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_第1页
第七章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_第2页
第七章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_第3页
第七章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_第4页
第七章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第七章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来源于社会,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发展进程有赖于社 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方面,有赖于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国 际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表明,社会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方面发挥着支持者、监督者、 评价者、合作伙伴等作用。作为支持者,社会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源源不断投入所必须的 人、财、物等物质资源的同时,为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注入文化的精神力量;社会 成员直接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 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了解、关心社会经济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保证 高等教育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作为监督者,社会主要通过新闻传媒、社会舆论等对 高等教育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偏离正确轨迹的行为进行预警,引导高等教育向着健康有 序的方向发展;作为评价者,社会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对高等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反馈质量信息;作为合作伙伴,高校 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引领社会发展。可见, 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有必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 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的支持、监督、评价等重要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培育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血脉, “名校成长的历程证明,大学的竞争是 文化实力的竞争而不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1因而,对于高等教育系统来讲,高等教育国际 竞争力主要不是一种物的客观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文化的结 晶。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能否得到提升,既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相关,也与 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文化不仅影响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观,而且影响社会各 界对高等教育所持的观念以及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培育文化软实力, 营造社会关注和参与高等教育的氛围,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一、培育创新文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培育创新文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创新文化是泛指一切创新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总和,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 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创新文化的要素包括:创新的 价值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传统风气、创新的心理氛围、创新的制度保证和创新 的物质支撑等。2创新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而是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或群体 文化中与创新实践有关的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因素,是一种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内涵丰富 的文化子系统。创新文化的作用在于:能够使创新成为一种“社会的素质” ,进而扩散、深 1 李辉.从文化层面审视大学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和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1):10-12. 2 眭依凡.创新文化:决定大学兴衰的文化之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7(7):7-10. 入和主流化,形成一种氛围和环境,将创新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进而 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灵感,促进创新“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地发生和涌现,成为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有利于 创新,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没有全社会创新文化激励和支撑,高 等学校难以持续创新发展,难以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也产生不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必将 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停滞不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可见,创新文化是高 等教育创新发展、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源泉和动力。 1、崇尚唯实出新、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崇尚唯实出新、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 21世纪的大学,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大学本身不仅要有批判精神,而且必须立 足于社会大众敢于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创新文化之上。然而,中国传统的吏官文化所强调君 臣、父子、夫妇的尊卑主从关系,片面地强调天理,一切高度听命于政治权威,扼杀人们 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我国是一个缺乏理性批判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要培育创 新文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鼓励人们敢于挑战权威 和固有经验,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理性批判他人观点,并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和主张。 笛卡尔曾说过:“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务都来怀疑一次” , “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镶嵌在各国的社会文化 背景之上,只有全社会不迷信、不崇拜任何偶像、教条、理论,敢于怀疑和否定已有的观 念,敢于自我批判、理性批判,立足于此环境的高等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创新人才和产生 创新性科研成果。 2、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尝试、重在行动的实践文化。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奉行的“成 者王侯败者寇”的哲学导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不太同情失败者的社会。当个体有成就的时 候,到处是赞歌颂语,一旦失意的时候,处处是冷言冷语,如果个体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 难抵御这种世俗的压力。由于创新往往是小概率事件,随机性、偶然性较强,而失败可能 是常态,这样就导致个体难以抵御失败的压力而不敢冒险,不敢实践,包括大学和大学师 生员工在内。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或 “破坏性的创造” ,常常要敢闯禁区、 挑战常规、违背传统、冒犯权威,也要反复在实践中尝试和探索,经常面对各种新的情况, 甚至要冒失败的风险。