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 20172017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 I I 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 II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 1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9(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 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 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 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 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 “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 “有虞氏禘(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 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 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 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 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 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 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 2 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 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 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在日 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 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 人。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 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 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到来)。” 礼记中也记载: “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 B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 的依存关系。 C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 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D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 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 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 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C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 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 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 ) A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 3 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 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C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 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D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 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 )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 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 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 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 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 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 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 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 尚书。 (万历)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 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 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 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 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 /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 4 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 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 “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 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 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 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 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分) )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縠纹: 比喻水波细纹。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6 分) 5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6 分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诗经氓中“ , ”两句借写桑叶的新鲜润泽来比兴婚前女主人公容 颜的鲜艳明媚。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抒 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 思,其原因是:“ , 。” 乙乙 选考题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25 分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 母语 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要我立即回国。我迫不及待地带上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回国之路。 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回国看望过父亲了。这期间,父亲体恤我只身漂泊异乡,他坚持说,只 要我在国外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即使十年不回去看他,他也欣慰。这八年来,我娶妻生子。妻子 是美国姑娘,父亲却说她有中国古典美。我的儿子从出生起,父亲就从照片、录像、微信上看着他 长到五岁。父亲是语文教师,说话特别讲究用词,可看着孙子的相貌,却说了句不雅的话:“好! 好!远缘杂交,必然生出优良品种。瞧我孙儿,中美杂交的混血儿,还真是个具有中国风的洋娃娃 呢!” 自父亲病重住院,他最急于完成的事就是写一份关于家产继承的遗嘱,字斟句酌,比他当年教 书备课还认真百倍。 长空旅行,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失去了参照物的飞机像是定在了空中似的。妻子忽然问我: “我们很快要见到爸爸了,爸爸不懂英语,那我们怎么和他说话?” 我说:“这只能靠我翻译了。见到爸爸,千万别提外字、洋字,爸爸死记着当年外国 列强欺侮中国,这些都是爸爸的死敌。” 妻子摇头,接着问:“这些既然是爸爸的敌人,为什么他会同意你学英语?还让你到美国?我 就是一个外国人,爸爸对我也嫉恶如仇吗?” 我回答妻子:“爸爸就我一个儿子,中国有句古语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的前程, 6 他只能选择忍耐,尊重儿子的选择。至于你,爸爸会喜欢的。” “为什么?”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喜欢一个人,连带着也喜欢和这个人有关的人或物。你 嫁给我这个中国男人,也就是中国人了。” 妻子反问我:“你不是已经拿到美国绿卡了吗?” “我是美籍华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中国人。” “那我们的孩子呢?” “华人后裔,本质上同样是中国人。国籍可改,种族不变。” 妻子突然话锋一转:“我既然成为你这个中国人的妻子,那你为什么不教我中文?” 我窘迫地回答:“这是一个疏忽。但是我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供职之处, 还是家庭生活,我们都没有处在不说汉语不行的环境,所以顺其自然地一直在说英语。” 妻子若有所思地回过头去,而我又沉进对父亲的回忆中。 父亲一九五八年上高中,那时节,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死敌,父亲除了外语,其他门 门功课都是高分,考上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上了大学,直至被分配到他终生供职的那所高中,父 亲依然如故地反对外语,一门心思地深研中文,甚至和外语老师争辩:“中国十几亿人,搞翻译、 搞外交的人能占多大比例?可是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无论你要考文科还是理科,外语却是每个学 生必学的主课。