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胖症的发病机制 温州医学院 陈筱菲 中国人肥胖状况 n 2006的统计显统计显 示:目前中国超重者已远远远远 超过过 9000万名。专专家预测预测 ,未来十年中国肥胖人群将 会超过过2亿亿。 n中国曾是拥拥有最瘦人口的国家之一,如今它正迅 速地赶上西方国家。令人不安的是,这这一切是在 极短的时间时间 内发发生的。 n在最近的10年内,中国人肥胖增长率已接近美国 50年的肥胖增长率。 n肥胖症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 多而造成的病症。 n确定标准: 体重指数(BMI)= 体重kg/身高m2 nWHO标准:18.5 24.9 为正常 25.0 29.9 为超重 30.0 为肥胖 n亚洲人: 18.5 23.9 为正常 24.0 27.9 为超重 28.0 为肥胖 肥胖症的定义 n腹型肥胖:腰臀比(WHR):0.8(女性)或0.9(男性) n亚洲人比其他人种易积聚腹部脂肪,所承担的健康 风险也更大。 n腹型肥胖易患心血管疾病,易出现代谢综合征。 n这与腹内脂肪位于腹腔内,其代谢产物直接进入门 脉系统的解剖途经有关。 n且腹内脂肪代谢活跃,兼具易分解和易积聚的特性 。 腹型肥胖 n能量平衡理论中脂调节理论脂调节理论已被广泛认可。 n n 脂肪脂肪氧化比碳水化合物产生较多的ATP,且脂肪脂肪不与水结 合而以脂滴形式大量储存,是体内能量较好的储存形式 。 n n 脂调节理论脂调节理论 血浆中可出现来自脂肪组织的脂肪代谢产物或反映脂肪 含量的物质,经血循环到达下丘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 调节体内脂肪储存量,达到体内的能量平衡。 第一节 能量代谢基础 一、脂肪组织的生理 n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 。 n脂肪细胞是一种内分泌细胞,脂肪组织是内分泌组织。 n正常中等身材(非肥胖者)体重65公斤的人 体内储存脂肪达9公斤 n其中可动员利用者达6.5公斤 ,提供能量近251MJ, 远远超过体内储糖所提供的能量(约2.5MJ)。 (一)脂肪组织的数量与分布 正常 肥胖 总数 26.61091.8109 可达77.010913.5109 皮下脂肪细胞直径 67-98um 可达127-134um 每个细胞平均含脂量 0.6ug 可达0.91-1.36ug 注:109为亿。 1脂肪细胞数量 2脂肪组织分布 腹内、皮下和脏器周围等 n n 腹内脂肪:腹内脂肪:分为大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脂肪等。 n皮下脂肪:在绝大部分皮下层分布有脂肪。 新生儿及幼儿皮下脂肪组织均匀连续分布于皮下层。 n脏周脂肪:肾脏周围及骨髓等处有大量脂肪沉积。 脂肪分布的性别差异 随年龄增大,在性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下, 分布变化,某些区域增厚,反映出男女体形上的特征 。 n男性:颈部、第一颈椎背侧、三角肌及肱三头肌区、 腰骶区及臀部皮下层特别发达。 n女性:胸部、臀部及股前部皮下层更为丰富。 深部区域脂肪分布无性别差异。 (二)脂肪组织的分类 1白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WAT(WAT,white adipose tissue) n脂肪细胞中含几乎与细胞等大的脂滴 其他胞质成分围成狭窄环形,仅占细胞总容积的1/40 胞核亦成扁圆形 脂肪组织中血管、神经不甚发达 n体内绝大部分脂肪组织属此类 2.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BATBAT brown adipose tissue) n脂肪细胞内含许多分散小滴脂肪 有大量线粒体 脂肪组织中血管、神经较丰富 n棕色为血管及大量线粒体所含的细胞色素所致 n量较少,分布局限 仅在颈、肩、腋窝、背部肩胛间 肾门附近、自主神经节和嗜铬组织周围 产热,产生的能量以热量散发 产热是由于线粒体内氧化和磷酸化不能偶联 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功能 棕色脂肪的生物学特性 n冬眠动物苏醒或人出生后 棕色脂肪可产生大量热量,使全身体温升高 n棕色脂肪直接受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控制 在寒冷刺激下,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 使棕色脂肪细胞内发生脂解作用 n棕色脂肪量在消瘦、正常和肥胖三者中呈顺序递减 n肥胖者可能由于棕色脂肪组织量少或功能障碍 致使产热这一有效的调节方式失灵 所以引起能量过度蓄积,进而转化为脂肪积聚起来 (三)脂肪组织的功能和脂肪代谢 n功 能:能量来源、绝热、机械性保护 n脂肪代谢:不断进行,包括: 摄取脂肪酸和葡萄糖合成脂肪 将脂肪降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n当糖类摄取超过生长和供能的需求时 就作为脂肪而储存,因为没有其他方式处理它 小量、规则地摄入卡值超过消耗将导致渐趋肥胖 1.脂肪即甘油三酯的合成 n饥饿时,脂肪细胞中脂蛋白脂酶(LPL)消失 VLDL被心脏、骨骼肌利用 n饭后,在INS作用下,脂肪组织移走血循环中葡萄糖 将其转变为脂肪 CAP内皮细胞或脂肪细胞表面的LPL 小肠CM 肝脏VLDL 食物GLU 脂肪酸 + 甘油 脂肪细胞TG乙酰辅酶A 2甘油三酯分解 n三酰甘油酯酶,二酰甘油酯酶,单酰甘油酯酶作用 n三酰甘油酯酶是一种限速酶,也称激素敏感酯酶。 