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_第1页
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_第2页
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_第3页
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_第4页
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 2013.12.18 16452 南都周刊 2013 年第 49 期 0 条 推荐0 舆情分析师从产生起就伴随着无数争议,有人将他们比作“网络特工”, 从业者们似乎都 不愿意主动谈及他们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他们的服务对象来源广泛,从政府到企业,他们 既要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分析报告,甚至监测和引导“舆论”,也要像大多数城市白领一样, 面临着工资待遇等生存压力。 实习记者_李爽 主笔_文涛 北京报道 舆情分析师舆情分析师 为企业、政府或个人为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专业网络舆情分析、预测舆情走势、提供网络舆情处理意见提供专业网络舆情分析、预测舆情走势、提供网络舆情处理意见 的专业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他们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每天浏的专业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他们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每天浏 览成百上千个网页,预测舆情走势。览成百上千个网页,预测舆情走势。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六点,邢岑(化名)就得从床上爬起。从睡梦中到走出家门面对现 实世界,他只用了匆匆半个小时。在这个城市的交通还未完全苏醒前,花一个多小时倒两 趟公交车,到达他工作的人民日报社大院。 邢岑是在今年下半年才开始这份“朝八晚五”的工作的,他是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 这是随着互联网不断发达涌现出的新职业,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庞大队伍。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中国有大约 200 万人从事这一职业,这一数字后来也被国内 外媒体广泛引用。这个职业从产生起就伴随着无数争议。有人将舆情分析师比作“网络特 工”。或许是背负这样的“名声”,从业者们似乎都不愿意主动谈及他们工作的内容和程 序。南都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多次碰到被采访者的婉拒,某大型舆情监测机构的负责人 透露,他们不但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其主管部门也打过招呼,让他们保持低调,“不要 宣传网络舆情分析师”。 绩效和奖金挂钩绩效和奖金挂钩 “舆情分析在中国的出现与自媒体的兴起一定是分不开的。”邢岑这样认为。很多国 内的舆情公司都是在微博的一片繁荣景象中成立的,他所在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可以说是 行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支。 人民网舆情频道,每天都会推出舆情解读。负责这个频道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成立于 2008 年,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目前有 200 多名工作人 员,大多数从事销售、技术开发、客服这些周边工作,真正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只有 30 多个。 这 30 多人又分为两个组,分别负责政务舆情和企业舆情。 在人民网,舆情分析师分为几个级别:见习分析师上有助理分析师,再往上才是分析 师,分析师之上还有主任分析师。 “如果说网络舆论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温度计和晴雨表,那么舆情分析师 就是气象员和预报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 作为舆情分析师,邢岑的工作是撰写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的舆情报告通常分为两部 分,一是数据,二是分析。数据来自舆情监测平台,分析师根据数据做出解读。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一个事件的舆情过程包括话题设置、发展、平息几个阶段, 遇到极值或拐点就得特别注意。但是对一件事的判断不仅靠数据,还要有丰富的感知。 邢岑说,这个行业的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替领导看网”那样轻松。分析师们半个 月一次的报告,通常要涉及几个案例。案例选题自己想,并逐个统计数据、做分析。这就 相当于几个专题,再加上综述内容,体量甚至超过几个普通报告。这样的半月报最多可以 需要一周。邢岑最忙的时候要两个报告交叉进行,上午处理了一个急着要的小报告,下午 继续把半月报收尾。 “我今天中午就没吃饭。”他说。 邢岑一般,有时候还需要晚上或周末加班。现在赶上年末,客户更多了,不光是签约 的,还有些试用的。 作为刚来几个月的新人,邢岑的任务还不算多。除了固定负责的半月报,他也会偶尔 接手一些专题和周报。他之所以要抓紧时间工作还有一个原因,舆情分析师的每份报告都 要根据工作时间换算,每月有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和工资关系不大,但是和奖金挂钩。 舆情生意经舆情生意经 人民网舆情部门通常会通过竞标的方式揽到生意,中标后,公司一般都是打包签合同, 比如一年约定好出多少报告。不同报告的费用也都不一样,通常一年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今年 2013 年 9 月 5 日,人民网与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 析师职业培训计划。而作为获得人社部授权的惟一培训机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在全 国开展规范的培训和考试工作。这不仅意味着今后这门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将要持证上岗, 还意味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得到了一个业务大单。 