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活力  统筹协调促发展_第1页
激发活力  统筹协调促发展_第2页
激发活力  统筹协调促发展_第3页
激发活力  统筹协调促发展_第4页
激发活力  统筹协调促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激发活力激发活力 统筹协调促发展统筹协调促发展 湖州和谐发展的实践和思考之一 和谐是人类心中不灭的美好愿望,是各国人民永恒的追求。和谐发展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源自于民间创 业传统,湖州早在明清时期,就以发达的工商业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中 国成立后,湖州经济建设走上了平稳协调发展轨道,回顾 60 年湖州经济发 展历史,湖州人民善于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湖 州市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统筹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为湖州和谐发展夯实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2008 年,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 2282.9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了 1145.24 倍;财政总收入 133.78 亿元,比 1952 年增长了 475.8 倍,2008 年湖州市列中国百强城市综 合竞争力第 74 位。 创业创新寻求发展动力创业创新寻求发展动力 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激情和伟大实践是地方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不竭 动力。在市场竞争无比激烈的今天,谁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集中人 民群众的无限智慧,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多年来,吃苦耐劳的湖州百姓始 终是湖州和谐发展的开路先锋,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市的强 大精神动力。 创业创创业创新是湖州源新是湖州源远远流流长长的的传统传统。 。能创业、善创新之人必定是勤劳 聪慧之人。自南宋以来,湖州就有“丝绸之府”, “鱼米之乡” 的美誉,这除了 得益于自然条件优越,更源于湖州人勤劳聪慧。在养蚕、稻作、养鱼、缫丝的 艰苦劳作中湖州人民养成了勤劳的品性,而丝绸、湖笔精细制作的训练,水 乡的涵养又造就了湖州人的聪慧。湖州人虽不张扬,却富于创新进取,正是 湖州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绚烂的湖丝甲天下,成为丝绸之路的 起点;制作出了湖颖之技甲天下,书写华夏春秋;培育出了四大家鱼、成为中 国淡水鱼之都。湖州地处中国市场经济最早萌发的太湖流域,明代湖商群体 就开始出现,近代湖商更是凭借湖丝出口的有利时机,称雄上海商界, “四象 八牛”的创业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诚信经商、勇于创业、崇文重教的 2 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湖州人进一步继承发扬善于创业、敢 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工农业迅速发展。上世纪 60 年代,湖州农民通过艰辛 的水利建设和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创造了亩产从 170 公斤到 500 公斤 的奇迹,成为浙江粮食的主产区、高产区。1977 年前后,吴兴潘店农民在房 前屋后种桃树,发展个体副业,走勤劳致富道路,首开中国农村种植结构自 主调整的先河。改革开放之初,湖州就涌现了大量以家庭纺织业为代表的个 私营企业。织里的纺织业就是由最初的一家一户作枕套,发展为产业链完整 的中国童装第一镇。 创业创创业创新是湖州新是湖州经济腾飞经济腾飞的主要力量。的主要力量。当体制中的不适成为经济发 展的羁绊时,湖州百姓总是不畏风险,大胆冲破束缚打开发展天地。1979 年 下半年,长兴长城公社狄家斗村农民自发搞承包,揭开了全省农村改革序幕。 1999 年,德清钟管农民以“股票田”的形式,以经营企业的理念集中流转分 散的土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到 2009 年初,德清县 土地流转面达到 75.1%,现代农业红红火火,这应该归功于包括“股票田”在 内的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1994 年,轧村印染厂在全省率先走出转制改革 之路,为乡镇企业走出发展困境指明了方向,注入新的活力。30 年里湖州百 姓敢闯善为、艰苦创业,造就了众多孕育无限生机活力的专业市场和块状经 济。织里农民用“一根扁担挑出了一片童装市场”;南浔人“无中生有”在一个 没有森林资源的江南古镇建成了“中国实木地板之都”。到 2008 年底,湖州 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家数 10 家以上的块状经济有 46 个,包含各类大小 企业 3 万余家,共实现销售收入 1678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全部销售收入的 60%左右,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伴随百姓创业,湖州民 营经济迅速崛起,进入新世纪,民营企业占到全市企业总数的 98%以上,覆 盖一二三产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在新型纺织 产业中,美欣达成为全国灯芯绒印染行业的一面旗帜,金州集团成为全国的 管道大王;在电子机械领域,长兴诺力“剪叉蓄电池前移式堆高车”项目技术 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特色机电行业,佳雪威特机电卧薪尝胆生产出了科 技含量高,品种系列全的进口替代产品;景宝、新希望、天旺和南太湖农业 生物研究所等民间科技企业“上山下乡”开发新产品,成为湖州改造提升传 3 统农业层次的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崛起,成为湖州经济和谐发展的主体和 城乡就业主渠道。 激励激励创业创创业创新是湖州新是湖州奋奋力崛起的力崛起的实现实现途径。途径。为奋起直追,全面提速 发展,市委市政府围绕创业创新这个根本,开展了“让太湖不再倾斜”、 “创新 破难、加快发展”等系列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尤其自 2007 年起深入开展 “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市委、市政府在 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1+8”系列激励政策。政策涉及科技 创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业服务业发展、两区体制完善等。着力搭建项 目、基地、金融等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创新;实施培大育强工程、 “千家成长万 家培育”工程和现代家庭工业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建设南太湖科 技创新中心、县(区)科技孵化器及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创新平台,加快推进自 主创新。