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_第1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_第2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_第3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_第4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四章 语文课堂的收束技能语文课堂的收束技能 课堂收束有多个名称,如“结束” 、 “结尾” 、 “收结” 、 “作结” 、 “收绾绾(wn,把长条形 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等,它与课堂导入正好相反,属于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 说,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被誉为课堂教学交响乐的序曲的话,那么, 课堂收束就可视作课堂教学交响乐的尾声。 收束,即结尾,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一个响亮的让人震动的开头,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回绕、 不绝于耳的精彩收尾。语文教师上课,犹如写文章,凤头、熊腰、豹尾是必不可少的。 一、收束的含义一、收束的含义 收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指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归纳、总结、转化、创新、 实践等方式结束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明代的谢榛谢榛在四溟诗话四溟诗话中比喻写作结尾的 作用时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课堂教学的收束 也如此。完美的收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部分或全部知 识的讲解,在这个环节中将得到归纳、总结和提升,同时还要延伸、拓展,过渡到新知; 或是将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化为技能与经验。因此,收束的作用主要有归纳和延伸的作收束的作用主要有归纳和延伸的作 用用。 二、收束的要求、收束的要求 (一)自然贴切(一)自然贴切 教学收束要建立在整堂课的内容之上,要与前面的教学内容衔接自然,而不要给学生 以画蛇添足或节外生枝之感。 (二)语言精练(二)语言精练 课堂结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讲析和重述,语言必须尽量精练概括,使学生抓住重点、 掌握要点。同时,下课在即,容不得烦琐冗长。 (三)方法灵活(三)方法灵活 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可保持在 30 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四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 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根据每节课的具体 情况,设计新颖的结尾形式,不能千篇一“尾” ,使学生兴味索然。 三、收束的功能三、收束的功能 ( (一一) )综合归纳综合归纳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向前运动的动态过程中,学生所获信息大都是来不 及梳理的。这就是为什么语文课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收获少的重要原因。因此,优秀的语文 教师总会在每堂课结束前,抽三五分钟进行教学小结,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归纳整理 所学内容,促进知识系统化。一旦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并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 移,那么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就不会只是一纸空文。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某教师执教自序一文的收束: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轻时的梦想主要 有两个:一个是学医救国梦,一个是文艺救国梦。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是颗救国救民的热心 和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去体会。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这则收束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教师对文本的本质看法,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虽然这些内 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已经做了阐述,但在课的最后加以概括,就可帮助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理出一条 清晰的脉络,学生对自序的主题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二) )强化记忆强化记忆 课堂归纳总结的一个显性功用就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进行及 时的回忆要比 6 小时后再来回忆,记忆的效率要高出 4 倍。良好的课堂收束,不但起到了 知识梳理、归纳、综合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使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某教师执教沁园春长沙的收束语:综上所述,这首词上阙先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接着用一个“看”字总领 6 个短句,描绘红山碧水、鱼翔鹰飞的湘江秋景图,并以“万类霜 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最后作者通过一“怅”一“问”引出下阙之“忆” ,忆什么呢?峥嵘岁月 里,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同学,少年粪土万户侯的气势和浪遏飞舟的豪情。巧妙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 “谁主沉浮”的问题。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这个收束实标上只是将本文内容梳理了一遍,但由于教师在梳理时注意到了抓住关键词,这实际上提 醒同学背诵的关键点,一般同学只要抓住了“立” 、 “看” 、 “怅” 、 “问” 、 “忆”这五个动词,就很容易把全 词背下来,而且也能把全词的情感基调、主题思想、结构等牢记于心。 (三)把握重点(三)把握重点 如前所述,语文课的信息量一般比较大,而且比较杂,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梳理, 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提示学生文本及教学的重点, 使学生能从众多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加以储存,不至于上完一堂课后“眉毛胡子 一把抓” ,最终什么也没学到。 (四)促进迁移(四)促进迁移 迁移与知识衔接有相同之处,即都属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不同点在于:知识的衔接 是指学生已学知识和在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知识迁移则是指学生把在学知识与未学 知识联系起来,或从一种知识自然迁移到另一种知识。