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经济济名名词词解解释释 内内生生增增长长理理论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 内内生生增增长长理理论论概概述述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 ,其 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 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增长理论家主要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决定。内生 增长模型又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一条是罗默、卢卡斯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 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 ,代表性模型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 人力资本模型、巴罗模型等。第二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内生增长的思路,代 表性模型是琼斯 真野模型、雷贝洛模型等。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 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格 ,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二是完全竞 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 :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 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增长理论家开 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这些模型又可 以根据经济学者对技术进步的不同理解 ,分成三种类型 :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 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这三类模型的提出,表 明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内内生生增增长长理理论论的的基基本本思思想想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 多 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下列三个要素( 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 的积累;( 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 技术进步。但是, 60 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 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 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 论。可是, 90 年代初期形成的 “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 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 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 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 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 2 济增长的作用( 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 1990;贝克尔, 1989),但是,他们 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 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 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 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 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 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 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 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 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 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 and Robson, 1993, p. 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 1992, p. 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 1991, p. 369- 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是经济 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 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 Rogers, 1997, p. 43)。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 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 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 关键性产业部门。 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 陈述:第一,获取新 “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 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 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 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 这些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 方面出现于企业层次上。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 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 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内内生生增增长长理理论论的的现现代代发发展展 随着理论的进展,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内生增长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 何进行实证分析。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实证研究事实上是沿着两条技术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进行国别间的研究,寻找内生增长证据。另一条是利用一国的长时段数据,研究 一国的经济增长因素;或者单独讨论某个具体因素,如对外开放、税收、平等、金融进 步、教育支出、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 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进展来看,内生增长理论仍处于一个活跃发展的时期,尽管没有 划时代的创新,但在现代方法与经典理论的结合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如对 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的建立、对熊彼特的创造性 毁灭的重新探索等。另外,在实证分析方面,尽管目前仍存在大量问题尚未解决,但在 估计方法、变量的调整、数据的调整、定性因素的量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 未来的发展来看,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将沿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沿非线性动态模型路线 进行,以更复杂的数学模型更精确地模拟现实经济世界;二是计量检验的研究,包括引 入更多变量、对变量进行调整以具有现实性、定性因素的定量化等 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对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新的 进展。 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对原有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精致化方面。如自从Romer(1986)提 出外在性以后,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渊源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 Romer(1990)将技术进步视为一种中间产品的扩大化,并且假定这种扩大来源于个体最 优化决策。 Young(1991)提出了一个有限的干中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干中学是有 限的,因此,增长可能受到发明约束。 Young(1993)针对中间产品的替代性与互补性, 提出了一个具有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数量同时扩大的内生增长模型。 Oritigueira(2000)将闲暇引入到人力资本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由于闲暇的引入, 效用函数不再是单调的,因而导致了多均衡的存在,增长路径不再稳定。Basu 与 Weil(1999)则提出了一个将技术与特定的K/L 比例相联系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增长由两个方面驱动,一方面是由干中学驱动的(K/L 比例特定),另一方面是技术 进步与资本积累共同驱动(技术进步要求一个改变了的K/L 比例)。 Jones(1995,1999)及 Dinopoulos 等(1999)、Young(1998)、Segerstrom(1998) 则对经济增长模型中的规模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Romer/Aghion and Howitt/Lucas 等人所建立的增长模型都隐含着规模效应,但这种规模效应事实上没有 经验支持,但如果在上述模型中去掉规模效应,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模型的长期性质,增 长亦可能从内生变成外生。因此,他们致力于建立一种没有规模效应的增长模型。 Chol-Won Li(2000)则通过建立一个具有两个研究与开发部门(即新产品质量提高的 研究与开发部门与增加中间产品品种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对增长的内生性进行了新的 思考。在他的模型中,内生增长(即没有人口增长的增长)需要严峻的条件,半内生增 长是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在最近的一些文献中,如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1)出的一期关于内生增长模型与非线性之间关系的专刊,经济学家已经 开始讨论内生增长可能导致的混沌路径或内生增长过程中的分叉点,将经济增长的研究 引入到了非线性方向;另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讨论了增长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增 长路径中存在多个均衡点时(如Kuzuo Mino (2001))。 内生增长理论在九十年代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新熊彼特主义(neo- Schumpeterism)的复兴。