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_第1页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_第2页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_第3页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_第4页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 径分析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其 影响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理 清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方 法,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非常现实 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体现为: 一、批判式解构:反思性学习过程 解构,是一种哲学观念,又是一种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 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注:王治 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 现代哲学的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版,第 151 页。)。表现为对传统理性社会的结构性颠覆,并以 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 社会的理性模式。第三条道路秉承解 构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驳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 的二元 论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经 验与规范以及类似 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理论基础,同 时,并试图立足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通 过自身的反 思性学习,来检验传统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思性学习在尤 尔根哈贝马斯 看来是发生话语当中,我们用话语把 2 有问题或由于受到怀疑而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列举 出来, 通过论证来决定是加以兑现还是予以拒绝(注:尤尔根 哈贝马斯著:哈法化 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第 20 页。)。这种反思 性学习内在 地包含着对过去和现实的批判解构能力。它在第三条道路作 者尤其是安东尼 吉登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布 莱尔的精神导师在对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图 表式比 较中,明确我们身处在反思性的能动的社会之中。是重新评 价既有的价值观念以 及制度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 存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过程1,P31。这种解构来 自于对传 统和现实的反思性学习: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性学习。这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 义(左派)和自由主义(右派)二 元对立理论的批判。 1.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 首先是哲学和伦理学上的冲动 3,P3。虽然第三条道路界定 社会主义时非常模糊,他即包含了激进的社会主义(苏联式 共产主义),也包含了温和的社会主义(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 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 讨则趋向于 1989 之后在很大程度 上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批驳了社会主义对 于 传统的坚决反对;在人与自然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工具和手段 3 而非伙伴;在平等方面 ,迪尔凯姆发现平等理想与社会主义 运用计划控制模式来分配财富之间的张力不断存在 ,这种 “以保护弱者、反对强者”的消除差别的结果平等的控制论 模式不仅会导致道德 滑坡,而且会出现如马克斯韦 伯和尤根鲍姆-巴维尔克所认为的经济无效益和官僚统 治的 出现;第三条道路同样认为社会主义与民主关系是含糊不清 和自相矛盾的,虽然肯 定它在批判自由民主主义方面的进 步性,但是他们同样认为马克思的民主观点中的卢梭 主义 因素似乎很强,与政治多元论难以调和如果与经济生活 的直接控制与平均主义 倾向联系起来,这种民主实质上只 是提供一种框架,社会主义政党可以通过它安全地掌 权并 实施他们的改革纲领,扩大民主意味着以这种方式“影响人 民” ,但是如何使经济 生活的合理方面与平等相一致的两难 境地依然存在;在福利国家方面,第三条道路批驳 了其带来 的消极影响,中央集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会导致 通货膨胀、财政负 担加重、高失业率、官僚政治、寻租行为、 犬儒主义、权威主义、逃避责任、缺乏创造 性、对改革充满 敌意;在生态和全球化问题上,第三条道路批驳原有社会主义 对社团主 义侧重、充分就业取向以及他对福利国家的绝对 强调,使他很难采取系统措施来解决生 态问题,在民主实践 中缺乏一种全球眼光,因为它与两极化的世界依然保持联系。 4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上述局限性的解构性分析,第三条 道路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已不 适应后传统社会的现状,其理 论开始由最初的激进退向保守,转向防御,在政治舞台上 的 实践趋于式微。 2.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新自由 主义(新右派)是保守主义政 治中存在的真正激进力量1,P35。 他们强调道德上的权威主义,经济上的个人主义, 市场的原 教旨主义,国家的最小化,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低度的生态 意识等。