了“我”和“你” 。如: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 成,江头潮已平。 (长相思) 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闻也。 表示尊称的有:陛下、执事、公、君、子、足下、吾子 表示谦称的有:寡人、不谷、小人、孤、臣、仆、愚、妾 另外,自称以名,称人以字也是表示尊敬的方法。 由于尊称、谦称,加上没有第三人称主语代词,加上省略等,所以古汉语第三人称代 词用得少。 二、指示代词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代人、事、物的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比较简单,只有近指“这” ,远 指“那” 。古代汉语指代系统比较复杂。 1 1近指和远指近指和远指 近指有:此、是、斯、时、兹。这些指示代词指示的对象距离说话人比较近,可译为 “这” “这个” “这里” “这样”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有美玉于斯。 (论语子罕)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尚书)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与?(钴姆潭西小丘记) 远指有:彼、夫。指代距离较远的对象,可译为“那” “那个” “那里” “那样”等。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夫”多作定语,指示作用较轻。有时可不译: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2 2泛指和特指泛指和特指 “之之”是泛指。是泛指。 “之”的指代作用很广泛,有时可以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有时可以是一 种情况,有时甚至不知所指。如: 由此观之,则强弱大小可见于前事矣。 (战国策齐策)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后四例“之”的意义就很宽泛,所以有人认为已经虚化,变成了凑足音节的词,所以 9 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翻译,不需译就不译。 “其其”与泛指与泛指“之之”对应,表示特指对应,表示特指,即总是含有特定的、合适的等意义,并且总是 作定语。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 孔融少时,与诸兄食梨,取其小者。 知其白,守其黑,似老;学不厌,教不倦,似孔;其实,摩顶放踵,墨家者流。 (古砚铭) 3 3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或、莫或、莫 当说话人不愿或不必说出某个具体对象时,常用的代词是“或” ,相当于“有的” “有 人” ,它虽有指代对象但所指并不明确,叫“无定代词” 。如: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莫莫”与与“或或”相对,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如相对,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如“莫余毒也已。莫余毒也已。 ” “或或”和和“莫莫”一般只用作主语。一般只用作主语。 4 4特殊的指示代词特殊的指示代词者、所者、所 指示代词中除了“其” “之”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就是特殊的指示代词“者”和“所” 。 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它们不像其他代词一样可以单独用作句子成分,而是必须和别的词或 词组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作为句中的一个成分。说它们是指示代词,是因为 都有指代作用,都指称一定的人或事物。着眼于前者,有的书称之为助词,着眼于后者, 有的书称之为辅助性的代词。 这两个词都是特殊的指示代词,但两者又有区别。在结构上, “者”是附着在其他词后 面, “所”是附着在其他词前面。更重要的是在意义上, “者者”字结构指动作的主体(施事)字结构指动作的主体(施事) , “所所”字结构指动作的对象(受事)字结构指动作的对象(受事) 。试比较: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所见所闻” (1 1)者)者 “者”字作为代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A 放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的词组后,构成“者”字结构,具有一个 名词性词组的性质。如: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 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 (封建论) 今夫平居里巷相墓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 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柳子厚墓志铭) 分别可译为“的” 、 “的人” 、 “的东西”等。 B 放在数词后面表示种类和范围,如: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10 “者”字除了作代词外,还有下面一些用法,通常认为是语气词。如: 兵者,国之大事,四声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孙子)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三子者出,曾皙后。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论语)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 但也有人把这些“者”都看成是代词,这样,作为代词的“者”就有两类:一类是在 谓词性(动、形、数)成分后面,使之名词化;一类是在名词性成分(名、所字结构)后 面,用来复指,使此名词性成分强调化。 如何区别?一个可有可无,一个不可不有: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 (2 2)所)所 “所”字作为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行为的对象等,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前 面,组成“所字结构” 。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大致有三种情况: “所所”+”+动词(动词性词组)动词(动词性词组) ,这是最基本的格式,指代动作的对象,这是最基本的格式,指代动作的对象 “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 ” (史记) 既然这种结构是名词性的,所以它就跟别的名词一样,可以受到别的定语的修饰,也 可以修饰别的名词。因此有几种形式: a 名+(之)+所字结构指明是谁的动作对象 “粟者,民之所种。 ” b 所字结构+(之)+名词加上具体事物的名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 (庄子) c 所字结构+者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对象 “视吾家所寡有者。 ” d 名+所字结构+(之)+名最清楚 “秦王谓荆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 归纳以上五种,简单表示如下: 所食所食者民之所食所食之粟民之所食之粟 “所所”+”+介词介词+ +动词(动词性词组)动词(动词性词组) 主要有:“所为” 、 “所与” 、 “所从” ,仍然是名词性的词组。其中最常 用又最复杂的是“所以”: a 表示行为所赖以实现的工具,可译为“用来的东西(工具) ” 。如: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 b 表示行为的方式方法,可译为“用来的方法” 。如: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c 表示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所所”+”+动词(动词性词组)动词(动词性词组) 这一类与第一类形式相同,意义不同,意义上属于第二类,等于省略了介词。 11 诺,恣君之所使之。 =所以使之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事孔子事之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所以避风雨 这一类如何区别于第一类?凡第一类, “所+动+名”中间都可以加一“之”而意义不变, 如“所佩玉玦”等于“所佩之玉玦” ;而此类中间不能加“之” ,如“以所事孔子事之”不 等于“以所事之孔子事之” 。 