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滨水“结”空间组织方法初探——以甘肃省临洮县城总体规划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ecological and survival . water give birth to the city, is the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waterfront city aura. waterfront space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intersection. its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high-quality recreation sites,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get close to nature; carries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public life; embodies the city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with a very ecological, landscape, cultural values.it is the most dynamic public space in the city, city image display window. waterfront space is generally linear vertical commence along the water system. the absence of the art treatment is often a tedious sense and sense of monotony, resulting 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water system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waterfront open space and urban public function in isolation. so, the sense of aggregation, trans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 of the waterfront node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 it constitutes a knot points of the waterfront linear space. water into the city is knot: knot of space improves the linear form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constitute a change in rhythm and rhyme; as anchor points and control points of linear space, it increases the water system into the city to achieve the fusion of nature and city; waterfront knot space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urban public space, but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ense of public space.it is uniqu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abundant urban form, build the citys feature and promote urban quality. in the thesis, take the waterfront node space for the object, waterfront space organization theory supported. the methods of waterfront knot spatial organization is explored from the overall planning level.in the last, t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intao county, gansu province for an empirical test. raise a question: chapter i is to clarify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s topic, and the purpose,meaning,content of the study. analyze the question: chapter ii explains concept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s, type and role of the waterfront node spac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value in the city, as iii well as the status quo. solve the problem:chapter iv which is the key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e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after summary of 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waterfront node space,the chapter is to study the way to organize the waterfront note space from four parts: system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structural, location forms, to create a plac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he demonstrating instance:chapter v is to demonstr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n particular waterfront node space“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intao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water system; urban; waterfront space; the node space iv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相关研究综述 1 1.1.3 研究范围界定 4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1.2.1 研究目的 . 