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推荐书目  文档版_第1页
研究生推荐书目  文档版_第2页
研究生推荐书目  文档版_第3页
研究生推荐书目  文档版_第4页
研究生推荐书目  文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引言 宋代是我国新闻传播活动长足发展、走向繁荣 的朝代。其中,宋代的邸报在唐代“进奏院”旧制的 基础上,发展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由中央政府统一编 印发行的官报,宋代小报则在北宋末年国家内忧外 患的背景下产生、在南宋繁荣发展,成为中国古代 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媒介。小报与邸报 交映生辉,共同创造了宋代社会繁荣的新闻传播活 动。 1 宋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邸报 1.1 宋代中央集权制与官方新闻体系的发展 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历史上 有着特殊的地位。北宋初年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铲除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藩镇割据的政 治军事格局,在巩固中央统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的同时,也使得自唐代沿袭下来的藩镇在京城设立 进奏院的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宋因唐制, 地方各州府虽然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但宋代的州 府与唐代藩镇相比则是军事上、政治上都受中央严 格管理的地方一级政府。因此自北宋初期便在政治 上产生了由中央统一管理与各地方官文信息传播 的需要,也就有了由中央政府实行统一的新闻管制 的必要1。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 年),北宋中央 政府设立了都进奏院,专门管辖新闻传播活动。进 奏院这一机构始建于唐代。据宋代李焘在续资治 通鉴长编卷二中记载,大历十二年(公元777 年), 唐代宗将各藩镇驻京城的“邸”改为“上都知进奏 院”,进奏院的进奏官由各藩镇派驻京城,多为藩镇 亲信将领或朝廷质子,他们不受中央统一管理,为各 自藩镇搜集、传达有用的政令信息。北宋初年,朝廷 对唐代进奏院制度进行改革,将各州府进奏院统一 收归中央管理,把进奏院状的宗旨由为地方藩镇服 务改为直接对中央负责,使邸报真正具有中央政府 官报的性质2。 1.2 宋代的邸报的传播性质及内容 首先,就传播性质而言,宋代邸报是官方传播 媒介。说文解字中对邸字的解释是“邸,从国舍 也”, 邸字最初的本义也是指诸侯朝见皇帝时在京 城的住所。邸报产生于何时,目前说法不一、尚无定 论,但无论是起源于西汉还是唐代,无论其目的是 为中央服务还是为藩镇服务,邸报这一由中央到地 方的公务信息传播方式都是带有官方色彩的,直到 北宋建立起完全由中央政府掌控的邸报制度,邸报 的这一官方传播媒介的属性始终没有改变3。 其次,就媒介性质而言,宋代邸报是中央直接 管理的官方信息传播媒介。北宋设立都进奏院,改 革了旧有的进奏院制度,将邸报由对地方州府负责 改为直接由中央管理,并为中央服务。这是宋代邸 报区别与前代任何形式的邸报的重要特点。这使宋 代邸报除官方传播媒介的属性之外,还具有中央政 府传播媒介的重要属性。这也使邸报完全由官文书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412。由 此发展,邸报也由不定期发行改为定期发行5。 邸报、小报与宋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和繁荣 邱理,牛钰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北宋初年设置的都进奏院,是中国最早的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方新闻机构,其发行 的邸报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中央政府官报。北宋末年开始兴起的小报则是中国最早的民办报 纸。邸 报与小报产生背景的不同、传播性质的不同,二者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传播内容、从业人 员,共同 构成了宋代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宋代新闻传播;都进奏院;邸报;小报;定本制度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86X(2011)01-0091-04 收稿日期:2010-07-05 作者简介:邱理(1985-),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传播学学习和研究;牛钰(1985-),女,河南开 封人,硕士研究 生,从事新闻学学习和研究。 第23 卷第1 期 2011 年1 月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Vol23 No1 Jan2011 91 北宋邸报这种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为中央政 府服务的传播性质就决定了邸报以皇帝活动和中 央政令等国家重要新闻为传播内容。宋会要辑稿 在职官二之五一中介绍了北宋邸报的内容,大多是 “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 谢、差除、注拟”。对于北宋初年起设立的邸报制度 和邸报所报内容,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 “绍兴二十六年二月庚辰”中,南宋初年右正言凌哲 言“国家自祖宗时置进奏院,若朝廷之号令、政事、 注拟、赏罚之类,皆付之邮传,播告天下。”方汉奇主 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将宋代邸报的传播内容归 纳为六项: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 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413-14。除以上六项主要 内容外,宋代邸报还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内容,同时, 邸报的宣传和教化作用在宋代也已经有所显露6。 