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报道大作业2_第1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2_第2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2_第3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2_第4页
空难报道大作业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新闻作品分析新闻作品分析 结结课课作作业业 题 目 外媒空难报道的可借鉴之处外媒空难报道的可借鉴之处从从 获奖新闻作品分析获奖新闻作品分析 学生姓名某某 学 号 88888888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一日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外媒空难报道的可借鉴之处外媒空难报道的可借鉴之处 从获奖新闻作品分析从获奖新闻作品分析 1、引言引言 2014 失事飞机纪实: 2 月 11 日,阿尔及利亚军机坠毁,77 人遇难,机上仅一名 21 岁士兵生还。 2 月 16 日,尼泊尔载有 18 人的飞机坠毁,包括 3 名机组人员和 15 名乘客, 无一生还。 3 月 8 日,马航 MH370 失联,从吉隆坡飞往北京,机上共载有 239 人,其 中包含 12 名机组人员。227 名乘客来自 13 个不同国家,其中有 154 名中国人。 至今 MH370 下落不明。 7 月 17 日,马航 MH17 被击落,坠毁地点距离俄罗斯边境 60 公里,298 人遇难。 7 月 23 日,台湾复兴航空 GE222 迫降,48 人遇难 7 月 24 日,阿尔及利亚航空 AH5017 坠毁,116 人遇难 8 月 10 日,伊朗一客机坠毁,48 人遇难 12 月 2 8 日,由印尼泗水飞往新加坡的亚航 QZ8501 客机在印尼爪哇海域 坠毁,机上 162 人无一生还。 2014 年被称为航空史上的“黑暗”一年,但是据统计,2014 年全球共发生 空难 111 起,死亡 1320 人,空难数量是近 80 年内最少的一次。航空咨询公司 Ascend 航空安全总监 Paul Hayes 曾表示:“也许大部分人都感到意外,其实今 年是非常安全的一年。”事故最多的一年是 1943 年,共发生了 562 场空难, 死亡 2266 人。世界航空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年是 1972 年,当年共有 3329 人死于空难。史上最惨重的空难发生在 1985 年 8 月 12 日,日航 123 号班 机波音 747 在由东京飞往大阪的途中坠入山区,520 人死亡。 不过 2014 年空难却是被大肆报道,在受众的眼中,这一年空难事故频发, 记得那段时间空难报道充斥耳边,责难与反思,眼泪与祈祷,逝者与家属 国内外媒体均相当大的版面报道空难。空难报道属于突发性事件报道,时间要 - 1 - 求紧迫,限制也比较多,在新闻发稿方面既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又要估计遇 难者家属以及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需要客观、冷静、平衡的处理。 普利策新闻奖中专门设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 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虽然灾难报道并不局限于这两项奖项中,但从奖 项设置可见其对灾难性报道的重视程度。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 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两篇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空难报道,来 了解外媒的可鉴之处。 二、到现场去二、到现场去 (一)、(一)、坠入大峡谷坠入大峡谷 这一篇的作者是罗伯特阿尔凯尔,美国盐湖城论坛报记者,这篇文 章荣获 1957 年普利策地方报道奖。空难发生在 1956 年 6 月 3 日,两架大型 客机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上空相撞坠毁。机上包括机组成员在内的 128 人全部丧 生,残骸散落在荒凉崎岖的峡谷里。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中游,全厂 446 公 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峡谷顶宽 6 公里至 28 公里,谷底两岸宽处约 1 公里,窄处仅 120 米,最深处 1800 米,从谷顶到谷底需要 3 小时至 4 小时。 飞机失事的地点离盐湖城有 1000 英里之遥。闻讯后,盐湖城论坛报的 地方记者立即出动采访。罗伯特阿尔凯尔和摄影记者克怀特乘坐一架测量 飞机,去大峡谷搜寻失事飞机残骸。他们发现了飞机残骸并进行了拍照。接着, 他们在犹他州西南部的锡达城降落,写出了报道,发表于 1956 年的盐湖城论 坛报,并随文登出了照片。 