根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网站上的培训通知,五天的培训费用总计 9800 元。南都周刊 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拨打人民网的报名咨询电话后得知,大多数学员的学费都是由所在单 位承担。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周新在 11 月份参加了培训班第二期,他说自己是 单位唯一参加舆情分析师培训的人,“我是自愿报名的。”周新说他的工作属于 IT 部门, 参加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丰富阅历和经历,了解新媒体的相关知识。 目前为止,由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承办的 CETTIC 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目前已举办了两期。10 月份的第一期有 205 人参加,11 月份的第 二期共有 168 人。这两期的考试通过率分别为 82.5%和 80.6%。 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相比,其他舆情监测机构的规模要小得多,但吸金能力不弱。成 立仅有一年多的荆楚网舆情中心目前只有 8 名员工。它编辑出版湖北省唯一的舆情内参 网络新舆情。这本周刊定价 800 元,目前发行近 5000 份。发行对象以县处级以上党政 机构为主,也有少数企事业单位。 荆楚网有专门面向企业的“个性化舆情服务”。它的服务范围更广,包括定点监测、 协助舆情处置和危机公关、对职工进行舆情培训等。荆楚网的分析师颜陈估计,这部分业 务可以占到盈利总额的四分之一。 此外,国内很多高校也引入了“舆情分析”的项目,比如北京交通大学的网络舆论安 全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有网络舆情分析与研究中心,网络监控科技“重镇”北京邮电 大学则设有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心。 北邮的这个中心的性质更像一个实验室,“人员主要由校内的研究生组成,以兼职的 形式存在,工资来源于科研经费。”它的主要业务是分析高校网络日常舆情以及专项 舆情(比如四六级舆情等)。一位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读研究生)告诉南都周刊, 该中心负责对社交网络中的非常规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以及技术开发。 微博与舆情微博与舆情 荆楚网在 2013 年年初合作研发了专门的微博监测系统,根据监测需要灵活设置关键 词,系统自动刷新。这使得分析师们在微博上获取舆情信息变得更加及时、细化。荆楚网 的舆情分析师颜陈告诉记者,从微博上获取的信息可以占到该机构业务的三分之一。 人民网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周刊,现在规模大一些的舆情分析公司基本都有自己 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这个平台依附于网络,有点类似于搜索引擎。但区别在于它的搜索 是被动的,需要自己设置关键词,然后把需要的信息抓到服务器上。 关键词的设置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而定,邢岑管这叫“定制服务”。通常会有一个几人 小组负责某个关键词,在搜索过程中,一旦发现监测遗漏,或者有垃圾信息,就及时调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曾说,舆情分析师是独立的第三方。“就好比你和 一个人有什么矛盾,找第三个人评评理,”邢岑这样解释。客户有什么问题,舆论有什么 问题,信息来源有什么问题,哪点好,哪点有不足,舆情分析师们都会呈现在报告里。 “但我们只做提醒,不管监督。最多是提建议,至于怎么拿主意,看领导的。” 对于负责政务舆情的分析师来说,他们的客户上到国家部委,下到地方政府。如何将 网络舆情呈现出来,也蕴含了很多或明确或不能言说的规则。邢岑说,有些重要会议,可 能需要信息采集或存档,会明确告知有些报告里不要有负面的内容。但是大多数情况下, 网友的批评会在报告中如实呈现。分析师们自己的分析,则会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表达, “算是一种默契吧,毕竟是人民网。” 荆楚网的颜陈还提到,除了客户设置的关键词,还有一部分属于固定设置。比如“城 管”、“领导”、“医生”这类敏感词,一般在 100 个左右,有时也会根据业务情况进行 调整。这些敏感词还会随着时间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每年春节期间的敏感词多是爆炸、 火灾、交通事故、救援等等。 所谓的敏感词未必都带有负面的感情色彩,也有较为中性的。颜陈透露自己最近在做 的就是城市建设、食品安全、供水供电、交通安全这些关键词。“嫦娥三号也有舆情嘛, 大家对探月的鼓励、期待、憧憬、赞扬、肯定,也是舆情。” 监测还是监控?监测还是监控?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谷文杰曾撰文称:“发达国家对互联网信息的分析早就 已经成熟了,相关职业也是广泛存在,只不过不叫网络舆情分析师,而是其他名称。” 然而,从国外网民在各英文媒体报道下的评论来看,他们对于中国的这一新兴职业似 乎并不买账。只不过相对于“五毛”,很多人更倾向于将中国的舆情分析视作一种监控。 对此,邢岑表示:“我们领导强调的是监测,而非监控。”在他看来,舆情分析师的 工作都是纯技术,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网络上的意见也不去干涉,就是把数据扒下来, 做好分析。分析师们监测到的东西,都是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并没有什么神秘的监听隐 私手段。 荆楚网的颜陈显然有不同的观点。他说自己的微博账号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舆论 引导。尔后,他也一直将“引导”这个词挂在嘴边。“舆论引导,本身就是舆情处置的一 个环节。”他这样理解。 今年 8 月,一条“官员公款吃喝称你尽管报”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发,在网络上 引起众多网民关注。邢岑通过搜索了解到,这条新闻最早由一家叫“新湘报”的记者爆出。 但是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篇稿件内容极其含糊,发布的时间也不太符合常理。邢岑当即 觉得,这个监督行为的动机十分值得怀疑。 经过进一步的核查,新湘报是几个新闻工作者合办的电子报,微博没有蓝 V 认证,粉 丝也只有 1000 多。 在邢岑看来,因为消息源不可靠,所以没法保证内容真实可信,也就很难保证公众的 知情权不受到侵害, “也没有单位为这种行为负责。” 邢岑在当月的舆情报告中分析了这起事件。这样基于经验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