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_第1页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_第2页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_第3页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_第4页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 ) ”的活 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 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 )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 ,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 ( B ) A 麦奎尔和 S.温达尔 B 麦库姆斯和肖 C 霍夫兰与凯尔曼 D 卡兹和拉扎斯菲尔 德 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 A ) A 麦奎尔和 S.温达尔 B 麦库姆斯和肖 C 霍夫兰与凯尔曼 D 卡兹和拉扎斯菲尔 德 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 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 断。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 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 面上的效果。 第二,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 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 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 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 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 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 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 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 程设置“。 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 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 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而报纸则可 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 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 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图中左侧的 X1,2,3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议题” ,中间的粗黑线段表示传播媒介对 这些“议题”的强调程度,右边大小不一的 X 代表公众对这些“议题”及其重要性的谁知。 通过该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传媒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高度的相关关 系。这说明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 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 其重要性的判断。 大众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第一是知觉模式,即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 某个“议题”,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第二是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 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第三是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 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 所做的判断。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谈谈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具体作用与影响。 2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量增加,传统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否正在弱化和 消失,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第八章第八章 第二节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复习题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 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 2.20 世纪 50 年代所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受到两个重要条件的制约: 一个条件是(有没有来自分他人的支持),另一个条件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 二、选择题 1. (A)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 1974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A. “沉默的螺旋” B.“议程设置功能” C.“知识沟” D.“第三人效果” 2.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 )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A 适度的 B 有限的 C 强大的 D 一般的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的舆论观 社会心理学的舆论观把舆论看做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 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 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四、问答题 1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 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 “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 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 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 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 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 力转向“沉默” 。 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 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 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 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 ,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 3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她认为舆论是一 种“公开的意见” ,这种公开的意见会产生一种强制力,使与之唱抬高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所以,诺依曼认为,舆 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 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 ;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 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4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第一,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 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 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这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 五、模式分析题 请画出“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舆论形成的过程与大众传媒在其中的 作用。 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 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 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 力转向“沉默” 。 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 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 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大众传播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 大众传播媒介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具有公开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从而带来压 力和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压倒性形成。 大众传播媒介能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1)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2)对何 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3)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不足。 2请结合实例论述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沉默的螺旋是否同样存在。 第八章第八章 第三、四、五、六节复习题第三、四、五、六节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传统社会,提供社会“共识”主要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 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 2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 ,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 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 ,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在制度的文化武器。 3文化指标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制度分析) 、 (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4学者 RM恩特曼在他的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与 实现有着重要意义。第一种机制是(报道规模控制) ,第二种机制是(具体信息的呈现) 。 51970 年, (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其基本假说是: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 (大众媒介) 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6与“知沟”假说持相反观点的是 JS艾蒂玛和 FG克莱因于 1977 年提出的(上限 效果)假说。 7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 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8根据布金汉姆等人的分期,媒介素养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保护主义)阶段、 (注 重辨识能力)阶段和能动赋权阶段。 9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自我强化”理论可以对“第三人效果”做出解释。 “自我强化”包 括三个方面:第一, (对自己盲目乐观) ;第二, (虚幻的优越感) ;第三,自我服务式归因。 10戴维森认为有两种社会显性行为可能与“第三人效果”有关:一种是(对限制媒体的 舆论支持) ;另一种则是与抢购、挤兑等群体行为有拳(集合行为) 。 二、选择题 1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是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 A )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 开始的。 A 暴力起因与防范 B 美国新闻自由 C 美国战时宣传 D 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 理 21976 年,格伯纲等人就电视的接触量与人们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 了调查。这项调查结果说明,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 1%以 下,但许多人却这种可能性在( )以上。 A5% B10% C15% D20% 3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为类学家(D)于 1955 年 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 AJ布里安特 BD桑德斯 CE戈夫曼 DG贝特林 4社会学家( C )在 1974 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了一个定义。 AJ布里安特 BD桑德斯 CE戈夫曼 DG贝特林 5在众多的新闻框架实证研究中, ( A )对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两大类似的击落飞机 事件时所采用的不同新闻构架的比较分析最有代表性。 ARM恩特曼 BD桑德斯 CE戈夫曼 DG贝特林 6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制作了一部名为( ) 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 A 天线宝宝 B 芝麻街 C 71974 年, ( D )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 APJ蒂奇诺 BAM松伯格 CJS艾蒂玛 DN卡兹曼 8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 1999 年美国( D )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 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 A 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B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C 美国战时宣传局 D 国家远 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 9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A) 。 AWP戴维森 BRM佩洛夫 CJA佛罗拉 DJT蒂德格 10 (B)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 。 A 高可信度信源 B 低可信度信源 C 正面信息 D 宣传色彩弱的信息 三、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 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新闻框架 指新闻媒介呈现新闻信息的一系列的动态过程-选择、强调或者重组。新闻生产者通 过选择、强调或者重组新闻事件、及一系列的框架工具形成新闻的框架,这个框架赋予新 闻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3框架效果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珠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 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框架效果。 4受众框架 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 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 新的信息。 5媒介素养 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它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 技巧和能力” ,按照 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 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