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1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2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3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4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3. 1 资源不足和过度开发 福建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不足 0.04 公顷,是全国 人均 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总量的 2/3 左右分布在山区,而经济总 量 占全省 3/4 的闽东南沿海,水资源却只占全省的 36% ;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 24 位, 且品种单一;金属矿产相对贫乏;石油依赖外省输入;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低7 。随 着经 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掠夺式开发,致使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福建虽是我国南方主 要 林区,但近 40 年滥砍乱伐,森林木材蓄积量锐减。现有林木生长稀疏,林相残破,已丧 失 了原有天然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功能7 。亚热带常绿 阔叶 林面积不断缩小,并呈孤岛状分布,使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造成许多野生动植物资 源 的丧失,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 性 减少,致使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减弱。 3. 2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福建省是一个水土流失高发区和潜在危险很大的地区。据统计,从 2000 年到 2005 年, 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从 132.70 万公顷降至 103.30 万公顷,表明近 5 年的综合治理已取 得显 着成效。但目前全省水土流失依然比较普遍,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4% ,还 存在 4 “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因此,水土流失治理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 3. 3 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福建省 2005 年环境状况公报4数据显示:全省城市内河水质污染比较普遍,水域 功能 达标率仅 50.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较低,城市污水处理厂、 垃圾 无害化处理设施滞后于城镇发展需要,污水管网不配套,已建成的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生 活 垃圾处理场存在超标现象;城市酸雨污染比较普遍,全省 23 个监测城市中有 21 个城市 出现 酸雨,降水 pH 年均值为 4.91 ;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在各项污染物中,甲醛和 二甲 苯超标较为严重,超标率分别为 52.5%和 56.6% ,苯和甲苯的超标率分别为 5.6%和 35.5% 。 长期以来, 福建坚持粮食自给的发展目标,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 和农 药,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硝化反硝化、 吸 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地表环境,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导致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造 成地表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0,11 。据统计,2003 年本省 农作物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每公顷平均 880.5 公斤,为全国化肥平均施用量的 2.18 倍, 单位面积施用化肥位居全国之首;每公顷农作物施用农药 21.9 公斤,为全国平均用量的 2.52 倍。其中仅闽江流域福州、三明及南平三市氮肥(折纯量)施用量就达 16.49 万吨、磷 肥(折 纯量)5.67 万吨,农药 2.13 万吨,每年大约有 3.3 万吨的氮肥(流失率 20% ) 、0.28 万吨磷 肥(流失率 5% )和 0.64 万吨的农药(流失率 30% ) ,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据测算, 2005 年全省化肥流失进入水体的总氮、总磷约占各类污染来源的 3040% ,全省禽畜养殖业排 4 放的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是工业废水的 17.9 倍和 14.8 倍,是生活污水的 4.4 倍和 4.2 倍 。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本省今后 水 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4 福建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途径 福建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经过 20 年的努力奋斗, 将 福建省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生 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3,12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4. 1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有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乏有效的生态环 境 建设规划制度,存在规划不协调、不科学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导 致 投资分散,责任推诿,有效治理不显著;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保障制度,导致生 态 环境建设投资效益差,生态环境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保障 制 度,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无法落实,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13 。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可 持续 发展的法律体系情况下,作为“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份,福建省应率先建立生态建设与 环 境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和修订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地方法规,健全和完善地 方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 法 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杜绝有法不 依、 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以罚代法等现象发生14 。 4. 2 强化各级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其中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 色。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移性和强制性等特点,使政府在指导、协调、服务、保障和提 供 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15 。就福建省环境保护的现状而言,必须强化政府的 环境 保护职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 段 的关系。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 实 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依法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 作 用,从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着眼加以政策引导和管理,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13 。由 于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要挖掘市场潜力, 通 过各项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形成政府投资与引资、融资相结合的投入模式,使投 资 与项目运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16 。 一些地方官员存在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施政观念和行为,是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到 控制 和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14 。在眼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生态效益上,地方政府往往选择经 济利 益而不惜破坏生态平衡17 。为此,一定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 识。 另外,也应把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中,以根治当前盛行的行政官员 短 期趋利行为16 。 4. 3 强化企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 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时刻与生态环境发生联系。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既 存 在矛盾、对立的一面,也存在协调、统一的一面,但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 然, 18 只有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保护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传统的经 济学理论大都将环境作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因此在没有其它激励情况下,企业不愿意增加 对 环境保护的投入19 。由于企业行为对国家和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 因 此,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采取各种 措 施,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 境 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处理,能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 回 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害化处理20 。 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其责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 润,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企业而言,承担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更新技术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而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在经济全球化的 浪 潮中,企业必须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必须迎接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绿色浪潮 的 挑战。如果企业仅仅考虑眼前利益,就会丧失长远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 动 地位21 。因此,企业要自觉逐步建立起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机制,促进工业污染防治 由末 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优惠政策, 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22 。 4. 4 发挥公众、民间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全民性的事业,其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决定它必须依靠全社 会 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加强政府的监控职能外, 还 必须积极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要保障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决策权以 及 司法救济权,维护公众的环境合法权益,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23 。目前,我 国的 环境保护正向“公众参与型迈进,但环境保护法中并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 与 环境保护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24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 保护 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25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 监督 7 作用,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感,营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 4. 5 依靠科技创新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产 业、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的相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强灾 害 监测、预报与防治相关技术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20 。依靠 科技 进步,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以绿色技术改造 传 统产业,切实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推广应用环境科研成果,加大环保技术 研 发力度,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环保工作成效。 4. 6 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清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