第三条 道路认同其在传统福利国家和凯恩斯主义 遭遇困境之际,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革新 性作用。但就 他们理论中的激进式做法,以及彼此间的相互矛盾提出了自 己的批判:对 待传统,在市场力量以及富有攻击性的个人主 义推进下,新自由主义对传统充满敌意, 但是随着性放纵、 家庭、同性恋、民族、宗教等问题出现时,新自由主义反而又 依赖传 统;新自由主义一方面主张国家最小化,另一方面又 要有一个能够维持秩序、保证民族 团结的“强国家” ;一方 面推崇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又担心家庭的瓦解、道德的沦丧; 一方面谈政府缺陷,另一方面却忽视市场的失灵(如生态问题); 新自由主义对平等、公 正责任等传统价值观的忽视所导致 的矛盾冲突(如种族纠纷、贫富差距等)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 5 新自由主义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却突出强调民族国家的权 力性,体现国家强 弱对内对外的不一致性。激进的新自由主 义核心理论矛盾重重,必然决定了他在社会治 理体系中不 会走得太远,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的道路成了当今时代 的必然要求。 (二)对现代性的反思性学习 现代性在吉登斯看来是当代社会的代名词。虽然现代性 自启蒙时代以来就成为所有理 论家关注的对象,但是对他 的理论研究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没有全面地提示他的起 因、本质,没有揭示他的多维制度的特征。无论是现代的马克 思、迪尔凯姆,还是当代 的福柯都无法摆脱这个缺陷,只从 抽象的价值出发,对现代性大加批评,抛弃启蒙,走 向了相 对主义,非理性,乃至虚无主义1,译者序言二 PP18-19。吉 登斯认为现代性概 念首先是通过一种反思意识而形成的 2,P139。这种现代性的反思是以康德的批判作为 他的开端, 表现为理性由他向批判向自我批判过渡。突出对现代精神(如 个人主义、二 元论、工具理性、世俗化)的反思性学习来认知 现实社会。吉登斯以摆脱了一般进化论 的“叙述方式” ,认 为断裂和非连续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其转变由“时空分 离、脱 出机制和反思性”三种动力因素所推动。这种时空转 6 换所脱出的新的社会秩序促使人为 的反思学习来建构新的 社会体系。社会转换之际,环境变化显示着危机和冲突的存 在。 在新经济、全球化维度下,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 出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合法性 危机,显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不合谐之音;后现代作家对传统工具理性肆意批判, 现示现代性所存在范式危机;约翰基恩在公共生活与 晚期资本主义中以七篇论文 对官僚制下的福利国家进行 不厌其烦的批判;吉登斯同样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了由可估计 的外部风险向人为不确定风险的转变,现代性所导致的后果 可能包括:极权主义的兴起 ,全球经济的崩溃,核大战的爆 发以及生态恶化(注:Anthony Giddens,The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171,polity press,cambridge,1990.)。第三条道路对 现 代性的批判是多维度的,以提示其内在根源与本质。 第三条道路对当今社会五种两难困境全球化、个人 主义、左翼和右翼、政治机构 、生态问题3,P30进行了 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是建立在被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 二 元张力的逻辑思维之上,解构了他在反思现代化里顾此失彼 的困境,为建构适应社会 变迁理论的新思考埋下了种子。 二、整合式建构:理性化变迁和超越性范式导向 7 第三条道路对传统的解构并不是他的目的,解构只是他 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在明确传统理论的局限性 之后,如何扬长避短,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变迁的理论体系, 成为社会理论家包括第三条道路作者们的历史使命。勿庸置 疑,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变迁 是建立在理性化基础之上的。这 种理性化变迁首先表现为对本学科建构的理性化思考。 长 期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研究在上个世纪的 80 年代,出现了各种 试图对现有理论、学派实 行综合的方案。第三条道路学者尤 其是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理论需要一个根本 性的重建,这种重建必须从重新认识这些著作家们的著作开 始2,P8。他分析了长期处 于霸权位置的结构主义、功能主 义、实用主义,现象社会学的局限所在,归纳了社会学 方法 研究的一些新规则,并在其基础上建构自己研究社会的方法 论体系,他注重从人的 能动性角度建立一个崭新的适应社 会需要的“结构二重性理论” 。也就是社会结构是如 何由人 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结构如何又是行动得以建构起来的 条件和中介2,P28 。在吉登斯那里,他将结构视为规则和资 源2,PP41-42。这种规则不是带来否定性意 思的禁令或限 制,相反,它们既是戒律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也就是说一方面 它们是对某 些活动方式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是对意义的积 极建构,是社会实践与再生产活动中运用 的技术或可以一 般化的程序。而资源包括人类支配自然的配置性资源和社会 8 中一些人支 配另一些人的权威性资源,强调其在社会变迁 分析框架中的中心位置,说明其二者的合 理使用才能促使 社会系统的有效互动。这种结构二重性理论与时空的坐标系 统联系起来 全面的反映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的趋势。正 是在对传统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单向性 的困境分析之后, 基于对自身结构二重性的哲学式理性化思考,吉登斯为现代 社会的变 迁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指向性的思维模式,也为他 对传统理论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其 次,这种理性化变迁 也体现为传统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扬弃性整合。