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创新是其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大 胆进行改革,敢于挑战禁区,敢于突破传统;科学研究的创新需要敢于实践、应对挑战, 社会服务也需要有新举措,所有这些需要社会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中的冒险、失 败等达成宽容的共识,并加以鼓励。 3、构建尊重差异、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构建尊重差异、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不仅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而且在各个 领域实践理性方面的思路和观点更是丰富多样。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 式的多样化,引起了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矛盾的冲突,导致了人们对许多社会实践价值评 价的多样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制度安排和组织方 式的日趋复杂,都在加剧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数字化、网 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成 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人们既是思想和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 者,从而使思想观念越来越多样化。这样一种社会背景,建设创新文化格外需要尊重差异、 包容、开放。尼葛洛庞帝说:“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的最大难题,在于找到能鼓励不 同观点发表的途径。 ”因此,要求社会成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树立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以包容对话的姿态向人类所有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开放,学会从中国的视野去 透视世界问题,进而从世界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中国问题。应当说,在当今全球 化、国际化背景下,这种在全球视野中开放包容和积极对话的思维方式对于构建创新文化 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对于社会各个层次的实践创新和观念创新,还是对于通过对话和交 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显而易见,只有在这种开放包容、尊重差 异的开放的视野中,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增强才有可能。因此,建设创新文化,需要营造 尊重不同思想观念的制度文化,确立开放包容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培育尊重个性和创 新的文化模式。 二、二、发挥质量文化功能,提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共识发挥质量文化功能,提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共识 质量文化指的是表征社会或组织成员有关质量方面的共同信仰、价值观、 态度、 制 度和行为模式。即社会大环境对质量的认知程度以及为此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对于高等教 育来讲,质量文化指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观、精神、目标、道德、 形象、行为、习惯、习俗等“软性”的认知程度以及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做的各种努力。 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其质量文化的形成主体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主体即为广大社会公 众,微观主体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因而指的是宏观主 体的质量文化。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作为质量载体的质量文化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社会基准的高低,所以,要提升高等教育 国际竞争力,有必要营造质量文化,提高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知程度及为提高质 量所做的各种努力,形成较高的高等教育质量社会基准。 (一)质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一)质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软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基准的认识, 如果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可基准较高,则该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比较中的 竞争力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来讲,质量文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体现为以下 功能: 第一,凝聚功能。优良的质量文化是一种高标准的质量,它就像磁铁一样能把全社会 成员凝聚在一起,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命运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 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我受益,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我受损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 力和向心力促使社会成员追求卓越的质量,自然而然地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奉献。 第二,激励功能。质量文化的核心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创造 一种人人重视高等教育、参与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进而激励各高校为实现既定的质量目 标而不断进取。当所有高校都能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将会越来越 强。 第三,规范功能。质量文化能够规范、监督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行为,用一种无形 的力量来约束教职工和学生,从而弥补高校刚性规章制度的不足,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二)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途径和措施(二)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质量文化之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及其目标实现的意义现在已毋庸置疑。只有从根本上 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行为从仅为高校的独角戏转变为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自发行为和终 极追求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困惑。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相当 复杂,既有传统质量文化传承和改造,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构建等具体的路径和措施。 1、合理传承民族文化尊师重教的、合理传承民族文化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 质量文化的精髓,随着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 及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高校要在继承民族文化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传 统文化中涉及质量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进是培育质量文化的永恒主题。对于我 国来讲,培育质量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变革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尊师重教 的优良传统,运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 之上。也就是说,从尊师重教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寻找其教育质量文化生存、发展和更 新的命脉,使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上。 2、培育社会成员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培育社会成员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社会成员对质量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和质量工作 的认识和理解,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渠道, 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特别是质量责任意识,使所有相关人员都 能够认识到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 务,逐步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高等教育质量,都努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良好氛围。