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设计说明书.doc

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的设计【机械类毕业-含CAD图纸】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的设计【机械类毕业-含CAD图纸】.zip
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的设计
文档页面.jpg---(点击预览)
字数.jpg---(点击预览)
全部文件.jpg---(点击预览)
三维零件图3.jpg---(点击预览)
三维零件图2.jpg---(点击预览)
三维装配图.jpg---(点击预览)
三维装.jpg---(点击预览)
三维图零件图1.jpg---(点击预览)
05设计说明书.doc---(点击预览)
3D
中切机精确版
一种全自动切棉机 (1).doc---(点击预览)
中切机总细图
最终精确版
最终精确版2
Thumbs.db
总装配.SLDASM.lnk
副夹板初始设计
装配体bihe.SLDASM
装配体zhangkai.SLDASM
装配体zhengtitu.SLDASM
零件2.SLDPRT
零件4.SLDPRT
零件f.SLDPRT
零件guidaobihe.SLDPRT
零件guidaozhangkai.SLDPRT
零件jiaotiao1.SLDPRT
零件jiaotiao2.SLDPRT
零件shangjiaban.SLDPRT
零件xiajiaban.SLDPRT
零件zhengtibihe.SLDPRT
零件zhengtizhangkai.SLDPRT
零件zhou.SLDPRT
圆梳机取放副夹板机构设计
1428412312308.jpg---(点击预览)
01
02
03
夹板设计
~$夹板座 - 右.SLDPRT
~$夹板座 - 左.SLDPRT
~$左推杆 - 副本.SLDPRT
~$椭圆轴.SLDPRT
~$轴.SLDPRT
夹板座 - 右.SLDPRT
夹板座 - 左.SLDPRT
夹板总体图.SLDASM
左推杆 - 副本.SLDPRT
左推杆.SLDPRT
椭圆轴.SLDPRT
装配体2.SLDASM
装配体zhongqieji.SLDASM
轴.SLDPRT
零件1.SLDPRT
推力装置
~$推力装置,新.SLDPRT
凸轮板.SLDPRT
剪刀式内部结构.SLDPRT
推力装置.SLDASM
推力装置,新.SLDPRT
环扣.SLDPRT
箱体.SLDPRT
连杆.SLDPRT
移动平台设计
平台.SLDPRT
弹簧.SLDPRT
挡板.SLDPRT
推力装置与移动平台.SLDASM
移动平台.SLDASM
副夹板动态图.avi
外文翻译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213037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4.5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8-12-25 上传人:小*** IP属地:福建
100
积分
关 键 词:
机械类毕业-含CAD图纸 圆梳机中副 夹板 装置 设计 机械类 毕业 cad 图纸
资源描述:
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的设计【机械类毕业-含CAD图纸】,机械类毕业-含CAD图纸,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设计,机械类,毕业,cad,图纸
内容简介:
目 录摘 要IIIAbstractIV第一章 绪论11.1 绢纺业背景及发展趋势11.2 结合国外绢纺业分析我国目前发展的不足1 1.2.1 日本绢纺业的发展革新1 1.2.2 意大利绢纺业的发展革新2 1.2.3 我国绢纺发展的状况21.3 绢纺工业31.4 圆梳机结构51.4.1 圆梳机的作用51.4.2 圆梳机的结构5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6第二章 中切机的改进72.1 传统的中切机72.1.1 中切机的介绍72.1.2 中切机改进设想72.2 改进后的中切机的工作原理82.3 基于Soildworks 对中切机进行建立模型82.3.1 中切机的总体装配图82.3.2 中切机零件功能介绍92.4 本章小结11第三章 副夹板的设计123.1 副夹板的设计思想123.1.1 副夹板初步方案设计123.1.2 副夹板的成形设计153.2 副夹板的材料选取173.3 副夹板的受力分析19 3.4 本章总结20第四章 移动平台与推力装置的设计214.1 副夹板的移动平台的设计214.2 推力装置的设计224.3 本章小结23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25参考文献27致谢28I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设计摘 要如今我国的绢纺业采取的仍是半机械半手工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但要涉及对于整个传统绢纺机器的改进,包括机器的电力系统、绢纺的制棉设备的改进、设备的夹板的设计等等。在绢纺业纺绵的各个机器结构中并没有“副夹板”这一说法。考虑到要实现梳绵的自动化,就要取代人工取绵的过程也就是用绵棒取绵的过程,此时就要有一个装置能够取代绵棒来夹住绵条。便引入“副夹板”这一概念。而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副夹板装置设计,即对于副夹板进行改进设计。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 对传统的中切机的改进。