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引言3一、绪论3(一)研究存货内部控制的意义3(二)研究存货内部控制的目标及要素4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6(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6(二)coso的框架及要素9三、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一)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11(二)存货存在的问题13四、存货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11(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11(二)存货采购和付款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16(三)存货销售和领用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18(四)存货保管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21(五)存货退回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22(六)存货盘存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22(七)优化企业存货管理25五、结论26参考文献27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和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是企业的所有资产中种类最多、核算最复杂且极易变现的一项资产。为保证存货实务资产的安全和核算的准确性,企业应结合自身存货的性质、特点,评估出与之相关的风险点,从而建立完善的与存货流转各个环节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的制度对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保证存货信息资料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存货内部控制的要点,以存货为例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存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出了存货采购、销售、保管,退回,盘存五个环节的控制重点。【关键词】存货 内部控制 coso框架 引言存货不仅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一般在60%之间,而且还是在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创造价值和提高价值的基础物类;企业的存货还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运作的晴雨表,也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由于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品种多、受市场因素和生产经营计划影响较大,而且流动性强,经常处于不断销售、耗用、购买和重置中。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下能够规律地转换为货币资产或其他资产,但长期不能耗用或销售的存货,就有可能变为积压物品而降低价值,从而造成损失,所以存货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存货的需要,降低存货相关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管理、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存货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一、绪论(一)研究存货内部控制的意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管理好存货,针对存货收、发、存与供、产、销各环节的特点,事先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制度。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企业制订存货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障存货资产的安全完整,加速存货资金周转,提高存货资金使用效益。按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系统。这既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保证。因此,存货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二)研究存货内部控制的目标及要素1、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组织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错和纠弊,而是涉及到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元化、纵深化的趋势。(1)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要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及时对那些构成组织的资源(财产、人力、知识、信息等)进行合理的组织、整合与利用,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要处于控制之下或在一定的控制之中运营。如果一个组织未能实现其目标,那么该组织在从事自身活动时,一定是忽视了资源的整合作用,忽视了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性。一家医院有优秀的医生、能干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设备,但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充分用于医疗,这家医院是没有效率的。例如,如果病人因为医院不良的饮食而不能使患者痊愈,这家医院就没有实现其目标。因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就是直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所有的组织活动和控制行为必须以促进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为依据。(2)服从政策、程序、规则和法律法规。为了协调组织的资源和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将制定政策、计划和程序,并以此来监督运行并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组织还必须服从由社会通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因素等所施加的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外部限制因素,就会威胁组织的生存。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保证遵循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则。