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心理学 讲授人: 郭晓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新乡学院心理咨询专业教师 新乡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教 师 心理咨询师考试技巧 基础知识: 题目易,近原题,重理解,强记忆,反复练 技能选择: 技能案例问答分析: 变态、诊断加咨询技能 八大案例熟于心 三者之间有联系 寻找其中三规律 书中案例挺重要 记忆、分析和诊断 务必理解会分析 抓住要点添东西 正常异常健康否 条理清楚易寻找 评判标准多注意 心理测量有点难 很多细节靠强记 心理咨询师考试技巧 贵在心细,要比出题老师更注重细节 。 多练习,提高做题速度。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纠错本。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绪论 u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u人的心理的本质 u心理学发展简史 u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的概述 古希腊:Psychology: psyche灵魂+logos讲述 美国心理学教科书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与行为关系的科学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 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基础领域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 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二)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 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 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环境心 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 学等等.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 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 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 科。基础心理学总结出来的规律, 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 认知; 情绪、情感和意志; 需要和动机; 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 情绪、情感和意志 需要和动机 能力、气质和性格 基础心理学知识概览 心 理 现 象 心理过程 人格 认知 情绪情感 意志 倾向性 人格特征 需要、动机 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言语 双趋、双避、趋避、 双重趋避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心境、激情、应激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 动的器官。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 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 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 最高产物。 动物心理的发展 (一)感觉阶段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特点:对个别刺激物或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 出反应 1、单细胞原生动物(变形虫、草履虫) 2、腔肠动物(海葵、水螅) 3、环节动物(蚯蚓) 4、节肢动物(蚂蚁、蜜蜂、蜘蛛) (二)知觉阶段低等的有脊椎动物 特点:能对复合刺激作出反应 1、鱼类欧洲鳗鱼 2、两栖类青蛙 3、爬行类蛇 4、鸟类 5、哺乳动物 如大白鼠迷宫、警犬、蝙蝠等 (三)具体思维阶段高等的有脊椎动物 1、黑猩猩简单的使用工具、加工工具与制造工具 2、学习的迁移能力 3、观察和模仿 4、语言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海斯夫妇用了6年的时间训练黑猩 猩发音mama、papa、cup、up 19681970年加德纳花费22个月的时间训练黑猩 猩掌握了34个手势语 (四)意识阶段 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1.自觉的目的性 2.主观能动性 3.选择性 4.社会历史制约性 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 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包括人类 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客观现实分为天然自然、人造自 然和社会生活。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形 式来讲是主观的。 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经过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 ,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映像。 被反应者是物质现象,反映者是以观念形式存 在的精神现象。 人对现实的反映不可能不受已经形成的主观世 界的影响,主观世界的差异必定造成人对客观 现实反映的主观性。 (二)人的心理的主观性 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的活动具 有极大的自觉性 人对现实反映的能动性显著的表现在人改造 现实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中。 心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同时,能够主动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像照镜子、照相 那样单纯直接的复写,不是被动、消极 的反映,而是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反映客 观世界,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 一。 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由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人既 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 苏联著名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提出“ 科学的三角形”。如果用等边三角形比 喻整个 科学体系的话,那么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和哲 学)就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而心理 学处于三角形的中心。 科学体系的三角形理论表明,现代心理学处 于一系列科学的结合点上,既属于自然科学 ,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内 容的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 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心理学 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 ):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诞生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 意识的结构 (二)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 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人类行为模型:刺激S反应R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而没有缺陷的婴儿 ,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 可以担保,随便挑出其中任何一个,无 论他的能力、嗜好、才能、职业及种族 怎样,我都能够将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 任一类型的特殊的人物,如医生、律师 、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 贼。 (三)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 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四)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詹姆斯 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 识的作用和功能 (五)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 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冰山理论 和心理结构层次理论。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 (二)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三)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重点: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的关系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 律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难以重复验证 难以精确分析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 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答案的分析 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3、个案法 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 ,包括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 及别人对其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 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4、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 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5、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 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它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由 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 息和整合信息。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 神经元(传出)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 的神经组成,是联系感觉输入 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包括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 统。 脑神经(面部肌肉、粘膜、腺体等) 12对:嗅、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面、 位听、舌咽、迷走(内脏血管和腺体)、舌下 脊神经(颈部以下身体的感觉和运动 ) 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 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自主神经也叫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 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具有拮抗作 用。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1、脊髓灰质在内白质在外,负责 向脑传送神经冲动,或把脑发出 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低 级的中枢神经系统。 