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主导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_第1页
培育主导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_第2页
培育主导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_第3页
培育主导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_第4页
培育主导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育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致富一方百姓 硃砂李促进河东石灰岩干旱贫困区稳定脱贫的调查报告 (2010 年 6 月 16 日) 一、发展李子产业的背景情况 新化的自然地貌,以资江为界划为河东、河西两 大区域,河东辖有(田坪、温塘、坐石、吉庆、圳上、大 熊山、荣华、油溪、白溪、曹家、桑梓)11 个乡镇场,河 东区的成土母质为石灰岩,因地质结构的自然性,石 灰岩溶洞多,地表水径流、地下水资源不足,导致土壤 干旱贫瘠,据调查统计,东部石灰岩面积 200 余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 37%。贫瘠的荒山荒地尤为突出,森林 覆盖率低,石灰岩裸露面达 50-70%,是我县三大贫困 带之一,曾是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地方,过去在乡间 一直流传一句谚语“有女莫嫁河东山,吃了上餐愁下 餐”,可见河东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溃乏,经济滞后, 目前,河东仍有部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 1000 元, 有 10 多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自然条件差,工 业企业经济几乎没有,矿产资源稀少,农业是河东区 农民的唯一依托,但人均不足 0.5 亩耕地,其中一半 是高岸天水田,靠天吃饭。经过几十年的探讨摸索,回 想起解决温饱的那股蛮劲,以粮为纲毁林开荒,担水 抗旱种水稻,搭架荫棚插红薯,育苗带土载玉米,发展 经济种烤烟,进军山地搞开发,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效益不太显著,特别烤烟种植被取消后,农民的经济 收入又陷入低谷。穷则思变,农民秉着靠山吃山,靠水 吃水,一方山水养活一方人的生存原则寻求生存发展 的希望与空间,近 10 年来吉庆镇的党政领导带领农 民兄弟,在岩隙中开荒种地,见缝插针栽果树,拓展增 产增收渠道,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 件,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好门路。很多农 民兄弟摆脱了贫穷,走向了富裕,仅李子收入人均 3000 多元,如厚皮岭的康焕军、李石海、伍周云,青岳 岭张秀之、康祝新等李子种植户年收入 3-5 万元。联 丰村李凡松 120 棵树,今年收入 2 万多元。吉庆村、联 丰村、鸡叫岩村、大安山村、火石湾村、芙蓉峰村种植 集中连片,初具规模,硃砂李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主 导产业,吉庆镇成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面旗 帜,还为我县河东石灰岩干旱区产业脱贫闯出了一条 新路。 二、李子产业呈现四大优势 1、品种、品种资资源源优势优势 吉庆李子有早、中、迟熟品种 10 余个,鲜果上市 从 5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源源不断,但种植面积最多的 还是加工品种硃砂李,该品种是湖南 8 大良种李之一, 经过几十年在吉庆地区生长繁衍,种性与小气候同化, 适宜当地种植,用于加工风味独特,肉厚脆甜。近 8 年 来,广东潮州、汕头加工出口商采购吉庆的硃砂李,东 南亚国家消费者反响很好,评价很高,指定要该品种。 硃砂李品种是一个耐旱、耐瘠、耐寒、耐储、耐运、 生命力特强、易栽、易管的优良品种,很少发生病虫害, 修剪管理粗放。繁殖、生长速度快,管理到位 2 年投产, 3 年进入盛果。见效快,一般亩产 3-4 吨。寿命长,吉 庆青岳岭一批树龄 40 岁,现每年株产量达 300500 斤,没有大小年之分,一年栽树,受益一生。 2、种植基、种植基础优势础优势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厚皮岭作为知青点,在 山上发展硃砂李和茶叶, 96 年县农业局派科研人员 驻点吉庆镇,将硃砂李品种进行选育,繁殖推广,同时 引进一批新的良种放在吉庆试验示范,又派考察小组 前往广东潮洲调研李子加工及市场问题,从此吉庆李 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栽培管理技术随之成熟, 种植习惯自然形成,而且大多农户习惯发展庭院经济、 房前屋后都栽上李树,从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经济收入年年增长。春暖花开的季节,吉庆李花是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 6 月广东、广西及周边常德、益 阳、邵阳、娄底等地来吉庆采购李子,车水马龙,热闹 非凡。今年 6 月 13 日在吉庆镇调研时,通知 7 个村支 书代表参加座谈会,个个信心十足,计划今明两年新 增面积 1 万亩。吉庆镇党委政府曾对种李子与种玉米 等其它作物做过比较分析,李子的经济与生态效益高 于其它作物的 13 倍,吉庆李子的发展辐射影响周 边田坪、温塘、坐石、油溪等乡镇。全县现有种植面积 3000 亩,年产鲜果 5000 吨左右。 3、地力、地力资资源源优势优势 河东石灰岩区总面积 2009431 亩,占全县总面积 37%,石灰岩土壤独特优势,钙含量较高,正是喜钙作 物李、油茶、花生、烟叶等作物生长发育的好环境。河 东的荒山荒地可供发展种植李子的面积 30 万亩,山 里人家习惯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习惯利用路边、 塘边、田边、菜园边空坪隙地种李树,这类边隙地可供 种植李子的面积有 10 万亩,河东有足够的土地资源 发展这一产业。 发展李子比较贴近农民的心,管理粗放,一亩地 栽 60-25 株,随着树势增长,逐渐间化,成林后每亩 留 25 株,摘果杀虫采用半机械化,一个劳力可轻松管 好 50 亩园,河东 30 万个劳力,足够产业的支配。 4、 、产产品市品市场优势场优势 吉庆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大张齐鼓的号召农民发展 这一产品,因没有加工厂,受外地厂家的制约,自去年 青年农民贺梦华、吴寄常返乡创业,在吉庆镇建立加 工厂后,果农吃上了定心丸,解决了后顾之忧。加工厂 第一年因申办的 QS 等 10 余个证照未及时获批,硬件 建设不能到位,只加工半成品 500 吨,今年已加工 1000 吨,因吉庆李干厂的建立,李子市价迅速上扬, 前年每公斤 0.4 元,去年每公斤 0.8 元,今年每公斤 1.41.6 元,现在市场种苗价格每株 4.55 元。