n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并非仅在营养不足时分解 在热量平衡情况下,仍不断进行代谢更新 二、脂肪组织的生长与调节 n脂肪组织包括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 和细胞外基质。 n脂肪组织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脂肪细胞的数量和脂肪细胞的平均体积 n前脂肪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脂肪细胞数目增加 而前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调亡则脂肪细胞数目减少 n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前脂肪细胞潜伏在血管壁中 (一)脂肪组织的生长方式 (1)增生性生长 即脂肪细胞数目增多,人的一生中仅三次 胎儿期:孕30周至出生 乳儿期:出生后至1岁末,可能至1岁以上 青春期:敏感程度不如上两期 n胎儿期和乳儿期是脂肪组织生长的敏感期 高脂饮食、过度能量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 使脂肪细胞数目明显增加 (2)肥大性生长 即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二)脂肪组织的生长调节 饮食:过度的能量摄入、高脂饮食 内分泌:升脂激素和解脂激素 体液因素:PPAR-的配体、TNF- 等 交感神经系统:作用于升脂和解脂激素 下丘脑:综合调节控制食欲、代谢率和活动度。 1. 激素的调节 (1)解脂激素 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生脂激素 胰岛素 (3)瘦素 抑制饮食和促进能量消耗 2. 体液因素的调节 (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通过激发与脂肪增殖有关的基因表达 激发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2)肿瘤坏死因子 作为局部的调节因子来限制脂肪的积累 (3)脂溶性维生素A、D 脂肪组织存在大量的视黄酸-受体和-受体、视黄 醇-X-受体和-受体、维生素D受体等 维生素A、D可能通过这些受体激活PPAR受体家族 (4)钒化合物:类胰岛素样的作用。 (5)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均能促前脂肪 细胞的有丝分裂。 3. 脂肪组织的自身调节 (1)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前脂肪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脂肪细胞的生长依赖其毛细血管的相应增生。 前脂肪细胞可释放一些信号,通过抑制内皮细胞 释放的促有丝分裂因子来限制自身的生长。 (2)脂肪细胞与前脂肪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前脂肪细胞可分化为脂肪细胞,而脂肪细胞能分 泌脂肪细胞分化因子来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第二节 肥胖症的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非常复杂的遗传因素 为多基因性疾病 至少有十多个易感基因与肥胖病相关 家系调查证据 1.遗传对BMI、皮褶厚度、局部脂肪分布、热量摄入 、代谢率和热量消耗等均有影响 (1)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者BMI和皮褶厚度相近。 (2)遗传因素对人体的脂肪分布起重要作用。 (3)热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具明显的家族性。 (4)休息时的代谢率(占70)和每天总热量的消耗有家族 聚集倾向。 肥胖的基因表型可分为4种: I型:全身脂肪过多堆积 II型:四肢及腹部脂肪的过多堆积 III型:腹腔内脂肪过多(腹型肥胖) IV型:臀部及大腿处脂肪堆积 n以上分型有助于肥胖病因学研究及对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遗传因素对人体脂肪分布的作用 2. 肥胖的家族性 父母一方肥胖,子女40-50%肥胖 父母双方肥胖,子女70-80%肥胖 3. 同卵双生较异卵双生 其BMI、皮褶厚度等更接近 4. 收养子 其BMI与亲生父母及同胞显著相关,与养父母无关 与肥胖有关的基因研究 瘦素基因 瘦素受体基因 神经肽Y基因 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解偶联蛋白基因 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 1瘦素瘦素(leptinleptin) 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n主要功能是向中枢传递体内脂肪存储的负性反馈信号 n能起到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 一、瘦素和神经肽Y n人瘦素瘦素基因位于染色体7q31.3,全长20kb,含3个外显 子和2个内含子 n n 瘦素瘦素基因编码蛋白含167个氨基酸的多肽,N端有21个 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说明瘦素是分泌蛋白。 