5 1.2.2 研究意义 . 5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6 1.3.1 研究方法 . 6 1.3.2 论文框架 . 7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8 2.1 水系与城市 8 2.1.1 水系 . 8 2.1.2 水系与城市 . 10 2.2 水系与“结”空间 11 2.2.1“结”空间 . 11 2.2.2 水系与“结”空间 . 13 2.3 滨水“结”空间 14 2.3.1 概念 . 14 2.3.2 特性 . 15 2.3.4 类型 . 16 2.3.4 作用 . 17 2.4 相关理论 18 2.4.1 场所文脉理论 . 18 2.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9 2.4.3 图底关系理论 . 20 2.4.4 关联耦合理论 . 20 2.5 小结 20 第三章 城市滨水“结”空间解析 22 3.1 城市滨水“结”空间发展历程 22 3.1.1 因“滞留”而兴起 . 22 v 3.1.2 因“隔离”而衰落 . 22 3.1.3 因“融合”而复兴 . 23 3.2 城市滨水“结”空间在城市中的价值 24 3.2.1 自然与人工环境融合的“结” . 24 3.2.2 城市公共活动汇聚的“结” . 24 3.2.3 城市形象展示的“结” . 24 3.2.4 城市文化传承的“结” . 25 3.2.5 城市功能交织的“结” . 26 3.2.6 城市形态锚固的“结” . 26 3.3 城市滨水“结”空间存在问题 27 3.3.1 体系不健全 . 27 3.3.2 公共职能缺失 . 28 3.3.3 功能与形式矛盾 . 29 3.3.4 生态环境恶化 . 29 3.4 小结 30 第四章 城市滨水“结”空间组织方法 31 4.1 组织原则 31 4.1.1 整体性原则 . 31 4.1.2 功能性原则 . 31 4.1.3 地域性原则 . 31 4.1.4 生态性原则 . 31 4.2 体系建构 32 4.2.1 功能体系 . 32 4.2.2 形态体系 . 33 4.2.3 空间组织 . 38 4.3 结构整合 40 4.3.1 交通整合畅“结” . 40 4.3.2 通廊整合融“结” . 42 4.3.3 天际线整合亮“结” . 43 4.3.4 肌理整合显“结” . 44 4.4 场所营造 45 4.4.1 亲水“结” . 45 4.4.2 活力“结” . 45 4.4.3 特色“结” . 47 4.5 生态保育 49 4.5.1 生态环境恢复 . 49 vi 4.5.2 蓝线绿线控制 . 51 4.5.3 堤岸断面设计 . 51 4.5.4 构建生态“结群” . 52 4.6 小结 53 第五章 实例甘肃省临洮县城总体规划 54 5.1 县城概况 54 5.1.1 县城概况 . 54 5.1.2 县城特质 . 54 5.1.3 水系现状 . 55 5.2 县城滨水“结”空间解析 57 5.2.1 滨水“结”空间价值 . 57 5.2.2 滨水“结”空间现状 . 57 5.3 滨水“结”空间与城市空间布局 58 5.3.1 协调城市功能 . 58 5.3.2 锚固城市形态 . 59 5.3.3 聚焦城市景观 . 59 5.3.4 保护城市生态 . 60 5.4 总体组织 61 5.4.1 体系构建 . 61 5.4.2 结构整合 . 64 5.4.3 场所营造 . 66 5.4.4 生态维育 . 68 5.5 小结 69 结语 70 参考文献 72 图表目录 7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7 致谢 78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们滨水而居、临水而聚,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 相关。滨水空间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域相接的特定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 同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 神内涵,具有极大的生态、景观以及文化价值,对改善生活环境、凸显城市特色、提升 城市品质意义重大。 滨水空间一般沿岸线与城市以线性形态相衔接,如滨水道路、绿带等,这种单一、 均质的线性形态往往使滨水空间缺乏变化而没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缺乏公共活动和 交往空间, 导致水系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分离, 滨水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功能的隔离。 滨水“结”空间作为自然与人工环境的锚固点,有利于水系向城市空间的融合渗透;形 成线性秩序并体现出战略控制意义,如同音乐的音符,它的存在使得乐章充满节奏与韵 律;提供公共活动滞留场所和交通集散场所,形成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公共空 间,由此,水融于城市在于“结” 。 滨水 “结” 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在于: 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 承载着城市的公共生活功能;但它又具有特殊性:在城市形态中,承担着锚固、转换、 突变、整合作用;在城市特色风貌上,起着强化、点睛、升华的作用;滨水“结”空间 是滨水公共空间的重点,在滨水线性空间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笔者在读研期间参与了甘肃省临洮县城总体规划项目,在现状调研中发现,临洮县 虽位于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随着城市的扩展,三岔河、东 峪沟也纳入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形成“三河五渠”的水系格局,水系综合条件较好, 自然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滨水城市。如何在规划中通过滨水“结”空间的组织,形成天 人合一的山水城市格局;丰富滨水空间形态;强化水系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的融合;营 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对改善人居环境、构筑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传承城市文脉 具有重大意义。此为选取本课题的又一背景。 1.1.2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对城市滨水空间、公共空间方面研究诸多,但对滨水公共空间中的“结”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间专题研究尚未开展。