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课件_第1页
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课件_第2页
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课件_第3页
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课件_第4页
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DSA粒缺发热患者诊治指南解读 2010年IDSA粒缺伴发热患者诊治指南12002年IDSA粒缺伴发热患者诊治指南2 VSVS 与2002年IDSA粒缺伴发热患者诊治指南比较,2010年指 南在经验性用药时未推荐万古霉素等治疗G+菌的药物 1、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2、Hughes WT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 34:73051. 与2002年IDSA指南相比,2010年IDSA粒缺发热指南初始 经验性治疗方案未推荐使用抗G+菌感染药物 ? 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血液科主要G+菌,且 其毒力较低,无须早期经验性覆盖 G+球菌是我国血液科患者感染常见致病菌 我国研究显示:G+球菌已成为血液科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 检出率最高可达58.5% 一项对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的270例血液科患者中分离的355株细菌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分析血液科患者 中细菌分布情况。 王椿等。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37-41。 检出率(%) 众多因素导致粒缺患者G+菌感染比例升高 采用强化抗癌治疗 留置静脉导管的广泛应用 肿瘤患者化疗后常伴有口腔及上消化道粘膜破损 广泛采用抗生素预防 汪复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2005年版。 与MRSA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OR95%CIsP 抗生素暴露 左氧氟沙星8.013.15;20.30.001 大环内酯类4.061.15;14.40.03 采集培养前住院时间长1.031.37;4.720.003 先前住院1.951.19;4.220.01 肠道营养2.551.02;3.760.04 手术2.241.0;1.070.05 病例对照研究:MRSA vs MSSA Graffunder 49: 999-1005 抗菌药物使用与MRSA增长密切相关 大环内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 和氟喹诺酮类消耗量总和 MRSA 流行率 滞后时间 大环内酯类 13月 第三代头孢菌素 4 7 月 氟喹诺酮类 4 5月 Monnet DL.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04 Aug;10(8):1432-41 早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MRSA感染的高危因素 氟喹诺酮类是治疗院内及社区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 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同样易导致MRSA感染 研究显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增加MRSA感染的危险 优势比 Weber SG et al.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9:1415-1422. 一项对343例患者(222例为MRSA感染,163例为MSSA感染)进行的对照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氟喹诺酮 的使用是否是导致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 导致粒缺患者发生G+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 单变量分析显示:先前入住层流室、接受高剂量阿糖胞 苷/口服不吸收的抗真菌药治疗、寒颤、粘膜炎、腹泻等 因素与发生G+菌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 多变量分析显示:仅接受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质子泵 抑制剂、出现寒颤是与G+菌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项对513例粒缺患者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目 的在于分析导致粒缺患者发生G+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Cordonnier C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 36:14958 导致粒缺患者发生G+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1) 危险因素患者百分比P值(单变 量分析) 多变量分析 G+菌感染 (n=108) 非G+菌感染 (n=405) OR(95%CI)P 年龄400 ;不同MIC下对于剂量的要求 达到AUC/MIC 400的可能性 100 75 50 25 0 0.25 0.524 MIC (g/mL) P=.0402 1 高剂量万古霉素 低剂量万古霉素 平均谷浓度平均AUC 低剂量 (谷浓度 899.5 肠球菌74420.5-899.5 肺炎链球菌63610.12-2100 草绿色链球菌21410.25-2100 -溶血性链球菌37510.5-2100 Douglas JB et 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 2010;68:459-467 *针对MRSA菌株,斯沃MIC值与MSSA菌株值相当,目前结果尚未公布。 