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丧礼风俗_第1页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_第2页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 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 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 、崖葬、悬棺葬、塔葬、 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 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 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 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 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 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 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 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 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 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 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 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 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 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则以陶器、 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 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以 礼厚葬。 “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 ,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 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 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 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入土为 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 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 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 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 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 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 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 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 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 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cu),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 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 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 、 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 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 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 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 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 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 碎,称为“摔盆儿” 。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 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 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 。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 “断七” ,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 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远古时代火葬并不盛行,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厚葬才 是孝顺,反倒是边疆少数民族很早就有火葬,中国兴起火葬的观念还在佛教传 入之后。 ”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有火葬,佛教称荼毗。教徒并流 行把尸体摆成打坐的姿势后火葬。宋太祖建隆三年(962 年) ,赵匡胤曾诏回; “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 ” ,三月,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来,率 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但火葬仍旧流行,朱熹在朱子文集卷一 十四跋向伯元遗戒说:“自佛法入中国,上自朝廷,下达闾巷,治丧礼者, 一用其法。 ” “荼毗火葬法”在宋代大为流行,例如水浒第 25 回中武大郎和 51 回中沧州知府的小儿子死后均在棺材内火葬。至南宋朝廷仍禁民间火葬,绍 兴二十七年(1157 年)监登闻鼓院范同上奏,说“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 , 建议朝廷拨地令贫民葬亲。理学兴盛之后,火葬逐渐衰落。元朝规定土著汉人 一律土葬。 明清之际中国仍禁止火葬,但仍无法完全根除火葬的习俗,据明嘉靖 尤溪县志地理卷谣俗记载, “普通民众去逝,尸体积柴而焚之” ,吴县 通济寺设焚化亭,供民间火葬。清初允许火葬,清兵入关前,满州风俗也是实 行火葬,例如努尔哈赤去世后为火化,称为“宝宫”的骨灰坛葬在福陵,入关 后的初期,顺治帝、其爱妃董鄂氏以及孝康章皇后也是火葬,但此后开始限制 火葬而鼓励土葬。顺治五年(1648 年)四月,清朝颁布丧葬条例。顾炎武在 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永康县志说浙江永康县有八弊俗,其一就是火葬。 大清律后来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体烧化或置水中,杖一百” ;“若 私自火葬或水葬父母,按杀人罪论死刑” ;“旗人、蒙古丧葬,概不许火化” 。 但清朝的佛教僧尼,一部分信徒,以及寺庙收葬的流浪死者仍然在寺庙里火葬。 另外,传染性疾病的死者或客死异乡者,在不便运灵柩回乡等情况下,火葬也 是较好的遗体处理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节省土地资源等原因,一贯倡导火葬。在城市中普遍 实行火葬,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火葬比例不断提高,超过半数的逝 者选择了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