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弱视课件_第1页
斜弱视课件_第2页
斜弱视课件_第3页
斜弱视课件_第4页
斜弱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斜视和弱视 眼外肌的解剖及其功能 四条直肌,两条斜肌 n拮抗肌:同一眼作用方向相反的眼外肌互 为拮抗肌。 n协同肌:同一眼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具有相 同运动方向的肌肉为协同肌。 n配偶肌: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双眼具有相 同作用的一对肌肉称为配偶肌 6个主要诊断眼位和6对配偶 肌。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n内直肌 内转 无 n外直肌 外转 无 n上直肌 上转 内转,内旋 n下直肌 下转 内转,外旋 n上斜肌 内旋 下转,外转 n下斜肌 外旋 上转,外转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1)面临取消城乡户籍二元制的冲击; (2)面临土地所有制多样化的冲击(城市乡村部分土地 实行私有化趋势); (3)面临人口数量素质巨大压力,城市化压力; (4)面临资源短缺冲击(水、土地资源); (5)面临生态安全及环境污染加大压力; (6)面临开发区热到硅谷热、光谷热的冲击、大学园区 热(高科技与高新技术); n(7)面临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巨大冲击; (8)面临高新技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冲 击; (9)面临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市场经济的冲击; (10)面临人们思维多元化、追求个性化,多元文化、 消费超前化的巨大冲击。 (11) 汽车进入家庭的影响; (12)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 及社会变革对城市规划的压力) 双眼视觉 外界同一物体分别投射到两眼的 黄斑中心凹,经大脑视觉中枢加工 整合为单一立体物像的生理过程, 称为双眼视觉 双眼视功能分级 h同时知觉 双眼能同时见到两个不同画面的图 像 一级视功能 h融合 双眼能将部份相同部份不同的图像 看成为一个图像 二级视功能 h立体视觉 双眼能将两个分离的(具有视差的 ) 完全相同的图像综合成一个具有立 体感的图像 三级视功能 产生双眼视觉的基本条件 n双眼视力比较接近 n双眼正位 正常视网膜对应 n视觉中枢融合功能正常 n正常的双眼协调运动 眼外肌功能正常 斜视的双眼视觉改变 n复视(diplopia) n视混淆 n抑制(suppression) n异常视网膜对应(ARC) n偏心注视 n弱视 斜视的双眼视觉改变 n1. 复视:两眼的中心凹接受不同的像,无法将 其融合成单一像,同一物体从而出现双重像, 称为复视。 n2.混淆视:斜视后不同物体无法融合。 n3. 抑制:发生斜视后,在双眼视的情况下,同 一物体不能同时落在两眼的中心凹上,因而出 现复视。为了消除复视,大脑自动关闭一眼的 视觉信息的传入,该现象称抑制。 n4. 异常视网膜对应: n是一种感受器的适应。斜视者在双眼视 的情况下,通过一眼的中心凹与另一眼 中心凹以外的点建立点点对应关系。以 消除复视现象。 n5. 中心旁注视(eccentric fixation):单眼注 视时使用中心凹外一点注视目标。 n6. 弱视(amblyopia):斜视眼中心凹的抑 制导致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形成斜视性 弱视。 斜视临床检查法 n双眼注视时,一眼眼位偏斜称为斜视( strabismus). n一. 斜视的检查(Examinaton of strabismus) n1. 病史(history):家族史,发病年龄,发生 类型,偏斜类型,注视性质,治疗史等。 n2. 一般情况:偏斜方向和程度,眼裂大小 等 n3. 视力检查visual acuity: n4. 屈光检查refractive examination: n5. 斜视的定性和定量检查(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of strabismus) n(1)遮盖试验(cover test): n A.交替遮盖试验: n B.遮盖-去遮盖试验: n (2)角膜映光法: n(3)三棱镜法 n让病人用一眼注视,将三棱镜置于眼前 ,分别测定33厘米及6厘米戴棱镜与不戴 棱镜的斜视度数。根据将角膜反光点移 到角膜中央所需棱镜度数和方向确定斜 视的性质和幅度。棱镜度是测量眼球偏 斜量的单位,一棱镜度代表光线在1米距 离偏斜1厘米。1弧度约等于1.7 。 n(4)同视机检查法: n(5)复视试验: n(6)歪头试验:用来鉴定上斜肌或对侧上直肌的 麻痹。(Parks三步法) n(7)视觉感知检测:对斜视患者进行以下几种双 眼视觉功能的检测,可了解双眼功能的严重程度 、潜在的融像功能恢复的预后。 nA. 抑制试验:主要有worth 4点法检测是否存在单 眼抑制现象; nB. 潜在融像功能检测:主要方法为红滤片加棱镜 方法。即在斜视患者的单眼前加红光滤片,双眼 同时注视点光源,在单眼上加棱镜至出现双眼单 像。 nC. 立体视功能检测:应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测。 斜视治疗的基本原则 n目的: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先治疗弱视,双眼视力平衡后,手术或非 手术矫正斜视。 