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相关疾病课件ppt课件_第1页
疫苗相关疾病课件ppt课件_第2页
疫苗相关疾病课件ppt课件_第3页
疫苗相关疾病课件ppt课件_第4页
疫苗相关疾病课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疫苗相关疾病监测 1、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 2、麻疹病例监测 3、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监测 信丰县疾控中心 游建平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 病例监测 AFP是什么?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定义 所有15岁岁以下出现现急性弛缓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和任何年龄龄临临床诊诊断为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为急 性弛缓缓性麻痹(AFP )病例。 AFP l-Acute 急性 l-Flaccid 弛缓缓性 l-Paralysis 麻痹(瘫痪瘫痪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定义 诊断要点 l急性起病(一般在2周内); l肌张张力减弱; l肌力下降; l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AFP是上述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不是 单一的一种疾病,见于不同的病因和多种 疾病。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质炎; 2.格林巴利综综合征(感染性多发发性神经经根神经经炎,GBS); 3.横贯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脑脊髓炎、急性神经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经病(药药物性多神经经病,有毒物质质引起的多神经经病、原因不 明 性多神经经病); 5.神经经根炎; 6.外伤伤性神经经炎(包括臀肌药药物注射后引发发的神经经炎); 7.单单神经经炎; 8.神经丛经丛 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钾性麻痹、高钾钾性麻痹、正常钾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瘫、截瘫瘫和单瘫单瘫 (原因不明); 14.短暂暂性肢体麻痹。 为什么要进行AFP监测? 1. AFP监测是针对消灭脊髓灰质炎开 展的一项工作。 脊灰是世界上继天花之后第二个明确 要消灭的传染病。 为什么要进行AFP监测? 4. 部分计划免疫专业人员对消灭脊灰工 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足, 产生了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思想或厌战情 绪,计划免疫及监测工作出现滑坡现象。 因此,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面临的形势 十分严峻,任务仍十分艰巨。 脊髓灰质炎 病原学 1.肠肠道病毒属,、3个血清型,型最多见见 ,型次之,型少见见。 2.在污污水及粪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低温下可长长期存 活。在酸性环环境中较稳较稳 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灭 活,70%乙醇无消毒作用,各种抗生素及化学治 疗药疗药 物也无效。 3.但加热热至56、甲醛醛、2%碘酊、过过氧化氢氢、高 锰锰酸钾钾、含氯氯石灰可迅速灭灭活。 脊髓灰质炎 流行病学 传传染源:病人及无症状的带带病毒者。人类类是脊髓灰 质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潜伏期末、瘫痪瘫痪 前期 传传染性最大。 传传播途径:粪粪-口途径。直接或间间接污污染病毒的双 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苍蝇 等也可成为传为传 播媒 介。 人群普遍易感。终终年散发发,以夏秋为为多。 脊髓灰质炎 由脊髓灰质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传染病。流 行时时以隐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瘫痪 病例为为多,潜伏期为为3 35天,一般714天。 。 临临床表现现主要有发热发热 、上呼吸道症状以及四肢 疼痛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发发生不规则规则 、不对对称、 无感觉觉障碍及无大小便失禁的弛缓缓性麻痹。瘫痪瘫痪 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儿童发发病较较成人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婴幼儿 (5岁岁以下)患病为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质炎() 包括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和服苗接触者疫 苗相关病例。 发生率很低,约为1/200万,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 服苗者VAPP诊断依据 1.服用活疫苗(多见见于首剂剂服苗)后天内 发热发热 ,天出现现急性弛缓缓性麻痹,无明显显 感觉丧觉丧 失,临临床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质炎。 2.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粪便标标本只分离到 脊灰疫苗株病毒者。 3. 血清学检测检测 脊灰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或IgG 抗体有倍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别一致者 ,则诊则诊 断依据更为为充分。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 服苗接触者VAPP诊断依据 1.与服脊灰活疫苗者在服苗后天内有密切接触 史,接触后天出现现急性弛缓缓性麻痹,符 合脊灰的临临床诊诊断。 2.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粪便中只分离到脊 灰疫苗株病毒者。 3.如有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或中 和抗体)倍以上升高并与分离的疫苗株病毒型 别别一致者,则诊则诊 断依据更为为充分。 怎么样来监测AFP? 1. AFP病例的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 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 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同时进行网络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 、家长姓名(15岁以下儿童)、患者姓名 、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 诊断等。 怎么样来监测AFP? 2. 主动监测 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综合性中医院 、儿童医院、神经专科医院等均为AFP主动 监测医院,每旬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儿科、神 内或内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查阅门诊日志 、出入院记录或病案;与医务人员交谈,主 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日志。 怎么样来监测AFP? 3. 实验室监测 报告医疗机构应对所有AFP病例 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送至疾控中心。 标本采集要求:在麻痹出现后14 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 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 5克(约 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怎么样来监测AFP? 4. 开展院内关于AFP监测培训 AFP监测不仅仅是防保、公卫人员的工作 ,也是临床医生的责值。 各医疗机构应组织学习AFP,并收集、补 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 麻疹病例的监测监测 什么是麻疹? 麻 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是副粘液病毒,球状,有包膜、单 股负链RNA; 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耐干燥、温室下可存活数日,对热、光、一 般消毒剂敏感,5630min灭活对一般消毒剂及 紫外线敏感。 麻 疹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潜伏末期 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约11d,末期1d加 出疹前后各5d),出现Koplik斑最强;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者:8m以上未患麻疹、未接种麻苗者 ;病后可获 得持久免疫力。 麻 疹 临床学 潜伏期:一般为10d(721d);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 Koplik斑)、流涕、喷嚏等上 呼吸道卡他症状,伴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皮肤相继 出现红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开始自上 而下波及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出 齐后,按出疹顺序消退,有色素沉着、脱屑。 