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有解析)_第1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有解析)_第2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有解析)_第3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有解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课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选择题 1漫画GDP 的代价给我们的启示是( ) GDP 的代价 A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BGDP 的增长对社会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C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D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漫画反映的是片面追求 GDP 增长、不顾能 源消耗的错误做法,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故 D 项正确。A、B 两项观点错误,C 项与题 意不符。 答案:D 2(密码改编)“到 2015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 251 左右, 翼(圈指以 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翼指渝东北城镇群和渝东南城镇群)发展差距缩小到 21 左右,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缩小到 0.35 左右。 ”下列选项对重庆五年发 展目标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 A促进共同富裕 B实现从国富到民强的转变 C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增长 D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析:重庆五年发展目标主要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故 A 项最恰当。 B、C、D 三项与题意符合,但不是最恰当的选项。 答案:A 32011 年 12 月 12 日至 14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 年是十二五 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 ”下列措施中,符合这一主题和主线 要求的有(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新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消除区域发展差距 A B C D 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 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当选。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够推动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不可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和消除 区域发展差距,排除。 答案:A 4(密码原创)2011 年全国高校节能联盟,以“倡导节能新理念、创新节能新技术、推 行节能新产品、创建绿色节能校园”为宗旨,致力于推动节约型校园、绿色大学的建设, 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校园中推行低碳生活。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的宗旨启示我 们要( ) A通过技术进步和观念创新促进节约 B通过自主创新推动生产性节约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要减少浪费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需要长期的努力 解析:学校节约资源不属于生产性节约,B 项不选。材料未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 环保型社会的长期性,D 项不符合题意。C 项观点错误。故选 A 项。 答案:A 5(密码原创)江西省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等生态经济,促进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促进绿色崛起有利于( ) 提高效率,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 B C D 解析:绿色崛起旨在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故选。与题旨无关,舍去。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2012湖南长沙)2011 年 12 月 19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发布的 2012 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 次超过 50%;城市化继工业化之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 年以来主要年份中国城镇化率情况 年份197819851995200020032006200820102011 城镇化 率 17.9%23.4%29.0%36.2%40.5%43.9%45.7%47.5%50% 注:城镇化率国家城镇人口国家总人口100%。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 分别约为 55%、40%和 35%。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 8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为 60%。 材料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推进城市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 一。右图是城市化发展的系统图。 注:如果中国每年转变 1%的农民的社会身份,每年将会有 2 800 万农民进城定居。1 800 万人相对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长。城镇化作为城乡资源要素融合 高考密码 政治课时训练 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乡产业互促共进的过程,是以非农产业聚集发展为前提的, 能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空间布局和 生产要素区域重组。城镇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过程,对科技创新有巨大需求。 (1)请概括材料一包含的主要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分析推进城市化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解析:第(1)问要注意图表的题目:1978 年以来主要年份中国城镇化率情况,对比表中 城镇化率的变化,对比注释中东、中、西部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全面准确描 述出经济信息。第(2)问,依据图中内容,调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阐明作用。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至 2011 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由 17.9%发展到 50%, 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期。但是,我 国东、中、西部区域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能拉动投资需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城市化能将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到城镇,促进房地产业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进科 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建设,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7(密码原创)2011 年 8 月 22 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 划进行调整。合肥市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 ,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 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2005 年 “十一五” 规划目标 “十一五”规 划 实现情况“十二五” 规划目标 年均增长 (%)2010 年年均增长 (%)2015 年年均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 (万亿元)18.57.539.811.255.87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元)14 1856.629 74810.6 服务业增加 值比重(%)40.53432.5474 城镇化率 (%)43447.54.551.54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 “”表示无数据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纳要) (1)根据图表,概括“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图表中所列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安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安徽撤销地级巢湖市,其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这一 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将使中国中东部继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后诞生又一 个特大城市圈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区域范 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产业转移水平,培育引领全省发 展的核心增长极。 (2)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说明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的意义。 解析:第(1)问有两个问题,解答时要根据图中列举的指标情况概括说明。调动国家宏观 调控、科学发展观的知识,针对图中列举的指标,提出措施。第(2)问,要注意限制要求“科学 发展观” 。结合材料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方面说明意义。 答案:(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率都远高于规划目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 实现了规划目标。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 律和安徽发展阶段性要求,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培育壮大核心增长极,实现沿江城 市跨江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提 升群众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