文章中,作者围绕坠机事件的搜寻工作展开,详细地向读者讲述了他们在 坠机现场的所见所闻,写的生动而具体,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自 己亲自来到了坠机的现场一样。这与作者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乘坐飞机赶往 现场分不开,正是因为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得到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因 此在写作时更具现场感,更加真实。 同时,在文章中作者还穿插了对亚利桑那州大峡谷,这个世界上最崎岖不 平的地方的介绍,例如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小科罗拉多河和科罗拉多河的汇合 处,以及它旁边矗立着的丘阿峰地理环境的介绍,让人们对坠机地点恶劣的地 理条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搜寻工作是如此难以进行,而 且连飞机的残骸和遇难者的尸骨都无法找到。 当我在百度上搜科罗拉多大峡谷时,对它的深度宽度完全没有概念,如果 记者没有到过大峡谷,可能在写作是就不能清楚的知道救援工作为何难以展开。 但是如果能有现场的图片,再加上作者对峡谷的描述,受众也就能够理解原因 了。就像作者在文中说的,“当你乘飞机从西北面接近这个地方时,你就可以 理解,在峡谷的迷宫中,哪怕是寻找一架大型客机都是难上加难。” 作者在行文时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学魅力,增加了文章的 可读性、故事性。例如:“在 DC7 型飞机撞击小山的地方,看起来就好像有一 个巨人小心地把小块金属碎片用漆黑掺和起来,然后整齐地倾倒在巨石顶上一 样。”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突出了现场环境的艰难,带给人沉重肃穆的感觉。 而在韩亚飞机旧金山坠机事件中,两名女孩遇难,一片哀悼,但是中青报 刊发了报道花谢旧金山。文中“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 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 敢相信地跳了起来”的表述。无法想象在客观的新闻报道里会有这样的表述, 随意化臆测和滥用修辞,带着对权利的谄媚,无视这样的描述对遇难者的家属 带来怎样的伤痛,这种“纵做鬼,也幸福”的价值观背后是怎样的认知体系, 又是怎样的写作习惯造就这样的“妙笔生花”? 我认为这篇报道能获奖关键在于,坠机事件在当时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作者在写报道时注意了选材,并自己亲自参加搜寻工作,因此写出的文章更生 动真实,使得这篇文章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 (二)、(二)、“我看见的最可怕的景象我看见的最可怕的景象”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集体署名的,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论坛晚报 ,在这次报道中, 该报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荣获 1 9 7 9 年普利策地方新闻 报道奖。 1 9 7 8 年 9 月 25 日上午 9 点 2 分,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上空, 发 生了一起两机相撞的惨重空难事件。此时, 距圣迭戈论坛晚报第 l 版的截 稿时间仅有 28 分钟(该报一般一天要出好几次, 分别称为第 1 版, 第 2 版, 第 3 版 )。多少人死亡? 多少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什么? 现场情况如何? 救援行 - 3 - 动如何? 各方反应是什么? 整个事故有关的细节都不得而知。然而, 90 分 钟以后, 该报第 1 版( 为了应付这次突发性事件, 报纸将第 1 版时间特意延后) 就登出了两个整页的报道, 其中包括第 1 页上的从空中拍摄到的飞机坠毁现场 的全景照片, 1 篇主要新闻和 6 篇花絮。加上中午 12 点 1 0 分截稿的第 2 版和 下午 1 点 5 0 分截稿的第 3 版, 该报用了整整 6 页的篇幅迅速而详细地报道了 这次事件( 其中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 “ 我看见的最可怕的景象” 一文,是该报关于这次事故的一篇主要 报道。从写作上看, 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是记者在离事件发生不到 5 个 小时的时间内,以超常的速度和简炼的文字,迅速地向人们传达了丰实而生动 的新闻信息, 较大程度地满足了读者对这一事件的求知欲望。它不仅确认了这 次事故“至少有 144 人死亡”、“ 是美国航空史上最惨重的一次空中悲剧” 这一重要信息, 而且还向人们提供了大量具体而翔实的细节材料:两机相撞时 的情景、落地以后的情况、记者以及有代表性的目击者的亲眼所见、市警察局 的报告,还有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航空公司、消防队、医院、机场、联邦航 空管理局等有关方面的反应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等。