这简直就是浪费年轻的生命!外语能与博大精深的中文相提并论吗?在我认为,全 世界任何语言,都不能和产生、繁衍、应用、完善、丰富、臻美了几千年的汉语相媲美的!中文用 起来灵活方便,没有外语变格、变位、变这、变那的问题。中文无论字、词、句,都是既简单明了 又内涵丰富的。声、形,静、动,尽呈万象!汉字形、音、意三位一体,形美可以赏目,音美可以 悦耳,意美可以感心。不管世界多么纷繁、奥妙,其中的音韵、色彩、样式、动态、内涵、情感, 都可以涵纳于汉字简洁的笔画之中,这是人类任何其他语种都无法企及、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飞机终于降落了,我们来不及放行李就奔赴医院。推开病房门,我含泪站在父亲面前,叫了声: “爸!”妻子、儿子也分别用英语叫了声“爸爸”和“爷爷”。父亲愣了一下,看着我们,急于挣 扎起身。 我立即对儿子说:“快问爷爷好。” 儿子用英语说:“爷爷好。” 父亲听了,皱了下眉,看着我。 我立即给父亲翻译:“你孙子问爷爷好呢!” 接下来父亲问:“叫什么名儿来着?” 我愣了一下,立即翻译:“爷爷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儿子笑着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钟美。” 父亲脸上洋溢出满足的神情,说:“这回我听懂了。这个名字好!钟中同音,既好听 又有意义。过去美、英等大国瞧不起中国人,现在心甘情愿把姑娘嫁给中国人为妻,中国人民是真 7 的站起来了!” 父亲接着问:“你娶媳妇八年了,娃也五岁了,难道媳妇和娃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连一句中 国话都不会讲吗?” 我低头不语,父亲曾在电话中多次问到这个问题,为了不让他失望,我都以沉默作答。 父亲悲伤道:“好啊,你是中国人,说得一口流利的外国话,媳妇、孩子不认识一个中国字, 不会讲一句中国话。”父亲说着,老泪纵横。 我惭愧得无地自容,说:“爸,这都是我的疏忽。但自我们在美国结婚生子,无论家庭生活还 是社会工作,一直不存在不认识中国字、不讲中国话就过不去的场合和情况,加上我忙于工作,所 以就顺其自然了。” 父亲情绪激动,哽咽得无法再说话。静了几秒钟,才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先去弄口饭吃,爸 这会儿感觉不太好,想静一会儿。” 我惴惴不安地带着妻子、孩子,由姐夫开车送至父亲家中。行李还未搬完,姐姐打来电话,要 我一个人赶紧返回医院。我脑子里轰的一下,未及给妻子、儿子安排,就立即返回医院。我飞跑进 病房,见姐姐伏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待奔至病床前,见父亲已经故去。 姐姐拿出父亲的遗嘱,对我说:“弟,咱爸走了,伤心也没用了,你看看遗嘱吧。你刚离开医 院,爸就抖着双手撕毁了原先千修万改的关于财产继承的遗嘱,要笔,要纸,挣扎着重新写下这份 最后的遗嘱。” 我接过姐姐手中的遗嘱,泪眼朦胧地看见父亲在一张纸上赫然写下的四个大字:勿忘母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父亲对儿媳的评价以及对孙子相貌的“不雅”评价,表明了他对儿子在美国娶妻生子行为的不 满。 B“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的描写,渲染了回国之路的悲凉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沉痛心 情。 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通过一段回忆交代了父亲的成长背景和工作经历,合理解释了父亲的“排 外”心理。 D小说情节中,“字斟句酌”“千修万改”的遗嘱被撕毁,改立成新的遗嘱,是因为财产继承问 题已不再需要。 E父子语言对话的背后,隐藏着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体现了当下中国社会不同理念间的 矛盾和冲突。 (2)小说以“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如何对待中文和外语,“我”与“父亲”态度不同。请结合全文谈谈他们各自的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25 分)分) 8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走不出那片田野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 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 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 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 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 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 然。1997 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 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 第二故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 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 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 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 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 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 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 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 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 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 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 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 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 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9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 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 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 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 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 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 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 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 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 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相关链接: 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我的灵 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 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 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 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 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王泉根曹文轩:“追随永恒”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 到水乡雾气,潮湿、氤氲。 B1997 年夏天,为了改变自己创作的风格,曹文轩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以草原为背景写出了 小说火印,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更新。 C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是曹文轩 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D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当用温馨的、 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E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文学主张, 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的声音。 (2)为什么说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10 (3)学生用“固执”来形容曹文轩,他的“固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4)如何理解“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这句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 第第 IIII 卷卷 表达题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五、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 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以为自己很忙。 2015 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 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 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提上日程。 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 易之论。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 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 九寨沟自然山水巧夺天工,那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 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令人流连忘返。 