2、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端 脑。 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 脑干 间脑 小脑 大脑 延脑 桥脑 中脑 消化,体温 睡眠 网状结构 感觉的非特异性通路 脑的动力系统,保持兴奋 丘脑:感觉的特异传入通路,进行初级加工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与情绪有关 精确动作的学习,记忆和协调 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呼吸,心率 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 Split-Brain Studies 割裂脑的研究(Sperry) 左半球:语言功能听,说,读,写, 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空间关系,欣赏艺术,情绪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区别于外分泌,是无管腺体,分 泌物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Pituitary垂体腺 Thyroid甲状腺 Adrenals肾上腺 Gonad(testicle or ovary)性腺 垂体腺 主腺(Master gland) 控制其他腺体的功能 分泌多种激素: 生长激素(巨人、侏儒) 性腺激素(精子或卵细胞的成熟) 抗利尿激素、分娩和乳汁分泌 2018/9/452 肾上腺 肾脏顶端 肾上腺皮质:分泌葡萄糖皮质素 、矿物质皮质素及雄性激素。维 持平衡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 甲肾上腺素,使交感神经兴奋 2018/9/453 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素 促进细胞的氧化作用,增进新陈代谢 心境(昏睡、懒散和抑郁) 2018/9/454 性腺 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 产生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 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 促进第二性症的发育 2018/9/455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 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弧向反射圈或反射环模式转化图 刺激 感受器 传入N 反馈联系 效应 效应器 传出N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也进行 了条件反射的实验。 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 性条件反射 区别: (1)从主被动关系来看 (2)从强化的前后顺序来看 (3)从反应的目的明确性来看 两种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1)什么是第一信号?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 (2)什么是第一信号系统? 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形成的 条件反射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 (1)什么是第二信号? 语言中的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2)什么第二信号系统? 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 件反射系统。 二、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 经活动的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 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 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概述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现象 各种感觉 知觉概述 知觉种类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肤觉 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 觉; 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如 饥、渴、胃痛等; 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 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第二单元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定义 感受性:指各种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 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 间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 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 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E=1/R 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听觉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 声 味觉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 嗅觉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 的翅膀 二、种类 感受性分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 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 感受性 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 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 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 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 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 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 分数。K=i/I 这个定律只是在中等强度的刺激范围内 适用。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 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它也可用 于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 。费希纳指出,由于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 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 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剌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 jnd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也可以解释为在物理 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说明 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 更大的刺激变化,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 (Fechners law)。 S=KR。S代表心理量,K是常数,R代表物 理量。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 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视觉:明适应、暗适应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 痛觉的适应比较困难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持 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 比 三、感觉对比和联觉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性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继时 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在视觉中表现明显,继时对比 在味觉上表现明显。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 现象.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视觉使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视觉器官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屈光 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 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 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 颜色视觉 颜色特性:彩色有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三种特性。色调由波长决定;明度取决 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 中灰色所占的比例。 颜色混和:色光混和和颜料混和。色光 混和是相加的,颜料混和是相减的。 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遗传)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620000赫兹的空气震动是适宜的, 10004000赫兹是最敏感的。 听觉适应、听觉疲劳、永久性耳聋。 (二)听觉器官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 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 传到卵圆窗。 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 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 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 感受器,科蒂氏器官) (三)听觉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 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响度由声波振幅决 定;音色由声波的波 形决定。 三、嗅觉和味觉 嗅觉 内涵:是由有气味的、能挥 发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的适应性 味觉: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 道的化学物质。 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 咸;舌两侧酸;舌后 苦 皮肤肤觉 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生理零度) 温度引起的感觉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 起痛觉。 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 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 感觉。静觉 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 如饥、渴、胃痛等;内脏感觉 痛觉: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都有痛觉。 第五单元 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什么)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1.个别属性与整体属性 2.单一分析器与多种分析器活动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4.