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3_第1页
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3_第2页
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3_第3页
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陕北的这片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一生都在“执迷不悟”的人: 他痴情、执著于自己的信仰和行动,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传 承黄土文化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在陕北治沙、治水、造林种草;他 如痴如醉的研究这片让他爱的深沉的黄土地上的文化。他就是崔月德。 虽然崔老已经辞世 3 年了,但是他的用生命谱写的那首黄土文化的壮 歌,仍然时常在我们的耳畔唱响 崔月德: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崔月德: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 崔月德,1937 年 8 月 5 日(农历 6 月 28 日)出生于横山县石湾镇一个贫 穷市民家庭,民间文学家。历任横山县委宣传部长、靖边县长。曾任榆林地委 宣传部副部长、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合作编辑出版的民间文艺书 籍有陕北民歌故事 、 陕北地名故事等。著有诗集流年似水 。1995 年 退居二线以来,他更加忙碌,除了看书写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总 有做不完的事情,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余热生辉。 把根扎在人民里把根扎在人民里 崔月德的从政生涯可以借用一句联语来评价:“正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 他工作的几十年间,担任过公社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长、榆林农专校长、 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等,他在每个职位上都是兢兢业业,独当一面。周围的人都 劝说他,让他分担点任务给别人或者休息一下再继续工作,可他总是好意的推 辞,他认为当前事必须当下做。在工作中他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一旦他认准的 事,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也会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如他在工作期间锐意 的推广“水平沟种植法” ,率先推广行包干到户。他治沙、造林种草的事迹还感 动了总书记胡耀邦。 1966 年秋崔月德倡导在黑木头川开工修筑一条长达 25 华里的“红光渠” , 这样七个大队可以受益,1500 多亩地可以灌溉。1967 年虽然遭到 “文革”的 干扰和后来一些人的反对,崔月德硬是坚持修建。1970 年 3 月,经过三年的奋 战,终于使“红光渠”竣工通水。原常园子村党支书常生海,是当年反对修渠 的典型代表。1984 年秋,他带了 12 个玉米棒从家里动身,专程到横山县城探 望崔月德。当得知老崔已经调到榆林,他扫兴而归。1987 年秋,他又带了 24 个玉米棒,要到榆林看望老崔, “一定要让他亲口尝尝“红光渠”水浇灌的玉米 棒是什么滋味” 。可是运气不佳,汽车跑了几步就坏了,他再一次未能如愿。侄 子劝他回去,由他转交崔月德。后来听说玉米棒没有给崔老捎到,老头生了几 天闷气。八十多岁的常生海病危时,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三番五次地嘱咐: “崔月德心里常装着咱们农民。前五年龙山三月十八庙会上,他专门来看望大 家,还请我们 20 多个老干部吃饭叙旧。 ”又说:“没有红光渠哪会有如今有吃 有穿的好生活。你们一定要专门去榆林看望一次崔书记” 。由此可见,崔月 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和崔月德一起共事过的人对他工作的认真、负责都是有感触的。龙云(榆 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说:我惊叹于他信仰的执着和 一如既往,他从来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过半点疑虑。曾几何时,那些在六七十 年代会真诚的簇拥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一代人,在市场经济的眼花缭乱中有 的观望不前,有的激流勇退,也有的逆向行止,像崔月德这样:“执迷不悟” 者委实难能可贵。崔月德执著于人生价值的追求,苦干、实干,干就要干出个 名堂,让事实和成绩说话,他每以“事业狂”令人折服。称誉月德老为黄土地 上共产党人的一代楷模,一点也不过分! 崔月德认为:“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即使当了大干部,也要像一棵 永远不会离开大地的大树,枝蔓扬得越高,根往泥土里扎得越深。身为人民干 部,根系要牢牢的扎在 “人民”两字上! 热爱,兴趣,责任,回报热爱,兴趣,责任,回报 在学生时代崔月德就以擅长演讲、演戏、编写剧本而选为农校学生会宣教 部长和文艺骨干。早在 58 年他就开始剪报,都是关于民间文化的。退居二线后, 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写书上。95 年到现在,单独、合作一共写了七部书。其 中陕北民歌故事写出来后,一个叫雷达的老同志看了后觉得很震惊一 个退休的革命干部竟写出了这么高质量的书!