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一、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 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 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 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n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 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n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 分开读。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 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 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 顿。例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 之间也要作停顿。 n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 词后面应有停顿。 n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 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 要有以下这些: n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 “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 ”何尝“、”其等。 n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n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 面的文字连读。 例1、夫/大国,难测也 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 景明 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 大名耳 n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n可/以一战。 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n例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 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 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 意思。例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 是“夹杂”。 n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 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 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 变了句子的意思。 n如:其一/犬坐/于前 n 山行/六七里 n例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 ,“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 ;例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 走”,它们都应连读。 n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 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 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n“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 ,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 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 分开读。 n“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 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 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 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n“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 、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 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 该停顿。例如: n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n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n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例: 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n余闻而愈悲。 n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n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 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n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 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 ,就改变了原意。 n“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 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 读破了。 n“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 了,原句是倒装句。 n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n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 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n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n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n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 男子的美称) n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n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n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n例可/计日而待也 n八、转折连词之前或后 应有停顿。如: n而/山不加增 n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n九、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1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 ”是关键词)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是关键词)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后”是关键词) n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n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 n 朗读节奏 (主、谓、宾) n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 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句首虚词 ) n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n (倒 装) n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n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n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n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n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n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n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n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n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两处) n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n余闻之也久 (一处) n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n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n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 n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n余闻之也/久 (一处) n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n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n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n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n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n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处) n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n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n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n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n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 n躬耕于南阳 (一处) n告之于帝 (一处) n遂许先帝以驱驰(两处) n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两处) n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四处) n躬耕/于南阳 n告之/于帝 n遂/许先帝/以驱驰 n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n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n人不知而不愠(一处) n是知也 (一处) n今齐地方千里(一处) n人不知/而不愠 n是/知也 n今齐地/方千里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乃重修岳阳楼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亲朋知其如此,或酒而招 n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n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 n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n乃重修岳阳楼 n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n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n 亲朋知其如此,或酒而招 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 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 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 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 、“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 诚宜”、 “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这些词语后 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 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 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 )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加强反问语气)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 问) 译文: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表议论) 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 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 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 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 的总领作用。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 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一战。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 ”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 ,“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 。例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 杂”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 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 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 语意明显。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如: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例(3)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 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4)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4)忘路之远近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问/今是何世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 停顿。 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乎: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 间要用停顿 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 读。 B、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 加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今/南方 已定。(出师表)(3)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 病矣(向:先前)(病:困苦不堪)捕蛇者说 C、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 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 以停顿。 例如: (1)、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记 ) (2)、俄而 / 百千人大呼 。 (口技) (3)、先 / 天下之忧 / 而忧。 (岳阳楼记 ) D、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 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 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 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 山行/六七里 例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 “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 例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 ,它们都应连读 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 “若”、“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 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而 / 山不加增 。 (愚公移山)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4、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三峡) 5、虽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口技) 6、且 / 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7、且 / 壮士 / 不死即已。 (陈涉世家) 8、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9、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 (岳阳楼记 六、“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 A“而”字出现句首时,应在“而”字 后应该停顿。而/山不加增 B“而”字出现在居中时,在转折连 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 师表 2、“而”字若起到下列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 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 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 ”,那么尔表示顺承,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 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 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 、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 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 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 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 就改变了原意。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 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 了。 “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 了,原句是倒装句。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 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 、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 面应该停顿。 九、“之”“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 后停顿。如: 1、余闻之也/久矣。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 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 扁鹊见蔡恒公) 其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也”是句中语气助词 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 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 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 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 好治不病/以为功”。例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 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 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 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n几处/早莺/争/暖树 n天门/中断/楚江/开 n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 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n十二、骈句间停顿,四字句两字一顿。如: n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n根据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实际上划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n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 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n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 原来的意思。 n1偏正短语。 n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n(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n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 ;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 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n2介宾短语。 n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n(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n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 ”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 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如:其 一犬坐于前。“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 犬坐于前”就是错误。再如:行拂乱其所为。学生常有这种划 法: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 分析就不难做出了。(行拂乱/其所为” “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 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 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 ,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很容易看出其 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语: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显而易见,“在之前”“在之后” 语意联系紧密。因此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n 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 错了。 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A、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 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 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 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 ,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 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n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 项是() nA期日/中 n B对/子骂父 nC下车/引之 n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 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 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 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 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 这项为错。 n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 ,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 ,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3、当划分规则与朗 读习惯发生冲突时,要以朗读习惯为主。如“舜发于 畎亩之中”一句,不能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应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文言句式的停顿 ,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 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 置。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分析: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 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是错的。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 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句中的“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 两个“无” 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 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n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n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 n 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n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 n 学而不思则罔 (六则) n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 n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 n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n参考答案 n 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 n 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捕蛇者说) n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记 ) n 学而不思 / 则罔 (六则 n 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楼记) n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n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出师表) n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n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习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行拂乱其所为 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 如此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 A、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B、 醉则更相枕以卧 C、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 ) A、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 苟全性命于乱世 C、 日与其徒上高山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 ) A、 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 B、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且壮士不死即已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 A、 永州之野产异蛇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绝缘胶销售合同6篇
- 2025年台州市黄岩区卫健系统公开招聘卫技人员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马鞍山市消防救援局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3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Glycine-CoA-Glycine-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合同研究组织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浙江台州温岭市中医院公开招聘编外员工9人(第四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议论文周记(15篇)
- 时尚化妆品推广方案
- 安全培训效果反馈调查课件
- 2025贵州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招募见习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水磨钻施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下半年新疆兵团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98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林业局考试真题附答案
- 钢筋工程拆除专项方案(3篇)
- 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
- 复退军人就业创业课件
- 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优化
- 解读:与自己握手言欢(南充)-2025中考作文题+写作指导+例文展示+点评
- 关于2024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 景区导览者2025年AI赋能报告智能导览新趋势
- 建筑业有效标准规范清单(2025年9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