原有的中切机需要人工剪绵,并且伴随着切换电机转向等问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团队则设计了一种全自动切绵机,对原有结构进行重新改良优化,改进后的切绵机主要由切绵滚筒、罗拉、支架、电机、电磁离合器等组成,实现切绵机的自动喂绵、自动切绵以及自动取绵。这样的全新的中切机不仅是能够实现自动化,而且提高了工厂的安全系数。2.对副夹板的设计。在传统的圆梳机中并没有副夹板这一装置,而是人为的用一根绵棒把在中切机上切好的绵条转移到圆梳机上。但是要实现整个工业流程的自动化,就必须设计出一种副夹板来取代绵棒。可以说副夹板的设计是整个团队的开始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对于副夹板的设计主要涉及:副夹板的整体造型、副夹板的内部构造、副夹板材料的选取以及副夹板的锁死装置等。3.副夹板的移动方式即对于副夹板的移动平台的设计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副夹板在平台上是立着还是平躺着、当其张开闭合在移动平台的状态还是其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都能对整个团队的后续设计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对于副夹板移动平台的设计同样是本文工作之一。 关键词:绢纺业;圆梳机;副夹板;中切机;移动平台IVThe design of vice plywood in the circular combAbstractToday, Chinas silk industry that is still semi-manual semi-mechanical methods of produc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imminent. Due to Chinas traditional textile industry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utomation, engineering thereon enormous.To involve the whole traditional silk spinning machine improvements, including the machines power system, improve the system for cotton silk devices, equipment, etc. Silk cotton spinning industry in each of the machine structure and there is no vice plywood, the statement. View to achieving comb cotton auto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place the manual process of taking cotton is cotton with a cotton stick to take the process, then there should be a means to replace cotton stick to grip the cotton strip. And in the next round on a comb carded cotton, when it is still able to put cotton firmly clamped. We will introduce the vice jaws of the concept.And this article is aimed primarily circular comb machine vice jaw design means that for vice jaws to improve the design .The main work and innovations are as follows:1. Improv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cutting machine, of course, this is combined with our entire team of the cutting machine to be modified .The original need for manual cutting machine cut cotton,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switching the steering motor and other issues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risk.And our team is designing an automatic cut cotton machine, the original structure again improved optimization, improved cotton cut mainly by cutting cotton roller, roller, brackets, motors, electromagnetic clutches and other components to achieve cut cotton machine automatic feeding cotton, cotton automatic cutting and automatic pick