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_第1页
第八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_第2页
第八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_第3页
第八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_第4页
第八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食品的品质除了其本身的营养价值、质地之 外,还包括食品的色泽和风味,任何一种特定的 食品的品质就是由上述的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比 例组成的。食品的色泽是构成食品的感官质量 中最重要属性之一。颜色是衡量食品的重要指 标之一。 8.1 概述 天然食品一般都有美丽的色泽,但经过加 工时,发生褪色或变色。为了保持或改善食品的 色泽,在食品加工中往往需要对食品进行人工着 色。色素则是以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为目 的的食品添加剂,也称着色剂。 食品原料中天然存在的色素叫食品固有色素, 专门用于食品染色的添加剂称为食品着色剂。 一 色素的发色机理 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波长在380 770nm之间的电磁波叫可见光,波长小于380nm的紫 外区域的光和波长大于770nm的红外区域的光均为不 可见光。在可见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能显示不同 的颜色。 颜色是通过色素对自然光中的可见光的选择吸 收及反射而产生的。能够吸收可见光激发而发 生电子跃迁的食物成分称为食品色素。食品原 料中天然存在的色素叫食品固有色素,专门用 于食品染色的添加剂称为食品着色剂。 食品所显示出的颜色,不是吸收光自身的颜色 ,而是食品反射光(或透射光)中可见光的颜 色。若光源为自然光,食品吸收光的颜色与反 射光的颜色互为补色。例如,食品呈现紫色, 是其吸收绿色光所致,紫色和绿色互为补色。 食品将可见光全部吸收时呈色黑,食品将可见 光全部通过时无色。 各种色素都是由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组成的。 凡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200 700nm)有吸收峰的基团都称为发色基团,如CC 、CO、CHO、COOH、NN、 NO、NO2、CS等。 发色基团吸收光能时,电子就会从能量较低的轨道或 n轨道(非共用电子轨道)跃迁至*轨道,然后再从高 能轨道以放热的形式回到基态,从而完成了吸光和光 能转化。 能发生n*电子跃迁的色素,其发色基团中至少 有一个CO、NN、NO、CS等含有 杂原子的双键与34个以上的CC双键共轭体系 ; 能发生*电子跃迁的色素,其发色基团至少是 由56个CC双键共轭体系。 随着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多,吸收光波长向长波方 向移动,每增加1个CC双键,吸收光波长约增加 30 nm。 与发色基团直接相连接的OH、OR、 NH2、NR2、SH、Cl、Br等官能团也 可使色素的吸收光向长波方向移动,它们被称 为助色基团。不同色素的颜色差异和变化主要 取决于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二 色素的分类 按来源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两类: 1食用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方法制得的有机色素。有 机色素按它的结构不同又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其中偶氮 类色素有油溶性和水溶性之分,油溶性的进入人体不易 被排出,且毒性较大;水溶性的进入人体易排出体外, 且毒性较小。除了这两种之外还包括色淀,它是由水 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多使用的不溶性基质(Al2O3)上所制 得的特殊着色剂。 2 食用天然色素:它主要是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 也包括来自于动物微生物的色素,和少量无机色素。 按其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1) 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胡萝卜素等。 (2) 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血红素等。 (3)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红、核黄素等。 按其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 (1) 四吡咯衍生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等。 (2) 异戊二烯衍生物,如辣椒红、胡萝卜素等。 (3)多酚类衍生物,如越桔红、萝卜红素等。 (4) 酮类衍生物,如红曲红、姜黄素等。 (5)醌类衍生物,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 此外还有甜菜红、焦糖色素等。 8.2 食品原料中天然色素 一.四吡咯衍生物类色素 这类色素的共同特点:结构中包括四个吡咯构成的 卟啉环,四个吡咯可与金属元素以共价键和配位键 结合。重要的色素有:叶绿素、血红素及胆红素 血红素 叶绿素胆红素 1 叶绿素 (1)结构与性质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的主要色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 体的片层膜上,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进行光能的捕获和 转换。 叶绿素是由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缩合而成的二醇 酯。 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有a、b两种类型,其区别 仅在于3位碳原子上的取代基不同。取代基是甲 基时为叶绿素a(蓝绿色),是醛基时为叶绿素 b(黄绿色),二者的比例一般为3:1。 R=CH3为叶绿素a R=CHO为叶绿素b 叶绿醇(植醇) 叶绿素的结构 在活体植物细胞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类 脂物及脂蛋白结合成复合体,共同存在于叶绿 体中。当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就游离出来,游 离的叶绿素对光、热敏感,很不稳定。因此, 在食品加工储藏中会发生多种反应,生成不同 的衍生物。 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被两个 质子取代,生成橄榄色的脱镁叶绿素,依然是 脂溶性的。在叶绿素酶作用下,分子中的植醇 由羟基取代,生成水溶性的脱植叶绿素,仍然 为绿色的。焦脱镁叶绿素的结构中除镁离子被 取代外,甲酯基也脱去,同时该环的酮基也转 为烯醇式,颜色比脱镁叶绿素更暗。 叶绿素各种反应 详细见p195 (2)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酸和热引起的变化 绿色蔬菜加工中的热烫和杀菌是造成叶绿素损失的主 要原因:在加热下组织被破坏,细胞内的有机酸成分 不再区域化,加强了与叶绿素的接触。更重要的是, 又生成了新的有机酸,如乙酸、吡咯酮羧酸、草酸、 苹果酸、柠檬酸等。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发生脱镁 反应生成脱镁叶绿素,并进一步生成焦脱镁叶绿素, 食品的颜色转变为橄榄绿、甚至褐色。 pH是决定脱镁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pH9.0时 ,叶绿素很耐热;在pH3.0时,非常不稳定。植物组 织在加热期间,其pH值大约会下降1,这对叶绿素的 降解影响很大。 提高罐藏蔬菜的pH是一种有用的护绿方法,加入适量 钙、镁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以提高热烫液的pH,可防 止生成脱镁叶绿素,但会破坏植物的质地、风味和维 生素C。 酶促变化 在植物衰老和储藏过程中,酶能引起叶绿素的分解破 坏。这种酶促变化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类。 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催化叶绿素中 植醇酯键水解而产生脱植醇叶绿素。脱镁叶绿素也是 它的底物,产物是水溶性的脱镁脱植叶绿素,它是橄 榄绿色的。叶绿素酶的最适温度为6082,100 时完全失活。 起间接作用的有蛋白酶、酯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 酶、果胶酯酶等。 蛋白酶和酯酶通过分解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使叶绿 素失去保护而更易遭到破坏。 脂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可催化相应的底物氧化,其间 产生的物质会引起叶绿素的氧化分解。 果胶酯酶的作用是将果胶水解为果胶酸,从而提高了 质子浓度,使叶绿素脱镁而被破坏。 光解 在活体绿色植物中,叶绿素既可发挥光合作用,又不 会发生光分解(叶绿素受到周围的类胡萝卜素和其它 脂类的保护)。但在加工储藏过程中,叶绿素经常会 受到光和氧气作用,被光解为一系列小分子物质而褪 色。光解产物是乳酸、柠檬酸、琥珀酸、马来酸以及 少量丙氨酸。因此,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和方法以及适 当使用抗氧化剂,以防止光氧化褪色。 