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及其非人倾向_第1页
老子无为及其非人倾向_第2页
老子无为及其非人倾向_第3页
老子无为及其非人倾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老子“无为无为”及其及其“非人非人”倾向倾向 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摘 要要:老子“无为”思想中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却同时包含着对人自身的否 定。 “无为”即“法自然” 、 “去人为” 、 “柔为” 。老子提出“绝圣弃智” 、 “复归于婴 儿” ,要求完全放弃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类在自己的理想追求中,不应当把“任 自然”作为自己最终的发展方向。 关关键键词词:老子;无为;自然;绝圣弃智;率性 文文章章编编号号 中中图图分分类类号号: :B B2 2 文文献献标标识识码码: :A A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宗旨1,它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设计了一种新的道 德行为和道德境界。然而, “无为”思想却存在着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进行否 定,适自然性而消融人性的倾向,即“非人”倾向。 一、解读“无为” “无为”一词最能让人望文生义的理解是“无所作为” ,然而老子倡导 “无为”的主观目的决非如此,而是恰恰相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老 子37章,下文凡引老子处只注篇名) “为无为,则无不治。 ” (3章)这表 明,平治天下、无所不为才是老子最终目的。所以说, “无为”实际上是达 到“无不为”之结果的手段和中间环节。 “无为”首先体现了一种不干涉原则,它强调的是去除外力的干涉和影响, 给事物以自行运化的空间。 “治大国若烹小鲜。 ” (60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57章) “侯王 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7章)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能够自行运化 (郭象的“独化论”应该是受老子此种思想的影响) 。那么,如何看待外部作用 力的影响呢?“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 ” (29章)外部力量的涉足反倒让事物向着违背施力主体本来 愿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必然的结论是“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64章) “无为”的不干涉原则实质上又是“法自然”的原则,所以理解了“自然” 一词的含义就等于理解了“无为”的含义。 老子全文5次提到“自然” ,无论 是“道法自然”中的“自然” ,还是“希言自然”中的“自然” ,当然都不是直 接指示“自然界”或“自然事物” ,而是指“自然界”或“自然事物”自身实存 的状态和规则, “法自然”就是法取事物自身本有的规则,就是顺其自然之意。 当然,由于“法自然”原则本身说体现一种客观性原则,是以尊重客观事物的 实际存在为前提的,所以老子之“自然” ,其涵义虽不同于今之所谓自然界,但 其所“法自然”实则是以自然界为法。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 不自生,故能长生。 ” (7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 (6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 (8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23章)这些都体现了老子的感悟来源于对 天地风雨谷水而至自然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观察与思考。 “无为”之道就是要顺应 自然。 “无为”与“自然”共融了一种客观性原则,或者叫客体性原则,而客观 性原则或客体性原则本身就意味着,主观对于客观,主体对于客体的让步,因 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无为”即是“去伪 ” 、 “去人为” 。老子说:“大道 2 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18章)人类的“仁义” 、 “慧智”体现了人的主 体性,它是客观性存在之“大道”的对立面存在,它的出现与存续是“道”的 损害,所以,老子建议人们“绝圣弃智” 、 “绝仁弃义” 、 “绝巧弃利” ,去除“圣” “智” “仁” “义” “巧” “利”等等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下的产物。如此,人 之为人,应以何种面目出现呢?老子的答案是, “复归于婴儿” 。 “为学日益,为 道日损” ,人的意识内容在后天之学的过程中日益丰富,然而却是背“道”而驰, 为道之人应当努力避免后天经验世界的影响,而力保本心,亦即“贵食母”的 “赤子”之心,或者说是那种“沌沌” “昏昏” “闷闷”的“愚人之心” 。 无为还包含“柔为”之内含。以顺应自然为前提下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作 无主观目的行为即无为之举,无为即无意为之,老子思想中表达了无意为之而 为之的种种行为,如“负阴” 、 “守雌” 、 “不争” 、 “处下” 、谦退、取后、无私、 无名、无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虚、 无、静、朴、寡、淡等等,这些无为之举,是老子贵柔、重弱的表达,因此可 以简称为“柔为” 。老子认为,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强梁者,不得其 死” ,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所以,不能使用“刚” “强”之力,而应运用“柔” “弱”之道。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43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 (36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 (78章) 二、规律面前的“人” 老子劝人循道而“无为” ,法取自然,实际上体现了对客观事物、自然 规律的理解与尊重。这是符合老子所处时代的认识现状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末 年,此时,神天意识早已随着社会急剧动荡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而历受冲击, 加之生产实践的丰富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地赋予天地万物更多的自然属 性,人们已经用“气” 、 “阴阳” 、 “五行”等范畴对各种现象进行自然层面的注释 和理解。如,周太史伯阳父对地震的解释:“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 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 (国语周语 ) 虽然不尽科学,但在当时已经是对神学思想的巨大挑战了。