cotton. In this new cutting machine not only can be automated, but also improve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plant.2. Design of vice jaws. In the conventional circular comb machine and not vice splint that means, but with a man on a cotton stick to the cutting machine cut Mian transferred to the circular comb machine. But to achieve automation of the entire industrial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devise a deputy to replace plywood cotton stick. It can be said Deputy splint is designed to start the whole team is also a top priority. For the vice jaws designed main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hape of the Deputy plywood, plywood deputy internal structure, select and deputy vice splint splint material lock devices.3. Moves deputy splint that is designed for vice jaws mobile platform is to study the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Deputy splint on the platform is standing or lying flat, when it opened in the closed state of the mobile platform is its stability during movement in the can produce more or less influence on the subsequent design of the entire team. So for design vice jaw moving platform is also one of the working of this article.Keywords: silk industry; circular comb machine; deputy splint design; cut machine; mobile platforms第一章 绪论1.1 绢纺业背景及发展趋势绢纺工艺起源于我国,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古代的人们只能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把茧壳和缫丝下脚煮练并用手工纺成丝线。到了17世纪中叶才逐渐采用半机械的方法。18世纪发明了腐化练法对原料进行脱胶,推进了绢纺业的发展。到19世纪50年代创造了圆梳机,才形成比较完整的绢纺机械。由于传统的绢纺生产工艺工序繁复,手工操作多,20世纪60年代起又引用毛纺式罗拉梳理机和精梳机代替圆梳工艺(梳理机、精梳机)。国内采取的仍是以传统的圆梳机进行梳绵工作,用传统的仪器进行工作存在诸多缺陷。首先就是自动化程度低,对手工要求特别高。在参观海安的绢纺厂区过程中,发现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很高。挺小的厂区内,需要的劳动力大概一百来号人。其次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除了在上文提到的中切机的地方需要对电动机的转向进行变换,存下安全问题,接下来的在圆梳机上梳绵还是在罗拉上去落绵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工作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当天在参观的时候发现在中切机以及后面圆梳机工作的地方工作环境都比较差,对人体同样存在一定的损害。而负责人告诉我们在海安县他们厂区的工作环境已经是比较好的了,可以想像那些环境差的厂区该是什么样子,工人的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绢纺行业必须实现向自动化方向的发展。这样无论是绵的产量、还是工厂的工作效益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不是说对工厂的改进升级使其由机械化转变为自动化,就不需要人为的操作了。就算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工厂,其自动化也已经呈现很高的水平还是需要必要的人力的。因此在绢纺业的自动化方向的发展无论对于工厂的产量与效益有很大的改善,还是对于整个工作的环境及对人的健康都大有益处。1.2 结合国外绢纺业分析我国目前发展的不足1.2.1 日本绢纺业的发展革新日本当前注意的是纤维梳理机械的优质高产和多种纤维的适应性,在 绢纺制绵的工程革新方面近十年来主要是搞老机改造,如自动开茧机、自动切绵机、全自动制绵装置等。日本在绢纺工艺革新方面,主要还是搞了些老机械的改造,虽在单机自动化上企图达到圆梳自动化,但其进度缓慢,某些改革尚停留在试验阶段,目前绢纺设备仍较陈旧并不准备多搞更新。