现有 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广东厂家守在吉庆 等货。吉庆李干厂的老板贺梦华看到货源不足,今年 立即在曹家镇承包荒山 200 亩建李园,还联手合作社 与果农签订长期的购销合同,保底价每公斤 0.8 元, 随行就市。同时还要求所有果农加盟合作社,从源头 开始抓质量,做自己的品牌,打造绿色农产品,严格控 制施用剧毒农药和化肥,加工过程不用任何添加剂及 色素,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操作规程,以绿色食品的绝 对优势占领市场,确保果农利益,产品不滞销。 吉庆李干厂的容量将随生产基地扩大还增容,还 可指导种植大户自存盐渍处理,等候加工,存放 1 年 半载不变质。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广东潮洲、汕头 1000 多家加工企业中有许多企业愿来新化投资兴业。 李子加工工艺流程简单,李干、李酱、李汁在国内 外都畅销。李子营养丰富,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果胶,还有大量维生素 C。在国外李子售价超过苹果, 我们山区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品质达到国际水 平,出口无阻,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三、发展李子产业的几点建议 1、看中的路,、看中的路,带领带领群众大胆走。群众大胆走。全县现有 28.5 万 贫困人口,河东占 50%以上,河东贫困区,借鉴吉庆 的成功经验,把李子产业作为帮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 能的一项主要措施,大胆的带领群众因地制宜,真抓 实干,充分发挥李子产业的各项优势,迅速形成规模 产业、支柱产业,帮助石灰岩贫困区的农民走上一条 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2、 、产业产业扶扶贫贫,激,激发发果果农农的生的生产积产积极性。极性。政府牵头, 整合扶贫领导小组、农业领导小组人力物力资源,集 中力量抓两年。投入产业扶贫周转资金和涉农项目资 金 200 万元,每亩放贷 100 元(解决头年苗子肥料款), 资金由合作社统一借贷投入,由各种植户申请立据, 全部实行有偿周转不计息,第四年偿还本金,滚动式 开发。 3、部、部门门配合,加速李子配合,加速李子产业产业化化进进程。程。整合资源是 解决资金短缺,实现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前提,河东 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致富的任务异常艰巨, 需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整村推进,连片 开发,整合部门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加快产业化进程, 帮助一批贫困户从产业发展入手,稳定脱贫,帮助一 批开发大户搞好土地流转,规模开发。县扶贫办、县农 业局要把李子产业列为十二五产业扶贫和优势农业的 重点项目之一,同时要求发改局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办、 移民局、农业综合开发办、水土保持局、国土局、银信 等部门给予支持配合,真正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 桌席”,把李子产业建设项目联合统筹,实行统一组织 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订单生产。 两年内新增面积 2 万亩,实现年产值 6000 万元,3 年 内发展到 5 万亩,实现产值 2 亿元。 4、 、龙头龙头挂挂帅帅,提高李子,提高李子产业产业的科技含量。的科技含量。在河东 石灰岩干旱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扶持产业龙头,保 证产业发展有载体,增收有依托,扶贫有成效,切实增 强贫困户增收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户户带动,人人 享受到产业扶贫的成果,必须着重突出增收产业区域 性特征,彰显特色产业集中连片的规模效益。吉庆李 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现在着手准备,选好采穗母 树放稍,选好野生垫木种子,选好苗圃基地,在吉庆镇 建一个 30 亩的苗圃场,保证种苗出圃合格率 100%, 纯度 100%,价格一律控制 2 元以下,2011 年冬至 2012 年春出圃 60 万株合格苗,确保 2 万亩面积如期 完成,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内生产者的技 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5、 、订单订单生生产产,提高李子,提高李子产业产业的整体效益。的整体效益。帮龙头 带基地促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厂为龙头, 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行“公司+基 地+合作社+果农”的发展模式,让果农通过合作社与 加工厂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种植技术和组织化程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商品 率,切实解决李子销路问题、假劣苗木问题,实行订单 生产,合作联营,从种植计划入手,凡自愿发展李园的 村民,首先申请加入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长期产 销合作合同,前期生产经费有困难的,可通过合作社 联户担保借贷,争取政府惠农政策,合作社必须实行 “五统”,统一品种、统一采购低毒低残农药肥料、统一 技术指导、统一品牌价格、统一购销。打造自己的绿色 品牌,达到果农企业双赢的目的。政府及各部门给企 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政策等方面给予全力 的支持。让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作者:玉山县扶贫和移民办 来 源: 访问次数: 183 发布时间:2010 年 09 月 16 日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也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 脱贫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玉山县扶贫和移民办着力开拓产业 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积极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理清思路,因地 制宜,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有机茶(白茶)产业,有效推进了农民脱 贫增收致富的步伐。