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尽所能,形成合力。例如,政 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负有监管职责,媒体负有监督义务,高校则应及时 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公布质量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各行其责、各尽其力的外部监控体系。各 级政府和高校要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对社会成员宣传其质量意识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 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与和质量参与意识,形成人 人关心质量、人人维护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3、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高等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质量 舆论又称公意,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反映了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观点、看法、愿 望和要求。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社会舆论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 介,把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来, 并加以传播,促使高校采取各种措施把舆论反映的质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解决。 在通讯工具日益发达,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社会舆 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曾指出, 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争论有价值的批评主要来自教育之外。3社会舆论是世界各国最常见的 一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系统,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发布大学排名活动。如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 1983 年以来,开始对美国大学及其院系进行排名,该排名依据 学术声誉、新生录取、师资实力、学生保持率、财力资源、校友满意度、毕业率状况等评 估指标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估排序,其中,新生录取、学生保持率、校友满意度、毕业率状 况等指标从社会评价方面来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状况;德国的明镜自 1989 年起也采用向 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组织对大学的排序评估;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也将“雇 主评价”这一指标来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见,随着大众传媒披露的高等教育 质量信息更为公正、客观、科学、理性,社会舆论将有助于社会对高校办学状况进行动态 的监督,进而成为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形式。因此,有必要引导社会舆 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首先,构建高校信息公开机制。在国外,教育信息公开不仅仅为了促进教育民主,改 变行政作风,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重要的是将它与教育的核心问题 改进教育质量紧密结合。4因此,向社会提供信息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教育主管部 门的义务。高校必须定期地、系统全面地公开学校的工作计划、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组织 机构和财务状况等方面准确的信息,以便社会监督。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相对滞后, 不利于获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 开办法 ,对此,高校应借助这一政策的颁布,严格执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构建 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向家长、校友、教育工作者、决策者、纳税人等发布学校办学情况, 以信息公开获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进而不断改进质量。 其次,构建质量问题舆论反馈机制。在一些公众关心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高校和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在报纸、网站上开设专栏,与公众联手组织沙龙、论坛等方式,有 意识地搭建平台,让公众参与其中,同时高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公众进行理性思考, 引导公众认知。例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曾经遭到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到处对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喊打。而事实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高校未适应社会需要培 养人才的质量问题,也有就业市场的供需问题、以及教育资源的投入问题等等。因此,高 校主动构建社会舆论反馈机制,向公众解释质量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于树立高校的正 面形象,获取社会支持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其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迅速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 3 杨东平.高等教育质量之争N.新京报,2006-5-21. 4 朱科蓉.教育信息公开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89. 很快地对某一高等教育质量现象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掌握舆论形成的规律,有意 识地利用其积极作用来实施质量监控,是现代高等教育质量改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倡导捐赠文化,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三、倡导捐赠文化,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所谓捐赠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捐赠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成员自觉接受 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5捐赠文化是慈善捐赠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 也是衡量一个民族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6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充足的资金 是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保障和先决条件,但是在有限的财政收入背景下,仅仅依靠政 府投入很难满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要求。鉴于社会各界的捐赠是高校 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充,而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也为社会捐赠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因此, 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社会支持力度,有必要培育社会捐赠文化。 (一)形成全民慈善捐赠理念(一)形成全民慈善捐赠理念 公众是慈善捐赠的社会主体,是慈善事业不竭的源泉。只有全体平民百姓的认同和参 与,才能形成自觉的、互助友爱的社会慈善氛围;只有公的广泛参与,也才能积累起数额 巨大的慈善捐赠经费,使慈善事业发展成为一项宏大的事业。国外大量的资料显示,动员 全国的普通百姓参与慈善捐赠活动对于发展慈善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捐赠与慈善的平民化 是世界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培育捐赠文化所需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在我国, 平民慈善捐赠还是一个尚未开采的“金矿” ,丰富的慈善捐赠资源就隐藏于普通百姓之中。 