(3)经济且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因为所有的组织都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运作,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取决于能否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制定和设计内部控制必须根据能否保证以最低廉的成本取得高质量的资源(经济性)和防止不必要的多余的工作和浪费(效率)。例如,一个组织能够经济地取得人力资源,但可能因缺乏必要的训练和不合适的生产计划而使得工作效率很低。管理者必须建立政策和程序来提高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率,并建立运作标准来对行动进行监督。(4)确保信息的质量。除了建立组织的目标并沟通政策、计划和方法外,管理者还需利用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来控制组织的行为。事实上,控制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决策导向的信息受制于内部控制,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便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也就是说,管理者需要利用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组织行为,同时,决策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也依赖于内部控制系统来确保提供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否则,管理者的决策就有可能给组织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与确保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的正确性的控制相联系。(5)有效保护组织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组织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如果资源不可靠、损坏或丢失,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保护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一是确保这些资源不被损害和流失,二是要求确保对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必要的维护。2、企业内部控制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五个方面: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确定风险承受度、识别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风险)、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应对风险的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环节有: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企业内部、外部的顺畅沟通,包括与利益相关者、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供应商等的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应将监督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通俗指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的等,而在其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点:(1)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它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有效进行。(2)内部控制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它并不仅仅是政策手册和表格,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或董事会,而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是“人”建立企业的目标,并将控制机制赋予实施。确立这种观念有利于企业的所有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主动地维护及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3)内部控制无论设计和运行的多么完善,也只能为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因为内部控制本身具有局限性。2、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节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内部牵制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业名词,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的真实性。比如,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的“双人记账”某笔经济业务发生后,由两名经济人员同时在各自不同的账簿上加以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人账簿记录以检查有无记账错误或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务收支的目的,这就是典型的内部牵制措施。(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在证券交易法中首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一份特殊报告中,首先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济效益,贯彻管理部门既定的决策,所制订的决策、程序、方法和措施”。从中可看出,内部控制已突破财务会计的范围,包括成本、预算等项内容。1958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了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文献界定了内部控制的概念,而公司的经理们创立并在实践中运用着管理控制的概念,这两个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对这两种内部控制做出不同解释的同时而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那么任何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于是人们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和整体框架的概念。1988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在结构上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它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以及其他人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银行组织中内部控制的框架报告,将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成功地运用于银行业。