n人鼠间瘦素基因编码序列同源性高达84。 n在小鼠中瘦素基因突变会引起肥胖,在人类却缺少这 种证据。 瘦素瘦素基因 2神经肽神经肽Y Y(NPYNPY) n由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原分泌和产生 可刺激进食和抑制产热 n n 瘦素瘦素作用于中枢,抑制NPYNPY的合成和分泌 因而抑制进食和使产热增加 瘦素瘦素 瘦素受体瘦素受体 (在脑脉络丛和下丘脑弓状核NPY能神经原等) NPY NPY 合成、分泌减少 食欲下降,产热增加 其中某一环节障碍,可致肥胖 n NPYNPY是瘦素作用的传导系统,但这远远不够 n更有可能的是: 这个最基本的能量平衡的生理作用 是由多通路、多系统的多向调节来维持 3瘦素抵抗和瘦素瘦素抵抗和瘦素的治疗价值 n瘦素抵抗在人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 而是每个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瘦素抵抗 n瘦素抵抗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在长期的食物获取过程中 瘦素抵抗人群可以获食过量的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 以利饥饿时利用,它为我们祖先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n不幸的是在今天食物充足的情况下 那些过去生存下来的人们却成为今天的肥胖患者 n仅5-10的肥胖患者血浆瘦素水平明显降低 多数肥胖者血浆瘦素水平远高于非肥胖者 n增加血浆中瘦素水平也许可使瘦素缺乏患者获得缓解 n瘦素抵抗者血浆中瘦素水平已增高 但在未发现有效的瘦素增敏剂前,采用补充外源性瘦 素使之发挥抑制摄食的治疗思路,有其合理的因素, 这可使下丘脑重新设定瘦素敏感点。 类似于采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 二、瘦素受体瘦素受体 瘦素受体属于细胞因子1受体家族 人瘦素受体由116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与小鼠有80的同源性 对ob/ob及db/db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 其肥胖是由于ob基因及ob受体基因突变的结果 但在人类尚未发现肥胖者ob基因或ob受体基因基因 存在着有意义的突变 n目前推测瘦素及其受体在肥胖症发病中的作用类似于 胰岛素及其受体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n其中动物实验和少数人类肥胖症的发生类似于胰岛素 绝对缺乏的1型糖尿病,为瘦素基因缺陷引起瘦素缺 乏或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瘦素作用障碍。 n多数人类肥胖症的发生类似于与胰岛素抵抗更加密切 相关的2型糖尿病,因为存在瘦素抵抗而引起脂肪细 胞更多地分泌瘦素。 三、 3 3 -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3 3 ARAR) 三十年前,-AR分为1和2受体 n1989年克隆了人3受体的基因 n在棕色脂肪细胞上三种-AR都有存在 3 3 -AR-AR表达最多,BAT能量的产生主要由 3 3 -AR-AR激活 n遗传性肥胖小鼠的 3 3 -AR-AR表达降低 而1-AR和2-AR无明显变化 n对肥胖动物模型使用选择性激动剂,抗肥胖作用较好 其主要机制是通过刺激BAT增生和肥大 增加UCP的含量从而增加BAT的产热效应 n在人类,3-AR基因变异可能参与了肥胖的发病 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基因 四、解偶联蛋白解偶联蛋白 (uncoupling protein ,UCPUCP) nBAT中脂肪酸在线粒体氧化不伴随ATP的产生 n氧化产生的能量被线粒体内膜UCPUCP释放成热量 n以前认为UCPUCP只存在于BAT n现发现WAT和骨骼肌中也有UCPUCP n目前发现的UCPUCP有三种:UCPUCP 1 1 、UCPUCP 2 2 和UCPUCP 3 3 因此UCP与肥胖的关系未明 BAT产热作用机制 瘦素 瘦素受体 NPY SNS E、NE BAT上3-AR UCP基因表达 FA分解产热 下丘脑综合调控能量代谢的通路尚未完全明确 五、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PPAR) (peroxison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1PPAR家族 PPAR有四个亚型:、,总称PPARPPARS S, 属类固醇受体家族 2PPARPPAR S S 的配体 (1) PPAR-PPAR-:贝特类 (2) PPAR-PPAR-:前列腺素衍生物(天然) (5-OH-12,14-前列腺素J2) 噻唑烷二酮(人工) (3) PPAR-PPAR-:FA 3PPARPPAR S S 分布和功能 (1)PPAR-PPAR- 肝、心、肾、肠、棕色脂肪等 脂肪酸和过氧化物酶体分解速度较快的组织中 主要介导FA的氧化 (2)PPAR-PPAR-/ 分布较广,作用未明 (3)PPAR-PPAR- 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中 介导脂肪细胞分化、脂肪储存等 PPARPPAR S S 的作用过程如下 n这些基因包括参与细胞内脂代谢的基因 参与细胞外脂代谢的基因 