因此,本文借助于生态学、公共空间以及滨水空间相关研究,对 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生态学相关研究 1971 年,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从自然、历史、人文的角度探讨 了环境问题,认为: “大城市地区内保留作为开放空间的土地应按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 来选择,即该土地应是内在地适合于“绿”的用途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开放空间。 ” 诚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言,麦克哈格的重点既不是设计,也不是自然 本身,而是介词“结合”(with)上面,这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 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突出土地的生态适应性以及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 尤其重视人对自 然的影响,标志着生态学原理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了城市规划之中,对之后的生态规划影 响很大。受国外“生态导向”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一些概念, 如俞孔坚等人提出“反规划”途径,首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空间格局层 面上以大地生命健康安全格局为“底” ,以城市开发和建设为“图”的反向规划路径, 建立城市生态网络,为城市总体布局提供了生态化的方式,在生态城乡空间格局规划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 2、滨水空间相关研究 城市产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市民的需求促进了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相关研究 和理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看来,主要是基于物质空间形 态、生态环境、场所文脉等方面。 西方滨水空间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早,1986 年在日本横滨举行的“横滨滨水 区 mmzi”会议,1989 年在威尼斯举行的“水上城市中心国际会议” ,1990 年 7 月在日 本大阪举行的“国际水都会议” ,主要阐述了水与城市的认识,强调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要素,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关于滨水空间的理论著述 也不断涌现,如霍伊尔的滨水空间更新 ,收录了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 编写的 15 篇文章。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西方国家出现了 滨水区开发热潮,积累了若干成果和经验,如巴尔的摩内港重建、波士顿罗尔码头、纽 约南街港滨水区开发项目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实践。 国内相关研究可追溯到古代“靠山傍水”的城市选址思想,而现代意义上对滨水空 间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涉及到滨水空间的功能类型、开发模式、环境整治、景观 设计、文脉延续等,各大城市也相继进行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建设,如大连、青岛、天津、 第一章 绪论 3 上海、广州、深圳等,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相关著作与论文有: 作者 题目 主要研究成果 张庭伟 (2002) 城市滨水区设 计与开发 阐述了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原则,结合国内实践,对我国城市滨水区 开发提出建议,同时用大量篇幅介绍国外滨水区开发的实例 王建国 (2004) 城市设计 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到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历史发展、设计原则等 杨春侠 (2006) 城市跨河形态 与设计 探讨城市跨河形态的生成机制、演进特征,论述了跨河城市与河流 的关系以及变迁过程,重点研究了城市总体形态与河流的互动关系, 以及城市形态与河流的整合对策等。 刘滨谊 (2006) 城市滨水区景 观规划设计 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进行了较系统总结 相关方面硕士论文,侧重点有所不同 王莉莉 城市水空间景观 设计 分析城市空间环境中水体的形态、特征及作用,探讨了城市水域空 间、公园水空间、广场水空间、建筑水空间景观的具体处理手法 周杰 滨水区休闲空间 规划设计研究 着重对滨水区休闲空间的特性进行了剖析, 在此基础上建构滨水区 休闲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孙成军 滨水公共空间设 计探讨与分析 从重庆主城区两江流域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况入手, 分析了重庆 主城区两江流域滨江公共开放空间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法 曹国媛 城市滨河公共空 间设计研究 论文从总体设计、主题空间建构、空间组合设计等方面探讨城市滨 水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3、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1)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城市更新”运动,其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经历 了“形体规划”为特征的大规模物质环境整治,之后又回归到多元化、多目标的人居环 境建设,重视人以及人的公共活动,关注公共生活场所空间的营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 发展已成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r克里尔在城市空间中,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街道和广 场两种公共空间形态,并指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吉伯德的市镇 设计和吉伯勒的城乡规划原理和实践等著作是这种“物质形体设计论”思想的代 表,主要着眼于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构图关系及相关的结构组织方式,从空间美学原 则出发,探讨城市空间外在形式美的分析及创造方法。