2001年年底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默克制药等一批大公司会计丑闻接连曝光,诚信危机震撼着美国及国际社会,使人们对美国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产生质疑,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2002年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莎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从公司管理层责任、会计监管、公司审计(内部和外部审计)、信息披露以及舞弊防范等层面对在美上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要求所有在美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并推荐coso框架作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二)coso的框架及要素1、coso框架198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财务经理协会(fei)发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在其研究样本中,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归咎于内部控制失败。该委员会同时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框架。继而,五个发起组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即coso。建立之初的目的是负责研究开发一个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定义和指南。coso在1992年9月完成了这项任务,公布了最终报告内部控制综合性框架(通常被称为coso报告),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石油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职员共同作用,为实现经营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较之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这一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来阐述。内部控制不应仅仅着眼于会计和财务报告,还应针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遵循法律法规。这个广义的定义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程和全面的控制理念。相应地,内部控制框架也被划分为五个内部控制要素,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框架是世界上最早发布的权威性内部控制框架,其他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控制框架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coso的工作成果,加之美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影响力等因素,coso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内部控制框架。2、coso内部控制框架要素coso 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模型表示。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可以说人及其人进行的活动是任何企业的核心,是构成控制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影响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设立一个机制来识别、分析和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并适时加以管理。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它们包括诸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和职责分工等活动。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所需信息必须被识别、获得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不仅包括内部产生的信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信息。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企业的员工能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监控是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控、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控。内控体系五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核心是人,人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控制环境,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分析影响因素,即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同时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相关的信息应及时被获取、加工整理,并在企业内部传递,这就是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系统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反映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转情况。为了保证内控体系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对整个内控过程进行监控。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配合和联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灵活地随条件变化而变化。但各要素之间并非是一项要素影响下一项要素的顺序过程,任一要素都可以影响其他要素,例如对风险的评估不仅仅影响控制活动,还可能影响信息和沟通、监控行为等。coso内部控制框架适用于各类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对其应用可能不同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可能不及大型企业正式、组织性强,但也可以是有效的。