又据左传僖公十 六年记载,宋国发生陨石现象和六只鷁鸟倒退着飞过都城的事,周内史叔兴 解释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 ,并提出“吉凶由人” ,反对用自然界 出现的偶然现象将人类活动规律神秘化。 老子继承了这些进步的思想成果, 创生出高于一切、左右一切的“道” ,不仅是对主宰之天的否定,而且是在人与 自然、人与规律的关系上的初步认识,“开了利用自然规律之先河” 2。 为了尊重规律,因顺自然,老子提出“绝圣弃智” 、 “复归于婴儿” ,要求完 全放弃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从自然界中进化出来,正是以自身的仁、智来 标明与自然界的异质,放弃了这些,一方面确实做到了向人的自然属性方向上 的复归,但同时也是在人类自身主体意识进化方向上的倒退,是一个“非人” 化的过程。本来,无论“有为而有为” ,还是“无为而有为” ,其结果都是追求 “有为” ,而结果的有为,标志着人的主观设定的目标的实现,是人的目的性、 意识性、主体性的产物。放弃了目标设定、计划实施,却要达到某种目标,是 难以想象的。所以,在这一点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存在着不可克 服的逻辑矛盾。庄子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比老子来的简明而彻底。他用齐是非、 齐万物的理论说教,用浑沌有七窍而死的寓言,倡导人们放弃人的主体性与意 识性,放弃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征,以形如枯槁、心如死灰作为个人内修的最 3 高境界。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论者多以为此评语亦适合老子,本 人认为大体上也可以这么讲,老庄在规律面前都挑起了白旗,只是庄子无所谓 胜负观,无所谓人自身的意识彰显,甚至无所谓人或人化的存在,他将这一切 都看淡了,力图用另一种超脱意识存在的方式引领人们在无法实现“现实自由” 的情况下去寻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但 老子仍割舍不下入世的尾巴,老子用“无不为”的目的之影去笼罩“沌沌” “昏 昏” “闷闷”了的所有“柔” “弱”之为,这种病态的目的意识和弱化了的行为 意识使其与庄子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荀子才没有 把同一顶帽子戴在老庄两个人头上吧。 有不少论者认为老子“无为”思想能导向人的自由的实现,也因此把老子 当作思想解放的先驱。实际上,与老子主观目的并非劝人“无用”与出世而其 思想逻辑本身却已经包含着朝着这个方面延展的可能性一样,如果说是顺其自 然的思想导致了庄子自由观的发生,那么它也并非老子思想的出发点。诚然, “无为”作为帝王南面之术,体现了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放权,管理主体的 “无为”意味着管理对象的“自为” ,在客观上为民主与自由的开出留了一条路 径。但是就如同今天人类设计返回式卫星,在放飞它的同时就已经规划了它的 归程,一方面,老子要求管理主体“无为” ,另一方面,却又要求管理对象即民 众“无知无欲” 、 “结绳记事” ,所以有可能被解放的对象又被戴上了自我束缚的 心锁。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65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 ” (58章)不难看出,老子把人类的聪明才智当成了人类 奸伪诈谋的根源,并认为“去智”是“去伪”的根本途径3。可以想象,被如 此释放出来的“自为” 、 “自化”还有多少“自由”的真义。当然,庄子提供了 在浑沌无知、 “心如死灰”的状态下走向自由的通途,但这种精神自由是种种无 奈情况下降生的“缺心眼”的、畸形的自由。 如前所述,在去智要求下产生的“柔为” ,属于无意而为之的“无为”之举, 如果理解这种“无意而为之”?郭象注解的好,他说:“夫为为者不能为,而 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 知矣;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 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 而得,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 ” (庄子注逍遥游 )真正“为知者”不能认识 到自己的所知,真正的知是一种本能的自知,反过来,这种出于本能的自知, 不能为人的清醒意识所感知,所以真人能做到“遗知而知,不为而为” 。在这一 点上,老庄都是要人们追求本能的“知”和本能的“为” ,这就是返朴归真,亦 即后人所说的率真。显然,老子认为人的心智的复杂化导致了个人行为、社会 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构成了对社会和谐的威胁,因此解决方法就是“见 素抱朴” 、 “复归于婴儿” ,让人的心智返回于简单的婴儿状态。但是,如果说这 就是率真、率性、真性情的话,那么,人之为人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是 人的感性意识方向还是理性意识方向?竹林玄学派发挥了老庄的率真思想,提 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 ,并亲身实践。阮籍、嵇康、刘伶等人不拘礼法,喝酒 纵歌,洒脱倜傥,放达出格, “扪虱而谈” ,史称“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体现了 一种率性而为,崇尚人的感觉、本能的自然性,排斥人的理性准则。当然,魏 晋风度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此我们无意对此进行具体的褒贬。但是, 整个人类在自己的理想追求中,不应当把它作为自己最终的发展方向。 4 总之,老子“无为”思想在顺应自然、提升道德境界等方面都能人们以有 益的启示,但它却是以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否定人的理性本质、否定人的发 展方向为基础、为代价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六卷老子学说的宗旨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高正.诸子百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严春友.绝圣弃智-庄子对人类智慧的批判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Laozis Wuwei and its Tendency to Deny Humanity Gao Qitia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zhou, Xingyi, 562400) Abstract: Laozis Wuwei includes negation of humanity besides respect for nature. Wuwei is to emulate nature, remove peoples subjective activity or do sth. gently. Lao Zi made a point that to abandon sacrament and wisdom , regress to the state of being an infant. It meant that to give up the right attribute of m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