1.3 定本制度和邸报的内容限定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北宋政府 开始对邸报施行定本审查制度。定本是指经审查 后的邸报样本。审查者通常为枢密使或宰相,进奏 院按审查后的定本发布邸报。对于定本,进奏院必 须严格按照审定的内容抄发,不能擅自更改。由于 制度化的定本审查, 邸报的传播内容有了明确的 限定7。 北宋时期,宋与金、辽、西夏、大理等国战和不 断,军事消息和边防机要就成了邸报禁止刊载的首 要内容。宋会要辑稿的“刑法二之三十八”中有相 应记载“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 传布,本朝实录、会要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 赏络钱十万。” 一些臣僚的章疏也是邸报禁止传播 的内容,“刑法二之八十”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公 元1121 年)有说“诏臣僚章疏不许传报中外,仰开 封府常切觉察,仍关报合属去处,内救黄行下臣僚 章疏,自合传报,其不系救黄行下臣僚章疏,辄传报 者,以违制论。”封建社会人民对灾害祥瑞等自然异 事的迷信,也使自然灾害成为邸报不能传播的内容。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十九” 记载了北宋庆历 八年(公元1048 年)杨孜的一段进言“进奏院逐旬 发外州军报状,盖朝廷之意,欲以迁授降默示赏功 罚罪,勉励天下之为吏者,积习因循,将灾异之事悉 报于天下,奸人、赃吏、游手、凶徒喜有所闻,转相扇 惑,遂生观望,京东逆党未必不由此而起狂妄之谋。 况边禁不严,细人往来,欲乞下进奏院,今后惟除改 差任、赏罚功过、保荐官吏乃得通报,自余灾祥之 事, 不得辄以单状伪题亲识盟衔以报天下, 如违, 进奏院官吏并科违制之罪,从之。”8 从这些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对邸报传播内 容的管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定本审查制度, 而是以律法中刑法的形式,具体规定了哪些内容不 得传播,以及传播后对责任人应施行的相应刑罚。 2 宋代民办小报的兴起与屡禁不止 2.1 宋代小报的兴起 宋代小报出现于北宋末年,兴盛于南宋,是中 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的产生与宋代 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媒介技术革新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政治环境的动荡是北宋小报产生的社会基础。 北宋末年,内外矛盾交织的时局使国内民众对国家 政治、边境战争、农民起义的消息有极大的需求量。 到了“只把杭州当汴州”的南宋,偏安一隅的中央政 府更是将北宋以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病继续 发展,对外不求收复故土,对内党争不断。自北宋到 南宋的政局不明朗、军事动荡,使普通民众对小报 信息的需求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北宋文人社会的高度发展为小报提供了读者 基础。两宋300 年间,自太祖建国起,就实行“重文 轻武”的政策。宋代废除了东汉以来的门阀制度,使 贫苦百姓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北宋还有“不杀士大 夫”的祖制。这些政策和宋代将儒学进一步发展的 程朱理学,以及遍布全国的书院,共同将北宋缔造 成了一个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文人社会。宋代士大 夫阶层、知识分子的数量,是历朝历代都无法企及的。 宋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小报的传播提供了技 术基础。北宋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造纸技术的发 展推动了宋代出版业的繁荣。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大 多以手抄为主,少数辅以雕版印刷发行,媒介技术 的进步为小报传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 时,宋代陆路、水路交通、驿站较前代的发展,也为 小报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市 场基础。宋代打破了市坊制度,将商业区与居民区 完全融合在一起, 给商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张择端清明 上河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北宋汴梁沿街叫卖的小贩 和道路两旁林立的店铺。小报在宋代一方面为传播 信息而存在,另一方面销售小报也是编印、销售小 报人员获得利益的手段,宋代空前繁荣和自由的商 业社会,为小报销售的实现创造了可能9。 可以说,宋代小报产生的背景是受到那一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整体发展推动的,虽不为统治阶级所 认同,但却有着充足的必要性1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1 期 92 2.2 宋代小报的屡禁不止 自诞生起,小报就不被宋代统治者所接受。宋 代定本制度对邸报的审查,造成了邸报信息传播滞 后,同时邸报作为朝廷官报,其传播内容受到中央 政府的严格管制,无法满足百姓对信息的需求。由 于小报是非官方性登载新闻、并且具有时效性的报 纸,小报的发行人和信息来源既有进奏官、在政府 工作的下级官员,也有出入宫禁的各色人等,所以 小报所登载、传播的信息除邸报所刊载的外,也必 然会有剽闻杜撰之作。民办小报对官办邸报内容的 突破,使小报所传播的内容被认为是不利于巩固宋 代中央集权统治的消息,小报因此也自然而屡遭政 府查禁。 在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卷一中,可以看到小 报“京城印行,绕街叫卖”的记载,同时,在宋会要 辑稿“刑法二之三十四”,还可以看到“乞下开封府 严行根捉造意雕卖之人行遣”的有关捉拿印卖小报 者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宋代政府对小报 屡屡查禁,另一方面小报却屡禁不止,并得到繁荣 发展。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将小报的基 本情况归结为:小报非官方报纸;小报肇始于北宋, 盛行于南宋;小报发行人包括官吏、使臣、下级官员 等; 小报内容有朝报未报之事和杜撰妄传之事;小 报有手写、也有印刷;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417-18。 