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_第1页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_第2页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_第3页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_第4页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 ,诺瑟姆 (R.M.Northam) “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 动态过程分析” 。而诺瑟姆的 S 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美国城市地理学家 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 1975 年提出了城市化发 展过程呈 S 型曲线,如图所示: 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 人口超过 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 30%,城市化发展 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 70%时,城市化又进 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 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 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 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 术水平低下。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 发展缓慢。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 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 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 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119)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 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 年,世界城市人口为 5000 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 5.1%。整个 19 世纪, 世界总人口增长了 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 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13.3%。20 世纪前 50 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了 52%,城市人口增长了 230%,城 市化水平提高到 29%。20 世纪 509O 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 109%,城市人 口增长了 208%,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42.6%。总的来看,19 世纪以来,城市化 越来越快。91451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继步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基本停滞。发 展中国家 50 年代才进入城市化起步期,有的刚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世界上数量更多、人口更多并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放缓,整个世界还仍 然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期。 “城市带城市带”的逐渐形成与区域聚集效应的逐渐形成与区域聚集效应 随着城市郊区化,世界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美国,原来高楼 林立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大公司、大银行云集。在市中心周围是原来的老工 厂区,大都已经废弃,有的城市已经对旧工厂进行了改造、铲除,更新为市中 心的扩大部分,改造成为住宅区。西方国家每一个大城市外围的住宅区都比原 来的城市中心区面积大上好几倍。因此,同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西方城市 要比我国城市占地大了好几倍。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还在地铁延 伸出去的地面铁路线站台外,在城市延伸出来的汽车快车道两旁,形成密集的 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组成了“城市圈” 、 “城市群” 。此外,往往还沿高速公路在 各个互通口旁形成了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带” 。在这些城市圈、群、带中,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 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 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 他地区的发展速度。高速公路两侧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发达国家 的城镇体系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由市中心的蛛网系统,向联系 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 网络,并在城市、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以若干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带” 。 915l 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 50 年代就提出,都市圈或都市带应以 2500 万人口 规模和每平方公里 250 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足够 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在一片区域内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效应。世界上第一个都市 带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东北部形成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 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 40 个大小城市。20 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 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 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 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 60%的大东京都市带。欧盟中以法 国巴黎、里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 德国科隆、埃森、法兰克福等 40 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英国以伦敦、 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上述这五 大都市带人口 3 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 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都市带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t9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20 世纪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首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 人逐渐搬出城市中心区,居住到市郊或卫星城市、城镇去,然后,一些工业企 业也从中心区外迁到郊区,随之,商业、服务业也跟着工厂和居民向郊区扩散, 随之产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首先提出来的。I91 其主要内 涵是指中心城市衰退、城市郊区化、大城市分解为众多中小卫星城等。随着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小轿车普遍 进入家庭,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大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 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由大城市向大城市周边的 中小城市扩散。 大城市郊区化和所谓的“逆城市化” ,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从 城市回到原来意义的乡村去,它只是城市化采取了分散扩张形式,导致城市化 新格局的出现,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因此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9Jl。 所以,未来世界的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个城市走向簇群城市,走向 城市圈、城市群。如美国的洛杉矶,市中心只有 300 多万人口,而周边 1 万平 方公里范围内却有 80 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总人口近 1000 万。城市 虽然分散了,但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没有下降。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 美国城市化发展美国城市化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1860 一 1920 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的移民高峰时期,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51.2%,是美国成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在美国的 城市化历史上,外来移民起了重要作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且大部分的移 民选择在 2500 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生活。1890 年,纽约 250.74 万人口中,外来 移民占 81%:芝加哥 109.88 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 7%8。旧金山 29.89 万人口中, 外来移民占 7%8。可见,外来移民涌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57。 美国城市化过程同样是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的过程,1800 年农村人口占 93.9%,1875 年美国人口仍占 74.3%,二战后降到 10%以下。在美国城市化进 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生产率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 了条件,工业革命塑造了城市形态;铁路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一批铁路 枢纽城市。 实际上,这一时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期,中西部和东北部那些城市表现的特别明显。第二阶段始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在西南部的“阳光地带”又有一批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581 日本城市化发展日本城市化发展 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才进入高速发展期。591950 一 1957 年 城市化水平从 37%上升到 76%,年均增长 1.5 个百分点。1956 一 1973 年是日 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 8.6 倍,平均每年增长 13.6%, 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 42.9 万,1976 年日本城市 化率达到 7%6,此后则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6 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 7%8,比 1976 年前仅高出 2 个百分点。日本城市化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 1998 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6.%8。其中东京都 市圈就占了 25%。集中性同时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 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其中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 海道都市带内。日本城市化还存在农村人口过度进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稀疏、 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走过高速发展阶段并相对停滞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 在内正迎来城市化的高速成长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 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 1931。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 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 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 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 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市的居民区发展迅速。 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 、 “城市带”发展较快。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由农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 市,一级一级组成的金字塔。原始的状态是底部大,即农村人口多,小中城市 人口增加,大与特大城市人口少的典型金字塔。第一次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扩大为标志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两个世纪,相继完成 了第一次城市化。第一次城市化实现后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6。一 8%0,甚至还 多,有的国家几乎是城市国家,这时金字塔上部扩大,形成非均衡发展,头重 脚轻;第二次城市化是对第一次城市化膨胀状态消肿,向城市郊区、小城镇迁移, 小城市增多,使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