因而,强化公众教育,形成全民慈善捐赠高等教育的理念,在我国目前乃至今后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健全捐赠或慈善政策与法规(二)健全捐赠或慈善政策与法规 税收政策、捐赠法律制度等在激励和规范社会捐赠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等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为社会捐赠制定完整法律和配套措施,为捐赠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 包括对社会捐赠的定位、保护、支持和鼓励。我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 捐赠,但总的来看,我国社会捐赠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不系统、不完善,力度不大。迄 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捐赠与慈善行为的法律,导致一些慈善机构由于缺乏法律 约束,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很大, 导致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因而急需在法律上明确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程序、慈 善活动的监督机制等,规范慈善组织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 退出等行为。政策与法规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捐赠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培 育捐赠文化。针对现有这些情况,有必要学习国外立法上的先进经验,通过法律手段培育 捐赠文化,为高等教育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社会支持。 (三)保障捐赠与慈善行为的尊严(三)保障捐赠与慈善行为的尊严 5 郭 霞.捐赠文化缺失的社会环境创生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3):120-125. 6 宋传文.我国捐赠文化的缺失及成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141-145. 保障捐赠与慈善行为的尊严主要表现为在倡导捐赠与慈善的同时,尊重捐赠行为和尊 敬捐赠人。无论是大额的捐赠还是小额的捐赠,其本质都是慈善的行为,都是乐于施善的 高尚道德境界的体现。虽然捐赠人一般无所谓回报,但作为受益者及全体社会应尊敬捐赠 人并给予高尚的尊严,对所有的捐赠行为都应该表示崇高的敬意。因此,社会不仅要给予 那些慈善捐赠富豪榜上的企业与富人荣誉,也应当关注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而平凡 的小额捐赠者,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人们凭借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捐赠的善良 行为。只有充分肯定慈善行为的目的性和崇高性,才能弘扬慈善精神,营造捐赠文化所需 要的社会环境。 以上所阐述的创新文化、质量文化、捐赠文化仅为培育文化软实力部分内容。在培育 文化软实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过程中,还可能有更多的文化需要加以培育。 总之,通过培育文化软实力以增强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是急待研究的一个领域。 第二节第二节 加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加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并不是的唯一办学者,具有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 角色的其他主体参与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引入多 元社会角色参与办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员和组织通过董事会、 各种咨询委员会等形式参与高等教育决策和管理,发挥支持、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已经成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阿特巴赫曾指出, “美国的经验表明,只有当大 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大学学术才能兴旺发达。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我国 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他社会团体参与办学,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一、建立各级政府机构参与的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一、建立各级政府机构参与的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 一般意义的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是指由校外人士组成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来对高校内部 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由于校外人士所具有的社会角色使其更清楚社会的实际需求情 况,当他们成为高校董事时,可以结合自身的信息优势,从决策层面关注高校的战略问题, 使高校对社会需求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为加强高 校与社会的联系,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高校有选择地让具有不同社会角色、身份 的校外人士代表作为董事参与高校的战略决策,将其思想和抉择能力引入高校的决策活动 中,从而促使高校办学质量和社会需求价值真正融合,保证高校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这 种校外人士参与的董事会治理模式不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为其他社会组织或 公民个体参与办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制度安排。布鲁贝克认为, “校外人士组成 的董事会代表公众对学院或大学的兴趣以及把这些院校的观点向公众解释方面可以起重要 作用。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必须是由专家和校外人士两方面组成的,学术自治才会有效。没 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 标完全脱节” 。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高等 教育的基本格局,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具有 统筹权和决策权。这里的“政府”更多的是特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是一种狭 义的政府办学。高校内部治理则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 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常委和校长、副校长均是由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决定任命, 并且对上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在高校内部常委和校长全面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这种管理 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但不利于吸收校外人士参与高校治理,往往容易造 成闭门造车,关门办学的弊端。这样一种狭义上的政府办学和关门办学,导致高校严重脱 离社会需求,办学质量受到社会质疑。国外高校的决策层,如美国的董事会、英国的理事 会和法国的校务委员会,社会各界和校外知名人士的代表都占有一定的席位。因此,借鉴 国外高校的董事会治理模式,完善高校基层委员会制度,为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提供制度安 排,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以考虑的制度改革。 美国公立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州政府拨款,与我国政府办学具有内在的属性契合, 因而,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治理模式成为我们借鉴的首选。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成员由三 部分构成:董事会当然成员,政府任命的董事和公众选举或校友会产生的董事。董事会当 然成员包括州长、州议会议长、校长等,政府任命的董事主要考虑董事会有广泛的代表性, 如按行政区划任命。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中的董事多半由选举产生。7因此,在完善我国高 校基层委员会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公立高校的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从改革基层委 员会成员组成入手。基层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高校所在行政区的最高长官,如省长、市长、 县长等;主管该高校的教育行政长官;与高校核心学科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如农业院校 应邀请农业部或农业厅的领导作为其董事会成员,面向交通行业的高校应为交通部门代表 留有一定的席位,等等。 二、吸纳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质量管理二、吸纳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利益群体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利 益主体在客观上要求对高等教育质量有属于自己的利益表达及实现机制。