由此可以看出,小报比较邸报的优势主要体现 在内容与传播速度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小报传 播的内容比邸报更丰富,多有邸报中所没有涉及的 内容,读者可以从小报中获得比邸报更多的信息; 而且在传播速度方面,小报不需经过审查,可以比 邸报更早发表新闻,因而其新闻时效性更强11。因 此,小报有比邸报更为广泛的读者,除了官员、士大 夫外,社会上关心时事的人也都是小报的读者。这 些都是小报与邸报相比的优势,它使小报更有可读 性,也使小报的广泛传播成为必然,同时也给政府 查禁小报制造了巨大的难度12。 3 由官办邸报和民间小报共同构成的宋代 新闻活动 3.1 小报与邸报共同构成宋代繁荣的新闻传播活 动 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十分丰富, 尤其是南宋, 小报的繁荣和邸报的发展共同构成了宋代新闻活 动的繁盛局面。以邸报为代表的宋代官方新闻传播 活动和以小报为代表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相互照 应、相互联系,是宋代新闻活动的整体特征。 邸报和小报分别是宋代官方和民间新闻活动 的两个表现形态,而在以“报”为形式的表现形态背 后,是宋代已经成型的社会新闻机构。无论邸报还 是小报,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在成型的新闻 传播媒介背后,都有完整的新闻采编、抄印、发售系 统。 北宋初年即设立的进奏院和定本审查制度,是 官办邸报背后的新闻系统,其中进奏院更是政府设 立的官方新闻机构。进奏院与定本制度一起构成了 宋代官方新闻的采编、抄印、审查、发表制度,进奏 院所发表邸报,其内容均受政府限定,没有专门的 新闻采集人员,其采编工作的职责也仅限于抄写政 府的上谕、朝报、奏章等。邸报所报新闻,虽是由进 奏官抄录而来,但抄录的过程仍然有选择,这是进 奏官在邸报编辑过程中新闻采集工作性质的体现。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五十”记载,宋代进奏院 的工作人员由北宋至南宋逐渐减少,至南宋初年仅 有80 人左右,后减少到60 人左右。 3.2 小报、邸报与宋代民间新闻从业人员的发展 北宋末年兴起的民间小报则与邸报相对,对于 小报出现的确切时间,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 播史有如下推测:“从宋人习惯把小报和邸报对 举,以邸报为常、以小报为非常,以邸报为合法、以 小报为非法这一点来看,它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 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 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的。”415 由这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小报的产生与进奏院有着 直接的联系。 小报与邸报不同,没有官方的背景,更没有政 府的审查制度。较邸报而言,小报的从业者也更为 松散。小报的从业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 益,而小报的采编、印刻、发售则由专业人员与兼职 人员构成。其中的专业人员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 民间报业经营人员”13,兼职人员则是小报消息来源 的中间力量,其中不乏进奏院官、宫廷、各级政府机 关的工作人员。“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 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是宋 代的赵升在朝报的朝野类要第四卷对南宋小 报新闻采集者的记载。 4 结语 宋代邸报与小报长期并存、各自发展的局面, 构成了宋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其中政府的新闻 机构、新闻官员,民间的新闻组织、新闻从业人员, 将邸报与小报这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传播媒介紧 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在信息传播对象上各有分工, 邸报的读者以官员、贵族为主,小报的读者则多是 邱理,等: 邸报、小报与宋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和繁荣 93 !“ !“!“ !“ 德国BA 职业教育亚洲中心主席来黄河水院商谈合作办学事宜 为了拓宽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更好地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黄河水院于 2010 年11 月22 日邀请德国BA 职业教育亚洲中心主席Hugo Seegatz,德国BA 职业教育亚 洲 中心国际部主任Paul Seegatz 一行来我院交流合作办学事宜。黄河水院副院长刘紫婷教授、 土木 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测绘系、自动化系、科研外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客人。 双方在 院行政楼二楼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交流。副院长刘紫婷教授对德国BA 职业教育中心的来访 表示 热烈欢迎,并向客人介绍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希望能够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加 强合 作。Hugo 主席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表达了希望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的意愿。 随 后,双方就合作项目的选择、合作的形式和层次等内容进行了商讨,签订了友好合作框架 协议。 客人还参观了黄河水院机电系、自动化系和土木工程系的实训场馆。 (道富) 关心时事的社会人员。两种载体在信息传播内容上 相互补足,邸报作为朝廷官报传播政府需要宣传的 内容,而小报则充分满足了社会各界对邸报外的信 息需求和猎奇的心理。在传播功效上,邸报以官方 权威的姿态出现,而小报则成为“小道消息”传播的 途径。