但日本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着对绢纺的机械设备进行改进优化,就单这一点长远的目光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更何况日本在机械改进方面已经开始了十几年了,相信很多反面尤其是我们本次所做的课题-圆梳机改进方面,肯定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2.2 意大利绢纺业的发展革新意大利的卡斯科米、塞特厂是欧洲最大绢纺厂之一,目前意大利绢纺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 拉毛机、 梳绵机、重针针梳机、头道精梳机。经头道精梳后的落绵再经过以下工序加工: 开绵机、梳绵机、重针针梳机、短绵精梳机。这种自动精梳机 ( PG/ L型 )用两只锡林工作,丝纤维从钳板喂给到各部门去精梳是完全自动化的,并且从自动精梳机得到的精绵是洁净的,中等纤维长度,与普通圆型精梳机所得到的是一样的。同时,自动精梳机可节约50劳动力。目前团队的所设想的整体梳绵方案与意大利的梳绵方式有点类似,至少在梳绵方式上有共同的地方。需要用两个圆梳机费别进行正反两个方向梳绵,这样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梳绵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工厂的产量,带动其效益的增长。1.2.3 我国绢纺发展的状况我国在绢纺这一块的投入比较少的,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大都是传统机械。通过在海安参观,发现厂区使用的仍是老式的机床设备。本文研究的是对于圆梳机的改进,了解了一下其工厂的圆梳机设备。他们工厂的设备也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每台大概是三十万。在绢纺行业,我国无论是仪器制造还是在仪器改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我国的绢纺行业的发展,想要使整个行业实现从半机械半手工化完全转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仅针对我们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这都是一大难题。1.3 绢纺工业 绢纺工艺起源于我国,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后来随着机械时代的到来,绢纺业从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而通过对海安绢纺厂实地考察,对于现代绢纺工艺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海安绢纺厂为例,大致介绍一下绢纺工业的流程: 1.原料的选取,绢纺厂的原料都是从造纸厂购买的。不过绢纺厂对原料的需求非常大,一般一天下来绢纺厂使用的原料需要三个造纸厂供应。 图1.1 绢纺原料 2.对原料进行初步处理,把原料浸在一个池子里并放入药水,从而达到一个初步除杂的效果,也就是“精炼”。3.将精炼后的原料进行水洗,水洗是为了让原料上的药水以及一些蛹茧洗掉。然后在进行脱水烘干。 1.2 水洗 图 1.3 烘干4.紫外除杂,将烘干后的绵拿到光线较暗相对密封的房间内。用紫外线照射绵,把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杂质去掉。起到进一步除杂的效果。5.将除杂后的原绵拿到开绵机处开绵,开绵机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开绵机能起到再次除杂的效果;其次它能起到混绵的作用,就算是能把成分不均匀的原绵充分混合均匀;再一个起到成卷的作用,把形状不规则的原绵制成一定重量、长度、厚薄均匀、外形良好的绵条,为后面梳绵做准备。6.中切机仍是为后面梳绵服务的。如果说开绵机是为了把不均匀的原绵杂糅在一起并使之形成一定的形状,那么中切机就对这个形状进行了规范化。一般中切机出来的绵条大致相同,长60左右、宽10左右。然后工人用棉棒把切好的绵条转移到圆梳机上进行梳绵。而本文的课题就是设计出一种夹板来取代棉棒,使整个梳绵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 图 1.4 切绵 7.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步骤也就是我们整个团队想要改进,使之由半机械半手工转变为自动化的步骤-梳绵。梳绵顾名思义就是梳理绵条,把绵条里的杂质、打结处等等梳理一遍。是绵条的杂质降到最低,而且被梳理过得绵条摸上去的手感也比原绵柔软的多。不过在圆梳机上工作的工人是相当辛苦的,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地更换绵条一保证圆梳机上一直存在绵梳理。而且放绵条也特别有讲究,负责人说厂区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在圆梳机上工作的员工大概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8.梳完绵以后的绵条将会被拿到下一个车间,也就是“排绵”。排绵实质上也是一个除杂的过程。把梳完的绵条,人工的撕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在灯光的照射下继续用肉眼进行除杂。可以说,绢纺业的所有工序里80都是为了除去里面的杂质,而从事除杂这一块工作的工人在整个厂区里占据着60-70。 