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5年制课件_第1页
斑疹伤寒5年制课件_第2页
斑疹伤寒5年制课件_第3页
斑疹伤寒5年制课件_第4页
斑疹伤寒5年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的第二十 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分类学位置 原核生物界 (kindom of prokaryote) 薄壁菌门(Phylum Gracilicutes) 变形菌纲亚群( subdivision of proteobacteria) 立克次体目(order of Rickettsiales ) 立克次体科(family of Rickettsiae) 无形体科(family of Anaplasmataceae) 立克次体属 恙虫病东方体属 无形体属 埃立克体属 人嗜粒细胞无形体 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 生物学特性 (Microbiology) genera of Rickettsia genera of orientia tsutsugamushi genera of Anaplasma genera of Ehrichia Human granuloctytic anaplasma (HGA,formerly known as human granulocytotropic ehrlichiosis or HGE) Human monocytotropic (or monoctytic)ehrlichiosis(HME) 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 Typhus group spotted feve group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R.prowazakii R.typhi 传统立克次体病 新发立克次体病 Microbiology(生物学特性 ) characteristicsRickettsiabacteriaviruses Cell typeProkaryotic cellsProkaryotic cellsno Reproductionbinary fissionbinary fissionduplicate The growth of non-living medium NegativePositivenegative Intracellular parasiteSpecificFacultativespecific Muramic acid PositivePositivenegative LPSPositivePositive negative Nucleotide typeDNA+RNADNA+RNADNA/RNA Sensitivity to antibiotics+ comparing the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kettsia, bacteria, viruses Mode of Transmission Most rickettsial pathogens are transmitted by ectoparasites such as during bloodfeeding or from scarification of infectious feces from these vectors that may be deposited on the skin mites fleas lice ticks 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邓宝成 历史 1910年Howard Taylor Ricketts 1916年Von Prowazek 1922年命名Ricketts Prowazek 呈世界性分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 欧3000万例以上,约300 万死亡 After 70 years without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pandemic 1850-1934: total of 15 times of a pandemic in China 50s 60s 概论 虱传斑疹伤寒 普氏立克次体 以人虱为传播媒介 临床特点:全身感染症状重,持续2周, 40岁以上患者病情更为严重 病原学 形状:多形性球杆状 革兰染色阴性;Giemsa 淡紫色 胞壁组成近似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壁 两种抗原: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型斑疹 伤寒,为组特异性抗原,可与其它组的立 克次体鉴别;颗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 抗原 Etiology 病原学 在细胞内寄生,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 殖 不能在普通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发热,但无明显阴 囊红肿,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病原学 耐低温和干燥 -20以下长期保存 干燥的虱粪中存活数月 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敏感 5630分 3757小时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唯一传染源:病人 传染期:潜伏期末12天至热退后数天,病 后第一周最强,不超过3周 复发性斑疹伤寒 哺乳动物可能成为贮存宿主,作为传染源 尚待证实 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人虱 体虱 头虱 阴虱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传染源:病人 传播媒介:体虱 人虱 human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流行病学特征 血液 5天 便 粪 立克次体 虱体压碎 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少数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感染或体内潜 伏的立克次体再度增值引起复发 流行病学特征 寒冷地区冬春季 战争、灾荒和群体个人卫生差,世界各地 多次流行与此有关 “camp fever“, “jail fever“, “hospital fever“, “ship fever“, “famine fever“, “putrid fever“, “petechial fever“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和一些免疫 变态反应 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邻近内皮细胞 小感染灶; 血流播散小动脉和小静脉、内脏内皮细胞 全身微循环障碍、变态反应加重 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改变:小血管炎 斑疹伤寒结节: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 炎及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的肉芽肿 非特征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肾炎、间质 性肝炎 肾上腺: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退行性变 CNS:大脑皮质、延髓、基底节损害最重 临床表现 典型斑疹伤寒 潜伏期:1014天(523天) 前驱期:少数,2-3天 (一)发热: 起病急骤,第一周稽留热,第二周 弛张热;23周后,体温34天降至正常。 