三、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无论是在国有或国有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还是在所有其他各类企业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各项物资从采购、验收、入库、付款等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发生的很多触目惊心的经济案件,有许多是由于内控失效和缺乏监督所造成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缺乏透明度的采购过程,产生了“以权谋私、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收受回扣、跑冒滴漏”等问题,导致企业采购商品质次价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比如说,采购人员图谋私利,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有的签订假合同骗取企业货款,或以假合同骗取预付款;有的购买伪劣假冒商品,从中捞取好处:有的内外勾结、暗算企业,拿“回扣”“佣金”;有的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舍廉求贵、舍国营求个体,牺牲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谋求个人实惠;有的接受请客送礼,以原则作交易;有的搞人情买卖,订君子协议,明知上当不揭发、不举报,反而与之同流合污,等等,这些都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企业在存货各个环节的作弊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购成本弄虚作假,将买价与有关费用相混淆我国很多企业将运杂费、合理损耗费用、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应负担的税金等部分不列入采购成本,而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将一些不属于采购成本的项目,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有关人员的会务费、通讯器材和通讯费用等计入采购成本:对购货的折扣作虚假处理,折扣费用未抵扣有关物资的采购成本,而是作为企业的“小金库”,或是作为个人的隐性收入;对购入存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算处理作假,发生采购退货时,有意将应冲销的“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增值税退还款作为“应付账款”、“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一方面多抵扣、少交税,另一方面虚增收入和利润。(2)账外物资设“小金库”这就是说将账内的一定比例的物资材料移到账外,置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外,作为随时可以供自己调用的“物资蓄水池”。主要的做法有:购进存货时作生产费用或作待摊费用,未使用就计入成本费用;收回的边、角、余、废料不入账;盘盈、捐赠的物资不入账;自制材料不入账;委托退回的余料不入账;自用材料计入成本费用,假退料或退货不入账。长此以往,积少成多、积小成大,账外物资“小金库”呈现滚雪球之势。(3)监守自盗、虚报损失即指保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涂改账目、盗窃财物,或者虚报和夸大损失,将报送材料转移或私分;冒领或假造领料单或发料单,盗窃物资、转移出售;或盗窃财产物资,将所窃物资成本通过短斤少两、克扣打折等手法,打入正常领、发料业务之中。(4)实施“调包计”将采购或库存物资进行调换,以次等品换优等品,以廉价物品换贵重物资,以劣质商品换优质商品,以旧商品换新商品,以坏商品换好商品;有计划、有预谋地对不同商品进行串档串规,混淆不同型号、不同产地、不同价格的物资,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以达到其通过违法乱纪而达到的、用来满足个人私欲的目的。(5)虚列盘盈、盘亏隐藏盘盈,多报盘亏,或者按违法乱纪行为人的需要随意做账,如计入“营业外收支”、“其他业务收支”等,或将盘盈、盘亏与物资储备中发生的非常损失或溢出金额相互冲销,不转出相应的“进项税额”,以增加增值税的抵扣数。(6)应收账款太多应收账款的形成,主要是与所销售产品本身的畅销程度、公司的技术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所选择的客户是否适当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销售收入越多应收账款越大。以下几种情况容易致使应收账款成为呆账或坏账:产品经用户使用后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售后服务达不到用户的要求;签订销售合同时有明显的问题,如对付款条件、付款期限、付款方式、担保责任、违约处罚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表述不清或根本没有;用户仅以借条或欠条的方式,将产品拿走,至于有关还款期限等没有任何约束;用户是没有经济实力及履约能力的小型企业或个人。由此看来,存货控制问题,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存货利用和保管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很大。因此,揭示存货业务中的漏洞,对保证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存货存在的问题1、会计系统设计未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由于存货的会计系统设计承袭了计划经济的陋习,会计资料过于简化。比如,从记账凭证看,采用几十年不变的印章控制方法,凭证下面只要求会计主管、出纳、记账、审核等人员签章,没有设置意见处理栏目,分不清前后次序,事后补签或不盖章的情形是无法辨清的;对会计凭证的装订,只考虑时间顺序,未考虑业务类型,各种业务混装到一起,不利于汇总和核对。再比如,从会计账簿看,重视分类账,忽视日记账和备查账,重视金额记载,忽视事由记载。分类账对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固然重要,但日记账和备查账更能连续的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的轨迹,是实施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但很多单位从未设置采购、销售等日记账,有备查账业务的单位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备查账,在明细账簿摘要栏中只记载“购入”、“发出”、“支付”等与账簿类型相重合的无实际意义的记录, 在总账摘要栏中甚至只记载“本月发生”这样千篇一律的字样,毫无实际意义。2、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完善不同的经济单位应具备不同内部控制模式。大型企业人员分工较为细致,内部控制程序也严密;而中小型企业为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内部控制程序就显得粗略一些。同样是销售和收款业务,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样的;对网络式的营销方式,是集中办理收款,还是分散办理收款;对采购业务,先付款后提货如何控制,或先提货后付款又该如何控制,商品的价格、回扣和折让等又如何控制等等。所有这些业务处理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大部分企业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尺度,这也使得各单位的存货内部控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3、存货控制缺少定期稽核制度存货稽核只能通过实物盘点,目前财务只是核算各类存货的总账,明细分类账由仓库建立。目前仓储分散,没有集中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台账,财务部门通常不参与存货盘点工作,账实是否相符无法确定。