9.最后一步就是“制条”,为了能够形成较美观的形状也是为了易于运输 以上就是现代绢纺业大致的步骤,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较为细致的工序1.4 圆梳机结构 1.4.1 圆梳机的作用圆梳机全称是圆型梳绵机,在绢纺工艺中主要起圆梳梳棉的作用。圆梳梳棉是圆梳制棉工程中的关键性工序,它对精棉质量、梳折高低、后工序的加工难易、绢丝和丝的品质以及生产成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绢纺工艺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纺出好的纱,做出丝质上乘的成品。所以梳棉的过程相当重要,因为这将影响到最终制棉的品质优劣。 1.4.2 圆梳机的结构圆梳机主要由圆梳锡林1、前梳理滚筒2、后梳理滚筒3以及圆毛刷4等组成(如图所示)。圆梳锡林共分成五个工作区,俗称五门。每门中装有相同数量的夹绵板。而夹绵板分嵌绵板和翻绵板两种。嵌绵板用以夹持先嵌入的棒绵,翻绵板用以夹持以梳过一端的棒绵,每门中具有一定数量的嵌绵板和翻绵板。为了使梳棒绵在梳理过程中受到足够的握持力,每门均设有一套夹绵板启闭加压装置。 图1.5 圆梳机工艺图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本次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绢纺工艺中圆梳机进行优化升级,尽量能够减少圆梳机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工艺繁琐的缺点。课题研究的目的肯定在于,改进传统绢纺工业中的圆梳机,使之更加适应当今社会。而本文的设计主要是在副夹板方面做设计,实际上在绢纺业纺绵的各个机械结构中并没有“副夹板”这一说法。团队在考虑到要实现梳绵的自动化,就要取代人工取绵的过程也就是用绵棒取绵的过程,此时就要有一个装置能够取代绵棒来夹住绵条。并且在接下来在圆梳机上梳绵的时候,其依然能够牢牢把绵夹住。于是便引入“副夹板”这一概念。而本文的主要设计就是针对副夹板这一方面的设计,实现夹取绵的作用。虽然我国发展绢纺业很早,但是之后的工业时代以及现在的自动化时代来临,我国的绢纺业已经比较落后了。因此在圆梳机方面地改造可以借鉴国外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其中绢纺制棉中圆梳梳棉成为老工艺,也就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采用的工艺;还有一种就是近些年比较普遍的精梳工艺。传统工艺有着机械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高,劳动生产率低的不足,但老的圆梳工艺肯定有其特有的优点:能适应于精干棉纤维细、长、易缠结的特点。棒棉在圆梳机上经受正反两面、头尾两端的梳理,作用时间长,梳理细致,输出的棉粒、杂质少,纤维伸直平行度好。而新工艺虽说手工操作少,劳动强度低,但纺出绢丝绵粒较多,洁净度较差。所以只有新老工艺结合起来,我国的绢纺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6第二章 中切机的改进2.1 传统的中切机 2.1.1 中切机的介绍切绵机用于加工绵纤维和化学纤维,属于纺织机械。按照纺纱工艺流程,切绵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切绵机的前道工序是开清绵联合机,后道工序是并条机(普梳工艺流程)或条卷机(精梳工艺流程)。切绵机的工作原理是将前道工序送来的绵(纤维)条或由绵箱供给的油绵(化纤)层进行开松分梳和除杂,使所有呈卷曲块状的绵圈成为基本伸直的单纤维状,并在此过程中,除掉清花工序遗留下来的破籽、杂质和短绒,然后集成一定规格绵棒、储存于绵棒盘中,完成一个切绵周期,实际生产中为了保证切绵机正常工作需要多个工人进行操作,整个工作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工成本越来越高,针对蚕丝废料加工的绵纺行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行业,目前行业已处于微利状态,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2.1.2 中切机改进设想对整个绢纺行业进行自动化的改进,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仅仅凭借我们只拥有十来个人小团队是无法完成的。而我们团队改进优化的主要是圆梳机梳绵这一块。但要想把整个圆梳机这一块做到自动化,那么其上一步中切机切绵部分也要有一定的优化,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对中切机我们也进行一定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中切机完全是一种半机械化半手工化的仪器,使用起来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对于工厂效益的提高很是不利。在其功能以及必要的零件如切绵滚筒、罗拉等保留,是否能够在其结构上做一定的调整。现如今机械的电气化与自动化已然成为一个大趋势,那能否利用电气来控制机器的运转,毕竟电气控制较人为的控制仪器的运行要精准的多也安全的多。要想在中切机上实现自动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罗拉与滚绵筒之间的电机切换的问题。原本的中切机是绵条进入罗拉,然后从罗拉进入滚绵筒。一段时间后,工人断开电机把绵剪开再用棉棒取出剪过的绵条。