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0_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盐城市2010_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盐城市2010_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盐城市2010_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盐城市2010_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城市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 史 试 题 满分:120 分 考试时间:10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计分,共计 60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讲究尚贤选能 D区别等级名分 2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 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3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 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2010 年 11 月 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 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 3 艘,后来发 展到 30 多艘,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部分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61883 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折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 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 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材料表明 A近代通信技术开始被中国人接受 B清政府对西方科技的认识有了质的飞 跃 C发展科技是近代民族复兴的首要途径 D工业革命浪潮惊醒了沉睡的中国 7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图一(大清帝国龙旗)到图二(中 华民国五色旗)的变化反映了 图一 图二 注:(1)龙旗含义: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 色。 (2)五色旗含义: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蒙、满、回、藏五个民族共和。 2 封建制度的结束 共和观念的深入 民主平等的趋势 民族团结的加强 ABCD 8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中共一大会址 井冈山会师 中共七大会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9孙中山和毛泽东是 20 世纪的两位伟人,对中国历史发展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思想的 相同之处不包括 A直接来源于西方启蒙思想B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C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指导思想D包含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101949 年 6 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 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 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新中国在这一外交方 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有 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BC D 1120 世纪80 年代,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从台湾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 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这一状况的出现 直接得益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推动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2“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国在该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有 A中国首条空中航线顺利开通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完成“第二次绿色革命” 13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 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 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材料不能说明 A罗马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奴隶和隶农的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C罗马法仍然掺杂原始、落后的习俗 D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14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是指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而“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有 不同内涵。下列最能体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151787 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 重要意义有 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试题第 3 页(共 8 页) 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 B CD 16下列是19 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总人口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年)约 1800 万4852 法国(1851 年)约 3600 万7525 美国(1850 年)约 2300 万8713 A19 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D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171889 年,一名参加上海格致书院春季招生考试的学生在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 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 之理。”该考生所说“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 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量子论 D相对论 18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 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 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罗斯福新政期间“为壮者提供工作”的重要作用有 缓和了社会矛盾 减轻了政府负担 增加了就业机会 刺激了社会消费 AB CD 19英国金融时报2010 年 12 月 12 日报道,WTO 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欧盟 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A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 20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契认为“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 ”下列文艺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不一致的是 A十日谈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约翰克里斯朵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 6题,满分题,满分6060分。其中第分。其中第2121题题9 9分,第分,第2222题题9 9分,第分,第2323题题1313分,第分,第2424 题题9 9分,第分,第2525题题1010分,第分,第2626题题1010分。分。 21(9 分)“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部 分)。 桂林郡桂林郡 图一 图二 桂林郡桂林郡 4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3 分) (2)图三和图四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4 分) (3)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分析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 22(9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然则 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 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 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 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材料二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 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 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 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的主要内容。你如何理解“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2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和实践结果 的相似之处。(3 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中国应如何摆脱“蒙昧时代”?在学习西方上与材料一、二相比有 何新特点?(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2 分) 23(13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的设想与列宁的实践 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高三历史试题第 5 页(共 8 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选自历史教学2010 年第 1 期)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 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20 世纪 20 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 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 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 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 质基础。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探索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 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 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 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1956 年 4 月论十大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所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基本特征?列宁的实践与此有何不同? (2 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有何分歧?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 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5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后 来的实践中又有何差异?(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2 分) 24(9 分)法里德扎卡里亚是 CNN 著名主持人,被称为解读世界的“传译员”。他在后美国时 代一书认为:“ 近 500 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 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5 世纪,在 19 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 19 世纪末美国的崛 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 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请回答: 6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科技等方面概括指出 15 世纪19 世纪 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4 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是怎样主导“全球经济”的。(3 分) (3)列举“群雄竞起”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反映的实质问题。(2 分) 25(10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 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 36 材料二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三 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 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 船出国游历。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 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 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新校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和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 及其不同目的。(4 分) (2)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四,谈谈 你对改革的认识。(6 分) 26(10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 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 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 年 6 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 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 年 8 月 13 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 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 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 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 年1919 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 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 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 年 4 月 20 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1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 高三历史试题第 7 页(共 8 页) 治法律来救中国”的?(3 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 态度?(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2 分) 盐城市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计分,计 60 分)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CCCDDBBA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CCBADBC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计小题,计 60 分。分。 21(1)分封制和郡县制。(2 分)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 分) (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 分)结果:郡国并行制实施后,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 对朝廷构成威胁。(1 分)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奠定了我国省制的开端。(1 分) (3)影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保持了中华文明 的延续性。(2 分)(任两点得满分) 22(1)“西学”:西方的先进科技。(1 分)理解: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作为国家的根本, 辅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1 分) (2)不同:洋务派主张单纯学习西方科技;(1 分)维新派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 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1 分) 相似:都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以失败告终。(1 分) (3)如何摆脱:科学和人权并重;(1 分)特点: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1 分) (4)学习西方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由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与救亡图存的历 史使命紧紧相连。(2 分) 23(1)基本特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1 分) 列宁实践: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1 分) (2)分歧:布哈林认为个体农业还有潜力,要发展个体农业;国民经济均衡发展。(2 8 分)斯大林主张农业集体化,变私人所有为集体所有;优先发展重工业。(2 分) 道路: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 分) (3)毛泽东主张农轻重协调发展,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造成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2 分)邓小平主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在实践上,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分)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曲折发展过程;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注重继承 和创新;实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