第三条道 路对传 统理论的解构并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认为他们把某 些价值取向抬高到吓人的高度,奉为 生命的皋圭而潜伏着 致命的危机,这实际上是一种神话取代另一种神话。如果我 们以多 元主义的视角,以理性的观点看待这些价值取向,他 们在社会实践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意 义。因此,第三条道路对 传统理论进行了扬弃性的整合。整合的意思并非指没有冲突, 而是指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情况的消失,但从某种社会意义 上说,整合毕竟是一种矛盾或 冲突相对的状况2,P62。用布 莱尔的话说,第三条道路代表了现代社会民主,致力于 社会 正义和左翼目标,但却以灵活的有革新的向前看的方式来完 成它,这条道路以“民 主、自由、正义、相互责任和国际主 义”作为其价值观,但他远离了传统的国家控制、 高税收和 生产者的利益及新右翼把公共投资、社会和集体的努力看作 9 是“松绑的恶魔” 的观点,主张调和过去的对抗性观念,如: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对抗, “权力与 责任”的对抗, “促进企业与消灭贫困与歧视”的对抗(注:Sylvia Horton and David Farham,Public Management in Britain,P18,Macmilian press,LTD,1999.)。这种整 合性建构体现为:“市场、国家、 市民社会”的互动。即在后匿乏经济时代,经济的增 长与社 会自然的和谐同步,个人自由与道德振兴并重,创造个人机 会平等的同时,还要 注重对社会大家庭的预后关怀。我们如 何在不牺牲社会基本团结或者自由制度的前提下 ,在全球 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时,不得不记住整合式建构最 经典的一句话“我 们支持市场经济,但不是市场社会” 4,P99。最后,第三条道路的理性化变迁表现为 对现代性的 理性认识危险与拯救同在。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所导致 的变迁的绝对速 度与激烈之程度是以前的变迁所无法相比 的。显示现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全 球化,新知识 经济的兴起,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以及能动的反思性的公民社 会的出现5,P 66。这种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我们不能 作单向度的理解,风险这把双刃剑例 如科技带来了社 会的繁荣又带来了社会的不安全感不只是某种需要进行 避免或者最 大限度地减少负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传统和 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一个社会中充满动力的 规则。吉登斯的 风险矩阵(机会、创新、安全、责任)说明了对风险的积极参与 10 是社会与 经济动员的一个必要成分,要与政治社会的理性 建构联系起来如福利国家参与改革,参 与世界金融市场,对 技术变革的反应问题,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化,我们所有的人 都需要 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具有面对风险并以一种 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3,PP6 6-67。 这种对理论与现实的理性认识,促使作为行动性纲领的 第三条道路对自己的理论不仅 仅停留在扬弃整合上,更应 有所超越,才能更灵活地主动应付机遇与危险并存的社会。 正如吉登斯所说的, “第三条道路”是寻求一种使社会民主适 应世界性变化的一种政策 决策的思想框架。它试图适应过 去二三十年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其意义在于:它试图 超越 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3,P27。这种超越式的范 式导向表现为:首先 ,它立足于脱出式的社会现实,用超越 传统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理论研究模式,反思 性地应对 传统理论回应不了的全球化、新知识经济、多元的文化以及 科学与技术的变革 。第二,超越性建构了自己有别于以往的 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具体概括为:(1) 在政治价值方面, 接受社会正义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反对极端自由主 义,确定 一种“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新的社会契约。(2)在 经济方面,第三条道路分析了“经济 管制 + 道德无政府状 态和经济无政府状态 + 强有力的道德控制”的缺陷,提出一 11 种超 越性的“新混合经济” ,它是指实现管制与解除管制、 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 面之间的平衡。(3)在国家 与政府方面,须超越“政府是个问题”和“政府是解决问题 的答案”的观念,主张政府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双向放权,政 府行为少一些管理,多一些 治理, “掌舵而不划桨”(注:戴 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 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第 1 页。);超越 传统福利国家,变它为一 种“社会投资性的国家” ,确立风 险和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的新的平衡,福 利投资 不仅关注救济性分配,更应关注分配之后福利投资应重 视教育、人力资源方 面,注重工作机会的创造和二次机会的 供给变消极福利国家为积极福利国家。4、 在社会关系 上,超越了国家神话和市场神话,主张在“国家、市场和社会” 之间建立一 种互动平衡,确立一种反对排斥的“包容性” 关系。5、在国际问题上,第三条道路反 对暴力和恐怖活动, 反对强权干预,主张建立对话的民主,协商的机制。6、在自然 问 题上,主张自然和人类的双赢战略,而不是单向度的索取。 综上, “第三条道路”的超越式建构,是以对传统理论的 扬弃性整合为前提,并在反 思社会巨大变迁的现实情况下, 作出的应对性的战略转变,体现了他理论建构的扬弃性 整 12 合和超越性的范式导向的特点。而这种理论变迁毫无疑问是 建立在理性化的反思基础 之上。 