邸报与小报间的这些异同与联系,使它们相 互交织、相互映衬、交映生辉,并与榜文、檄文、边报、 书籍等其他传播媒介一起,共同缔造了宋代繁荣的 新闻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1 游彪. 宋朝的邸报与时政J. 中州学刊,2004 (6):108- 111. 2 晓庄,杨红. 宋代新闻机构的设置与功能J. 新闻出版交 流,2000(3):30-31. 3 江红. 中国古代官报邸报J. 出版史料,2005(3): 124-125. 4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5 郑传斌. 论宋代邸报的双重性特征J. 河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6):40-44. 6 徐枫, 袁亚春. 论宋代邸报的性质及编辑内容的嬗变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2-96 7 李四明. “邸报制度”与宋代新闻管制J. 新闻爱好者, 2009(16):68-69. 8 游彪. 宋代邸报的“禁区”及其官员与邸报之关系J. 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97-103. 9 王少男. 从宋代的特殊历史背景看小报的产生J. 理论 界,2007(11):185-186. 10 清飏.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宋代出版传播方式的变革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57-159. 11 皇甫雯. 探析宋代小报出现的原因J. 东南传播,2009 (6):121-122. 12 吴世文. 亚文化理论视阈下的宋代小报研究J. 东南传 播,2008(6):104-106. 13 何扬鸣. 试论南宋临安的新闻事业J. 新闻与传播研 究,2009(3):15-22. 责任编辑张振元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1 期 94_ 第42卷第6期 河南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 、|【lI42 No6 Nov2002 论宋代邸报的双重性特征 郑传斌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宋代邸报是进奏院状报的一个分支性报纸,它虽具有官报的性质,也与进奏院状报的内 容、印刷方式、发行大多相同,是在进奏院状报层层传抄和摘录过程当中的产物,属于进奏院状报 的范 畴,但邸报又有自身的特点,-713载的内容有时超出进奏院状报的范围,有较强的新闻性,所以邸 报并不等 同于进奏院状报。另外,邸报与宋代小报相比较而言,二者的传播内容和读者对象、新闻时效,生 大多相 同,但在性质上小报属于民间报纸。由此可知,宋代邸报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有进奏院状报的官报 性质, 又含有宋代小报的一些民间报纸的,生质。 关键词:宋代邸报;进奏院状报;小报;双重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6004005 新闻学界和史学界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宋 代邸报是经由进奏院的进奏官们传发于外的封建官 报,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等同于进奏院状报;而 宋代小报是由宋代进奏官们私下经营并被称作“新 闻”的民间报纸,是一种在严密钳制舆论的制度下 出现的非法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要求和 愿望,与邸报相对立。但是,大量史料显示:宋代邸 报与进奏院状报有很大差异,而与宋代小报在刊播 内容和编辑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点。因此,笔 者认为,宋代邸报既具有官报性质,在内容上又与宋 代小报有很多吻合之处,介于进奏院状报和宋代小 报之间,具有双重性特征。 一 、宋代邸报是进奏院状报的一个分支性官报 (一)宋代进奏院状报及其基本情况 宋代进奏院状报,又称进奏院报状、进奏院报、 进奏院递报、进奏院官报,是经由宋朝进奏院的进奏 官们传发的封建官报,其性质和发报的体制与唐代 相同。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成立进奏院以 后,进奏官由中央统一任命,进奏院由中央机构门下 省直接领导,并建立了进奏官采录,检正、检详官编 定给事中判报,枢密院审查等一系列发报制度,统一 了发报的事权和发报的内容,把进奏院的发报活动 置于皇帝、宰相和有关部门管辖之下,使进奏院状报 开始具有封建中央政府官报的性质。现存的记录宋 人言行的史籍和宋人的文集中,可以找到有关进奏 院状报的记载。最先提到这种官报的是宋太宗时期 的左正言、直昭文馆王禹僻,续资治通鉴卷十七 载有他对宋太宗说的这样一段话:“臣淳化二年任 商州团练副使之日,故团练使翟守素两曾夏州驻?白, 守素与臣同看报状,见李续先进奏事,因谓臣日,此 贼未是由衷,必恐终怀反侧。”王禹僻说这段话的时 间是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上距开国仅有34年, 反映了这种官报在宋代地方军政官员中传播的情 况。报状是他对进奏院状报的省称。这一省称,后 人也用过。吴曾能改斋漫录:“公家自祖宗朝至 熙宁中,报状皆全也” ;郑刚中北山集:“见报 状,忽有赐葬钱之诏”L2 J。这里的“报状”亦指进奏 院状报。 进奏院状报内容大致为官吏的迁除、朝臣奏章、 战报、诏令、谢表、仪礼、朝见和朝辞、宫廷和皇族的 生活情况、刑狱及诗文。宋人著作中的若干有关记 载曾明确地提到,例如: 宋祁景文集卷三十六载:“臣某言:今月八日 得进奏院状报,圣体康复,已于二月二十三日御延和 殿,亲见群臣者。”卷八十五载慰皇兄汝南郡王薨 表:“臣某言:得进奏院状报,今月八日,皇兄汝南 郡王薨,追谢封濮王者。”同卷载慰温成皇后大葬 表:“臣某言:得进奏院状报,十月七日,温成皇后 大葬礼毕者。” 毕仲游西台集卷九载谢范德孺举自代状: “某惶恐再拜,近睹进奏院状报,伏蒙经略侍郎不以 收稿日期:20020405 作者简介:郑传斌(1960一),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40 维普资讯 其迂阔无成,久自弃于门下,意欲挽而推之,使就涂 辙,因拜新命,特有荐论以自代。” 陆佃陶山集卷八载贺城西安,kl、l表:“伏睹 进奏院报,泾原路城西安州毕功者。灵旗所指,一方 尽平庙社交忻,寰宇称庆。”同卷载贺收青唐 表:“伏睹进奏院报,收复青唐故地者。持绛虑无, 匪俟行枚之出,以红帕首,奄观捷布之驰。丑虏归 穷,王灵大赫,神人欢喜,河拢晏清。”