4、存货控制的应用范围太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的存货控制系统仅仅局限于企业存货的信息处理和业务模拟, 如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打印、统计、更新等,而并没有达到存货控制的最终目的,即提供给系统使用者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功能,其原因主要是:(1)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控制方法、控制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游戏规则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完全实现。(2)从存货控制系统的开发和销售来看,必须有一批具有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承担这项任务,并努力把售后服务深化。这样,他们向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控制系统本身,更大程度上说,是一种控制的方法和模式。因此,经过决策之后,就该进行存货的控制。5、存货的内部控制弱化,控制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经济单位对内部控制仍然不重视,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国各种类型经济单位未公开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也散见于各种内部文件之中,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和相互衔接。也有不少经济单位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大多未落实到实处,更没有定期报告的说法,内部控制的缺陷未暴露, 更新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及时得到采纳。还有很多小型经济单位其内部牵制制度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的履行。在现实中,对存货的控制稍有疏忽,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滥用或浪费,而且给贪污盗窃者以可乘之机。由于存货的数额较大,容易弄虚作假,谎报盈亏,所以在存货的各个核算环节都可能出现作弊现象。例如,在存货的采购过程中的作弊手段有假设采购、个人吃回扣等;在销售过程中的有高价购进,低价转销产成品等;在保管过程中的有监守自盗、窃取或转销产成品、长期占用公物等在记账过程中的有押金抵物、混淆差异分摊与调节成本费用等。四、存货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对存货采购、验收、入库、付款等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和监督,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各项存货都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业务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能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步发展,达到以效益为中心,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处理存货中的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在全过程的某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从而起到控制的作用。它由适当的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还应规定须有复核过程并由财务主管审批;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签的管理、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相互牵制。如在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提出,记账人员与存货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若企业采用电算化管理,要明确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企业会计、出纳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到不兼容的职务要分离即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审查的职务要分离,保管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对企业存货各项业务的处理应当体现出相互牵制的作用。(二)存货采购和付款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采购和付款业务是指企业支付货币资金,取得商品或劳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缺乏透明度的采购过程,产生了以权谋私、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授受回扣、跑冒滴漏等问题,导致企业采购物品质次价高,资金使用效益较低。因此,企业应加强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1、工作程序采购与付款业务可分为请购、审批、采购、验收、退货与折让、付款与记录等步骤。这些步骤分别授权于领用部门、采购部门、质检部门、仓储部门和财会部门处理。这样,既保证了采购货物或劳务的数量与质量,又使支付货款的金额正确,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1)请购采购申请一般由使用部门或仓储部门提出,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审核是否正确,若合理则签字认可,交由采购部门采购,若金额巨大或特殊采购应由企业管理当局审批。(2)采购采购部门在接到请购单后,与采购计划核对,审核采购申请的合理性,对合理的采购申请所需资金进行估算,由采购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签字认可;财务部门对采购申请和资金预算进行核对,审核其合理性并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签字认可。采购部门接到经批准的请购单后,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询价,询价的内容包括价格、质量指标、折扣和付款条件及交货时间等,然后向企业综合评价最高的供应商发出订购单,并签订合同,采购合同应与订购单内容一致。采购合同订立之后,由采购部门指派采购人员负责采购。大宗原材料的订购一般金额较大,故而发出订单之前还需要实地查看或取样。(3)验收货物到达后,由仓储部门指派验收人员对货物进行实物计量,并与货运单、订购单进行核对。需要时由质检部门对货物进行检验。正确无误后填制收料单。收料单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收货日期,货物名称、规格、数量和质量以及运货人名称,原订购单编号等。(4)退货与折让采购部门接到收料单后与采购合同核对,相符则登记采购登记簿;若不相符,如数量缺少则与供应商联系要求补足,如存在质量问题则应考虑是退货还是要求供应商给予折让。企业决定退货时应填制退货通知单,授权运输部门退回,供应商在获得运输部门返回的退货单后编制借项凭单,借项凭单连同退货单送交财务部门。