自 Aghion and Howitt 于 1992 年提出了增长过程中的创造 性破坏的作用,在他们于 1998 年出版的内生增长理论 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 讲述熊彼特方法,并对技术进步的创造性破坏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Aghion and 4 Howitt 在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中,引入了新技术使原有技术过时的概念,从而使技术进 步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新熊彼特主义的另一个特点与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 有关。在九十年代关于增长理论的文献中,很多模型12发展了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的关系(例如 Aghion and Howitt(1998)。但是,就笔者所见,如何建立一个市 场结构内生的技术进步模型,仍是值得经济学家努力的。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分工驱动经济增长思想,由于引入角点解而将分工与增长模型化, 逐步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尽管目前来说,基于分工的研究尚未在经济增长的研 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由 Smith 第一次系统提出并强调的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 A.Young(1928)进行了发扬,但其间直至八十年代才重获经济学家的重视。对于分 工的概念及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家的研究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第一条思路是基于 分工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深,这是从厂商进行最优决策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如 A.Young、Romer(1987)、Grossman(1991、1992)等人所作的研究;第二条思路 是基于分工是经济中的个体( agent)最优选择的结果,体现为个体的专业化水平。这 条思路的沿这条思路进行研究的有G.Beker(1992)、杨小凯 (1991、1992、1993)等人。沿第一条思路进行的分析,主要问题在于忽略了分工的 生成与演进过程。虽然 Romer(1987)以中间产品的品种数作为生产的迂回程度,并假 定中间产品的非完全替代性与非完全互补性(事实上,Romer 所运用的模型中的生 产函数是一个 DS 型的生产函数),解出了一个生产迂回程度的一般均衡解。但其 分析过程中没有讨论因生产迂回程度增加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问题,其模型对现实的 意义并不太大。杨小凯的贡献在于其认识到了Romer 模型忽略交易成本的缺陷,将 分工与交易成本联系起来,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分工的演进。然而,从他已发表的论文与 专著(如杨小凯( 1998,2000,2001)来看,杨小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 演进(evolution)的概念。在杨那里,分工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决定分工演进的是交 易成本。但交易成本的定义与测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局限了杨的模型的应用,而且,更 为致命的是,在杨那里,经济人 (AGENT)的理性是有问题的,即在既定交易成本具有 无穷的理性推理能力,但在预见交易成本的演进方面却一无所知。 随着理论的进展,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内生增长理论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就是 如何进行实证分析。无论是沿着Romer 的独立研究与开发部门研究路线进行的研究, 还是沿着 Lucas 的人力资本溢出研究路线进行的研究,都面临着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的 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实证研究事实上是沿着两条技术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进行 国别间的研究,寻找内生增长证据;另一条是沿一国的长时段数据,研究一国的经济增 长因素;或者单独讨论某个具体因素,如对外开放、税收、平等、金融进步、长周期、 教育支出、创新等,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沿第一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实质上是以著名的Barro 型回归(Barro- type regressions)进行的,即以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以一国的人均 收入为自变量,对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否趋同进行回归检验。如Barro(1995,1996) 对 92 个国家、美国国内各州、日本国内各县的趋同趋势进行了检验; 5 Kremer(1993)对于全世界有史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人口规 模存正相关关系,这在经验上支持了内生增长理论;Michael J.Boskin(2001)对战后 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技术进步应同时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调整 上,据此,他得出结论,技术进步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在 50%以上,而可见资本为 25%以上,而 70 年代以后增长率的下降则应归因于单纯物质资本调整型技术进步; Greenwood 等(1998, NBER,W6647)对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核算,认为美 国的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关系,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人 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资本改进之间有着强互补性,得到了一些内生增长的证据; Aghion and Howitt(1998)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能代表国家间差异的数据,如一 国与另一国之间所存在的增长率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两国间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制度 所造成的,同时国与国之间的GDP 差距是否如汇率所显示的那么大,是值得探讨的, 然而,对于 GDP 的调整,虽有 PPP 之类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能得到广泛认同 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沿着第一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并没有找到很多对内生增长 理论进行支持的经验证据,如DeLong and Summers(1991)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事实的 研究表明,设备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Mankiw,Romer,Weil(1992)所 进行的研究(即著名的 MRW 检验)表明,有着递减报酬和外生技术进步的Solow- Swan 模型,能够对经济增长率进行解释,而且,他们的工作也表明了条件趋同的存在; Young(1995)使用超越对数总量生产函数,对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率进行了测算, Young 的研究表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如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 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TFP 的增长率是很低的,不足以解释其超过一般发展 中国家的增长, Young 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资本的大量积累、劳动力参 与程度的提高、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等; Jones(1995)研究了 OECD 国家在二战后的 R&D 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他发现,战后OECD 国家 R&D 开支的急剧提高,对于 其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Dinopous 与 Thompos(1999)通过对经济 增长中规模效应进行检验,认为并不存在对于规模效应进行支持的经验事实。所有这些 均说明内生增长理论在与经验事实相吻合方面尚不尽如人意,正如Temple(1999)所 指出,对于增长的经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50 年代类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Sala-I-Martin(2001)亦指出新古典增长理论比 AK 模型更能解释趋同。 沿第二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广泛的成果,尽管这些成果之间对于各个单个 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结论仍缺乏一致性。Abhijit.V.Banerjee 的不平等与增长 (NBER WORKING PAPER NO.7793),Douglas Holtz-Eakin,etc 的代际冲突、人 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NBER WORKING PAPER NO.7762),Paul Beaudry and David Green(2001)的人口增长、技术应用与经济产出 , S.EDWARDS(1997)开放、生产率与增长 使用 93 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开放 与 TFP 增长之间关系的强健性,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Engen etc.(1996)的税收 与经济增长 本文使用了历史数据分析方法、国别分析方法、微观分析方法等对税收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在短期内税收近似中性,而在长期内的累积 结果显著的结论 等,分别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但从总体上看,正 6 如 Ben Fine(2000)所指出的,许多内生增长理论的经验分析工作仍然与旧的全要素生 产率(TFP)分析方法相似,只是投入要素被更宽泛地解释,以包含产生增长的因素, 这样,能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申请精子管理办法
- 留置安全管理办法
- 电厂付款管理办法
- 生产工序管理办法
- 财务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
- 说话违纪的检讨书
-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 户内装修改造方案
- 《民间舞龙舞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与传承策略研究》
- 项目人力资源配置与沟通管理大纲详解及要求
- 金蝶KIS旗舰版操作基础手册
- 老年人换领长久驾驶证三力测试题答案
- 《瘢痕治疗》课件
- 2023通信中级传输与接入(有线)实务知识点大汇总
- 科室梯队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 中医中药穴位敷贴护理
- 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课件
- 热稳定校验计算书
- 福建省住宅工程防渗漏技术导则(2023年)
- 贵港市展旺木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立方米生态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养老院凉晒被子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