可伴全身毒血症正:寒战,乏力,剧烈头 痛,面部及眼结膜充血等。 临床表现 典型斑疹伤寒 (二)皮疹 45日出疹(90%),胸背部遍及全身(面部 无),鲜红色斑丘疹暗红色或瘀点。1w 消失,瘀点样2w。常遗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但无焦痂。 12d 鲜红色斑丘疹 瘀点、瘀斑 临床表现 典型斑疹伤寒 (三)CNS 特点:早期出现,明显。 头痛剧烈、伴头晕、耳鸣及听力下降;反 应迟钝或惊恐、瞻望,偶有脑膜刺激症状 ,手舌震颤,大小便失禁、昏迷,吞咽困 难、 临床表现 典型斑疹伤寒 (四)肝脾 脾大:90% 少数肝大 (五)心血管 脉搏快 中毒性心肌炎 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奔马律、低血压、循环衰 竭 临床表现 典型斑疹伤寒 (六)其它 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食 量减少、便秘、腹胀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 及急性肾衰。 临床表现 轻型 散发 热程短、热度低、全身中毒症状轻、皮疹 少、肝脾大者少见 临床表现 复发型斑疹伤寒 Brill-Zinsser病 1898,俄国Nathan Brill首次注意 国内少,东欧 轻型:毒血症状及CNS症状轻;弛张热, 711日;皮疹少或无,散发无季节性,大 年龄组高发。 外斐氏反应阴性,普氏立克次体补体结合 抗体阳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多正常 NE常升高 EO减少或消失 PLT常减少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尿蛋白常阳性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 脑膜刺激征者颅压升高,白细胞轻度增高 (2050)106/L,蛋白、糖、氯化物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测 外斐氏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 第一周阳性 第二到三周达高峰 持续数周至三个月 1:160或病程中4倍以上增高者 阳性率70-80%,特异性差,不能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 别,也不能除外变形杆菌感染; 假阳性:回归热螺旋体、布氏杆菌病、结核 复发性斑疹伤寒:阴性或 1:160 实验室检查 立克次体凝集反应 普氏立克次体抗原病人血清,特异性强 阳性率高 1:40 发病第五天85%。第16-20达100% 与莫氏立克次体有交叉,但效价低 实验室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 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低效价可维持10-30年 可区别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流行性斑疹伤寒 实验室检查 间接血凝实验: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 诊断,不易区分普氏、莫氏立克次体和复 发型斑疹伤寒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特异性IgM、IgG, IgM有早期诊断价值 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分离 不适宜一般实验室 发热期(5d之内),35ml血液接种雄性豚 鼠腹腔,710d豚鼠发热,阴囊仅有轻度发 红而无明显肿胀。取睾丸鞘膜和腹膜刮皮 或脑、肾上腺、脾组织涂片染色 动物接种分离费时费力,且可引起实验人 员和其它实验动物感染 实验室检测 DNA探针或PCR方法 照片描述:一名妇女在腿部缠绕装有健康虱子的 皮套,以进一步测试是否患有斑疹伤寒症。在这 次战时实验中,这名妇女的实验剂量较大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心肌炎、中耳炎、腮腺炎 感染性精神病 指、趾、鼻尖等坏疽等,现已少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其它立克次体病 恙虫病:恙螨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和淋巴 结肿大,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病原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患者鼠 疾病性质中到重度,神经症状明显轻到中度 流行特点流行性,多于冬春地方散发,一年四季,更多见于夏秋 皮疹斑丘疹、瘀点瘀斑常见, 遍及全身 斑丘疹,稀少 血小板减少常见不常见 外斐氏反应强阳性1:32051201:160640 接种试验偶可以引起豚鼠睾丸肿胀 、轻 豚鼠睾丸严重肿胀 病死率%63063011 诊断与鉴别诊断 伤寒 夏秋季、起病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皮 疹出现晚(淡红色玫瑰疹、少、多见于胸 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 诊断依赖细菌培养、肥达氏反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回归热 体虱传播,冬春发病,皮疹少见 起病急,发热,热退数日后再次发热 发热时血液和骨髓涂片可见螺旋体 流行季节偶有两种疾病同时存在的可能 诊断与鉴别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季节,有疫水接触式、 无皮疹,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 肠肌压痛 黄疸、出血、咯血 钩体补体结合试验或显微镜下凝聚试验阳 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发热、出血、休克和肾损害 五期 IgM抗体 预后 相关因素:年龄、患者一般情况、并发症 、治疗早晚等 预后差:严重毒血症、支气管肺炎、显著 CNS症状、同时发生回归热 未特效治疗前:病死率1060%,60岁以上 4050% 特效治疗:1.5%以下 接种后发病:病程短、病情轻 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供给足量水分(3000ml)和热量,高龄者 及心功能不全者酌减 护理:防止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 疮等 治疗 病原治疗 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 早期使用 1224小时病情即明显好转,热退后再用 34天 联合用药TMP:0.1mgbid或tid更好 严重病例可静脉给药 SMZ可加重病情,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