配体 激活 PPARS RXR(激活的视黄酸X受体,核受体) 异二聚体 + 特异的DNA片段 靶基因表达 结合到 调控 (PPAR反应元件,PPRE) 4PPARPPAR S S 与降脂作用 (1)抑制apoC-III(抑制LPL活性)合成,增强LPL合成 从而促进CM和VLDL中的TG分解 (2)刺激细胞摄取FA和转变为酰基CoA衍生物 诱导FA的氧化 (3)减少脂肪酸、TG 、VLDL及APOB等合成 (4)促进HDL生成 5PPARPPAR 与脂肪细胞分化 n n PPAR-PPAR-1.3 1.3主要分布在大肠和脂肪组织 主要分布在大肠和脂肪组织 也有部分在肾脏、肝脏和小肠 n n PPAR-PPAR- 2 2 绝大部分分布在脂肪组织绝大部分分布在脂肪组织 编码参与脂质储存和代谢的蛋白质编码参与脂质储存和代谢的蛋白质 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储存 n近年PPAR-PPAR- 2 2 第2外显子的多态位点Pro12Ala引起人们关注 Deeb等报道芬兰人Pro12Ala变异可下调PPAR受体活性,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说明Ala12可降低芬兰人发生T2DM的危 险性。 n最近Altshuler等用大样本研究16个已发表与T2DM关联的多 态位点时,只确定了Pro12Ala与T2DM的关联关系 Pro等位基因较常见,发生率为85,对T2DM的群体相对危 险性是1.25。 nPPAR变异对T2DM的保护作用以无T1431变异为前提 当没有T1431变异时, Ala12变异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n当Ala12变异出现在有T1431变异(70 Ala12携带者为 该种情况)时,Ala12变异就没有保护作用。 n总之PPARPPAR S S 是一类调控脂质代谢的核受体 其在机体脂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中占据重要地位 n贝特类降脂药物及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均 是其特异配体 可通过激活PPARS改善机体脂质代谢和葡萄糖代谢 nPPAR作用异常可致脂代谢和脂肪积聚异常 六、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与能量代谢 n n TNF-TNF-可由F.C产生,随F.C体积增加,其表达增加 1直接的能量代谢作用 明显抑制LPL活性 促进F.C的脂肪分解 抑制GluT4的表达,减少F.C的Glu 抑制乙酰CoA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FA合成 2抑制食欲 刺激IL-1释放,作用于下丘脑,降低食欲; 抑制胃排空; 调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食欲。 n脂肪细胞分泌TNF作为局部调节因子来限制脂肪的积累 随F.C胞体增大,TNF表达也增加 n肥胖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TNF-TNF-抵抗 第三节 肥胖的环境因素 n无论肥胖症病因是什么 一般全被环境因素减弱或加剧 n目前多数认为肥胖症的发生发展 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饮食不合理 高脂肪高脂肪、高热量高热量,过少的蔬菜大麦和粗粮过少的蔬菜大麦和粗粮 嗜零食嗜零食、甜食甜食、晚餐进食过多晚餐进食过多是肥胖的独立危险因子 饮食文化塑造女性身型 n英国女人 每日平均饮食摄最量:2,000卡 饮食脂肪含量:39% 平均身高:163公分 平均体重:64公斤 胸围:36吋 腰围:28吋 臀围:38吋 n在英国,心脏疾病以及乳癌患者正逐渐增加;5%的人 口有过重的现象,20%的人口有肥胖体型。英国人饮 食中的脂肪含量是最高的,而且现在多数的英国人,有 吃零食的习惯,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巧克力的销售量直逼 全球销售最高的瑞士。 n现今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源自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当时, 男人就跟不断发明出来的机器没啥两样,为了符合庞大 的工作量,于是大量的糖类、脂肪、精致面粉以及动物 性蛋白质就成了他们日常饮食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饮食 习惯无法完全从此消除。加上,现今英国女性工作人口 比例节节高升,所以花在准备食物的时间上相对少了许 多,于是依赖外食或冷冻食品的风气,也就有了生长的 土壤了。 n日本女人 每日平均饮食摄最量:2,000卡 饮食脂肪含量:29% 平均身高:157公分 平均体重:48.5公斤 胸围:32吋 腰围:24吋 臀围:35吋 n根据统计,日本是世界上心脏疾病发生率最少的国家 ,主要是日本人每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新鲜蔬果、鱼 类以及大量的大豆制品如豆腐等。若要说到健康饮食 ,那么清淡的传统日式料理绝对是当仁不让的。 n不过唯一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日本人酷爱腌渍食物, 以致饮食中的钠含量高得吓人,因此相对地,中风、 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就高出其他地方。 