并发症:肺炎(主要死因)、喉炎、中耳炎、脑炎、亚急 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麻 疹/风 疹 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风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 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淋巴结肿 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 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风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风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 麻 疹/风 疹 实验室确断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检测病例,可视 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者; 2.恢复期血清麻疹/风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 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 阳转者; 3.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 到麻疹/风疹病毒者。 为什么要进行麻疹监测? 1.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 将成为现实,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 )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 病。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 流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 稳定,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 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 防,因此,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 行的。 为什么要进行麻疹监测? 2.美洲区已于年成功消除麻 疹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目前, 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分别提出年 、 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年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所有国 家承诺年消除麻疹。 麻疹监测的工作任务 1、各医疗机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 告人发现监测病例应及时上报,并对本院 进行主动监测,保证报告信息的及时性、 准确性和完整性。 2015年1月-7月我县仅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 健医院、同益卫生院、坪石卫生院、黄泥卫生院 、古陂卫生院、九渡卫生院7个单位报告了监测病 例。 麻疹监测的工作任务 2、 医疗机构应采集就诊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 学标本,完成标本的运送,并协助完成流行 病学调查工作。 合格血标本基本要求:出疹后28日内采 集; 静脉血2-3ml(血清量不少于0.5ml); 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 合格病原学标本基本要求:出诊后5日内 采集;冷藏运送。 送样时应填写完整的标本送检单。 麻疹监测的工作任务 3、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麻疹相关性知识培 训。尤其是年轻的医务人员极少甚至尚未 碰见过麻疹病例,意识浅薄。 4、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 证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剂接种率 达到以上。要求在一类苗中,同等 条件下优先接种含麻制剂。 乙肝病毒 全国乙肝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1992-1995年全国病 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 染率为57.6%,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据此推算全国 有6.9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 病毒,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有现患慢性乙肝病人2, 000万人,其中每年约30余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 肝硬化、肝癌。 乙肝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是许多家庭因病致 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乙肝的预防控制是关系亿万民众的健康大事,对于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 略意义。 世界肝炎日 2011年7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首个 世界肝炎日。因此7月28日被定为世界肝炎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抗击肝炎,预防在先。 乙型肝炎 病原学(HBV ) 嗜肝DNA病毒。 完整HBV,又称Dane颗粒,圆球形,有包膜,直径42nm 。 双链、环状、不完全闭合DNA。 AI 9个基因型,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sAg四个基本亚型,即adr、adw、ayr、ayw。细分10个亚型。 外界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 被70乙醇灭活,30-32至少存活6m,6510 h、煮 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 乙酸和碘伏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病人血液里3种形态:1.Dane颗粒 2. 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球形,双层衣壳。 外衣壳=包膜(脂质双层+蛋白质) HBsAg等 内衣壳: HBcAg、HBeAg 内部: DNA- 环状双链 多聚酶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传染源:急性、慢性感染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母婴、血(血制品)、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均易感。 流行特征: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 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2006年,全国乙型肝 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者 9300万。潜伏期45天-160天,平均120天 乙型肝炎的分类 按病程长短分类,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BsAg(+)持 续时间低于6个月,6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 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sAg阴转,常常 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可遗留感染过HBV的 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阳性 。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 HBsAg阴转。 慢性乙型肝炎HBV病毒存在于机体内 超过6个月。 乙型肝炎的分类 按病情轻重分类 乙肝携带者 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 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 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 活动性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肝炎肝硬 化 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乙型肝炎 HBV血清学检测(两对半) HBsAg(+)表示HBV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 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 HBeAg(+)早期几乎与HBsAg同时出现,提示有HBV 复制、传染性强;可为急性感染期。 抗-HBe(+)大多病毒复制停止,病变活动静息, 但非保护性抗体。 抗-HBcIgM(+)提示HBV复制,多见于乙型肝炎急 性期,亦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总 抗体主要是抗-HBcIgG, 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 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临床意义 HBs Ag HBe Ag 抗- HBe 抗-HBc抗- HBs 临床意义 IgMIgG +- 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急性乙型肝炎(有传染)(大三阳) +-+- 慢性乙型肝炎(有传染) (大三阳) +-+- 急性肝炎趋向恢复 (小三阳) -+-+ 恢复期(传染性低) -+ 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 - 未感染,无免疫力(应乙肝疫苗免疫 )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 临床指南(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预防要点) 1孕妇产前都需要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 阳性,说明已经HBV感染,有传染性;HBeAg阳性,传 染性强;抗-HBs阳性,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2孕妇HBsAg阴性:新生儿按0、1、6个月3针方案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即出生24 h内、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 种1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