高等教育质量与 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利益群体的利益,因此,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最为关心和关注。 一般来讲,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由居于不同利益层次的多方利益主体构成的。与高校 有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政府、捐 赠者、校友、工商界、银行等。8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由高校之外的社会成员组成,他们参 与质量管理是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所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中,家长、 校友、社区是参与高校质量治理最为重要的群体。 首先,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所以,学生的家长是最关心高等教育质 量的直接利益群体,他们最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对此,高校应 积极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使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配合、形成 7 李红桃. 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制度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8(7):89-91. 8 尹晓敏.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2):6-10. 合力,成为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延伸与有益补充。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高校 走在了前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 的学习过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组织成立了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 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也请他们交流社会对 专业设置方面和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以促进学院及时调整相关工作。另外,许多家长所 在的企业或单位,都成了城市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9这些成功的案例值 得其他高校借鉴。 其次,校友是学校已经输出了的“产品” ,但校友始终与母校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母校 的发展意味着校友在不用支付额外费用的情况下,文凭的“含金量”会大幅度增加,可以 成为母校发展的“搭便车”者。再加上大部分校友都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母校 的发展献言献策,因此,校友是高校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发展的对象。在国外,校友捐 赠非常普遍,因此,国内高校一提到校友首先想到的是捐赠。殊不知,校友是人才培养过 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在毕业之后更能发现母校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缺 陷,因此,筹建校友委员会,发动校友反馈信息并邀请他们参与办学过程,为母校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这些方式应该是校友们乐观其成的。 最后,现代大学发展已经融入了当地社区的生活,大学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已经扩散 到社区生活的多个方面。大学的发展、声誉、质量与水平会给当地社区带来各种利益,包 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利益。如大学规模扩张可以拉动当地消费,大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其他 社会服务可以促进社区经济增长,大学的声誉也可以扩大当地社区的社会影响,提高社区 的知名度。大学质量、水平与社区发展共存荣的关系要求社区应主动参与其质量管理过程, 向大学表达自己的质量意愿,并为大学提高办学质量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三、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体制与机制三、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体制与机制 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方面,除了邀请校外人士走进高校,直接参与决策和质量治理之 外,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机制。这里所指的社会组织是狭义的,指政府和学校 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有学者将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归纳为十种:规范办 学、吸纳资源、维护权益、学术协同、同业协调、舆论导引、联结产业、利益平衡、管理 专业化、信息服务等。10可以看出,这些作用都是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然而, 目前,我国参与高校办学的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都较少,仅有少量的自愿性组织、国际组 织。自愿性组织主要有一些教育基金会,如邵逸夫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曾宪梓教育基 金会、田家炳基金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等;国际 组织主要有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等,这些社会组织发挥着吸纳资源,促进 学术交流等作用。而具有规范办学、权益维护、管理专业化、行业协调等功能的社会组织 很少甚至没有。因此,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还应主动走出去,定期 9 庄华洁,王忠法,徐慧萍. 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77. 10 熊庆年,张珊珊.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治理的过渡性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3):55-62. 或不定期到一些社会组织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推介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条件、最新教研 成果以及专业的就业情况,从而提高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激发这些社会组织参 与办学的潜在需求和愿望,进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目前,国内外一些高校主动走出去的实践均表明,高校积极主动与社会进行合作、交流、 对话是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参与办学的重要力量,对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高校与社会间的关系也因此显得十分复杂。 一方面,社会不仅向高校表现出它的需要和欲望,也向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类资源; 另一方面,高校既摆出适应社会的架势,也充当着引领者的形象。因此,在构建高等教育 质量治理机制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主动走出去,为多元社会组织参与办 学提供可能性。 四、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四、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指以实施教育评价活动为目的,与政府、高校无隶属关系和利 益关系的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独立性和中介性的立场,在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它往 往具有政府和院校所不具有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 历一场变革,面对人们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 等教育正面临着质量危机。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之时,也同样 面临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为解决此困境,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应然而生。目前,高等教 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并在沟通政府与高校、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维护 和调解不同高等教育利益主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是解决当前 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满足人们不同偏好、使高教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一,建立和健全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高等教育 评估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合法化困境,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性质、地位、服务宗旨、设立程序、运作机制、项目开发的方 式、资金和人员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比较完备配套 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评估行为,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法 律上的保障。