借项凭单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退货数量、价格、日期以及金额等。(5)付款财务部门在接到收料单后,应与购货合同、发票核对,按照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予以付款并登记有关账簿。劳务采购应将采购合同、经使用部门经办人与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的发票和请购单核对后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予以付款。2、控制重点(1)采购业务授权批准程序在采购之前,购货必须按照正常的级别批准,即请购单必须经有关主管人员签字,采购部门方可受理;付款时,必须经被授权人员在付款凭单上签字,会计部门方可付款。(2)相容的职责必须实行职责分离对于采购业务涉及的各项经济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可预防和及时发现在执行所分配的职责时的舞弊行为。采购部门人员应签发采购单,会计部门应记录已收到的货物,仓库人员应负责该货物的保管工作。(3)严格执行凭证和记录控制采购业务的凭证(即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卖方发票、付款凭单等)在采购业务的不同阶段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4)限制资产接触程序对已验收的存货,应由胜任的职工管理,并限制无关人员接近,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5)执行内部核查程序有条件的企业,应执行内部核查程序。如应独立检查订购单的处理,以确定是否确实收到商品并正确入账;定期独立检查验收单的顺序,以确定每笔业务都已编制凭单;独立检查付款凭单计算的正确性等。综上所述,建立、健全采购预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错查弊,而且还可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杜绝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三)存货销售与领用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当前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或发生坏账损失问题,已成为影响一部分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如何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避免坏账损失,已成为企业应该严肃对待和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销售和应收账款业务的顺利进行。1、接受订单、订立合同(1)作业程序接受客户订单时,凡外地客户必须订立书面合同,本地客户凡销售额大于一定标准的也必须订立书面合同;本地小额客户或先行付款的客户可以不订立书面合同,但必须填报企业内部的销售审核单。对销售合同,必须按照销售权限规定,由各级负责人进行审核,经审核同意后,才能加盖合同专用章。销售员填报的销售审核单,由销售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合同正本由销售部门专人保管,财务部门应有复印件以监督合同的执行。(2)控制重点销售合同是否在销售员授权范围内;合同内容重点审核销售单位的信用状况、付款信用期及信用额度是否符合规定;合同履约地要尽可能定在供货方所在地: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定期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2、信用调查,授信审核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评定方法,确定企业一定时期的信用政策,作为日常授信审核的依据。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作为授信审核的责任部门,负责在规定标准和权限内的授信审核工作;超过标准和权限的授信审核,由公司销售经理和财务经理批准。授信审核主要是确定给予客户的信用额度上限和信用期限。对新客户,销售部门应负责收集其信用资料,填写授信审核表,然后按规定进行初次授信审核;对老客户应定期进行信用分析,至少每半年一次,由销售部门负责提出客户的最新信息资料,财务部门负责分析客户付款信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对给予客户的信用条件进行变更;对一些信用状况有争议或无把握的客户,要慎重对待,只有当这些客户能提供足够的抵押品或担保时,企业才可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信用条件。3、开票、发货(提货、代送)(1)作业程序销售部门应设专人负责开具销售发票。销售员要求开票时,开票员要审核销售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付款方式等是否与合同或销售审核单一致。发票上要由销售员签名,以确定该销售业务的责任人。对销售部门开具的发票,由财务部门审核盖章,留下记账联和存根联;其它几联,由开票员交给销售员签收后,负责送交客户办理发货手续。销售员凭借提货联到成品仓库办理发货手续后,成品仓库按提货联办理发货手续,打包、运输。若企业采用送货的方式,货物到达客户单位时,由客户单位在送货回单上签字盖章后,再由送货人将回单交回仓库;若是代办托运的,在办妥手续后,由经办人将托运凭证交回仓库;若是客户自行提货的,必须由单位提货人在提货单上签字,同时由销售员签字,以证实提货人确实是客户单位业务人员。仓库保管员负责催收送货、发货回单,验收回单是否符合要求,并将回单作为长期保管凭证,同提货单一起作为登录存货明细账的原始凭证。财会部门每月要同仓库核对所开发票是否都已在规定时间内发货,以确定是否真正实现销售。(2)控制重点产品销售价格符合企业规定;销售员兼办的销售业务在其授权范围内,符合经审核的销售合同或销售审核单,开票后该客户欠款总额不超过授信限额;开票后,在规定时间内办妥发货;送货回单、发票凭证保管完善,企业对客户的债权关系确立无误;发票正本及时送交客户,便于客户及时入账、付款和对账;有关原始凭证在企业内按规定形成、传递和核对,使销售、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记账同步并一致。存货的领用也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用领用单是一项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对存货领用单应当定期进行清点。存货在领用的过程中,管理环节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商品己做财务入库,但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权。由于财务部门不能对仓储企业中的自有存货进行有效控制,很少通过实地盘点来核对账实,所以入库只是账面行为,存货只是以数据形式存在,极有可能造成账实不符。 2、库存商品已经出库,在财务账面没有反映。商品已经提货或已做仓库间的转移却没有反映在财务记录中。如果财务和业务部门不及时协调核对,则账面和报表的数字就会失真。 3、缺乏对商品的期末盘点。因为上述的客观原因和传统做法,企业重视账面数字而缺乏实地盘点,势必加大存货估价的误差。在存货成本的核算上往往只注意总金额,而忽视数量的核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往往利用数量折算来谋取个人私立。 4、缺少对库存损耗的判定。同样,由于缺乏盘点,就不能对损耗的数量和损耗的环节(采购、运输、仓储等)做准确的判定。 5、随着企业电算化的应用,存货的计价的准确性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存货的计价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虽能反映企业库存状况和成本水平,但其实用性较差。因为存货每发生一笔出入业务,计算机会自行计算一次单价,下次发货就以此笔业务为准。