19 世纪 60 年代,简雅各布斯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城市多样性”的观点,主张城市多样功能的混合, 满足人心理、行为的需求,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环境。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一 文中,提出城市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是半网格式而非树形,强调了城市中各组成的有 机联系和多样性。扬盖尔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一书中从人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城市空间对人的社会生活参与交往的重要作用,倡导重塑传统城市交往的物质空间。 (2) 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7 年在上海举办的以 “城市公共空间” 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1998 年在深圳举办的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中国城市 规划学会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学术研究。另外还有一些 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周进) ,就如何提高 公共空间的品质, 结合我国规划体系进一步对规划控制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为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控制的编制建立了基础方法; 城市公共 空间的规划控制研究 (毛蔚瀛)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分类、体系理论,建立 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 探索能够适应复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方法是现阶段 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王鹏)运用系统的理论和原则, 通过现状的研究,针对相关理论以及实践,完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的建构, 深入剖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从总体到局部的形态结构现状。但是总体而言,我国 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现状往往还是只满足于城市个别地段的空间的改善, 一些涉及到整 个城市空间体系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1.1.3 研究范围界定 1、研究层面 “如果宏观层次上的决策不能为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间创造先决条件,在 较小尺度上的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本文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来研究滨水“结”空 间现状以及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滨水“结”空间的组织原则和方法。 2、空间范围 滨水空间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即 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域相接的一定区域。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特定的区域,包含了水域空 间以及与其临近的陆域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根据人的步行活 动范围,确定滨水空间研究范围为水域空间以及与之相邻的约 1km2km 的陆域空间, 相当于步行 1530min 的范围。由此可见,滨水空间在城市中一呈般带状布局,具有明 显的导向性与延伸性,传统意义的滨水空间研究就是基于这种连续的带状形态展开的,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功能布局、空间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 滨水“结”空间作为滨水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点区域,因此其具体空间研 究范围与以上界定的滨水空间范围是一致的;此外滨水“结”空间具有更强的公共性, 第一章 绪论 5 起着水与城市空间进一步融合和渗透的作用, 对人的影响范围较大, 甚至包括整个城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建构水、城一体的形态结构 通过滨水 “结” 空间的锚固、 融合作用, 将水体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起来, 建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融的统一体。 2、突出滨水空间的公共职能 强调水系向城市空间渗透的同时,通过“结”空间的聚集效应,引导城市公共活动 向“结”聚集,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突出滨水空间的公共职能。 3、提升滨水空间的景观价值 通过滨水“结”空间的强化作用,打造滨水景观“结” ,提升滨水空间的景观价值、 凸显滨水城市特色。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滨水空间理论体系的补充 泛滨水空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是沿滨水空间线性形态展开的研 究,内容包括土地使用、空间形态、景观绿化、建筑设计、生态环境、场所文脉等。滨 水“结”空间作为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具有“点”的特征: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衔接点; 公共活动的聚集点;滨水景观的高潮点和视觉聚焦点。所以,滨水“结”空间在线性滨 水空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态加以研究,对完善滨水空 间理论体系具有补充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的深化 城市公共空间强调了空间使用功能的“公共性” ,而本文涉及的“结”空间,除了 具有公共空间共性特征外,在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等方面更加强调了“结” 的属性:聚集、转换、融合、强化,因此,对滨水“结”空间的研究,就是城市公共空 间理论研究的深化。 