在加强立法,填补制度空白方面,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评估中 介组织或教育中介组织立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中介组织和高 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时,重视本土法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促进政府、高校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评价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在处理政 府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关系上,首先,政府要转变角色,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评估 中介组织既可能是对手,也可以成为伙伴,政府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并 不必然是“零和关系” ,也可以是一种“双赢关系” 。其次,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必须学 会与政府合作,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政府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 的力量对比格局中,前者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也是因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和政府各 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处理高校与高等教育评 估中介组织关系上,首先,高校要积极参与评估,而不是被动评估。如果高校不能积极主 动配合评估工作 而是被动应付,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不可能对信息进行全面收集,这势 必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发挥保障、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其次,高等教 育评估中介组织在评估活动中要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中 不断拓展业务。因此,要实现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政府要注意自身的 正确定位,然后通过引导、提升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作用,授权或赋予其一定的角色, 使之有能力以主体姿态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程。高校要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建立 良好的关系和信息沟通渠道,高校及时给社会提供高校办学信息,而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 织也要及时发布科学、客观、公正的高等教育评估信息,减少高校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 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总之,政府、高校、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三者之间建立起良 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评估 中介组织的发展。 第三,加大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是保障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公正性的必要手段。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 不仅包括社会公众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还包括行业自律。 “社会监 督”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能仅仅是一条法律,更为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一种实实 在在发挥作用的制度。这种制度包括活动的主体,如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包括技术体系, 如信息的发布系统;还包括能够对评估结果作出恰当反应的决策机制。其次,政府要把好 “入口”关,全面建立和推行统一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登记备案制度和执业资 格认证制度。再次,要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各类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业务内容、服务 客体、收益状况等不同方面的情况,建立不同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 式,以便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各类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功能 和作用。最后,要建立元评估制度。为了使政府、高校、社会及时了解第三方评价机构的 专业水平、服务质量,政府应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原评估制度,责成有资质的专业 机构或政府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在某个时间段内接受评估,使更多的社会成 员了解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业务活动,认可其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其社会公信度。 第四,加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自身建设。政府的友好态度、宽松的法律环境、 有力的社会支持是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获得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但是,它要发 挥应有的社会功能,还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善自身的结构和能力。首先,高等教育评估中介 组织必须认清自己的使命,自觉承担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并把独立性、客观性、 专业性、公正性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或行业文化。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内部的组织机制, 逐步完善理事制度,提高自己的活动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项目运作 能力,要以自己优质、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在公平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以增强自 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社会效益。再次,制定规范的评估程序,以引导、 检查和约束评估人员的行为。最后,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具体措施为:第 一,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以解决专职人员 较少,兼职人员较多问题;第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并实施相应的资格认证制 度;第三,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恪守价值中立性,本着 科学、客观的精神进行评估。 第三节第三节 强化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强化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 趋势,推动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目前,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各国改进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也特别指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进一步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的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和共享。可见, 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以下措施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模式是统摄人才培养目标与过程、形式与内容、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的具体方式。 如果说体制创新提供着一个宏观环境,那么模式创新则是教育内涵的根本性变革。