教师在进入新课之前,引入一些学 生未知而可能很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将会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 时,跳出教材,将教材中的内容引钧向课外知识,则能使学生产生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总之,优秀的教师都能注重导入或结束中的迁移功能,通过有效的知识迁移,拓宽学生的 视野和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地获取知识。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钱梦龙老师上死海不死一课时的收束:“不过,死海究竟会不会死,恐怕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 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造成死海海水连年下降的原因,不全因为海水的随蒸发量大,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原 因:以色列和约旦大量截流约旦河水用于灌溉和城市用水,致使约旦河输入死海的水量越来越少。这一严 峻的事实已引起不少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忧虑,一项名为“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已经开始。 死海处于地球陆地的最低点,人称“地球的肚脐” ,不仅有独特的旅游景观,而且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 物资源。同学们虽然没有去过死海,但我相信大家都关心地球的命运,为此我建议大家用我们的智慧参与 到“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中去。请回去做两件事:一、上网搜索关于死海的资料(建议用 搜索引擎) ;二、参考、运用网上资料,以救救死海或死海不能死为题写一篇文 章,为拯救死海进行呼吁,或提出挺拯救死海的办法、建议。当然啦,我们的丈章救不了死海,但至少可 以表明我们关心地球命运的立场。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长大后都能够成为一名自觉的坏境保护主义者。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钱梦龙老师是一位非常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的名师,他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课外知识的介入来 促进学生的迁移。此案例中,钱梦龙老师引入了社会事件、专家研究,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拓 展知识,还有科学与人文的素养。 三、收束的方法三、收束的方法 课堂收束与课堂导入具有诸多相似处,换言之,凡前面提到的导入的方法,基本上可 以用之于收束。但为便于中文系师范生自我促进与提高,丰富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我在此 再提供几类常见的收束方法。 (一)总结式(一)总结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 以及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 学知识。这样的收束,的利于形成知识系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教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纲挈领地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明 白知识线索,巩固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并上升到新的认识。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某教师教学完叶圣陶的夜 ,这样结尾: 这篇小说写于 1927 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 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 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 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 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 染了气氛。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这样的结语,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 和深化的作用。 (二)呼应式(二)呼应式 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首尾呼应,以显示构思之精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可以首尾呼 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结尾呼应的内容要包括开头设置的问题、悬念、困难、假设等。 是问题则解决,是悬念则释疑,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这种结尾方法具有点题性、 呼应性、完整性、统一性四大特点。这种结尾方法逻辑性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激起进 一步学习的兴趣。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某位教师教学完荔枝蜜时,是这样收束的: 大家很害怕蜜蜂,因为它能蜇人,蜇了人很痛。那么,我们能不能因蜜蜂蜇人而在心里贬斥它呢?为 此,我们看一看散文家杨朔同志对蜜蜂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吧。 ”与之相对,教师可这样设计结尾:“学习 了荔枝蜜这篇散文,可以使我们深受启发,作家对蜜蜂的认识是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其最终的赞美之 情溢于言表。蜜蜂蜇人是它的防卫本能,正因如此,方显出它的个性和力量,也才显得可爱。更可贵的是, 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作贡献,精神崇高。因而我们要爱蜜蜂,更要向那些像蜜蜂一样酿造生活的人学习。 ”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这段结语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也使教学系统完整,浑然一体。 (三)练习式(三)练习式 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训练。以练习为主,目的在落实教学重点,培 养语文能力。 而长期以来,语文课受某种定势的影响,讲多练少,有的甚至只讲不练,留几道抄写 字词、解释词语、造句等简便的作业了事。假如我们能利用课末几分钟,抓住一堂课或一 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无疑能 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增强语文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强调了新接触的修辞方法-通感。文中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师生共同探讨了“缕缕 清香”和“渺茫的歌声”之间的相通之处后,教师布置作业:每人用通感修辞方法造一个 句子。 又如,有位教师教完一篇文言文后,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事实证明,通过必要的练习, 既能检查落实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四)拓展式(四)拓展式 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使结尾成为与第二课堂联结的纽带。因此, 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 课内向课外拓展。