同卷载贺受 语系表:“臣某言:准都进奏院递报,五月朔,皇帝 御太庆殿,行受贺之礼者。” 陈师道后山从谈载:“乘崖在陈,一El方进 食,进奏院报至,且食且读,既而抵案恸哭,久之哭不 止,复讵指骂詈久之,乃丁晋公逐莱公也。”_3 J( 进奏院状报的传播范围有限,主要受众是官吏, 而非百姓。官吏最关心的信息,是有关官员的任免。 宋承唐制,守内虚外。牧守为放逐之地,被贬逐到京 外的官员,都很关心朝廷的动静,希望在报上看到他 们内调的消息。北宋党争激烈,在野派自然关注执 政派的举动。到了南宋,言官不能尽职,国政取决于 清议,太学生关心时事,自然也是借报纸获知朝政情 况。 宋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朝建国后不久,就为中 央政府所掌握,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有较 大权威的封建中央官报。这种封建官报大都属“朝 廷擢用才能,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既为受众提 供朝廷的政事信息,也向受众教忠教孝,灌输封建纲 常思想,具有很强的宣传性。从编辑制作程序来看, “合体报事,领后省录付报行”,“所领天下章奏案 牍”,均经“具事目进呈”。可见,均是由朝廷所审阅 的“定本”。有时被删改的“首尾不贯串”。盖朝廷 之意,欲以迁授降黜,手赏功罚,勉励天下为吏者,使 之成为封建制度必要的宣传工具。 (二)宋代邸报及其基本情况 宋代邸报是出于诸路、州、郡进奏吏的,作为具 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进奏院状报”的一个支流 而出现的封建官报。具体说,“恭维国朝置进奏院 于京师,而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 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_4 J邸 报”当时属二级新闻传播,后来被作为整个古代报 纸的统称,但当时还只是进奏院状报的一个分支,是 在进奏院状报传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_5 J( 宋代 邸报最早是在范仲淹的一封信中提到的。范仲淹在 陕北守边时,写给秦凤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的信说: “顷接邸报,某有恩命改职增秩,诚为光宠。第朝廷 本欲吾辈来了边事,今泾原全师败没,无应援之效, 而特进爵,天下岂无深议?” 6 这之后,不少当时人 的诗文集中,都曾提到邸报。如宋本王荆公文诗 卷二十五有读镇南邸报篇。东坡集内有“坐观 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鹋 的诗句。 宋代邸报的内容,古人概括为“朝廷政事设施、 号令、赏罚、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 等。从 宋代传报情况看,不止如此。见于宋人记载的,应包 括:皇帝的诏旨与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 报,刑罚,新近颁布的法令条例,三省枢密、六曹、寺、 监、司的宣礼符牒,以及根据皇帝或宰辅的意见,要 求条布报行的有关材料。 东坡奏议卷七所载元;占五年六月初九El龙 图阁学士左朝凤郎知杭州苏轼状奏:“臣近者伏读 邸报,以诸路旱灾,内出手诏二道。”汪应辰文定 集卷十五载与朱元晦书:“见邸报有旨引见而未 报登对之El。”这是邸报的首要刊播的内容。 宋史卷三三二李师中传:“师中始仕州县, 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又,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九 载与兵部程侍郎书:“某再拜,某去冬被旨出使, 中道读邸报,知执事者将还朝,窃自慰喜。”这些属 于“差任官僚,赏罚功过,保荐官吏”_9 的内容,是邸 报中数量最多的部分。 朱胜非秀水闲居录:“是月地震,手诏求言, 胜非欲以三事应诏而未敢遽上。有自行朝至湖者, 为胜非言大臣无所论,胜非始不信,后数El邸报论地 震一疏云,应天以实不以文”_l。 又,宋史曹 辅传载:“政和中,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 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El谓之有排当。次El未 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始民间犹未知,及蔡京 谢表有轻车小辇七次临幸语,自是邸报闻四方。”这 是邸报中篇幅最大的部分。 范文正公集卷十九乞修京城子:“臣近睹 邸报,有北使到阙,远近称庆。”又,曾巩集卷二七 贺克伏交趾表载:“伏睹邸报,安南招讨司已克伏 交趾,其首领李干德具表乞降者。”这一部分战报多 来自地方驻军将领的报告。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载:“孙叔易近为先人 言:大观中,自南京教授差作试官,回次朱仙镇,阅 邸报,吴侔兄弟以左道伏诛。” 邸报的稿件,是由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的阁门司 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各路州郡进奏吏发行的。 它的读者大多为朝野的官员和封建士大夫知识分 子。 (三)宋代邸报和进奏院状报并非同一事物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由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的 4l 维普资讯 阁门司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与进奏院状报有许 多相同点。-IIJ ”“邸报”虽取材于进奏院状报,但 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不是全文照抄进奏院状报,而 是选用或摘录部分内容。邸报的抄录过程,是选择 和采集的过程。因此,在传抄、传播过程中,宋代邸 报和进奏院状报的内容等方面在地方和中央的影响 是不一样的。邸报的传播内容、新闻性和传播范围 等往往超出“进奏院状报”的范畴。可见,二者之间 有着差别。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下的记载,对“邸 报”和“进奏院状报”作了区别。由进奏院发往州、 郡的称作“进奏院状报”,出于各路州郡进奏吏的叫 做“邸报”。虽然宋代邸报取材于进奏院状报,却又 有着自身的特点: 邸报的传播内容有时超出进奏院状报的范围。 因为其经过各进奏官吏的层层抄录,故难免出现此 类情况。汪应辰与朱元晦书写道:“见邸报有旨 引见而未报登对之日”,而作为中央政府公报的进 奏院状报,是不可能不提及“登对之日”的。