斜视治疗的基本原则 n治疗时机:斜视一经确诊就可开始治疗 。越早越好,年龄越大,几乎不能恢复 双眼视觉功能,为美容目的。 n非手术治疗: 1. 弱视的治疗 2.光学治疗:配镜 3.药物治疗: 4.视能矫正训练:补充和巩固手术效果。 斜视治疗的基本原则 手术治疗: 方法:1.肌肉减弱术 2.肌肉加强术 3.水平肌肉垂直移位术 单眼同次手术不能超过两条直肌 斜视各论 n分类: n根据融合功能分隐斜视,间歇性和恒定性斜视 n根据眼球运动有无变化分共同性和非共同性斜视 n根据发病年龄分先天性和获得性斜视 n根据偏斜方向分水平和垂直斜视 继发性内斜视 知觉性连续性 原发性内斜 调节性非调节性 屈光性非屈光性部分调节性婴儿型获得性 基本型近视内斜非调节性集合过强急性内斜 非共同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鉴别 非共同性 共同性 发病 骤然 逐渐进展 眼球运动 向麻痹肌运动方向受限 无受限 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两个斜视角相等 复视 有 无 代偿头位 有 无 第一斜视角:健眼注视目标,斜眼的偏斜度。 第二斜视角:斜眼注视目标,健眼的偏斜度。 非共同性斜视 主要指麻痹性斜视(少数痉挛性), 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 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眼外肌麻痹 所致的眼位偏斜。 病 因 先天性: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 产伤、 眼外肌缺如等 后天性:急性发病 复视 外伤:颅底骨折 炎症:脑膜炎、脑炎 血管病:高血压 脑血管意外 肿瘤:鼻咽癌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肌源性疾病:重症肌无力 甲亢 眼肌炎 其它 嵌顿 术后 临床表现 n 运动受限 n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n 不同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不等 n 复视和眩晕 n 代偿头位:消除复视 提高视力 共 同 性 斜 视 n眼外肌肌肉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 病变的眼位偏斜,向各个方向注视时 偏斜度相同。 n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分为:内斜视、 外斜视和垂直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 comitant esotropia 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 继发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婴儿型内斜视) n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恒定性内斜视 n斜视角大(40),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等 n有轻或中度远视,戴远视镜不能矫正斜视 n可双眼交替注视,双眼视力相等,单眼注视者斜视眼可有弱视 n可有外转受限,A-V征,下斜肌过强 2.调节性内斜视 正常人由看远转向看近距离目标时,发生调节集合反射。每一屈 光度的调节伴有较恒定的调节性集合,形成一定的调节性集合/调节 比值,即AC/A。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因远视未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引起集合过强,融合性分开不足,引起 内斜视。 发病年龄多在2 5岁,有中度远视+36.0D,初期为间歇性内斜视, 如能及时和经常戴镜,内斜视可以得到控制。AC/A 比值正常。 治疗:验光配镜矫足,治疗弱视,不适于手术矫正。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与屈光不正无关,是调节与调节性集合间的异常联动,调节性集合反应 过强,融合性分开不足时形成内斜视。 发病年龄更早,屈光状态可是正视、近视或远视。看近斜视角看远斜 视角超过10,AC/A比值高,多有双眼单视,如有屈光参差可发生弱视 。 治疗:主要行手术矫正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发病早,中度远视或散光,常有屈光参差及弱视。矫正远视时内斜视 减少,但仍有残余内斜。常合并垂直斜视,常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和弱 视,少数人有双眼视。 治疗:验光配镜,治疗弱视+手术矫正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出生6个月后发病,发病前可有双眼单视,如能及时治疗 预后较先天性者好。 开始为间歇性,可有复视,缓慢进展,斜视度开始较小, 以后增大至30-70,无明显屈光不正,看远和看近斜视度 相等。 治疗:治疗弱视,手术矫正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comitant exotropia 与屈光不正关系不大,发展缓慢, 由外隐斜发展至间歇性外斜视最后至 恒定性外斜视。主要受融合机制的控 制能力影响。 