所以说电机的切换问题是首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考虑到用电磁离合器来实现电机的切换问题。而在滚绵筒中,如何实现自动切绵则涉及其他的机械结构。2.2 改进后的中切机的工作原理切绵机主要由切绵滚筒、罗拉、支架、电机、电磁离合器等组成,通过对以上结构进行改进,实现切绵机的自动喂绵、自动切绵以及自动取绵。机器运行时,电磁离合器闭合,在电机带动下,滚筒和罗拉以不同的转速转动,罗拉将绵匀速喂入滚筒,滚筒表面的针板将蚕丝拉出并布于滚筒表面。在滚筒匀速转动一段时间后,电磁离合器分离,在离合器分离作用下使罗拉停止喂绵,滚筒靠惯性继续转动,离合器分离并带动切绵滑块向滚筒方向运动到达指定位置后固定,切刀滑块的滑块侧面是一个斜面,切刀滑杆的一端装有滑轮,切刀固定在滚筒上,随着滚筒转动,当滑轮遇到滑块时会顺着滑块斜面运动,使切刀滑杆向滚筒内部滑动,滑轮离开斜面后滑杆在弹簧的作用下会回复原位,完成一次切绵动作。由于滚筒在惯性作用下会继续转动,在滚筒停止转动前,切刀会利用滚筒的惯性进行多次切绵动作,避免绵条无法全部切断的情形发生,从而实现全自动切棉。2.3 基于Soildworks 对中切机进行建立模型 2.3.1 中切机的总体装配图 图 2.1 中切机总装配图上图就是基于Soildworks 的软件进行设计出来的,整体框架依然采用传统的中切机框架。但其内部的构造等都有很大的优化,如切绵刀的设计、挡绵板机械结构的设计等等,都是对传统中切机的创新改进。下面就利用Soildworks三维图介绍几个比较关键的零件图。 2.3.2 中切机零件功能介绍 图2.2 电磁离合器 图2.3 电磁离合器在总装配图中位置上图是改进后的中切机中较为关键的装置,只有通过电磁离合器的作用罗拉与滚筒之间的分别制动,才能成为可能。当电磁离合器闭合式,罗拉与切绵滚筒以不同的速度转动。而当其分离时罗拉停止喂绵,但滚筒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运动完成后续动作。当然电磁离合器的闭合与分离的状态,完全是靠电气控制的。相比较传统的用人工的方式控制电机的运转、停止,电气控制更加稳定、可靠。 图 2.4 切刀传统的中切机是没有切刀这一零件的。在原来的中切机里,切绵完全是靠工人来才做的。当原绵通过罗拉进入滚筒一定时间后,工作人员断开电机,用剪刀把滚在滚筒上的绵剪成固定形状的绵条。所以说原始的中切机中不存在切刀这一说法,完全是靠人工剪绵。在设计改进中切机的过程中,从简单的角度出来不改变原有的结构,切刀放在滚筒上是最为合适的。因此在设计时,切刀的大小形状、功能的应用等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图 2.5 拉绵板 要实现中切机的自动切绵,拉绵杆的装置是必须存在的。因为当滚动内的切刀,把滚在滚筒上的绵切成规定大小的绵条时,绵条是不会自己离开滚筒的,它任仍然是粘连在滚筒之上的。因此此时必须有一个装置把绵条拽离滚筒,好实现接下来的圆梳工作,那么拉绵板的装置便应运而生。拉绵板装置主要由拉绵板、定向滑筒、锁扣构成。定向滑筒固定在滚筒叶片内侧表面,拉绵板在初始状态时则处在滚筒表面,并依靠锁扣固定在滚筒上。在拉绵动作中,处在传输装置上的拉绵动力机构首先将锁扣解锁,然后拉动拉绵板继续向下运动,并且拉绵板的倾斜角度会随着其运动而逐渐变大,滑筒则起到固定拉绵板运动方向的作用。到达指定位置后,拉绵板回复,并且拉绵板首先到达滚筒表面,随后锁扣复位将拉绵板固定在滚筒上,完成一次拉绵动作。2.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一下改进优化后中切机的性能优点,其中包括中切机改进方案的产生、中切机的总体装配图、中切机主要零件的介绍以及中切机的工作原理。确实相比较老式的中切机,重新设计过的中切机能够充分满足现如今绢纺业自动化的要求。而且无论是从其稳定性、准确性还是安全性,都比之前的中切机要有很大的提高。但现如今这仅是基于Soildworks 软件建立的一个三维模型,从理论上讲是完全行得通的。可理论与实践之间终归是有差距的,因此要想此中切机投入生产中去,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修改,才能最终投入到绢纺业的生产中去。第三章 副夹板的设计本章是本文的重要讨论内容,会针对副夹板结构的设想、材料的选取、必要的受力计算等分析副夹板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在绢纺业纺绵的各个机器中并没有“副夹板”这一说法。这是团队在考虑到要实现梳绵的自动化,就要取代人工取绵的过程也就是用绵棒取绵的过程,此时就要有一个装置能够取代绵棒来夹住绵条。并且在接下来在圆梳机上梳绵的时候,其依然能够牢牢把绵夹住。于是便引入“副夹板”这一概念。副夹板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夹绵的,保证在梳绵的过程中绵条不会脱落。但是其内部结构却大有讲究,首先是副夹板的状态该是如何是处于常闭还是常开,这对后续工作的开展很是重要;其次是特定位置对副夹板的状态要求很高,当要从中切机上取绵是它要处于张开状态,而处在圆梳机上梳绵时其要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对于副夹板的内部构造与外界因素都有很高的要求。3.1 副夹板的设计思想 3.1.1 副夹板初步方案设计 副夹板的实际作用就是取代绵棒取绵的方式,用其来夹取绵条的。其实副夹板就是两块板,这样一说那副夹板的造型可以说是能够千差万别。在前期还未确定副夹板的整体形状时,整个团队都在想它的大致形状该呈现一个什么样子。因为单单副夹板的形状就能够对后续的梳绵、取落绵、取精绵,产生较大的影响。之前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过像笔记本电脑那样的张合装置,在两边加入弹簧使之处于常开的状态,当需要闭合或张开时则借助在移动平台上装有的仪器来实现的。