n法国女人 每日平均饮食摄取量:2,100卡 饮食脂肪含量:36% 平均身高:160公分 平均体重:58.6公斤 胸围:34吋 腰围:29吋 臀围:37吋 n对法国人来说,每日3餐的规律饮食习惯是再自然不 过的,而且法国人多半有回家自己做午餐吃的习惯, 即使是上班族也是如此。 n一般而言,法国菜中含有相当大量的生鲜蔬果、全谷 类、橄榄油、新鲜的鱼类,以及精致的肉类。虽然法 式料理中多会以牛油以及蛋类烹调食物,不过由于法 国人用餐时喜欢佐以葡萄酒,并以沙律的形式保留了 蔬果完整的营养与纤维质,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与肥 胖症者并不多见。另外,由于文化层面的影响,法国 人多半喜爱优雅的用餐气氛以及少量、精致的料理, 而且为了彻底贯彻高贵优雅的傲人气质,吃零食对他 们来说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行为,所以平均而言,法 国人的体型多半十分匀称而理想。 n美国女人 每日平均饮食摄取量:2,000卡 饮食脂肪含量:33% 平均身高:165公分 平均体重:76.3公斤 胸围:38吋 腰围:32吋 臀围:44吋 n相比七年代,现代的美国人在饮食上的脂肪含量已从 40%降至36%,不过很可惜的是,真正做到标准建议量, 每日2至4大份新鲜蔬果的,却仅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口。 n一般来说,美国人的食物多半是一杯又一杯的咖啡以及 一包包方便的冷冻微波食品。根据一项健康统计的调查 结果显示,美国人每日平均的糖类摄取量约为20汤匙, 并且有持续升高的现象,而且更糟的是,约有44%的美 国女性没有运动习惯!由此不难得知,在这样的习惯下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高度文明下的产物,就成 了美国人民心中的痛。至于为什么美国人会有如此的饮 食习惯,有人归咎于美国拓荒时期,大多数的母亲皆准 备丰盛的菜肴来显示她们对家人深厚的关爱,于是这样 的饮食习惯就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每个美国人的心中,造 成今天他们难以改变大份量的用餐习惯。 二、运动不足 指单纯的能量消耗减少能量消耗减少 三、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水平低、社会阶层低、收入低,肥胖增加。 n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个体的许多行为和生活方式 如教育水平低影响期望的理想体形、特有的饮食习惯、 生活方式等。 n经济地位越低,肥胖患病率越高。 在发达国家,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价廉,低收入阶 层大量摄入。 四、吸烟和饮酒 n吸烟者体重较轻,男性戒烟者的BMI增高 原因是吸烟增加静息能量消耗 n研究发现女性饮酒与BMI之间呈负相关 而男性则否 2003年WHO/FAO “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专家报告 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疾病危险性关系 预防体重增加和肥胖的因素及其证据强度 证据强度分级 降低危险性的因素 令人信服的证据 经常参加体力活动 NSP(非淀粉多糖即膳食纤维)摄入量高 很可能的证据 支持儿童作出有益于健康的 食物选择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母乳喂养 可能的证据 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不充足的证据 增加进食次数 4个等级的证据 n令人信服的证据: 来源于流行病学研究,证明暴露与疾病之间 存在一致的联系,只有少量或没有相反的证据。 现有的证据来源于大量的研究,包括前瞻性 观察研究,其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样本足够 大,时间足够长,质量高)显示出了一致性的作 用。 n很可能的证据: 来源于流行病学研究,证明暴露与疾病之间 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联系,但现有的证据中存 在明显缺陷或存在有相反的证据,以至于不能作 出更加肯定的判断。 证据中的缺陷可能是以下任何一点:试验( 或研究)的时间不够长;没有足够的试验(或研 究);样本量不足;随访不完全。实验室的证据 通常是赞成的。 n可能的证据: 主要来源于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结 果。也包括一些不充足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 研究或非随机对照试验。来源于非流行病学研究 (如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证据是赞成的。还需 要进行更多的试验来支持这种初步的联系。 n不充足的证据: 来源于极少数研究的结果,而且是推测出的 ,还不足以在暴露与疾病之间建立起联系。几乎 没有来源于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需要进行更多 的、设计更好的研究以支持这种推测的联系。 