另外再讲一下“有所” 、 “无所” 、 “何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有、无”是动词,所字结构是宾语, “何所”是主谓倒装,即“所何?” 5谓词性的指示代词谓词性的指示代词尔、若、然尔、若、然 除了以上指示代词外,古汉语中还有“尔” 、 “若” 、 “然”几个代词: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很难说是近指还是远指。实际上它们与其他指示代词的区别在于:主要作谓语、定语,它们与其他指示代词的区别在于:主要作谓语、定语, 是谓词性的指示代词。是谓词性的指示代词。 另外, “焉”和“诸”也属于这类中。 “焉”的意思是“于此” , “诸”的意思是“之于” , 词义中都包含一个介词,介词是谓词性的,所以也可以归为谓词性的代词。 “焉”经常作补语,如: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由于“焉”经常处于句尾,所以一部分“焉”虚化了,成为表示提示语气的语气词, 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诸”常用在叙述句里,相当于“之于“,如: 公伐诸鄢。 投诸渤海之尾。 在疑问句尾的“诸”相当于“之乎” ,如: 闻斯行诸? 不识有诸? 三、疑问代词三、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三类之间存在交叉现象。 指人的主要有:谁、孰;指事物的主要有:何、胡、曷、奚;指处所的主要有:安、恶、 焉。分别相当于“谁” 、 “哪个” 、 “什么” 、 “哪里”等。 “孰”与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格式“孰与” ,表示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 我孰与皇帝贤? 这两句的意思与“吾(我)与孰美(贤) ”相同。 在使用“孰与”的句子中,比较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不出现,也就是谓语的核心谓词可 以不出现: 君料臣孰与舜? 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有时用在反问句中,已经不是表示疑问,如: 12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后出师表)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在这种反问句中, “孰与”前后两项,一般是肯定后项而否定前项,其意思是“哪里比 得上” 。 第十章第十章 古代汉语介词、连词古代汉语介词、连词 一、介词一、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等引介给动词、形容词的词。简单地说,介词是实词与实词的中 介。它在形式上是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结合成介宾结构,此结构在意义上是表示 动作、行为、性状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在语法功能上是充 当状语或补语。 (一)于(於、乎)(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于”是“往” , “於”是“在” ,后虚化为纯粹的介词。 “于” “於”上古并不同音,但作为介词意义差不多,只是书写形式不一样。差别主要在于 历史时代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只用“于”不用“於” , 尚书只用“于” , 诗经并 用,以“于”为主, 左传 、 论语 、 孟子等并用,以“於”为主,战国后大多用“於” ,今简化合并为“于” 。 “乎”的上古音与“于”相近,作为介词,其作用与“于”一致,所以三字差不多, 不难掌握。其主要作用有: 1 1 引进处所引进处所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所在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于乔木而入于幽谷者。起始、归趋 从处所稍稍引申,即动作行为发生的范围、方面,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2 2引进时间引进时间 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3 3引进对象引进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 向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 给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 4 4引进比较引进比较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另外一种比较不是比较程度,而是比较异同,但也是比较: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5 5引进原因引进原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13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6 6引进主动者(略)引进主动者(略) 以下举几个“乎”的例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于”的核心用法是处所,处所是具体的,由具体抽象化成为其他各种用法: 所在(在) 方面(在方面) 所由(从、自) 原因(由于)被动(所由的施动者) 所至(到) 对象(对、向)比较的对象 (二)以(二)以 “以”作为介词的主要用法有如下几种: 1 1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标准、条件等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标准、条件等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余船以次俱进。 2 2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的东西)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教”的内容) 复以弟子一人投于河中。 (“投”的对象) 这种“以”一般可翻译为“把” ,也可译为“用” “拿”等。翻译为“用” “拿”时似乎 与上一种相似。区别在于:这里的介词宾语实际上就是动作行为的宾语。正如现代汉语中 的同形结构可以通过“变换”加以揭示一样,古汉语中显性结构相同、隐性结构不同的现 象也可以用“变换”来揭示: 以笔写之 以笔赠之 写之以笔 赠之以笔 *写之笔 赠之笔 3 3引进原因引进原因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4引进时间引进时间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五十五年卒。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 26) “以”的用法并不太难,难处在作介词和作连词的区别。另外, “以”还可作动词,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以”的宾语有时可以在“以”前,有时可以省略,注意区别: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史记李斯列传) 前例宾语前置,后例宾语承前省略。 (三)为(三)为 介词“为”的主要用法有: 1 1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1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同上) 2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道不为己,故逢患而不恶;为民不为名,故蒙谤而不避。 (论衡问孔) 3 3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 太子怒,入为王泣。 (向) 4 4引进动作行为的假设条件引进动作行为的假设条件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韩非子内储说下)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说苑奉使) 5 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略) (四)与(四)与 介词“与”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和、跟、同”基本相同。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 仔细分辨,是三种情况。引介出另一个施事者,引介出涉及的对象,引介出比 较的对象。 “与”还有一种用法,就是表示“替、给”的意思: 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 汉王与义帝发丧。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介词“与”不难理解,困难的是与连词“与”的区别。 