也设计过向夹子一样处于常开装置的副夹板,其张开、闭合的状态也是通过外在设备来实现。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第一种方案。但在目前从整体团队的协作来看,这种方案被否定掉。可能在以后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也会借鉴到这种方案。 图 3.1 副夹板的初步设计图初步设计图的产生是完全凭借本能的想像,而未考虑其他任何因素。这种设计的产生也完全建立在对绢纺业不了解的情况之下,跟后续的梳绵、取绵的工作也是没办法很好的配合。但个人认为,此种方案也有其可取之处,可能对后续的改进会产生一定裨益。 1.副夹板 2.锁扣 3.挡块 图 3.2 副夹板张开装置最初设计的副夹板是处于常开状态,当挤压板闭合时锁扣2就会把副夹板锁死。当副夹板1在移动平台即传送带上移动时,当锁扣2移动到挡板3是时锁扣会被向后推移,这时锁扣会打开副夹板也就自然的张开。 图 3.3 副夹板的闭合装置闭合装置当初在设计时考虑的问题并没有太多,既没有考虑到副夹板在移动平台上的状态,也没有对副夹板从中切机上取绵时的方式。主要就设计一传送带2,当副夹板1移动到传送带2时,副夹板会在传送带力的作用下慢慢的闭合。当然这种方式,对于副夹板的闭合是非常简单的。但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副夹板是如何在中切机取绵条,这种闭合方式只能处在对整个纺绵的工艺流程不熟悉的情况下提出的。而到了后期随着一步步对绢纺工艺的了解,尤其是对切绵和梳绵的深入的了解,这种闭合方式或者说整个副夹板的设计都存在诸多的缺陷。首先,整个副夹板的整体状态就存在问题。因为整个团队是对圆梳机进行改进优化,所以说每一步都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副夹板是平躺于传送带上,那么对后续的梳绵、取绵都会产生繁琐的影响。其次,闭合的方式存在问题。从后面对中切机逐步认知、改进发现,理论上绵条是从中切机滚筒的下方伸出来。因此这种闭合取绵的方式是不成立的。当然,这是最原始的想法,是一种最简单的思路。但是工艺的发展本来就是有繁入简的,或许这种方式会在后面完善改进的时候提供一种思路。3.1.2 副夹板的成形设计副夹板的整体造型的制出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一就是副夹板到底该设计成常开还是常闭。其二就是外形是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和后面才能更好的配合出来,方便后续梳绵、取绵步骤地进行。还有一个就是其张开装置的设计,副夹板内部的张开装置也是其设计的主要部分。 基于Soildworks 副夹板整体的建模图形 1.推力杆 2.边扣 3.副夹板板身 图 3.4 副夹板整体图1处是副夹板的一个伸缩杆,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副夹板能够张开,因此在设计时把副夹板两边做成一个伸缩杆的装置。当然这与张开装置联系,在后面会再做详尽的解释。2处是副夹板的边扣设计。这种边扣设计,主要是为后面梳绵步骤所服务的。因为在后面梳绵的时候,副夹板肯定是要固定在锡林上的。而边扣的设计就是为了与锡林配合,起到固定的作用。副夹板的张开装置在设计副夹板的时候,最难的不是其整体造型的设计,而是副夹板内部的张开装置。方案一在设计时,是完全靠外力使副夹板进行张开与闭合,完全没有在其内部设置什么装置。但由于时间的问题,并没有在方案一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便重新投入到新的设计中。不能说方案一设计的副夹板不好,只能说没有找到合适的外力装置。副夹板的张开装置的设计。在一开始是想在副夹板内部加一对凸轮机构,然后通过这一对凸轮机构的转动,通过改变凸轮机构的高低行程,从而实现副夹板的张开。但凸轮机构用在副夹板的构造中有些繁琐,还有一个就是副夹板的内部空间实在有限,如果在其内部加入一对凸轮机构会显得有些拥挤。 图 3.5 竹蜻蜓于是就在思考能否通过其他机械结构,起到同样的作用。于是通过上图竹蜻蜓的造型得到了灵感。可否在副夹板内加入类似于竹蜻蜓的机械结构,而双手则是用两边的推杆代替。 1 推杆 2固定装置 3 椭圆轴 图 3.6 副夹板内部结构图内部结构主要一个推杆、固定装置、椭圆轴。两边的推杆可以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副夹板内,并能够在固定装置内前后移动。在椭圆轴的轴端设计成直齿的形式,而与椭圆轴连接的连杆处设计成齿条的形式与椭圆轴相配合。当推杆移动时,可以带动椭圆轴转动。椭圆轴转动时会碰到两边的副夹板,并使之张开。3.2 副夹板的材料选取 1.副夹板板身 2.推杆 3.固定装置 4.椭圆轴 5. 轴 图 3.7 副夹板张开图在设计副夹板材料的选取时,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第一,副夹板结构的稳定性,那其材料的选取偏金属居多。第二,副夹板是用来夹取绵条的。而绵条的质地有非常的柔软,因此在夹绵的地方所选的材料又不能太生硬,材料的质地要相对柔软些。板身的内部材料选取的都是木材。选用木材做板身的内部材料有两大好处,其一就是木材的质地相对柔软,用木材来夹取绵不容易把绵夹乱、夹皱。其二就是木材的质地较轻,使副夹板整体重量更轻,从而减少副夹板对传送带的压力。板身的外围以及像推杆、固定装置、椭圆轴等需要受力的部分选取的材料是金属,选取的是铸铁居多。因为铸铁的密度较大,耐用性强不易磨损。相比较原始的模板夹绵,这种副夹板更加耐用。 图 3.8 胶条考虑到如果木板对于绵条的夹取也有一定的损伤,后期在改进的时候也可以在木板夹板处加两个胶条。3.3 副夹板的受力分析 针对于受力分析,因为还未做实验,还不够确定夹取绵条所需要力的大小。