截止目前,全县已建设标准化有机茶(白茶) 示范基地 2000 亩,通过“公司+协会+基地+贫困农户”的经营模 式在全县发展茶园 3000 余亩,带动全县近千户贫困农户从事茶 产业,人均年增收 650 余元,有效地推进了玉山县农业产业发展, 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一、转变思路,精心培育新产业。经过多年来的扶贫,特别是近几 年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玉山县农村的基础设施面貌已发生了 根本性改变,推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在新时 期应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呢?为此,玉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全体 工作人员展开了思想大讨论,形成了新时期产业扶贫工作的两条 新思路,一是以产业发展促基础建设的思路。即扶贫工作不再停 留在过去仅仅是为贫困村修条路或是通水改厕上,而是改“输血” 为“造血”,通过以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再反过来促进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思路。即 在产业扶贫开发上不只简单的追求“一村一品”,而是要在全县培 养出一两个撑得起、叫得响的农业产业,以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主要品牌的做强做大覆盖和 支撑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之后,我们组织了精干力量,集中一 段时间,深入全县所有扶贫村开展调研,在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 后,根据玉山县地理、气候、资源等实际情况,结合我省建设环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及浙江安吉发展白茶的经验和当前白茶市 场前景,确立了将有机茶(白茶)产业作为玉山县新时期扶贫开发 的重点主导产业。我们计划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龙头带动, 利用 3 至 5 年时间,在全县发展有机茶(白茶)种植 1.5 万亩,带 动贫困农户 2000 户,户依托有机茶(白茶)产业年增收 2500 元以 上。 二、培育龙头,推动产业快发展。俗话说,龙头活则产业兴,在农 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参与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为此, 我们坚持“扶持龙头就是扶农民”的理念,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 为发展状大有机茶(白茶)产业的重头戏来抓。一是精心挑选龙头 企业。我们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技术服务水平 和扶贫带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最终确立了江西三清山 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玉山县三山茶业有限公司两家省级农业龙 头企业为玉山县有机茶(白茶)扶贫产业开发的重点扶持龙头企 业。二是全方位服务龙头企业。对于两家龙头企业的扶持,我们 不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倾斜,更是从着力做好品牌打造, 技术服务和协会扶持三个体系建设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品牌打 造方面,我们提出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知名度,建议企业统 一打造“三清山白茶”品牌;在技术服务领域,我们通过市扶贫和 移民办,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企业建立 了技术服务合作关系;在扶持协会工作上,我们帮助两家企业先 后组建了三清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中关村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 下塘茶叶专业合作社、紫湖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四家专业合作社, 联结农户 1200 余户。经过两年的发展,两家农龙头企业已经在 玉山县下塘乡、南山乡、怀玉山乡、紫湖镇等四个扶贫开发重点 乡镇建立有机茶(白茶)示范基地约 2000 亩,带动周边近 2000 户 农户参与白茶产业开发。龙头企业的培育,不但很好地推进了有 机茶(白茶)产业在玉山的发展,而且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户的脱 贫致富。 三、依托科技,增强产业竞争力。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科技 是关键。为此,我们着力引导企业和农户大力提高种植规范化、 品种优良化、产品标准化水平,大力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 产品附加值。一方面,通过市扶贫的牵线搭桥,我们积极促成了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 技术合作关系,并组建了上饶市三清山茶叶研究所,长期聘请中 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应用创 始人之主要完成人许允文教授担任技术顾问,保证了白茶在玉山 广泛种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三清山职业技能培 训学校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户的种植技术培训力度,为玉山县种 植和生产优质白茶提供了人才支撑。现如今,玉山白茶已初具市 场效应。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清山白茶,经专 家评尝,认为其品质不亚于安吉白茶,产品在市场上供已是不应 求;玉山县三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清山白茶在 2010 中国(上 海)国际茶博会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银奖。 四、完善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扶贫开发事业需要各方面的协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