促进体重增加和肥胖的因素及其证据强度 证据强度分级 增加危险性的因素 令人信服的证据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大量摄入微量营养素含量低的能量密集型食品 很可能的证据 能量密集型食品和快餐店的大力促销活动 大量饮用加糖的软饮料和果汁 不良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妇女) 可能的证据 大块的食物 大量摄入家庭以外制作的食物(发达国家) 严格节食/不停反悔的进食模式 不充足的证据 酒精 针对疾病的一些建议 nBMI: 健康成人应为21-23kg/m2 可保持在18.5-24.9 kg/m2范围内 n腰围: 男性腰围104cm,妇女88cm 否则代谢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n体力活动 每天做1h中等强度的运动 如在一周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散步 针对疾病的一些建议总能量摄入 n食物中脂肪和水含量是膳食能量密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n能量密度指一定体积积的食物或膳食所产产生的能量 蔬菜含90%以上的水,水果的水分含量接近90% n应少吃能量密度高的食物和饮料,以减少总能量摄入 多吃能量密度低的食物和富含NSP的食物 减少总能量的摄入,同时改善微量营养素的摄入 n对膳食中蔬菜、豆类、水果和全麦谷类含量高且运动 量大的人群,应保证总脂肪摄入量最高可达35, 不会有体重增加的危险。 肥胖的治疗 (一)食欲抑制药 多为中枢性的食欲抑制药 (二)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 1.中枢兴奋药如麻黄碱、茶碱、咖啡因等 2.激素类药物 (l)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能量消耗 (2)生长激素 (三)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 1.脂肪酶抑制剂 2.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其他影响肠道吸收的药物:如食用纤维可延长胃 排空时间,减少营养成分的吸收,增加排便等 (四)中药减肥药 植物减肥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n如麻黄,甘薯纤维,菊甘聚糖等可通过兴奋中枢、增 加饱感或增加能量消耗等达到减肥目的。 n鞘蕊花可降低血脂、减少脂肪利用。 n首蓿可使胃开始排空时间延长,进食减少,引起腹泻 ,减少脂肪吸收。 n柯拉果同时作用于脂肪细胞,引起脂肪溶解。 n目前国内应用的一些减肥茶以多种中药成分合制而成 ,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不良反应较少。 n基因治疗:未成熟 n手术治疗:效果好 n药物: 目前获准广泛应用而未发现严重副反应的只有 西布曲明(食欲抑制剂)和奥利斯他(脂酶抑制剂)两药 第四节 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一、脂联素(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nectin) 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 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与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 n大量实验发现: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空腹胰岛素、血糖显著负相关 n在骨骼肌细胞,小剂量脂联素可使参与脂肪酸转运、氧 化的分子表达增加,使骨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美甲店学徒工实习期聘用合同范本下载
- 二零二五年电视广告创意设计服务合同样本
- 2025版高校招生代理服务争议解决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汽车租赁押金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写字楼租赁合同:含物业管理服务细则
- 2025版装饰装修工程节能认证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透光立体玻璃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早期肺癌的HRCT表现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分期付款协议示范文本
- 2025版专业保安公司保安劳务承包合同
- 资产评估机构质量控制制度
- 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文件
-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实施指南
-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 《生姜病虫害防治》课件
- 《水产品加工车间设计标准》
-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计划书
- 储能项目施工总结
- 仓储库存保管服务管理合同(2024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