利奈唑胺在各种组织中均具有良好的穿透率 组织/体液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骨7-13%50-60%60% 脑脊液0-18%10%70% 上皮细胞衬液 11-17%-450% 炎性渗出液-77%104% 肌肉30%40%94% 腹透液20%40%61% 汗液-55% 利奈唑胺治疗G+菌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研究或亚组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优势比(OR)优势比(OR) 事件总计事件总计权重M-H,固定,95%CIM-H,固定,95%CI DongFangLin2008495937573.9%2.651.11,6.33 Kaplan 200313415060715.4%1.540.67,3.51 Rubinstein 2001203010202.5%2.000.63,6.38 S.Kohno 200771107629113.9%0.920.51,1.67 Stevene 2002226011305.7%1.000.40,2.48 Weigelt 2005415638526.5%1.010.43,2.36 Wlocox 200943646239443614.1%1.791.08,2.97 Wunderink 200319325117221826.2%0.890.57,1.38 Wunderink 200811416811117121.8%1.140.73,1.79 总计(95% CI0%1.220.99,1.50 事件总计1080895 不均一性检测Chi2=9.51, df=8(P=0.30), I2=16% 全部疗效检测 Z=1.89(P=0.06)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G+菌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对发表的9项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G+菌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目的在于评价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G+菌感 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Beibei L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0;35:312. 0.10.10.0010.001101010001000 1 1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治疗MRSA感染细菌学疗效显著 研究或亚组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优势比(OR) 事件总计事件总计权重M-H,固定,95%CIM-H,固定,95%CI DongFangLin2008252815258.5%5.561.32,23.45 Kaplan 200315179103.6%0.830.07,10.55 Rubinstein 20011523796.3%0.540.09,3.21 S.Kohno 20072962113014.1%1.520.62,3.71 Stevene 20023356365716.0%0.840.39,1.78 Weigelt 20051241409714517.9%3.842.06,7.17 Wlocox 20096374526013.0%0.880.33,2.35 Wunderink 20031219102310.2%2.230.64,7.74 Wunderink 2008132391910.4%1.440.43,4.90 总计(95% CI)442378100.0%1.610.96,2.71 事件总计329246 不均一性检测Chi2=16.40,df=8(P=0.04),I2=51% 全部疗效检测 Z=1.77(P=0.08) 0.1 0.001 1010001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对发表的9项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G+菌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目的在于评价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G+菌感 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Beibei L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0;35:312. 利奈唑胺治疗MRSA所致肺炎疗效显著 P = NS 临床治愈率 (%) P = NSP 0.01 (221/417) (202/387)(70/136)(59/136)(22/62) 所有患者金葡菌肺炎 MRSA肺炎 (36/61) 利奈唑胺治疗院内MRSA肺炎疗效显著1 1、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2、 Kollef MH,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004;30:388-94 万古霉素 P = 0.07P = 0.02P = 0.06 (n = 434)(n = 214)(n = 179)(n = 70) P = 0.01 斯沃 利奈唑胺治疗院内MRSA VAP疗效显著2 一项对两个比较斯沃与万古霉素治疗MRSA院内肺炎患者临 床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进行的回 顾分析。斯沃给予600mg q12h,万古霉素给予1g q12h,治 疗7-21天,考虑G-菌感染时同时联合应用氨曲南。 一项对两个比较斯沃与万古霉素治疗MRSA院内肺炎患者临 床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进行的回 顾分析。斯沃给予600mg q12h,万古霉素给予1g q12h,治 疗7-21天,考虑G-菌感染时同时联合应用氨曲南。 利奈唑胺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疗效显著 利奈唑胺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 治愈率与万古霉素相当 临床治愈率 (%) P =0.52P =0.84P =0.30P =0.92 (219/251)(202/237) (55/63) (171/185)(158/177) (43/50) (41/47)(32/37) 利奈唑胺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细菌 学疗效显著优于万古霉素 细菌学清除(%) P =0.51P =0.95P =0.07P =0.02 (5/9) (1/3) (27/44)(5/6)(1/4)(18/29)(4/4)(2/7) 金黄色葡 萄球菌 表皮葡 萄球菌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Jaksic B.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6;42:597-607.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611例疑诊由G+菌感染所致粒缺伴发热 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利奈唑胺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症状缓解率更快 利奈唑胺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较万古霉素更快 患者发热缓解时间(天) P =0.54P =0.49P =0.01P =0.04 Jaksic B.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6;42:597-607.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611例疑诊由G+菌感染所致粒缺伴发热 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用药无需调整剂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