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之梁实秋_第1页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_第2页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_第3页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_第4页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目录 一、人物介绍一、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生平简介 (2)翻译之路)翻译之路 (3)伟大成就)伟大成就 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 (1)梁实秋的观点)梁实秋的观点 (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三、翻译书目三、翻译书目 (1)主要翻译作品)主要翻译作品 (2)著名译文)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的诞生 四、大师的逸事四、大师的逸事 (1)逸事之一)逸事之一 (2)逸事之二)逸事之二 (3)逸事之三)逸事之三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09 外语系教育二班: 李欢 田嘉璐 黄恋 谭艳青 廖兰) 1、生平简介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 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 年夏,考入清 华学校。1923 年 8 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 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 年 5 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 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 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 、 雅舍小品 、 英国文学史 、 英国 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 2、翻译之路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 1930 年 10 月 21 日正 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 “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 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 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 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 十三经注疏 、 资治通鉴 、 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 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 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 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 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 翻译工作。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 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 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 6 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 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 29 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 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 13 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 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 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 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 陈源、梁实秋,共 5 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 5 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 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 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 ”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 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 5 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 年 11 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 、 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 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 出两部,18 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 战前夕共完成了 8 部,4 部悲剧 4 部喜剧。1936 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 1939 年,相继出 版了哈姆雷特 、 马克白 、 李尔王 、 奥赛罗 、 威尼斯商人 、 如愿 、 暴风雨 、 第十二夜 等 8 部。1967 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多 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1、 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 价值者,为第一优先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 力的浪费。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 作 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 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亡史。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 学的杰作。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 了,于其删割之处巧为搭截,天衣无缝。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纪英 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例如 flag 译为“旗”,似是不 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菖蒲”。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不 负责 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 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 为人诟病的欧化文。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 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直译、意译之益或可兼而有之。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 之 例。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且没有人能教。在可能 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 动 之外。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主张译人语“国化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对等。故在译文形式上 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 呈现出来。比如“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 “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 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 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至少我们看到了立 体的作者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 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翻 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然而在复制过 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 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逐 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可图。但是苦中亦有乐。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 育一个孩子,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般,会视如 自己出。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 心情怡然。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成就感,得到满足。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昔人有 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 能体会其中的意义。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抄书不如译书。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 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时间 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 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译者不宜为讨好读 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西文多子句, 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 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1、主要翻译书目、主要翻译书目 梁实秋一生翻译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结婚集 潘彼得 西塞 罗文录 职工马南传 威尼斯商人 奥赛罗 哈盂雷特 暴风雨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 情史 咆 哮山庄 百兽图 莎士比亚戏剧集 20 种 雅舍译丛 莎士比亚全集 。 2、著名译文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的诞生 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 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 “使我能于断断续续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 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 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 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 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从此,梁实秋文学实 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 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 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 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 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 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 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 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亲已满 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 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 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 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 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多字时,她就 一声不响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么,所以莎士比 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 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 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后,终于到达了终点。年,由 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 37 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月日, 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 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 当天的中华日报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本莎翁戏剧出版了;二喜,梁实秋和他 的老伴结婚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梁实秋翻译的莎士 比亚全集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1 1、 逸事之一逸事之一 儿子梁文骐回忆,梁实秋教学数十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迭裆裤子,还要 绑上腿带子,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他却毫不在意。在师大授课时,一次讲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 一首诗,某女生听到动情处,竟泪下如雨,伏案放声大哭起来。梁文骐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 他回答:“不,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梁实秋上课,一度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 2 2、 逸事之二逸事之二 儿时,梁实秋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 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 头”的故事,梁对辫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相当痛,而 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