2、实践意义 (1)具体指导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本文主要来源于临洮县城总体规划实际项目,该县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在 西北城市中显得尤为珍贵,其风貌特色确定为“陇上水城” 。通过滨水“结”空间的组 织,对凸显临洮滨水城市特色,实现生态山水城市目标,提升滨水空间功能价值和景观 价值,营造滨水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借鉴推广 滨水“结”空间作为滨水城市普遍存在的一种空间类型,对于其他滨水城市具有参 考、借鉴和推广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收集:收集国内外有关生态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等方面 研究的文献资料,掌握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为滨水“结”空间的研究提供 理论依据。 2、类比研究:对普遍存在的其它“结”的特征加以研究(如绳结、电阻等) ,通过 类比分析、转化,提出滨水“结”空间的特性、类型以及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滨水空间相关案例的研究,从中借鉴滨水“结”空间的组织方 法。 4、实践验证:以临洮县城为例,对滨水“结”空间组织方法加以应用,通过具体 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一章 绪论 7 1.3.2 论文框架 图图 1.1 论文框架论文框架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2.1 水系与城市 2.1.1 水系 1、概念 本文中水系概念指的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自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沟、渠等线 性水体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在本文的研究中,城市水系的概念不是单一的水体,而 是由水体要素组成的、互相关联的、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即: “水”指水体, “系”指系统。 2、特质 水系有其本身的自然、 空间特质, 另一方面, 水又作为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的载体, 是一个兼具自然物质属性与人文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1)自然特质 水能净化环境,维护城市生态,营造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 带,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动态的水景呈现出活跃的气氛,使人兴奋;水的平静 与亲和,与人工城市中冷漠的建筑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城市环境起到舒缓作用。 (2)空间特质 “水无常形” ,水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具有极 强的可塑性。水的形态变化也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是城市空间组织最有生气的元素之 一,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蜿蜒自然的水形态,依水就势创造富于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 (3)意识文化特质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水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在中国古老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以下从宗教、哲学、美学、风水四个领域探讨水在意识形态与精神 文化领域的相关特质。 1)宗教领域:中国古代对水的传统观念是把水看成具有灵性、人性之物,在与洪 水不断斗争过程中,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也发展了关于水的神话传说及宗教信仰,如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佛经故事中的东海龙王等。 2)哲学领域: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早在周易八卦中, 就有兑和坎两卦与水有关, 兑卦象征泽,取大泽欢娱万物之意; 坎卦象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9 征水,取湿润万物之意;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的本源,水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道家重视自然的哲学观,使中国自古就强调水环境的自然本色以及生态功能,注重人与 自然的融合;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借山水来隐喻人格, “夫水者,君子比德 焉” ,儒家这一借水来“比德”式的说法,对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 世的文人墨客在纵情山水时都烙下了孔子对山水所赋予的君子品格的印记。 水是生命之源,水作为自然界中最普通的却最高深莫测的自然形态,与哲学中的 “道” 、 “德” 、 “仁” 、 “义”等有着本体喻体的结构关联,成为感受人生、认知世界的最 佳介质。在现代意义层面,哲学领域的山水观是人们认识自我、回归自然的一种尝试, 指导我们更好地利用自然来建设城市,使自然山水闪耀出人性之光,促进人与城市的和 谐发展。 3)文学领域 崇尚水、热爱水是人类的共性,古代多少文人墨客歌咏之,赞颂之,留下了许多脍 炙人口的诗篇。以水咏志的诗句更是赋予它至善至美的性格和生命的象征,给人们无穷 的联想与启示,使水体获得了一种文化属性。如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 此回”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人们对 水特有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崇尚自然传统文化的体现。 4)风水领域 风水强调的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最佳选择,实际上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具有的独特空间模式与环境协调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城市选址和 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风水中对水尤为重视: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这里的水是聚财和生气 的象征。 “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 , “未看山时先 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 ,说明水的重要性。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中指出,识别生 气的关键是望水, “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止。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 同情,水气相逐也。 ”无水则无源,无源则无气,无气则无相。风水中最佳空间结构模 式: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有低庄护卫,中间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 最能聚气的水被认为是呈环抱状的水;风水中水对城市选址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城市 规划尤为重视水的作用,或临水建城,或引水入城。 “枕山,环水、面屏”是理想的风 水环境,其中“环水”最受重视,说明古代城市基址的选择中水的重要性。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2.1.2 水系与城市 自古以来,水系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解之缘,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处于滨水的 位置上。水,是城市中最为自然的部分,其自身的自然、空间特质使其与城市其他元素 有鲜明的区别,又包含了广泛的意识文化特质,成为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从城市 空间形态来看,呈现“水在城中”的特征(如图 2.1、2.2) 。 (1)构成城市空间 骨架的决定因素 水与城市的起源和 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因水 利导, 依水而生, 相对于 山体, 水系与城市空间的 联系更为紧密。 水系贯穿 城市, 与城市空间相互穿 插, 对城市空间结构起着 限定或引导作用, 是构成 城市整体空间骨架的决定因素。如水乡苏州,以水系作为城市脉络,架构“水陆平行, 河街相邻”的水、城空间布局方式,建立了人与水、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空间格局。 (2)丰富城市空间形态的活力因子 水以其软性的特质和生机盎然的特点赋予城市以生气与活力, 是滨水城市空间塑造 最为活泼的要素之一,对丰富城市空间形态有积极的作用。水系与城市钢筋水凝土的坚 硬形象形成对比, 刚柔并济, 城市空间因水而得以舒展生辉, 使人得以领略 “水城相谐” 的整体空间形态之美。如北京为典型的棋盘格路网规整严谨,城市中的灵活水系空间穿 过严整的棋盘式平面格局,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态,在刻板冷峻的城市中再现自然风韵, 给城市注入勃勃生机。 (3)凸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 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要素,既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空间中 的独特性元素和永恒性元素,水系不仅仅是一系列水体的组合,更是具有完整鲜明的整 体形象,每个城市的水系格局不同,水系与城市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 同时人对水的亲和与关注,使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水系与城市灿烂的历 史文化精粹相结合,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凸显城市特色。如苏州因河道密 图图 2. 1 苏州苏州 图图 2. 2 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 资料来自:百度图片资料来自:百度图片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11 布而有“水城”的美名;济南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被誉为“泉城” 。 综上可知,水系不仅具有本身的自然、空间特质,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为滨水城市的灵气所在。水系贯穿整个城市,与城市一般以线性状态相连接,对构成 城市空间骨架、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凸显城市特色有重要的意义。 2.2 水系与“结”空间 2.2.1“结”空间 1、 “结”的概念 “结”在辞海中的含义为: (名词)线、绳等条状物上打结或编织而成的疙瘩; 突出的块状物,实际为同一性质的物体在某处因缠绕或回旋等原因形成的突起,相对生 成体来说就是“小点” “小块” 。 (动词)条状物“打结” 、 “结合” ,表示两个不同的物体 通过“结”存在着联系。由此可见, “结”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同或不同要素或结构的 交汇、连接处,二是条状物上的突起即突变部分。 “结”与“节”既有概念上的差异, 又有很大的交叉部分。 “节”主要指植物茎上生叶与分枝的部位,如竹节,即物体各段 之间的连接部位,主要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结”强调的是功能、内涵,所以包含的 内容比“节”更为广泛。 城市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连接 点与关键点。 凯文.林奇的 城市意象 中,将“node”解释为“重要的点” , “是观察者借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 义的点, 是人们往来行程中的集中焦 点” , “结点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 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 其次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 处。 ” “结点可以是很小的点,也可能 是很大的广场甚至是整个市中心 区。 ” “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 。所以“结”是城市 结构及要素的联结点与转换点, 是城市空间的表征点,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意象的汇聚 点和浓缩点,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如 17 世纪的罗马城市规划图,通过简化将城市结 构集中表现为路径与结点,其中路径即线性空间要素,包括城市道路、水系等(如图 图图 2. 