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_第1页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_第2页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_第3页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_第4页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火 土 木 阴阳五行学说 水 金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 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 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 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 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五者之间具有着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 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并 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 互关系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 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 响。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阴阳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 相对性和可分性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者为阳, 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 ,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 、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经说:“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 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 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都属于“阴”。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阳 运运 动动 的的 外外 向向 的的 上上 升升 的的 温温 热热 的的 明明 亮亮 的的 无无 形形 的的 兴兴 奋奋 的的 阴阴 相相 对对 静静 止止 的的 内内 收收 的的 下下 降降 的的 寒寒 凉凉 的的 晦晦 暗暗 的的 有有 形形 的的 抑抑 制制 的的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 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 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宇宙); 男为阳、女为阴(性别),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 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3. 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 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 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 阴阳可相互转变。 4. 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中医学说的阴 阳无限可分的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 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事物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截然相反的两 种属性。 对立的双方相互约束互相牵制。 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对方的 减弱或亢盛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 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 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 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 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正常 实寒证 虚热证 实热证 虚寒证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 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 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人体组织结构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 果。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阴阳 失调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内热 )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外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正常 实寒证 虚热证 实热证 虚寒证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三)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 状态。 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 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 阴阳转化: 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四)指导疾病诊断 八纲辨证 表、热、实三纲属阳 里、寒、虚三纲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五)指导疾病治疗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 损,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 苦、咸属阴 2.归纳药物性能 1.确定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三节 五行学说 v五行的概念 v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v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五行各自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五行各自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五行各自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五行各自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 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各自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自 然 界 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木青角酸生风风东东春 火赤徵苦长长暑南夏 土黄宫宫甘化湿中长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五行 人 体 五脏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变动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火心 小肠肠 舌 脉 喜 笑 忧忧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哕 金肺 大肠肠 鼻 皮 悲 哭 咳 水肾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l五行的相 生与相 克 五行的相 乘与相 侮 五行的母子相 及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规律: 意义:相生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 相生 木 金 火 水 土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 意义:相克是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木 金 火 水 土 相克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 引起相乘的原因: 太过克者太过 如:木旺乘土 不及被克者太弱 如:土虚木乘 相乘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 如:木旺侮金 不及克者太弱 如:金虚木侮 相 侮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v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v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v指导疾病的诊断 v指导疾病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脾 属土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 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互资生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肝 心 脾肺 肾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相克: 肝木条达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之阳热制肺金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制约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脏腑见相互制约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肝 肺 心 肾 脾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补之 以五行制约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盗母气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 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 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 侮”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肝 心 脾肺 肾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还需结合 药物的四气和作用方向等综合分析)。 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指导疾病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