2008 年,开始实施创业促进“845”工程,从 2008 年至 2011 年,在全 市筹集 800 万元创业引导资金,收集 500 个创业项目、培育 50 个创业实训 孵化基地、建立 500 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培训 5000 名创办微型企业 和小企业的“准老板”。通过大力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完善创业创新政策,营 造创业创新环境,全市进一步掀起了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新高潮,为妥善 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和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城乡统筹夯实发展基础城乡统筹夯实发展基础 二元化的城乡结构,失衡的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也是 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湖州在已有的基础上,坚持统 筹发展,着力破除二元结构,在艰辛的探索中为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积累宝贵 经验。 湖州具有湖州具有统统筹城筹城乡实现乡实现一体化的良好基一体化的良好基础础。 。湖州在传统工商业较为 发达的明代,城乡经济互动的深度与厚度便就有了相当的规模。进入 20 世 纪,这种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对流显得更为紧密。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民为主 体的湖州社队企业抓住短缺经济先机,利用地域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灵 活的商品经济营销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到 1994 年乡镇企业已占到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 78%,产值也形成了五分天 下有其四的总量,成为湖州经济的重要引擎。乡镇企业的快速成长,使湖州 4 “块状经济”蓬勃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湖州乡村经济 进一步成长,农民生活水平更是稳步提高,今天的织里、南浔、煤山、钟管等 乡镇成为湖州经济最具活力、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增长最为快速、劳动力 转移最为充分的地方,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灵活的就业机会,在富 裕创业农民的同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工业 向小区集中,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勇于冲破樊勇于冲破樊篱篱, ,积积极推极推进进城城乡乡一体化建一体化建设设。 。湖州是最早尝试通过改 革打破城乡藩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地区之一。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打 破分割城乡的制度体制,而户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1995 年 6 月,织里镇小 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拉开了湖州户籍制度改革序幕。此后 10 多年里湖州户籍 制度改革举措不断,着力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户口管理突出问题。2004 年,湖州户籍制度改革荣获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推动了以人口流动牵引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社会 发展元素的城乡互动。在此基础上,湖州市着力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 域平衡的新路子,积极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 进空间布局一体化,突破城乡空间分割;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分工 一体化,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推 进服务功能一体化,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基础设 施的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对城乡环境治 理和生态保护进行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统筹城乡就业,推进社会保障一体 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眼务中心;统筹城乡“三个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进步一体化,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六个“一体化”建设大大加快了湖州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 建建设设新新农农村村实验实验示范区,城示范区,城乡统乡统筹全面提速。筹全面提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合 作共建协议和一揽子的项目合作协议,全面启动了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 验示范区建设,推出了湖州市新农村建设“1381 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党 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统筹推进 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就业、农村改革, 5 形成了被专家和媒体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3 年来,坚持把发展高 效生态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累计形成了 250 万亩特色优 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了 160 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 24 家、国家 级 4 家)和 46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完善统筹城乡的六大建设规划,目 前全市新农村建设各项大的规划已全面完成,281 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也 已完成,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近 70%。