3 古罗马城以“结”为中心的规划古罗马城以“结”为中心的规划 资料来源:城市形成资料来源:城市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3) 。 2、 “结”空间的概念 综上对“结”的描述, “结”空间定义为:在城市路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是城市 路径的连接点以及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的非线性空间。 “结”空间是线性路径的重点,形 成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起着吸引公共活动、锚固城市形态、链接城市功能、聚焦城市 景观、凸显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也是构成城市认知意象的“战略要点” 。 3、 “结”空间的特征解析 (1) “结”空间的表象特征 “结”的表象特征表现在物质要素的聚集:相同路径的连接或路径的凸起:如绳 结,为连接两条绳子或突出一条绳子的某一部分(如图 2.4) 。自古以来,人们就结绳记 事, “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现在绳结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实用功能,意义逐渐 扩展,作为美观、艺术、象征之用,如蝴蝶结、中国结(如图 2.5、2.6) ,中国结即是 以“结”为核心组成的完整体系,造型优美、寓意深刻,成为中华民俗悠久历史以及审 美观念象征。可见,不同大小、形式的“结”含义也不相同。 图图 2. 4 绳结绳结单“结”单“结” 图图 2. 5 蝴蝶结蝴蝶结美观“结”美观“结” 图图 2. 6 中国结中国结体系体系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不同路径的连接:表示两个不同物体存在联系,它们的联系“点”就是“结” , 这种类型的“结”广泛存在。 (2) “结”空间的内涵特征导流 “结”不仅有聚集作用,同时还对车流、人流等物质流以及信息流起疏导作用,形 成线性路径的交通集散、转换核心,以保证路径的畅通,所以“结”也有一定的内涵特 征导流。如同电路中电阻的概念,起到分流、分压的作用,电阻越小,对电流的阻 碍作用越小,所以在一定电压的作用下,电阻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加大横截面域等措 施使电阻变小,从而保证电流的顺利通过。但是,当通过的电流量超过一定限制,导致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13 电阻产生的热量过大时就会烧坏电阻,电路就会瘫痪。由此,滨水“结”空间的“导流” 作用,可以运用变换“结”的形式、扩大一定面积等措施对“流”进行有效的疏导,避 免“结”过于集中带来的便捷性与可达性的降低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保证城市功能的 发挥。 (3) “结”空间的形式 “结”是相对线性空间而言的,所以“结”空间与线性路径的空间关系有以下几种 (如图 2.7) : 尽端型:形成于路径的端部,此处空间给人以明确、清晰的起始标志感受,这种 形式的“结”空间犹如路径上的“句号”或“感叹号” ,产生强烈的空间始末感; 交汇型:由不同路径交汇形成的“结”空间,这种形式的“结”空间在城市中普 遍存在,因相交路径数目的不同,其空间形态呈现多样化; 突变型:指在线性路径上局部拓展突变形成的“结”空间,此类“结”空间不仅 具有良好的公共活动功能,还使单调的线性路径产生趣味性变化,是重要的“结”空间 一种形式; 围合型:由城市内同一路径围合形成的“结”空间,具有紧凑、开敞、空间集中 等特征,典型如城市广场“结”空间。 以上通过“结”外在表象和内在特征的总结可知, “结”空间的形式与路径结构直 接相关;而该形式对“结”的功能、形态、景观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2.2.2 水系与“结”空间 水系以一定宽度的线性形态而贯穿城市,是形成滨水城市特色的基础,滨水空间作 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一般沿岸线与城市以线性形态相衔接,具有明 显的导向性和连续性,是城市意象的“边缘”区域。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运动的结果,或者穿行浏览城市,或者停驻感 尽端型尽端型 交汇型交汇型 突变型突变型 围合型围合型 图图 2. 7“结”的空间形式“结”的空间形式 资料来源:自绘资料来源:自绘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受城市空间。 ” 滨水线性空间沿岸线呈线形蔓延 发展,意味着该空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流动 性,由此导致人在其中呈线性运动,但是这种 均质的线性形态往往使空间单调、缺乏变化, 而且缺少人们可以停留的“静”空间。因此, 线性滨水空间在局部关键处“打结” ,即向陆域 纵向拓展形成扩大的“结”空间,从而成为线 性空间的锚固点和控制点;同时滨水“结”空 间由于陆域广阔的空间特点而得以充分延展, 使得水系自然环境与城市人工环境融合,吸引 人们停驻、逗留,形成城市中视域广阔的公共 开放空间系统(如图 2.8) 。由此,滨水“结” 空间是线性空间的重点,如果没有“结”空间, 线性滨水空间就像缺乏旋律的音乐或是平铺直叙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关 键点而变得毫无生气。 2.3 滨水“结”空间 2.3.1 概念 综上所述,本文中滨水“结”空间概念具备以下要点: 1、滨水“结”空间是相对于滨水线性空间而言的,是线性空间局部各要素聚集的 结果,一般为拓展和放大的空间,通常分布于水系的重点处、交汇处或突变处,以及水 系与城市线性要素的交汇处,滨水“结”空间打破了滨水空间的线性形态、构成了空间 变化的节奏和韵律; 2、滨水“结”空间处于水、陆的交汇处,是水域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链接与锚固点, 促进着水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融合; 3、滨水“结”空间作为滨水公共空间的重点,是线性空间功能和视线的聚集点, 吸引人的滞留聚集,首先强调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场 所;其次作为滨水空间线性路径的关键点与转换点,是不同路径上人流、车流聚散的核 心区域,起着疏导交通流的作用;再次,滨水“结”空间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同 时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展示窗口。 图图 2. 8 滨水“结”空间示意滨水“结”空间示意 资料来源:自绘资料来源:自绘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15 因此,本文将滨水“结”空间定义为:建立在滨水空间线性路径基础上的“点”状 空间,是滨水公共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线性滨水空间起聚集、转换、融合、链接、 强化作用的公共空间。 