A B CD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B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而在于它通过生活现象的描写 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C社会发展引起科学家们的担忧,全球平均智商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过去的 50年,人类综合智商值下降了1倍。 D近期,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公布,引起了人们对相关国企改革、人口政策调整、深化 改革开放等问题的重视。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同龄人的观点是不相上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拉开差距靠的就 11 是语言了。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语言的形成和构建,核心来源于阅读,实际取决于考生 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语言的锤炼比较难,只要平时用心,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是有路可循的。 A 应该而仍然尽管但也 B 一定当然 / 因为所以就 C 可能但是必然虽然那么仍 D 尽量 / 最好即使也都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 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 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 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17寒假将至,高三(1)班的学生拟请去年考上大学的王华同学回母校介绍经验,给王华写了一 封邀请函,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5 分) 邀请函 王华同学: 为帮助高三同学顺利度过高考的冲刺阶段,高三(1)班的同学想借你放假回家的机会叫你来 校讲一讲,以分享你的点滴经验,切勿推辞。 学校高三(1)班 2016 年 1 月 6 6写作写作 (6060 分)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最新数据显示,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与广大手机用户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截至 2015 年 8 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接近 10 亿:全国手机网民中通过 3G4G 上网的比例为 85.7%; 中国人均月流量达到 340.8MB。 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有人认为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有人认为手 12 机不可缺,但不宜让它占有生活的主要空间,凡事要有度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13 高三月考语文答案高三月考语文答案 1D 项“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与原文“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 念起源很早”不符合。 2C 项“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曲解原文“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 超人”的意思。 3B 根据原文来看,A、C、D 中的人物都属于祖先神,而土地神既不是祖先神也不是祖先鬼, 所以 B 项不属于祭祀祖先的范畴。 4C 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本段话意思是: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 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 为少见。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故事”常用单独来用,其后要停顿, “者”之后常有停顿,“也”一般用在句尾等等。 5D 项错误,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项“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错误,应是前往抄家之时。另外多次提升官职与此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 “他日”,“子吾所厚”,“为”,语句通顺;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 了俸禄。 “责以,“要”,“夺”,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 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 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 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 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 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 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 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 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 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 14 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 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 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 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 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 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出负责考试人的 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 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 文定。 8 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 雷鸣一样震耳。 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 静听涛声的场景。 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 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9 “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10(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 (1)E 给 3 分,C 给 2 分,A 给 1 分;B、D 不给分。 (A 项,“他对儿子在美国娶妻生子行为的不满”心理分析不完整,有不满的一面,也有 “欣慰” 的一面,具有复杂性。B 项,“渲染了回国之路的悲凉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沉痛心情” 15 分析过度,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不安,表现出主人公对未来的担忧;D 项,“已不再需 要”错误,财产继承问题在母语传承问题面前退居其次,并非不再需要。) (2)情节上,“母语”串联起夫妻对话、回忆父亲、父子对话、父亲离世几个情节,使小说情 节连贯、内容完整;人物上,围绕“母语”,通过回忆父亲、父子对话和父亲立遗嘱塑造了 极度热爱“母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主题上,父子对于“母语”有着不同态度,通过矛盾 和冲突,点明并深化了小说“勿忘母语”的主题。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3)爱子心切:欣慰于儿子的发展,尊重儿子的选择,离世前立下遗嘱对儿子寄予厚望。 热爱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游戏数据中心专用机架式PDU租赁与运维支持合同
- 网红咖啡品牌区域代理权及标准化技术培训服务协议
- 影视作品版权代理及国际版权销售协议
- 项目前期筹备临时合伙合同
- 动画系列剧音乐版权代理合同
- 精准影视特效场景搭建与施工技术指导协议
- 生物样本库数据共享与药物筛选合作补充协议
-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2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29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加强课十六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及下丘脑的功能分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 浙江专版2024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讲义新人教版必修2
- 2025年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高考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陕西省略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疗卫生岗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数学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 2024年江西各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届山东省潍坊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 GINA+2024哮喘防治指南修订解读
- 篦冷机岗位试题及答案
- 奥特曼过关测试题及答案
- 学生营养与健康知识课件
- 注射抗凝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 高中主题班会 高三学习攻略-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