此外, 邸报并不是全文照抄进奏院状报中的诏令章奏,而 是摘录或选用,甚至摘录得非常简单。 邸报的新闻性较强。它所传播的朝廷“已定之 差除”,在时间上已超过进奏院状报等官文书的到 达。所以范仲淹在给秦凤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的信 中,有“候文字到日,须上章陈让”的语句,意指见到 邸报“改职增秩”的消息时,还没有收到正式的官文 书。 与进奏院状报相比,邸报的传播范围较为广泛。 上引记载所提到的范仲淹“在西夏日,邸报至”,郑 刚中“被旨出使,中道读邸报”,可看出宋代封建统 治集团官员的所在地,均能见到邸报。宋会要辑 稿所谓“达于四方”,也提供了明证。这是邸报属 于在进奏院状报传抄过程中的产物的必然结果。 与进奏院状报相比,邸报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 面貌。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进奏院状报,由于 朝廷派了大员“提辖诸道进奏院”,同时设有“监进 奏院官”,管理严密,一般来说,很难背离朝廷的宣 传意图。可是,各级地方政权所设的进奏吏,与设在 京师的并有朝廷任命的进奏官相互勾结,从而出现 违反封建纲纪的情况。这是缘于,在封建统治集团 内部,基于利益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必然反映到邸报的内容上来。 鉴于如上分析,笔者认为,宋代的邸报具有进奏 院状报的一些特征,但并非等同于进奏院状报,仅属 于进奏院状报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它是在进奏 院状报的传抄中派生出来的,二者并非同一报纸。 42 二、宋代邸报并非与宋代小报完全相对 (一)宋代小报及其基本情况 宋代小报是由宋代进奏官们私下经营并被称作 “新闻”的民间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非 官方报纸。与邸报一样,宋代小报没有报头和固定 的名称。它出自于进奏院,即由进奏官吏所经营,并 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传报组织系统,但又不是朝廷主 办的。它还有着职业化的宋代小报经营者,但主要 出自于进奏官吏之手,又并不完全是民间经营。流 行在社会上的宋代小报,也并非出自于一家一人之 手。其情况比较复杂。 宋代小报起始的确切时间,尚不可考。最早的 有关宋代小报的记载,见之于宋会要辑稿,其中 的两条材料日:“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不得非时供 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 罪。” 又,“仁宗天圣九年闰十月十五日诏:如闻诸 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 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l 这里的“非时供 报朝廷事宜”和“别录单状”指的很可能就是后来的 宋代小报。这之后,南宋各朝都有不少关于小报的 记载。周麟之海陵集卷三论禁小报载:“方陛 下颁诏旨,布命令,雷厉风行之时,不无小人张诱之 说,眩惑众听,无所不至。如前日所谓旧臣之招用 者,浮言胥动,莫知从来。臣尝究其然,此皆私得之 小报。小报出之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 之有似者,中外未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 近,谓之小报。如今日某人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 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但朝士闻之,则日:已有 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日:小报已到!他日验之, 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然 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 察。臣愚欲望陛下深诏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 止。”又,洪迈容斋五笔卷四载:“但禁报批下,或 禁小报,则无由可知。” 宋代小报的基本情况有以下几点: (1)宋代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 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始自都下,传 之四方”。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2)办宋代小报的,都是接近皇帝的人士或“消 息灵通人士”,如内侍、阁门、监进奏院、通进银台司 的大小官员以及邸吏。宋代小报的每条信息,皆靠 采访而得。赵升朝野类要载:“其有所谓内 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宋代小报,率有漏泄之禁, 故隐而号之日新闻。”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这 维普资讯 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其中大多为下级官员 或“阁门院子”的胥吏。“师尼之辈”、“国亲之臣” 和“诸路札探人”,也利用南渡后朝廷“屋宇浅隘,人 迹错杂”,门禁不严的情况,经常出入宫禁,为小报 提供新闻。 (3)宋代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报未报之事,或 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及“朝廷之差除,台谏 百官之奏章”等官吏任免信息或时事性政治材料, 朝廷的谕旨诏令。刊载内容有两个特点:第一,内容 有真有假。所谓“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 曾施行之事”,说明确有其事,只不过事先传报出来 罢了。但也有“撰造无根之语”。其消息“或得之于 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往往以虚为 实,以无为有”,传报时又从不核实。所以,周麟之 说:“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第二,宋代小报 的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性较强。