三、实践式完善:革新式行动和滤合式修正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第三条道路也不例外。 第三条道路要想在社会实践 中保持其不衰的生命力,须克 服以下方面的固疾,须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修正中完善 自己的理论:第一,须克服理论自身还存在的缺陷。这种缺陷 正如杨雪冬在第三条道 路:新路还是旧途?中指出的,第 三条道路似平折中多于创新,拿来多于内生;本身 的理论缺 少衔接系统和有序,既削弱了理论的解释力又限制了该理论 中衍生出的措施的 可行性;在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中没有 一套系统的理论,缺少明确的经济学支撑;如何 处理好党内 支持,争取党内的不断支持;在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方面, 第三条道路更 多的是口号,没有切实的行动等4,PP18-20。 第二,必须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 拉尔夫达伦道 夫在第三条道路与自由:欧洲新中派的威权主义一文中,对 第三条 道路可能出现的单极化和威权主义表示了自己的担 心4,PP102-104。而法国的伊格纳 本奥格莫内特则 声称: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新右派,它以空洞的机会主义的态 度承担 起了征服新自由主义的历史任务4,P141。又如吉登 13 斯在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罗 列出来的其它各种批评观 点PP23-26。第三,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第三条道路试 图立足于现代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社会实 践,但是由于民族-国家作 为社会行动的主体以其本身所有 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传统不同,所以其治理模 式也 会不尽相同。正如斯蒂文卢克斯在其放弃中间一文 中,认为:“第三条道路 ”这个词,暗示封闭的含义,即只 有一个可供选择的道路但他同时认为:“第三条 道路” 也意味着在各种社会背景之间的可转移性,是一个可以出口 的模式4,P120。所 以第三条道路不是唯一,而呈现多元趋 势。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委员会一本近著 中区分了 欧洲的四种不同的“第三条道路”5,P31:英国新工党的 “市场导向的”(Ma rket-oriented)第三道路;荷兰的“市场 与协商一致导向的”(Market andConsensus-oriented)模式;瑞 典走了一条“改革的福利国家”(Reformed welfare Sta te)之 路;法国坚持了“由国家引导的道路”(Stateled way)。这种 渴望理论体系的 完备性和模式探索的多元开放性的悖论确 定了第三条道路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第四 、政策的有效 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 条道路所提出 的一揽子政策,虽然在其政党大选中获得胜 利,但是其政策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及其 前途更多的取 决于执政期间解决以经济为核心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竞 14 选的能力,取 决于接受实践的不断检验。第三条道路正在以 革新式的行动不断地调整和修正政策以适 应当今社会的现 状。这种革新式的行动没有禁区,一切都要进行探索。自布莱 尔和克林 顿 1998 年 2 月华盛顿会晤之后并伴随着欧洲社 会民主党纷纷走上政治舞台,第三条道路 作为他们的行动 纲领得以全面的实施。在 70 年代就已展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依然继续, 实现福利国家和政府再造;第三部门蓬勃发展, 社区建设得以复兴, “民主的自由企业 ”:一种既合作又竞 争的体制(注:W.B.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冯韵文、黄育馥 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2 月版,第 318 页。) 既关心自己的经济增长又 关心社会的更加富有人情味的组 织正在兴旺发达,打击恐怖主义、毒品、环境治理 的国 际合作和民主协商成为主流凡此等等是第三条道路得以 全面检验、修正和完善 的一块块试金石。除此之外,第三条 道路还以“滤合式”方式修正和完善。 “滤合式” 这个化学 术语,在实践中体现为“模式减肥” ,如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 第三条道路是以 调整性措施对福利国家进行改革;在理论 上体现为“范式渐进” ,是通过主流学术群体 里工作的人以 累积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开拓知识的前沿,我们从吉登斯关于 第三条道路的 理论探索历程中可以看出,他在 1994 年出版 的超越左与右一书被视为“第三条道路 ”的范式雏形, 1998 年的第三条道路则标志其理论范式正式形成。随后的 15 2000 年的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则可看作是范式不断走向 完善。 如上所述,第三条道路是在社会反思性进步中除了选择 之外别无选择的理论。是在社 会实践和理论实践中以革新 式的行动和滤合式的修正不断完善的。 四、结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适应性的科学探索 当我们惊讶于“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家与理论家携手共 奏现代社会治理的新乐章时, 我们不禁会反思“是什么促 使这种政治权力和学术话语的时代性对接(注:万俊人: 之 间与之外:关于第三条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年 第 3 期,第 39 页。)? 是怎样的研究方法建构了这种具有生 命力的理论?”第一个问题表明政治权力需求和学 术话语供 给的共谋性对接。这种供需对位的一个原因是理论探索哲学 理念和政治目标的 趋同。第三条道路不求政策策略的同一, 但求殊途同归。它试图使国家和政府包括 福利国家再 加上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现代化,其含义是改革社会 制度以适应全球 化过程中信息秩序的要求5,P32。从“自 然能给我们什么”走向“我们为自然作了什 么”的反思性 实践与研究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12下一页 16 ,这种追求也成为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