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某教师教学完阿 Q 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 Q 的 最后命运。于是教师就简要地讲述一下阿 Q 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说: “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 Q 正传全文。 ”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 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悬念式(五)悬念式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虽尽 而意无穷的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 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例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恋爱,多么诱人 的字眼。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 绝的人,也禁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 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这样的结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 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六)对比式(六)对比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 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程红兵老师在讲宗璞的西湖漫笔时,结尾就运用了对比的方式,程老师将西湖 漫笔与峻青的雄关赋比较: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同学们回去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比较,这里仅作一个简单提示。如果 把西湖比作婀娜多姿、温柔秀美的少女,那山海关就是威武雄壮、高大勇猛的武士;如果把西湖漫笔 比作一支柔美、清新的小夜曲,那么雄关赋则是一声声激越昂扬的战鼓。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经过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讨论式(七)讨论式 在课堂的尾声,针对教学中的关键之处,提出一些有争论或有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 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去圆合,去接续,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 的目的。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在变色龙一文结束时,有一位教师以“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一问 来引发学生讨论。有学生说“善变” ;有学生说“不变” ,人物尽管反复无常,但作为沙皇 走狗的本质不变。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通过学生的讨论,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表述问题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妙用是不言而喻的。 (八)激励式(八)激励式 即从教材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特征的结合点入手,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 生的感情和思维的结尾方法。 案例快照案例快照 在讲完余光中的乡愁后,有一位教师用这样的结语来结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 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这一首 首凄婉哀伤的诗歌。当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时,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种由于历史 原因造成的隔阂能真正成为历史;我们期盼,欢乐的笑声能久久回荡在海峡的两岸。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这种方式,能紧紧抓住学生,激人奋进,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 情操。 总之,语文课堂收束的技巧是丰富多彩的。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余音绕 梁久未绝”的感觉。 实践练习实践练习 1.下面所选的是课堂收束的一些不同类型,请为这些收束方法归类,并试作评析: (1) 孔乙己的收束:老师问到:“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 ”老师又问:“他在离开酒店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 ”老师顺势用 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 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 (参考答案:激励式收束。这么巧妙的一“擦” ,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课后想象无限。) (2) 下面是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一课的收束:(见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 ,人民教育 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8 页。 ) 文章结尾一段说,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水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长此下去,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 海真的要死了。你们完全同意作者的预测吗?你们能不能从作者预测的根据推出不同的结 果? 学生一时不能回答。于是我稍稍点了一下:“死海的蒸发量是永远不变的吗?”一下 子,学生思维的“电路”仿佛突然接通了似的,豁然开朗了。他们说,死海的蒸发量和死 海的面积成正比,而死海的面积由于海水的蒸发而逐渐缩小,它的蒸发量也必然随之减少, 一旦减少到与约旦河水的输入量相等,那时的死海,就会维持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既不如现在这样浩瀚无边,但也不致完全干涸。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拓展式或讨论式的收束。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提出一个“高难度”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活跃的思维达到高峰。 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坚信自己的预测比作者的预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比教师喋喋 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一收束设计,使这一节课形成了“豹尾”之势) (3)特级教师洪宗礼在教学阿 Q 正传一课的课尾,忽然不紧不慢地问大家:“明 朝末年,有个吊死在煤山上的皇帝是谁?” “崇祯。 ”追问:“怎么写?” (板书:崇祯)洪 老师打趣地说:“不知大家注意到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