但如果用户不小心输入出现错误,这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出错误单价,今后出库也将会以错误单价计算。如未及时发现差错,下次入库还会滚动计算出新的错误单价。等到发现差错时,很可能已经发生很多笔出入库业务,这时若要纠正就涉及出入库业务的逐笔纠正,其难度就可想而知。发现差错越迟,纠正错误就越难,有时几乎无法纠正,所以选择此法也有局限性。 以上问题影响了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影响了对企业资源配置利用的判断,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削弱了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导致管理漏洞的产生。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存货领用审批内部控制。存货领用应制定定额,同时经批准才能进行。领用的材料应有工艺部门核定消耗定额,属于间接费用的消耗、修理用料等,应编制计划或核定费用定额,生产部门根据计划、定额填制限额领料单向库房领料。存货领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目前存货领用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往往由材料员一人盖章了事,缺乏实质上的监督,从而造成领用上漏洞。 2、存货发出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无误,手续齐全。仓库保管要审核领料单,双方要检查数量和质量,并签字或盖章。材料发出后,保管人员要按计划价格标明金额,登记材料卡片,并转材料记账员记账后随发料汇总表定期送往财务部门。 3、存货领用核算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领发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发货后及时登记存货台帐;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如果是使用了计划价核算材料成本应在月末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分类制证,登记有关账务。 4、存货领用内部稽核。应保证存货安全,记录正确。由内部稽核人员审核领料单,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帐,检查收发记录和结存余额,查看存货的领用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四)存货保管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存储保管控制。对于存放于仓库中的物品,首先应建立清楚完整的台账和物卡,对存货进行详细的记录,有专人负责,并通过保管责任考核其业绩。仓库保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仓储规章制度执行作业,维护好存货的质量、安全和完好。在保管过程中,一要协调好物品的数量,使存储的物料保持最低的必需限度,以节约成本,但同时及时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二要对所存物料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储备量低于安全量时,应及时汇报,以便及时采购补充。三要有效利用仓库的空间,以有效的空间达到合现的最大化存储量,节约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四要有对仓库的巡查和对物料的抽查制度,定期清理仓库中的呆滞和不合格品。另外,非经授权的人员不得入库,以保证存货的安全与完整。严格执行存货保管工作规程(1)人员按照保管规程,对存货分类进行库存保管;仓储部门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对违反规程造成存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人责任。处罚决定根据价值损失的大小和事故等级,按相关程序由公司批准后执行。(2)计划部门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财务预算等资料,每年拟定各类存货最高储量、最低储量,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后实施。(3)保管部门根据存货库存收发情况,每月编制存货使用及结存情况报表,报告需采购时点的储量。定期进行存货状态分析,对异常情况报警明示,计划、采购、生产、营销、财务等部门共同研究降低(提高)库存方案,报公司领导审批。(4)保管部门对日常发生的存货增减情况,根据出入库磅单、计量单等及时作收发货或移库处理,进行日清月(日)结,汇总审核月度物资出入库凭证;存货的请领、审批、保管与发放应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并与负责采购、运输等业务的人员职责分离。生产、营销统计部门(岗位)如实上报存货数量、价值变动统计信息,部门之间存货的统计信息产生差异,要分析找出原因。(五)存货退回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领用退回控制。假如生产经营领用的物料有退回的,应填制退料单,对所退物料质量、数量等进行验收后接收,进行账务处理,并查明退料原因,再通过分析采取相应处理措施。(1)财务部门应审核“销售折让”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再审核无误的情况下,才能在“提货单”上签字。(2)销售退回应查明原因,看是否被批准,已退回商品是否已查收入库,并取得“销售退回入库单”。(3)销售退回和折让业务的发票填制 在购买方未付款且未入账的情况下,应将发票联和抵扣联索回,注明“作废”字样,属于折让的,应按折让后的金额重开。若购买方已入账且发票无法索回,应向购买方索取当地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已出”或索要“折让证明单”,开具红字发票,然后再开具正确的发票给购买方。(六)存货盘存环节的内部控制分析在现实中,存货的盘存方式是实地盘点。实地盘点一般要有注册会计师的介入。存货的实地盘点工作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每个企业的存货价格和品种多达千种万种,有的因库存分散,甚至不在同一城市,要实施存货盘点和抽样盘点,十分困难。有的企业因管理不善,堆放杂乱,如果要进行盘点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再则盘点工作知识性强,而有些注册会计师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就需要邀请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帮助和指导。这些都是存货盘点的难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存货盘点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实践经验,主要程序有以下步骤:(1)制定盘点计划注册会计师应和企业共同制定盘点计划,包括人员确定、分工及盘点时间,编制连续编号的盘点标签;填制盘点清单,大企业应绘制存货摆放示意图;规划盘点路线等。(2)组织盘点班子注册会计师对存货进行监盘是存货审计必不可少的一项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盘点是观察、询问和实物检查工作的集合程序,是对企业实施的一项独立的控制程序。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存货监盘决策,要事先确定好监盘时间、监盘样本量和盘点项目选取。盘点人员一般以35人为宜(不包括搬运人员)。各级领导、有关人员,包括供应、存储、财务、生产等部门的有关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