着力构建农村五大公共服务 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市建立 67 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和 683 个服务站,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统筹推 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全市 累计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 172 个,占总村数的 17.2%,建成农村新社区 63 个,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加快构建农村就业、养老、医疗、 救助、权益五大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三条医 疗保障线”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 97.83%。连续 3 年,湖州农 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均超过了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比 从 2006 年的 2.10:1 缩小到 2.011。如今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 作的良好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湖州正大踏步迈向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 繁荣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全面协调引领发展转型全面协调引领发展转型 人们的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随着岁 月脚步的前行更趋科学。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无法真正实 现和谐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 样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湖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 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坚坚持持结结构构调调整,提升整,提升优优化化产业层产业层次。次。调整产业结构,就如同攻坚战, 不甘舍弃,就难有新获。许多情况下,更需要有凤凰涅槃的精神!上世纪九 十年代末,德清人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敲响了全国缫丝压锭第一锤,推动 丝绸行业的调整改革。湖州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这一主线, 不断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在调整中扶优扶强,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努力 实现机制调活、产品调优、产业调新、企业调强的目的,促进湖州社会的和 6 谐和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湖州产业层次不断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 1950 年的 70.3:10.1:19.6 演变到 2008 年的 8:57.3:34.7,1984 年湖州三次产业结 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1993 年又演变为“二三一”,目前湖州经济总 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结构 逐步优化。农业产值占比由 1949 年 79.8%下降到 2008 年的 39.1%,林业产 值占比由 5.0%上升到 11.9%,牧业产值占比由 7.9%上升到 23.8%,渔业产 值占比由 5.2%上升到 24.4%。工业结构不断升级,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 轻重工业比为 43:57,从以传统丝绸、建材为主,逐步演变升级,形成了纺织、 建材两大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 发展的“二三三”产业格局,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产业集中度明显 提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传统服务业经过现代经营方式与技术改造后焕发 活力,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业、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 房地产业、社区和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九大行 业为主的服务业体系,2008 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4.7%。 结构的不断优化,为湖州协调和谐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强强化科技支撑,助推化科技支撑,助推产业发产业发展展转转型。型。多年来,湖州以自主创新为主 线,以建设人才队伍为保障,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目标,抢抓机遇, 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德清把上海技术人员以“星期日工程师”的形式请过来,继而 逐步形成被中科院专家誉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德清模式”,走出一条“开发引 进一个产品、做大做强一个企业、提升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新路子。 1985 年,湖州成为全国最早实施星火计划的城市之一,开始了科技开发、科 技兴市的新征程。技术革新尉然成风,自主创新企业脱颖而出。1989 年,湖 州电渗析厂通过“EDI”脱盐技术科技攻关,奠定了湖州膜工业科技含量全国 领先的地位。1996 年,南太湖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带建立,太湖南岸 27 个示 范乡镇,数千家示范企业建设初见成效,形成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五大星火技 术产业区。2001 年 11 月召开市农业科协大会,南太湖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带 扩容,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广泛应用。2006 年 5 月后,湖州与浙大市校合作 7 全面推进。双方围绕三大平台建设和合作项目实施,结合农科教培训和实施 “星火计划”、 “丰收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