当时人说它“以先 得者为功”、“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每 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远非官报须官方 反复审查,“动辄旬日方许朝报”的情况所能论比。 (4)宋代小报的传播范围较广。所谓“传播中 外”,“传之四方”。此外,受众方面很广,有省寺监 司的京朝官,也有散处诸路州郡的地方官员,和一般 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 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宋代小报的热心读者。 (二)宋代邸报和宋代小报的共同点 在传播性质上,宋代小报属于民间报纸;在传播 内容、传播范围、摘录群体等方面,宋代小报与邸报 具有许多共同之处。 宋代邸报和宋代小报的内容,大都为皇帝的诏 旨,“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奏章”等官吏的任免 信息或臣僚的章奏等时事性政治材料。此外,二者 都涉及皇室的起居等生活信息。如,邸报内容的有 关记载,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九载与兵部程侍郎 书:“某再拜,某去冬被旨出使,中道读邸报,知执 事者将还朝,窃自慰喜。”又如,宋代小报内容的有 关记载,“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 谏百官之奏章,以无为有,传播中外”。ll 官吏任免 事项和大臣们的奏疏占二者内容的大部分。 与进奏院状报相比,宋代邸报和宋代小报的传 播范围和受众面都较广。进奏院状报的读者为当朝 的达官贵族,发行和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宋代邸 报的读者主要为朝野的官员和封建士大夫知识分 子,较进奏院状报更广泛;宋代小报读者的范围比邸 报的更宽一些,大一些,但基本上仍然是各级官员和 士大夫知识分子5_(P“ 。此外,有关宋代邸报和宋 代小报的记载,如宋会要辑稿所谓邸报“达于四 方”,宋代小报“传播中外”等,也证实了二者的传播 范围比较广泛。 宋代邸报和宋代小报的新闻性都较强。邸报所 传报的朝廷“已定之差除”,在时间上已超过进奏院 状报等官文书的到达,很大程度上减少层层审查的 过程,邸报的内容也就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八月十六日,朝廷宣 布原任四川宣抚使的安子文调任观文殿学士知潭 州,而在同月二十一日,安子文就在广德军见到邸报 登载这一消息了。宋代小报的内容避免了进奏院的 官吏的层层审查,可刊播更多时效性强的信息,故 此,有人称谓“宋代小报”为“新闻”。“其有所谓内 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宋代小报,率有漏泄之禁, 故隐而号之日新闻。”LJ 就是明汪。 宋代邸报和宋代小报,都受到封建官府部门的 限制。宋代邸报是在进奏院状报的层层抄录中产生 的,难免出现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传报活动。内 容有时涉及灾异、军情、朝廷机要、未经批准公布的 臣僚章疏,朝廷加以查禁。宋史刘奉世传:“先 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 四方”。接着又说:“而邸吏辄先期报下,或矫为家 书以人邮置。奉世乞革定本,去实封,但以通函誊 报。从之。”这种邸吏将朝廷政事“矫为家书”作为 邸报内容加以传报,朝廷是要加以禁止的。宋代小 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 漏泄之禁。宋代小报通过它所刊载的信息,对封建 统治集团的内外政策及其当权人物进行谴责和抨 击。因此,宋代小报从一开始就被指为“骇惑听 闻”、“造言欺众”、“疑悟群听”、“乱有传播”的非法 出版物,受到宋代政府和当权派官员的查禁。 此外,宋代邸报和宋代小报的发行人,大都为进 奏官(邸吏)、使臣(地方各军州郡临时派驻首都承 受文字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工作的官 员。 三、结论 宋代邸报是进奏院状报的一个分支性报纸,它 源于进奏院状报,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大量的历史 材料证明:史学界和新闻界关于“邸报等同于进奏 院状报”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宋代邸 报具有官报的性质,与进奏院状报内容大多相同,是 进奏院状报层层传抄和摘录的产物。此外,其发行、 印刷方式等方面与进奏院状报也存在许多相同之 处。从这方面讲,宋代邸报属于进奏院状报的范畴。 43 维普资讯 但是,宋代邸报的内容有时超出了进奏院状报的范 围,其新闻性较强,也说明了它与进奏院状报有所不 同。 宋代邸报并非完全与宋代小报相对。邸报的传 播内容很多是等同于宋代小报的;其读者大多为朝 野的官员和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这与宋代小报的 读者面也是相仿的;此外,与进奏院状报相比,二者 的新闻性和时效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朝野的官员 和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很欢迎。但是,二者仍然 存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前者属于官报,后者属于民 报。 鉴于此,笔者认为:宋代邸报具有双重性特征, 既具有进奏院状报的官报性质,又有着宋代小报的 某些民间报纸特征。 参考文献: 1能改斋漫录:卷一M 2能改斋漫录:卷二十慰潘义荣书M 3朱传誉宋代新闻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4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z 5王洪祥主编中国新闻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社,1988 6陆树声长水日抄:卷一z 7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五一z 9宋会要辑稿:刑法之二九z 1O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z 11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M北京:人民日报出 版社,1983 12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五z 13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七z 