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 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 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 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 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 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 性 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 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 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 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 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 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 一特性叫理解性。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 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的判断条件 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 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 用 明暗、阴影 运动视差 眼睛的调节作用 双眼线索 双眼视轴辐合 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对事物 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 觉 三、运动知觉:物体在 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 中的反映。 四、错觉:特定条件下 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 知觉。带有固定的倾向 第四节 记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经历过的事物:过去感知过得事物,如见过 的人或物、听过的声音、嗅过的气味、品尝 过得味道、触摸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体 验过的情绪或情感。 二、记忆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形象记忆:表象记忆 语义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 的记忆。 情景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 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曾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 三、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 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 回忆 三个基本环节。 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 分割的统一过程。识记是保持的前提, 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基础和保证,而再 认和回忆是保持的结果和证明,并检验 着识记和保持的效果。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 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 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 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 第二单元 表象 一、定义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 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 象。记忆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 容与形式。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直观形象性 表象与感知形象的区别:不如感知形象完整 ,具有片面性;没有感知形象鲜明、生动、 具体;不如感知形象稳定,具有动摇性。 概括性 表象是多次知觉的结果,它所反映的事物形 象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或其个别特点,而是一 类事物所共有的特点。 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 ,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 的运用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特别 对低年级的学生。(1/1000) 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 一、定义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 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 程。 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感觉 登记 短时 记忆 长时 记忆 刺激 注意 精细复述 提取 遗忘 维持复述 遗忘 遗忘 行为反应 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 联系 (一)瞬时记忆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指刺激信息自 感觉器官内的短暂保留。0.25-2秒。 特点:时间短,形象鲜明,容量大 , 经注意才能被意识到,否则很快会消失 。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保持大约再1分之内的记忆。 特点:容量有限(7士2个组块),短时 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保持时间短,经 复述可进入长时记忆。电话号码记忆, 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 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 保留下来的记忆, 特点:时间长,容量大;语义和 形象编码;有意回忆;遗忘。 遗忘原因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逐渐消退, 可以解释永久性遗忘。 (2)干扰说: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干扰造成 的遗忘。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有力的证明 。 原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的巩固程度,先后 两种学习的时间安排。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 忆效果发生的影响。(首因和近因效应)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像 第一单元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本 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1.间接性 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 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 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以推 测事物过去的经验,认识事物现有的本 性,预测未来。 生物化石;医生根据体温、血压、血 液、心电图、脑电图诊断;气象预报 教师根据行为表现判断心理世界 2.概括性 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 抽物出来加以概括。 如:“树”,“人” 2)将多次感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 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 如:月晕刮风 月晕而风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 性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的 思维活动。综合是把头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 方面和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 想象共同的、本质的 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 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 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 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去的思维过 程。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和问题解决的 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 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 以进行的单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掌握: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 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 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 的方法掌握的概念。 人工概念:人工制造的,对自然 概念的模拟。与实际生活有很大 距离,具有很大局限性。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定义 问题解决:给被试一个问题,让被试按 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 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问题空间:对问题情景的认识,包括对 所要解决的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 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 状态的认识。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作用:指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 影响。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 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的现象。 3.定势的影响: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 的一种准备状态,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 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里倾向。(卢钦 斯)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课题 序列容器的容量要求容量 A B C P 121 127 3100 214 163 2599 318 43 105 49 42 621 520 59 431 623 49 320 715 39 318 828 76 325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问题 利用如图所示 的材料,将蜡 烛象壁灯一样 立在墙上。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策略通常分两大类:算法与启发法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 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 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法是个体凭借一定的经验,在问 题空间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的 方法,有时也称经验规则。 常用启发性策略 循环子目标策略: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 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 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逆向搜索的策略:从目标状态向初始状 态搜索。 