本文先假设梳绵时副夹板夹绵说所需的力为a N 。 图 3.9 副夹板内部构造因为处于夹绵板顶端的力为a N.由轴承至上的副夹板高度为90 mm .而椭圆轴的高度为50mm ,但要出去陷入轴中的10mm。因此在椭圆轴处所需的力:2,25 a N . 图 3.10 椭圆轴推杆处所需的力则与椭圆轴的造型有关。在设计的时候上部的椭圆长轴为6mm,短轴为3mm 。而下部分的杆为1.6mm 。则在推杆处所需的力:8.44a N .而两端每一处的推杆所需的力大概为4.22a N 。3.4 本章总结 本章主要对副夹板的设计的思想、副夹板的整体构造、在材料的选取以及副夹板的受力进行简单的分析。当然副夹板的构造以及材料的选取处,可能还会较好的细节还未做出详尽的分析,因为现如今还未通过实际实验的验证进行进一步检测,可能还会有相应的改进,在这里本文就不多做解释。第四章 移动平台与推力装置的设计4.1 副夹板的移动平台的设计副夹板的移动平台在设计时,到是十分的简单。移动平台的作用一个就是起到固定副夹板的作用,还有一个就是起到移动副夹板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就采用最基本的移动平台-传送带。而在固定的方面主要是用两块挡板,挡住副夹板不让其从移动平台上掉落。 图 4.1 副夹板移动平台设计 图4.2 移动平台侧视图 图 4.3 内部弹簧 当然在挡板的下面是两根弹簧,这样才能保证不影响副夹板的张开。4.2 推力装置的设计 推力装置的设计又是副夹板的设计中又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有过好几种方案,其中有一种是通过曲柄摇杆机构来实现这一推力的过程。下图就是基于Soildworks建立的曲柄摇杆机构三维图。 1.凸轮板 2.推力杆 图4.4 曲柄摇杆机构图当电动机带动凸轮板转动时,推力杆开始做前后的移动,然后推力杆开始做前后移动。这样推力杆就可以使得副夹板的张开成为可能。但这一推力装置存在缺陷,就是其是单边受力,不能保证副夹板的稳定性。而且就算在传送带两边都装上曲柄摇杆机构,也不能保证副夹板在传送带上的稳定性。所以说要想是副夹板的在中切机处张开取绵,依然要采取的是双边受力。这样不仅仅能保证副夹板的稳定性,同样还能减少副夹板所承受的压力,变相的增加了副夹板使用的寿命。 1、2 推力杆 3.电机转轴 图 4.5 推力装置图4.4 是新设计的一种推力装置,当副夹板到了规定的位置。电动机带3 开始转动,并带动推力杆1、2转动。推力装置中的推力杆转动时,会推动副夹板两边的推杆,进而是副夹板张开,实现夹取绵条的动作。相比较与第一种曲柄摇杆机构,第二种的推力装置存在以下两处优点。第一,不是单边受力,副夹板在传送带上的可以更加稳定。两边受力受力相同对副夹板的损害也降到最低。第二,第二种推力装置设计时是放在中切机的下面,不像摇杆机构是放在中切机的旁边。减少了仪器的摆放的位置,更有利于后期各种设备的布局。4.3 本章小结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副夹板移动平台的设计以及副夹板的推力装置的设计。在副夹板移动平台的设计中,所需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太多。因为移动平台的作用就是用来当做副夹板的运载设备,并且能够使副夹板固定住不至于从传送带上脱落即可。当然传送带的传送速度只要根据中切机切绵的速率调节即可。而对于推力装置,所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多了。推力装置的摆放问题、单双边受力以及推力装置的旋转速率、角度都要考虑,当然其中很多数据都要通过实验来完善。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对于圆梳机的改进,本文主要涉及的有两个方面:1.用于夹取绵的副夹板的设计;2.副夹板移动平台和推力装置的设计。副夹板的设计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其一是副夹板外形的设计,因为要考虑到后面梳绵与锡林的配合,在副夹板外形设计时必须做点文章。而本文提及的是在副夹板的两边做边扣设计,当副夹板需要在圆梳机梳棉时,那么边扣就会跟锡林锁死起到固定作用。其二,副夹板内部构造设计,而本设计的来源是“竹蜻蜓”。副夹板两边的推杆推动内部的椭圆轴转动,当椭圆轴与两边副夹板接触时迫使副夹板张开。而对于移动平台与推力装置的设计,其中移动平台的设计较为简单,只要考虑能使副夹板转移与固定就可以,没有过多结构上的设计。推力装置的设计倒是比较巧妙,即可使副夹板双边受力保证其磨损降到最低;还能节约仪器的空间,便于后期的空间布局。当然在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提出几点改进的方向,为后续改进优化工作做准备:1.副夹板内部构造的优化。在本文中副夹板的内部结构设计是“竹蜻蜓”式的张开装置。但这种张开方式存在一个缺陷就是两边推力杆所需力较大,本文也提及设夹绵所需的力为a N,那么单边推杆所需的力就为4.22a N,再加上张开移动平台上固定副夹板挡板的力,所需力就更大。以后可以设计出类似与剪刀是的内部构造,这种构造是两边都有力撑开副夹板,那么推杆上的力就减少一半,对于副夹板的损害也就没那么大,增加其使用寿命。2.推力装置的改进。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设想,那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圆梳机中副夹板装置的设计【机械类毕业-含CAD图纸】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213037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