他主动写了两三千字的评论,说 是“一本堪称绝唱的好书。 ”此外,崔老还编了 10 本丛书,办了一本刊物,并 成立了黄土文化研究会。说到黄土文化研究会,崔老可是下了苦功夫,不仅仅 是身体和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付出。 最初黄土文化研究会是他和史耀疆商量创立的,后来因为赔钱的原因,他 就开始到处求别人,想尽一切办法让黄土文化研究会存活下来。在最困难的时 候崔老没有节假日,没有任何报酬,有时甚至贴钱干。老婆不理解,他就笑着 对老婆说他从来不打麻将,就当他打麻将输了。崔老对陕北文化的热爱,或者 痴迷,或者几乎到了献身的地步。有人问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自己 总结了这八个字:“热爱,兴趣,责任,回报。 ”他说自己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 文化中,自然而然地热爱着这样的文化,对陕北文化的兴趣,一直在他的心里。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衰退,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它。虽 然事物都有始终,但是陕北文化这么好的东西,他觉得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去 抢救、保护。儿不嫌母丑,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对养育他的陕北大地的回报。 这是一种从心底内发的感恩,这种感恩使他自愿的为黄土文化奉献一切。 他的朋友胡守奋说他刻苦好学、勤政爱民、敏于思考、勇敢创新,为党为 民做了一生好事。退居二线后,又把全部精力用于陕北文化的研究和写作,开 始他新的人生追求。他一生奉献,牢记党的宗旨,做一个忠于人民的老黄牛。 为编修石湾镇志 ,崔月德掉了三十斤肉,住了两次医院。有人在医院陪 他打吊针时,看到他面黄肌瘦,呼吸困难,身体及其衰弱的样子,就直言问他: “你义务编修镇志,累成这个样子,后悔不后悔?”他笑着说:“我原本就晓 得这是个苦差事,但只要能把志书编好,我受点损失也心甘情愿。 ”这真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倡导、组织、研究黄土文化,他家的电话 费月月都在原先的数字上超高两倍,怀里揣的出租车票只有在自己的工资里 “报销” 。老伴埋怨他爱做别人不做的事,儿子疼惜他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他 抵挡了一切方方面面的“好心好意” ,甘愿奔走呼号于荒漠旷野,甘愿伏案如临 考学子。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正像他的信仰一样无法改变。 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 崔月德对黄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他的很多文章、新闻稿和著 书中都会提到陕北文化,特别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灵魂,人们 最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论是在高兴的时候还是在忧愁的 时候人们都会唱上两句。崔老经常会抽出时间来整理陕北民间的歌词和轶闻, 为了搜集资料,核对事实,他经常颠簸在每个村庄,而且还要反复修改,四易 其稿。在他的笔中陕北的民歌、信天游、秧歌、唢呐、剪纸、庙会、风俗以及 地方风景和红色文化等都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元素组成了黄土文化, 它们粗犷豪放的张扬、土得掉渣的表达在中华文化中独居一席。从中我们了解 到陕北文化之丰富,情感之细腻。 黄土文化在民族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示研 究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中国北方文化原有特质的意义。崔老就是将这 种文化扬弃传承给了我们,他是改革开放后对黄土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他将陕 北的每座山、每道沟、每个村庄、每走一步都用如诗般的文字记录下来。在崔 老的带动下,如今许多人都知道陕北文化是一份很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许多 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坚持着他们的信仰,怀着研究陕北文化的紧迫感和保护陕北 文化的使命感,或潜心立书、或四处奔走,用各种方式为陕北文化的研究奉献 着光和热。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甄亮评价道:“榆林市黄土研究会会员 就是陕北文化的保护使。 ” 然而在全球化和地球村成为人们口头禅的今天,现代人失去了刚刚过去那 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滋养,在同化和异化中生存。文化亦有新陈代谢的过程, 黄土文化遭受时间和世界的冲击,渐渐走向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时 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发展,也是人类的共识和 必然趋势。崔月德用他的行动和作品给我们展示了黄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他对工作的痴情感染并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塞上嫣红柳,繁枝笼地头。根深延广漠,树壮傲绥州。叶茂盼苗长,骨 疏老未休。插秧期盛长,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