这篇报道不仅是详细的和 具体的, 而且也是生动的和形象的。它用形象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带到了事故发 生的现场, 向人们展示了那一幕幕“ 可怕的景象”:两机相撞时飞机的爆炸, “ 当燃烧的飞机残骸落到地面”时所形成的“火海浓烟”以及散落各处的 “尸体和飞机碎片”。 这篇报道背后所表现的一种迅速高效的采访行动。圣迭戈论坛晚报之 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源于该报编采人员对于“ 跑” 新闻的惊人热情和满足应 变需要( 能对任何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 的有效的工作机制。圣迭戈论坛 晚报一得悉两机相撞的信息以后,全报社马上就像一架迅速发动的马达,快 速进入高效的应急状态:在报社的本地新闻编辑部里,每个人都本能地意识到 这是重大新闻。编辑部主任迅速拟定了报道计划,并马上将记者班子派往事故 现场和各有关部门进行采访。报社内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印刷 车间争分夺秒地作好了一切准备。记者们只用几分钟就赶到目的地并有的放矢 地分别对目击者、出事地点附近的居民、医院、警察局、消防队员、航空公司 负责人以及任何可以提供情况的人员进行了采访, 速而不盲目, 显示出一种快速 高效地抓取“ 五个 w + H 的娴熟技巧。 当一次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 人们都想尽快知道事件发生现场的真相。记 者采写这种突发性新闻, 特别要求加强时效性和现场感, 以最快速度把突发性事 件的现场真相告诉读者, 这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 场,现场可能会有相关的限制,但是在现场听到、看到的,哪怕是零碎的信息, 都能抢的先机。因为空难突如其来,大家有着获悉事实的强烈渴望,哪怕是不 完整的。重庆晚报 1 9 8 8 年刊登的空难现场采访记和人民日报驻大连记者 站记者对 2002 年“57”大连空难的连续报道,均体现出记者良好的素质。 三、侧重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三、侧重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空难事故原因一开始可能并不明朗,我们都知道飞机上的黑匣子可能揭开 事故原因,但是找到黑匣子也需要一段时间,如马航 MH370 到现在都没有找 到。所以随着空难事件的调查进程,空难报道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可将空 难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事件发生阶段、原因追查阶段和事后反思阶段。下面从 中国青年报和华盛顿邮报对韩亚空难报道的不同来分析。 报纸名称中国青年报华盛顿邮报 报道时间2013 年 7 月 6 日2013 年 7 月 26 日 报道数量66 篇35 篇 2013 年 7 月 6 号发生的韩亚空难,7 月 26 号在此次事故中遇难的 3 名中国 浙江籍女学生安葬。在这段时间两家媒体都进行了连续报道,中青报共发 表相关文章 66 篇,华盛顿邮报35 篇。在三个环节中,中青报侧重事 故后续影响,事故仅两三天后,报纸就开始出现“游学热该不该降温”等相关 问题的一系列探讨,占了 25 篇,及随后的赔偿问题。华盛顿邮报整体上侧 重于对事故发生原因的探讨,紧紧围绕事故本身展开,尽可能细致地提供概况、 进展、原因、赔偿等信息。 华盛顿邮报,侧重从技术层面对事故进行探讨,用大篇幅的科学知识 分析客观、准确,令人信服。而中青报对事故原因的探讨则甚少,也无科 - 5 - 学数据支撑,仅仅停留在人为方面的主观猜测。虽然在整体数量上,中青报 占了一些优势,但在促成事故灾难分析、原因等关键性问题的尽快明朗化的努 力上,显然做的不如华盛顿邮报,此外,华对事故原因的探讨极为细 致、深入,注重细节描写,甚至采访了飞行员、事故幸存者等见证人,大量第 一手资料使得该报的报道更为权威。中青报的大部分文章几乎都转自新华 网、人民网以及对少数国外报纸报道的便衣,本报独立性的报道和评论并不多 见,报纸更多侧重于对此次事故引发的人们对于“游学热”这一问题的思考层 面以及赔偿是否含有歧视等方面,稍显缺乏客观、冷静、公正的视角。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中国传统媒体应逐步增强自己的问责意识、穷根究源 的职业态度和责任感,在报道中要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保持客观、公正、 冷静的态度,侧重对事故的发生原因、问责机制的探讨,敢于挑战权威,做到 “就事论事”。 另外,新闻工作者在记录社会的同时,还应该做理性而不失人文情怀的社 会守望者。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对来自中国遇难家属的细节描绘、特 写,平白直述的语言却能打动读者的心。中国报纸报道的时候,过多地进行了 人文关怀的渲染和铺垫,在拉近读者与报纸距离的同时,却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