介词小结介词小结 古汉语介词与现代汉语介词比较有如下特点: 1 1除除“于于”外,大都具有多重词性,往往由动词虚化而来外,大都具有多重词性,往往由动词虚化而来 “以” “为”不必说,举“与”为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 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对付)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参与) 2 2介宾结构作补语多介宾结构作补语多 现代汉语除处所外,一般只作状语。 3 3介词及其宾语常省略介词及其宾语常省略 作补语的介词结构中的“于” “以”常省略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 道中。 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 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 吾闻汉购我头 千金、邑万户。 “以” “为” “与”的宾语常省略 精卫衔微木,将以 填沧海。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 报仇而死。 15 拘礼之人,不足与 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 论变。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 之齐。 4 4介词宾语有时前置介词宾语有时前置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 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可见古汉语介词很灵活,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可以有多种说法: 以玉玦示之(状语) 示之以玉玦(补语) 玉玦以示之(前置) 示之玉玦(省略介词)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省略宾语) 二、连词二、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其语法作用就是表示各种连接关系。连词和介词 的区别是:连词位于构成同一组合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介词位于其中一个直接成分的开 头,并与这个直接成分构成介宾结构。连词连接的两项是平列或是修饰关系,介词的语法 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介词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核心 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 (一)而(一)而 “而”是一个专职的连词,但用法异常灵活,可以表示多种连接作用。初学者容易犯 的一个毛病,一看到“而”就用“而且”来翻译,这就常常使文句不通。实际上可用“而 且”来译的只是一小部分: 蟹六跪而二螯。 等立, “和”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转折, “可是”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关系, “如果”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承接, “来” 可见不好掌握,因为文言用“而”的地方,大多在白话文里不用,就是在文言中往往 也可用可不用(当然,用与不用还是有区别) ,所以吕叔湘说:“可用而字的地方实在 太多了,我们几乎可以说,问题不是何处可用而字,而是何处不可用而字。 ” 为什么说用与不用还是有区别呢? 据说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昼锦堂记的文章,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 故乡” ,文章送出五百里,又派人把它追回,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增加 了两个“而“字,使文章舒缓曲折,更符合欧文”阴柔之美“的特色,传达了一定的情感。 反面的例子有一秀才考试, “而”字用得又多又不恰当,考官批道: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而”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1.1.用在联合结构中用在联合结构中 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表示两种性质、行为或事情的联系,这是其主要用 法。 师速而疾,略也。 词,性质、状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词组,行为 任重而道远。 分句,事情 从上下文来看,这种“而”又在意义上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种。 所谓顺接,是指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顺承的或其他密切关系,中间没有转 16 折。如上述三例都是并列的,可以用“而且”或“又”来译。但是注意,顺接不光指并列 还有其他,不是都能用“而且”来译: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时间上相承, “就”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时间、事理相承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分句,事情 樊哙覆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啗之。 承接, “来” 以上都是顺接,没有转折的意思。 所谓逆接,是指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反或相对的,即含有转折的意思,一般译为 “却” “但是” “然而”等。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所谓顺接和逆接并非绝对的,不是“而”本身有这两种性质,而是从具体的上下文来 考虑的,有时取决于怎么理解。如: 物美而价廉。 少而精。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2用在偏正结构中,主要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用在偏正结构中,主要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子路率尔而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长趋到齐,晨而求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以上各例都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两例的前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后两例表示 动作行为的时间。 3 3用在主谓结构中用在主谓结构中 表示似乎不应有的意思,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可译为“却”等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表示假设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 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二)则(二)则 “则”主要连接谓词性成分,起承接或转折作用。 1 1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承,可译为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承,可译为“就就” “便便” 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有时后一项实际发生在前但却是在前一事之后才发现的,可译为“原来已经” “却”等: 郑穆公使视宾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17 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 闭门,置床上,则青凤也。 2 2表示两事有条件或因果关系,可译为表示两事有条件或因果关系,可译为“就就” “那么那么” 其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 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弱,名卑则政乱矣。 “则”常用在并列的两件事情的对比中,有的可译为“就” ,有的可不译。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粗则有矣,粱则无之。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总之, “则”主要用法是承接,连接一前一后两件事,在这种用法上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