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1页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2页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3页
由“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由“国学热国学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生:孙苗苗 学号:11143241 一、“国学热”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虽说不期而至,却是应 运而生地出现了一股“国学热” 。时至 2l 世纪,这股“国学热”呈现出了一 种持续升温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有: 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 72 位著名学者在北京举行 的“2004 文化高峰论坛”闭幕会上公开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 ,表达了 “与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愿望。2006 年新浪 网隆重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 ,汤一介、庞朴、余敦康、李学勤等国学界 一线学者百余人同时加盟。央视栏目的百家讲坛自 2001 年起开始热播 国学内容,2006 年 1 月 10 日开始, 光明日报正式推出国学专版, 每月两期讨论“国学”问题。更有各大知名高校纷纷成立国学研究院和各 类以国学为内容的学习班、研修班,民间涌现出了儿童读经潮和私塾,还 有大学生着汉服、行古礼蔚然成风。同时,官方对也“国学热”颇为支持。 二、何谓“国学” 从词源学上看,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周礼正义日:“国学 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 “国学” ,最早乃指国家开办的学校。西 周设于王城及诸侯设于国都的学校称“国学” 。国学在汉代称“太学” ,是 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晋代称“国子学” ,隋朝至明清时期称“国子监” , 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除科举设学部时才最终废止。随着朝代更替, 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朝末年,国学成为国家最高 层次的学校。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国学是中 国人通称本国文化学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 , 也称为“中国学” 。关于国学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 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 “国”就是中国;“学”指学 学脉、学问、学说、学派等。所谓国学就是本国学术,亦即中国学术之意。 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代称,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 相应的变动。从历史上看,国学最初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 术。在当代中国学者的视野中,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国学术是国学,当代中 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的范围;不但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范 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 成果,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三、国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指出:国学 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国学不等于传统文化,国学只是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 “国学”指称“学术” 。 “学术”包含在“文化”之内,但并非 所有的文化现象都称为“学术”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 念,不仅涵盖哲学、史学、文学、医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及音乐、 绘画、书法、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而且也包括诸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交通乃至饮食、服饰等外显 或内隐的行为特征和现象。从广义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 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包括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 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丰富内容的,具有稳定 形态的文化。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我们谈学理的时候,不应该 把国学和传统文化混淆起来或者等同起来。 四、“国学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放眼电视媒体,几乎各地都在效法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 ,开出一 坛坛普及“国学”的老酒,听众则听得如痴如醉;观察书店书市,通俗性 的文史读物铺天盖地,打的旗号也是普及“国学” ,读者亦读得有滋有味。 对此“国学热”有喝彩的,也有批评的。我以为这对于现代社会如何面向 大众普及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 “国学热”的出现同时也是在昭示,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应该重新认识传统 文化在现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因此,上述社会层面的“国学热” ,映照出当 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的重要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教育行政部门都说了很多,国家“十 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也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其中。因此,我们应当分析 造成当代学校缺失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使学 校成为有效普及传统文化的主体。 五、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从唐末到清末,书院是人们传授和研究所谓国学即传统文化的主要教 育机关。诚如胡适所说:“这一千年来造就人才,研究学问,代表时代思 潮,提高文化的唯一机关全在书院里” 。 由于书院和科举相关联,在晚 清废科举、开学堂的改革潮流里,废除了书院。此后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 教育体制中,书院已不复存在。然而随着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人们意识 到了认知、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必须的。 事实上, “五四”以后在国学传授和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机构,如清 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香港新亚书院,都程度不同地采 纳了书院制度。实践证明,借鉴书院制度对于传授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 化的研究人才有着特别明显的效果。书院教育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 “一面求知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 。 求知的过程也是道德修养的 过程,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业上的向导,也是人格上的榜样。现 代学校主要以知识教育为主,即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将它作为外在 的知识予以传授,接受者很难体察到其学学问与道德统一的内涵。认识到 书院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不意 味着我们今天要废弃学校而重建书院;而是说我们必须借鉴传统书院的经 验。目前不少大学已经建立了国学院或其它名称的类似机构,但是似乎对 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不够。 教材无疑是当代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缺乏良好的教 材是当代学校不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的历史课 本应该既有“说书”式的魅力,又有胜于“说书”的严谨。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这就失去了从行为方式上进 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随着民间大众的礼仪正在急剧地西化。 如果传统礼仪完全被大众所遗忘,那么认同民族文化传统就成了空话。所 以在当代学校中重建传统仪礼教育是必要的。不过,这决不是要重新搬出 繁复的传统礼仪,而且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也是不足取的。重建传统 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如反对把践行 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 而“礼发诸外”的观点;再如强调礼仪的“节文”作用,即对情感、欲望 起到有所节制和美化的作用。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学校教育的 教育中发扬光大。其次,可以借鉴上述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 改革的经验,首先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 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 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还可以借鉴上述传统的 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能够琅琅上口的中小学进行礼仪教育的课本。再次, 学校可以和社区联手,定期举行体验传统礼仪的课程,类似于传统的民间 乡校、社学。以此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礼仪的目的。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 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涉及到哲学、 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娃氏名号、职官等 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闽。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集中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古 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 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 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 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 、 古文观止 、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 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 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 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 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 音乐等等。开场戏击缶而歌 ,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 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 年, 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 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 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 族的历史记忆。久已不讲的“孝道”, 重新开始宣传。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 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 “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 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 世界, 亦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理念和目标追求, 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 影响。它的内涵是新的, 融合了新的时代精神, 但也是对中国古老文化传统 价值和儒家思想精神的继承。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国学热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当代学校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