计划简化策略:吧复杂问题化为简单的 形式,以便简化瓦那他解决的过程。 河内塔问题 ABC 1 2 3 ABC 目标状态 初始状态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 构造规则的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个体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 。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 外部言语 内部言语 口头言语 书面言语 独白言语 对话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u言语运动中枢:主管说话机能 。表达性失语症。 u言语听觉中枢:接受性失语症 u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 u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 第五单元 想像 一、什么是想象 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突出特征: 形象性表现在想象处理的主要是直观生 动的图形信息,而非词或符号。 新颖性表现在它是在以往表象的基础上 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新形象 二、想像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标在一定刺激 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是 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快波睡眠和慢波睡 眠。 (二)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 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按新颖性、独立性 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 描绘,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 立的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幻想:是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 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 殊形式。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的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 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既涉及到觉知时刻的直接经验,也包括我 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具有重要 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 理和调节的作用。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 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 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 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大脑在清醒状态,脑电波多为1430 赫兹波幅较小的贝它波,大脑处于安静 和休息状态时,为813赫兹的a波,睡 眠状态下为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的波 。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二)梦 用脑电仪提供的脑电波的变化,或者以快速 眼动仪测定的眼球运动作指标,可以准确的 检测出人是否在做梦。 梦的内容可以时做梦时外界的刺激,也可以 是机体的状态。 梦的特点是:不连续性,梦中的思想、行为 或情景会突然转化为的原来无关 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 愿望的满足。 第二单元 注意的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 个对象,而离开了另一些对象,即注意对其对象 具有选择性。 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 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 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是伴随每一个心理过程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 现象,但不是心理过程。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 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 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以后注意,指有 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广度) 指人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到的对象的 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 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 动上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三、注意的转移 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及时的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 四、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 几种不同对象活动上。 第七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的概述 一、需要 需要是指有机体因生理上或心理上缺乏某 种刺激而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以及渴望达到新 的平衡的体验。 它是人和动物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一旦产生 便会有力的驱动个体活动,趋获得需要的对象 。 一般来说,人的需要主要具有动力性、对象 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二)需要的分类 按需要的起源不同分 生理的需要:是与 个体生命和延续种 族相联系的本能需 要。 社会性需要:是后 天习得的,与人的 社会生活相联系的 需要。学习、劳动 、成就、美感等 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 衣、食、住等物质 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人对社 会精神生活及其产 品的需要。对知识 、交往、道德、审 美娱乐、创造的需 要。 二、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 活动,并引导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原因或 动力。 内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结构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在 动机形成过程中分别起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内驱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 诱因是指能满足人需要的物体、情景或活动,是人 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内驱力是使人活动的内部动力, 但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刺激物,动机依然不能形成。诱 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正诱因和负诱因。 二、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使 而产生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指人受社会性需要所驱 使而形成的动机。例如工作、交往和成 就动机,兴趣和爱好也属于社会性动机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 性和效能。 注意兴趣和爱好的区别 2、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以是否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为 依据划分,在定势活动中表现明 显。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 机 内在动机:活动动机出自 本身,由内部因素引起 的动机。 外在动机:由外部因素引 发的动机。他追求的是 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的颇有影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按优势 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 列成不同的层次。由低往高 排,层次越低的需要其强度 越大。 马斯洛把较低层次的需要叫做缺失 性需要,把高层次的需要叫做生 长需要。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 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 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是以人需要为中介主观体验外 部表现生理唤醒。 表情 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 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 和身体的姿态。 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 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表情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 的。 测谎仪 及其记录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心理过程和同一心理现象 强调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 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一般与机体生理需要 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 激动性和暂时性,随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 减弱或消失;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 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物稳定的态度的反映。 (3)从表现特征看,情绪具有冲动性,且常伴有 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 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有机体 生存、发展和适应 环境的重要手段。 动机功能:驱动有 机体从事活动,提 高人的活动效率。 组织功能:积极和 消极的情绪对活动 的不太影响。 信号功能:具有传 递信息,沟通思想 的功能。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 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詹姆斯兰格理论图解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 (如心跳、逃跑等)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因心跳而生恐惧) 情绪经验 (恐惧反应)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坎农巴德理论图解 引起知觉的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神经系统将 信息同时传到 大脑与身体 生理上表现 出反应 (逃跑心跳等) 大脑觉知 情境的性质 (暴徒危险) 情 绪 表 达 (恐惧反应)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 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 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外界环境刺 激)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 被试:大学生三组 程序: 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 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 确反应;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三组不做说 明。 