2.3.2 特性 从前述概念可知,滨水“结”空间有以下特性: 1、集聚性 集聚是滨水“结”空间的重要特征,表示滨水“结” 空间对城市各种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的高度容纳和汇 聚,并向其他区域疏导、辐射。相对滨水线性空间, “结” 空间多为拓展或放大的空间, 为处于流动状态的线性空间 提供相对静态的停留空间, 吸引各类流动要素的滞留聚集 (如图 2.9) ;同时也是人的视线汇聚点;除此之外,从自 然环境角度来说,滨水“结”空间也是自然风、气、生物 的集聚场。所以, “结”空间的聚集程性越强,它的被感 知意象就越突出,对外的影响和作用力也越大。 2、关联性 前苏联柯斯特里金在等级指数理论中认为, 城市 中的每个“结”空间都有其潜在的功能价值,并且其 功能潜力是与周边相关段、区、带相互关联、作用的 结果。滨水“结”空间是在线性路径基础上形成的, 各“结”之间彼此存在相互交织、作用的关系,具有 关联性特点,从而形成功能、形式协调的网络系统; 同时滨水“结”空间作为线性路径的重点,起到锚固 和控制线性秩序的作用,以“点”强“线”来促进系统的有序发育(如图 2.10) 。 3、场所性 滨水“结”空间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所,作为演绎城市历史的“舞台” ,见证了城市 的发展,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区域,同时也是市民聚集、休闲娱乐的主要空间,满足 人们多样性的活动需求,是人们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标志性场所。 4、公共性 图图2. 9结点空间的集聚性特征结点空间的集聚性特征 资料来源:自绘资料来源:自绘 图图 2. 10 等级指数理论结构示等级指数理论结构示意图意图 资料来源:空间资料来源:空间.符号符号.城市城市种城种城 市设计新理论市设计新理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滨水 “结” 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人们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 具有公共性及开敞性,属市民共享空间。 5、模糊性 滨水“结”空间是水系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过渡区域,水城交融、相互作 用,使得滨水“结”空间既具水系的特征、又具城市的属性,功能区域复合化、多样化, 空间结点具有渗透性和不确定性,正是滨水“结”空间的模糊属性,才使得水系与城市 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2.3.4 类型 滨水“结”空间在城市空间中是一个“点” ,对于具体的“结”空间来看是一空间 实体,和其他空间实体一样,具有自己的功能特征、形态特征和空间特征;实际上放大 来看是一定面积的“面” ,以下从功能、形态、空间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功能分类 (1)疏导“结” :滨水“结”空间作为多路径的交汇点,是路径上各种“流”聚集、 转换、疏散的“点” ,交通集散是滨水“结”空间的基本功能; (2)公共“结” :滨水“结”空间是人流聚集滞留的场所,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市民 公共活动,吸引人流的聚集,强化滨水空间的公共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是城市公 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景观“结” :在城市中心区、入口等重要地段形成滨水景观“结” ,该“结” 是人们视线的汇聚点,对对城市景观风貌起到点睛和升华的作用,同时是锚固人们对城 市的认识点,以及凸显滨水城市风貌特色的表现点; (4)生态“结” :滨水“结”空间由于处于水、陆交汇处,是水向城市融合过渡的 空间,表现出突出的生态意义,具有很强的生态敏感性和被感知性,成为城市生态体系 中重要的结构点。 2、按形态分类 (1) “场结”空间:具有城市广场属性的“结” ,是滨水“结”空间的重要形态类 型,不仅是人流、车流集散转换之地,也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以及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的 主要场所,同时形成线性空间序列高潮; (2) “园结”空间:具有城市公园、游园性质的“结” ,包括综合性“园结”空间 以及专类“园结”空间;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17 (3) “点结”空间:由两条或以上不同路径交汇形成,如小型广场、街头绿地等, 其特点是:面积较小、数量多,呈一定秩序分布; (4) “片结”空间:以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及文化、体育、教育、娱乐康体等大型 公共活动为目的,由公共建筑群、广场、平地、休闲娱乐设施等共同形成的特色片区。 具有面积大、主题明确、影响力广泛的特点。 3、按空间形式分类(如图 2.11) (1)多线交汇“结” :由于路径交汇与连接方式的不同,表现出多样的空间形式。 在完成人、车流的集散和转换的同时,形成多方位的视线关系,丰富了人们对线性空间 的多样性体验; (2)路径突变“结” :形成于滨水线性路径的突变处,多为线性空间的拓展和放大 处,为人们提供相对“静”的驻足空间,是人流主要聚集的地方;也是线性空间序列的 高潮点;因其空间的开放性和交通的可达性,使之成为水与城市两者之间联系的纽带。 这是滨水“结”空间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2.3.4 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滨水“结”空间在城市中有以下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鲁山消防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电解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工程造价评审咨询服务方案
- 工程施工监理合同
- sct考试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电瓶车驾驶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平谷区北京版 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北医大CT诊断考试卷及答案
- 二级医院评审自评自查表
- 工程罚款通知单模版
- 多联体筒仓滑模施工技术分享
- 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描红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完整版PPT
- 鲁科版三年级上册英语 Unit 1 Lesson 1课件
- T∕CGMA 033002-2020 压缩空气站节能设计指南
- 材料物理之材料的结合方式PPT课件
- 《版式设计》教案
-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 锚杆造孔验收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