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病因: n外展神经支配过强,集合不足,二 者之间平衡失调; n 近视未经矫正,可使调节性集合 功能低下; n 屈光参差使双眼成像不清妨碍融 合; n 解剖因素,休息眼位呈外斜。 共 同 性 外斜 视 comitant exotropia 分类 先天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继发性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 发病年龄04、5岁,斜视角变化较大,看远时 或疲劳后、发热、或精神集中于某件事时发生外 斜视,经提醒可恢复正位。看近时眼位正位。强 阳光下眯眼,少数可伴有复视。在使用调节性集 合控制眼位时,单眼视力可好于双眼同时看的视 力。 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 n分型: n分开过强型 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15,AC/A比值 高; n基本型 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似,10,AC/A比值正常 ; n集合不足型 看近斜视角看远斜视角15,AC/A比值低 ; n类似分开过强型 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消除融合或 调节性集合后,看近斜视角可看远斜视角。 n治疗:手术治疗为主,集合训练 共同性外斜视 2恒定性外斜视 出生后既有或从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 。斜视度较大而恒定。发病年龄小者双眼 视觉功能差。单眼恒定性外斜视的偏斜眼 常有弱视 治疗:手术治疗为主 共同性外斜视 3.知觉性外斜视(废用性外斜视) 单眼视力损害后引起,如屈光间质混 浊,屈光参差,单眼器质性损害。病 变发生年龄常较大,罕有复视。 治疗:手术治疗为主 特殊类型的斜视 1A-V综合征 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 平斜视幅度改变。类似字母A或V。可由于水平肌 、垂直肌或斜肌功能异常引起。与水平斜视合并 存在,也可见于其他类型斜视。常见下斜肌过强 与V征并存,上斜肌过强与A征并存。 治疗:手术治疗 V-外斜视 V-内斜视 A-内斜视 A-外斜视 第三节 弱视 n定义:眼睛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 戴镜矫正视力达不到0.8为弱视 n弱视通常为单侧,也有双侧的,在青少年 中的发病率约为2%4%,是一种可治疗的 视力缺陷疾病。 n儿童视觉发育:0-3岁关键期,0-12岁敏 感期,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不同发 育阶段视力有差别。 n弱视诊断标准:要参考不同年龄正常视 力下限,不能对低于0.8又不考虑引起弱 视的危险因素都诊断为弱视。 3岁-0.5, 4-5岁-0.6, 6-7岁-0.7, 7岁以上-0.8。 n弱视分类: n1. 斜视性弱视: n2. 屈光参差可致弱视: n3.屈光性弱视:主要见于高度远视或散光 n4. 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球屈光间质混浊,如白内障,角 膜混浊,上睑下垂等限制了视觉信息的输入。 n轻度弱视:视力为0.80.6 n中度弱视:视力为0.50.2 n重度弱视:视力为0.1 n我国的标准 远视3.00DS、散光2.00DC n一般认为,远视5.00DS、散光2.00DC会增加发生弱视 的危险性 弱视的临床检查 n视力检查 n屈光状态检查:扩瞳检影 n注视性质检查 n电生理检查:VEP 弱视的治疗 n一旦确诊弱视,立即治疗。 n疗效与治疗时机有关,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发病越早,治 疗晚,疗效越差。 n基本方法为精确的配镜和对优势眼的遮盖。 n治疗的时机 视觉发育敏感期:出生12岁 视觉发育关键期:出生3岁 n弱视患者中有几种不同的注视性质: 中心注视(01度)。 旁中心凹注视(13度)。 黄斑注视(35 度)。 周边注视(5度以外) 弱视的治疗 n消除病因:矫正屈光不正,治疗白内障等 病因。 n遮盖治疗:最为有效的治疗单眼弱视的方 法。 n光学药物疗法 n其他治疗 n综合疗法。 遮盖疗法 n遮盖主眼,强迫弱视眼注视。 n(1)完全性遮盖法:用于单眼中度或重度弱视,双眼视力相 差悬殊。将优势眼完全遮盖,越彻底越好。 1-3岁应用完全遮盖法要慎重。 4岁以后可以用完全遮盖法。 n(2)不完全遮盖法:待弱视眼接近正常时,或双眼视力相近 时,逐渐撤去对优势眼的全天遮盖,每日开放1小时或数 小时,或者每周开放1天或数天。 n(3)短期遮盖法:当弱视治愈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还可 以采用短期遮盖法,即在书写、阅读、看电视等活动中, 遮盖优势眼。 光学及药物压抑疗法 n利用过矫或欠矫的镜片以及每日滴阿托品 压抑优势眼的功能,弱视眼戴正常矫正镜 片看远或戴过矫镜片以利看近得到充分的 利用,对中度弱视及不能接受遮盖的儿童 尤其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适用。但疗程长 ,也比较复杂,花费高,效果不如遮盖法 。 视刺激疗法(CAM) n人的脑皮层视细胞对不同的空间频率有很 好的反应; n神经元对空间频率能作灵敏的调整。 nCAM刺激仪,利用反差强且空间频率不同 的条栅作为刺激源,来刺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