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一种惹人发怒。 结果: 二、三组被试愉快环境中愉快;愤怒环境中愤怒;第 一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结果:被告知有药物反应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 都表现得较为平静, 而没有被告知有药物反应的被试,在滑稽的情境 中就特别兴奋,在生气的情境中就特别生气。 这是因为,知道药物效应者,就将自己的心跳、 气促等生理变化归因为药物,而不是归因为情境 。 不知道药物效应者,则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释为 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则是由情境造成的。 沙赫特辛格理论图解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情境的认知评价 (暴徒危险)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生理上表现反应 (逃跑、心跳等) 对生理变化的 认知解释 (因恐惧而心跳) 不能解释的 身体反应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 怕”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 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 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观点:情绪并不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 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有 它的独特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 应环境的独特作用。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有放大内 驱力的信号作用。 伊扎德认为情绪德主观成为体验就是起动机 作用德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 体采取行动德动机力量。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 度及两极性 一、两极性 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 几方面看,每一种特征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悲愤、悲哀和恐惧 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 生出来的,例如,敌意、焦虑等。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分: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散性的 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 强烈的、短暂的、爆发的情 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 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 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 ,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为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 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源: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 应激反应:个体对应激事件所作出的 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认知、情 绪和自我防御反应)。 各种情绪现象的时间历程表 现 象时 间现 象时 间 表情几秒几分心境几小时几个月 生理变化几秒几分 情绪障 碍 几周几年 自我报告 的情绪 几分几小时 人格特 质 几年一生 资料来源:OatleyJenkins,1996 三、高级情感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 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你 体验。道德感具有社会性。 美感: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 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 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单元 意志 一、定义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 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 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 它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 的动因。一般来说,具体要经过动机斗 争和确定行动的目的等环节。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双趋避式冲突 三、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 并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 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方面的意 志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 性和武断性。 (二)果断性 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 ,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并实现 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 断和草率决定。 (三)坚韧性 坚韧性指一个人对行动目的的 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 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 摇和顽固。 (四)自制力 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的控制 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 面的意志品质。 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 冲动是魔鬼) 第九节 人格 第一单元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2.个人的道德品质 3.人的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西方心理科学研究中,人格也译为个性,源 于拉丁文persona,意为喜剧演员在台上带的 面具。 综合各家的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具有 一定倾向性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这个 定义具有层次性、 结构性和多侧面性 ,主要由几个复杂 的心理特征有机的 结合构成. 二、人格的特性 1.人格的整体性 2.人格的独特性 3.人格的稳定性 4.人格的功能性 5.人格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人格 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前者是人格的动力,后者是个体之间的 差异。 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 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包括 需要和动机。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独 特的结合,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 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 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一)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 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特点:1.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保证活 动顺利完成。 2.对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才 是能力。 我们把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 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 力。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中思维力 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 的水平,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人从事 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l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l技能是由于不断联系而形成的近乎自动 化的动作方式;是对一系列行为方式的 概括 l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 理特征。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活动过 程的概括。 2.三者具有密切联系 一个人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他掌握知识 和技能的快慢、深浅、多少、难易及巩固 程度。 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能力发展的基本条 件之一。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 程中发展各种能力的。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发展又不是完全同步 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带来能力 的发展,而能力的发展也未必必然导致知 识技能的增加。 (三)能力的分类 能力、才能和天才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 部队办公室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绵阳市东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英语试卷(含答案)
- 河北省邢台市2025年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二(上)开学物理试卷(含答案)
- 人机协同作业优化-洞察及研究
- 古环境矿物示踪-洞察及研究
-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共同体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学生版)
- 达州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智能化管理探索-洞察及研究
-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湖北省监督数据分析应用中心专项招聘2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超星尔雅学习通《军事理论(中北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GB/T 17608-2006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 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课件
- 沪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地下停车库设计统一规定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 工程施工资源配置计划施工资源配置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