因此, 模式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11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则必须着眼于应用人才全面素质 的培养。同时,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在明确了要针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观点之后, 还要探求适用于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此,可以对现有产学研合作 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 等学校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同时为研究和探索科学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1、推广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广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指高等院校利用企业社会资源,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或着重以提 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或着重技能培养、职业素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模式。 一是以学习工作交替进行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适宜于地方大 学或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纲中,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定向的重要策略与方法,以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 能力培养。这种合作教育的形式和学制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各具特色。 二是直接以培养操作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此模式适宜于以就业为基本 取向的职业教育系列的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在读期间实习实训岗位与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相 11 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10 关性强,做到真正的专业对口,如德国职业教育系列和高等专科学校所采取的模式。该类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或流通领域的技术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 他们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2、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发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发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大型工程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 式适宜于研究型、综合型或主要以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主要目标在于通 过科学研究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大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通常是 在研究生阶段或本科高年级阶段使用,如美国的 NSF、研究中心、科技园及共同的课题项 目,英国的 TCS 和欧盟的 COMETY 计划等。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大学的资源,即是 否拥有众多的高水平师资、高素质的生源、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充 足的研究资金。这一模式有利于把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将相互脱离的各个因素统一 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置于教育、科技、经济的大系统中统筹考虑,使产学研合 作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12学生通过参加联合体的科研项目,接触社会、了解企 业,从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这种模式越来越成为当今产学合作教育的主导模式。 3、构建利益共享的生产经营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利益共享的生产经营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企业利用资金 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的合作。通常是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科技、经济、社会问题, 或积极开展研究,或将其科研成果投向市场并积极促进其转化为生产力或依托高校科技人 才优势组建高科技园区创办高新企业。这一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以技术作价入 股参与科技企业的组建。有的在技术入股的同时注入少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使合作 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和 市场方面的优势,共同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形式有技术转 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 工程、共建研发实体和中试基地等。 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合约安排,其实质性功效是实现了企业、高校与毕业生的多赢互 动。显然,企业、高校和学生在产学研结合中各得其所,才可能保证产学研的长效性。构 建利益共享的生产经营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目的在于,使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通过分工和交易, 为全社会的科技进步而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互统一, 达到最大利益与总目标的一致。 二、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二、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 体制是产学研合作成功与否的载体,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体制在组织体 系上由产、学、研三个要素,按“自愿、互利”的原则,以“横向联合”为主要特征所构成, 具有“指导、中介、协调”的基本功能。实践表明,这种组织体系对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运作 12 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的作用有限,同时易受产、学、研自身运作状态的影响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主管部门不同, 运行机制也不同,导致在产学研合作的交接点上,合作各方都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 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政府为了实现国家和产学研各方的整体利益,通过 一系列决策,直接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结构,使产学研各方迅速集结。良好的制度环境可 以大大降低合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度效率,以获取更好的收益。具 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立法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立法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出台了有关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法 、 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 、 公司法等,但大多带有鼓励性,刚性约 束不强,实施细则不明晰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立法完整、系统、 指导性强,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美国通过了1965 年高等教育法 , 1976 年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此外,还出台了国防教育法 、 职业教育法及美国 教育规则等相关法律。日本先后制定了教育基本法 、 学校教育法 、 社会教育法 、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有着一套完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和制度。因此,我国政 府必须加快产学研合作的立法进度,研究制定适应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条例,规范产学研 合作中各方责权利关系,依法行政。保证合作各方可利用这些法律、规定、制度来行使和 保护自己的利益,履行职责,使产学研合作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目前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提出,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