14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三z 1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2 16赵升朝野类要:卷四z 责任编辑阎现章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Dibao in Song Dynasty ZHENG Chuanbin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Dibao in Song Dynasty was a small newspap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ial newspaper but diferent from official newspa pe m in many aspectsIt wa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folk newspapem in many aspe ctsSo we may conclude that dibao was both similar and diferent from bo th official newspape m and folk newspape m Key words:dibao in So ng dynast;official newspaper;small newspaper;double features 维普资讯 _ 2OO2年3月 第39卷第2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 st Normal Universi (Social Sciences) Mar 2 2 39 No 2 论宋代邸报的性质及编辑内容的嬗变 徐枫 ,袁亚春 (1 浙江太学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27 2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作为 报道新闻、教化臣民为己任的宋代官报其新闻内容不仅包含了宋代不同官文书中的各种信息,更 包含了进奏官从其他信源渠道所得的诸多信息具有信息的集纳性与综台性;宋代官报通过及时为读者提供朝 廷的政 令信息,采用不同方式优化传播内容及对朝廷有关赏功罚罪之事例的传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集权统治的政治 观点, 教忠教孝,进而引导读者的行为,具有内容的宣传性和教化性。宋代官报传播内容的集纳性与宣传性表明,宋 代的邸 报、进奏院状报之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于官文书,且比唐代的进奏院状有了更多的新闻 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具 有了 近代官报的色彩。 关键词宋代官报;官支书;传播内容;集纳性;宣传性 中圈分类号G 239 29;K 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 2)02一O09205 在宋代官报的新闻传播括动中,新闻是传播的 内容,是传播过程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传播者 通过进奏院状报、邸报等官方媒介和文字符号向受 众传布官方新闻信息的过程。从现有材料看,宋代 官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当时官方新 闻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主要涉及“朝廷政事设施、 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 拟”等有关“迁授、降黜、手赏功罪、勉励天下之 为吏者” 6510)几个方面这些内容有部分 来源于官文书,从表面看也与官文书所发布的政令 和政事信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性质已完全不 同于官文书,它不仅具有了更多新闻纸的特征,其 内容也已具有了新闻传播的集纳性与综合性、宣传 性与教化性、报道性与议论性以及记录性与史料性 等特点,其中尤以集纳性与宣传性更具特色,从而 使宋代的邸报、进奏院状报与近代官报有了一定的 相似之处。 一 、信息的集纳性与综合性 宋代官报的报道面较为开阔,信息量也较唐代 进奏院状丰足,从朝廷重大的政事活动、廷议奏 对,到皇帝的言行起居,皆一一涉及包容。其版面 容量显然大于单一的以册命、制书、印启、官诰、 敕、牒、谱、状等形式向各级官员发布政令信息的 官文书。宋代对不同的官文书均有严格的内容限定 和公文程式之要求,敕令格式,各有规定,不可随 意更改。如制书,是宋代皇帝处理国家大事,颁布 赦令、德音,任命宰相、节度使等采用的文书; 牒,是宋朝内外各官府不相统摄者相互往来的公文 之专称,两者绝不可相混。再如,仅官吏任免一 项,就有册书、诏书、敕书等不同的官文书:其 中,册书专用于立后妃,封亲王、皇子、大长公 主,拜三师、三公 三省长官;诏书则是赐待制、 大卿、大监、中大夫、观察使等五品以上官用之; 而敕书却是赐少卿监、中散大夫、防御使等六品以 下官员时专用的官文书。三者按不同的官职等级各 行其职,或王公贵戚,或五品以上官僚,或六品以 下官员,不可兼容。而邸报、状报等宋代官报的内 容则包含了册命、制书、印启、官诰、敕、牒、 谱、状中的诸多信息及其他信源渠道所得的信息, 既有册书、诏书、敕书中从皇亲国戚到不同级别之 官员任免之报道,又有制书、牒等从帝王到官府上 行下或平行往来之政事内容,更有进奏官从三省六 部、枢密院自行采集的信息,可见,集纳性与综合 性正是宋代官报区别于官文书的一个重要方面。集 朝廷各项政事信息于一体的宋代官报,其所集纳的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皇帝的书诏谕旨,这是位列官报首位的重 【收稿日期J 200I-(M-0I 【第一作者简介】豫枫(1958一)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太学编审,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要内容。据东坡奏议卷七所载的元佑五年六月 初九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苏轼状奏: “臣 近者伏睹邸报, 以诸路旱灾,内出手诏两道”,可 知宋代官报往往会根据当时不同的社会状况或新闻 热点刊载皇帝手诏,传播最高统治者的意见 因 “诸路旱灾”而刊发“手诏两道”,无疑反映了皇帝 对旱情的重视,同时也使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