2 血红素 (1) 结构与性质 血红素是存在于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主要色素,是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辅基。肌肉中90%以上的色素是 血红素,故肌肉的颜色主要为血红素的紫红色。 肌肉中的肌红蛋白是由1个血红素分子和1条肽链组成 的,分子量为17,000。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由4个血红 素分子分别和四条肽链结合而成,分子量为68,000。 血红素的结构 动物屠宰放血后,对肌肉组织的供氧停止,新 鲜肉中的肌红蛋白则保持还原状态,肌肉的颜 色呈稍暗的紫红色。当鲜肉存放在空气中,肌 红蛋白向两种不同的方向转变,部分肌红蛋白 与氧气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 白,部分肌红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 (鲜红色) (紫红色) (褐色) 氧合肌红蛋白(MbO2) 肌红蛋白(Mb) 高铁肌红蛋白(MetMb) 肌红蛋白的相互转化 (2)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在肉品的加工与储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 物,包括氧合肌红蛋白、高铁肌红蛋白、氧化氮肌红 蛋白、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肌色原、硫肌红蛋白和 胆绿蛋白。 这些衍生物的颜色各异,氧合肌红蛋白为鲜红,高铁 肌红蛋白为褐色,氧化氮肌红蛋白和氧化氮肌色原为 粉红色,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为深红,肌色原为暗红 ,高铁肌色原为褐色等。 新鲜肉放置空气中,表面会形成很薄一层氧合 肌红蛋白的鲜红色泽。而在中间部分,由于肉 中原有的还原性物质存在,肌红蛋白就会保持 还原状态,故为深紫色。当鲜肉在空气中放置 过久时,还原性物质被耗尽,高铁肌红蛋白的 褐色就成为主要色泽。 这种变化受氧气分压的强烈影响,氧气分压高 时有利于氧合肌红蛋白的生成,氧气分压低时 有利于高铁肌红蛋白的生成。 020406080100120140160 100 氧气分压(133.32Pa) 肌红蛋白 氧合肌红蛋白 高铁肌红蛋白 氧气分压对肌红蛋白相互转化的影响 鲜肉在热加工时,由于温度升高以及氧分压降 低,肌红蛋白的球蛋白部分变性,铁被氧化成 三价铁,产生高铁肌色原,熟肉的色泽呈褐色 。当其内部有还原性物质存在时,铁可能被还 原成亚铁,产生暗红色的肌色原。 火腿、香肠等肉类腌制品的加工中经常使用硝酸盐或 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血红素的中心铁离子可与氧化 氮以配价键结合而转变为氧化氮肌红蛋白,加热则生 成鲜红的氧化氮肌色原。因此,腌肉制品的颜色更加 诱人,并对加热和氧化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 但可见光可促使氧化氮肌红蛋白和氧化氮肌色原重新 分解为肌红蛋白和肌色原,并被继续氧化为高铁肌红 蛋白和高铁肌色原。这就是腌肉制品见光褐变的原因 。 腌肉制品中的发色反应 鲜肉不合理存放会导致微生物大量生长,产生过氧化 氢、硫化氢等化合物。过氧化氢可强烈氧化血红素卟 啉环的亚甲基而生成胆绿蛋白。在氧气或过氧化氢 存在下,硫化氢等硫化物可将硫直接加在卟啉环的 亚甲基上,成为硫肌红蛋白。另外,腌肉制品过量使 用发色剂时,卟啉环的亚甲基被硝基化,生成亚硝 酰高铁血红素。这是肉类偶尔发生变绿现象的原因。 3 类胡萝卜素(Carotinoids) 类胡萝卜素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蔬菜和红色 、黄色、橙色的水果及根用作物是富含类胡萝 卜素的食品。类胡萝卜素可以游离态溶于细胞 的脂质中,也能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或脂类 形成结合态存在,或与脂肪酸形成酯。 (1)结构与性质 类胡萝卜素按结构可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称为胡萝卜素的纯碳氢化合物,包括 ,胡萝卜素及番茄红素; 另一类是结构中含有羟基、环氧基、醛基、酮 基等含氧基团的叶黄素类,如叶黄素、玉米黄 素、辣椒红素、虾黄素等。 -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 叶黄素 辣椒红素 类胡萝卜素的基本结构是多个异戊二烯结构 首尾相连的大共轭多烯,多数类胡萝卜素的 结构两端都具有环己烷。 类胡萝卜素是脂溶性色素,胡萝卜素类微溶于甲 醇和乙醇,易溶于石油醚;叶黄素类却易溶于甲 醇或乙醇中。由于类胡萝卜素具有高度共轭双键 的发色基团和含有OH等助色基团,故呈现不 同的颜色。 (2)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一般说来,食品加工过程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很小。类胡萝卜素耐pH变化,对热较稳定。但 在脱水食品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较差,能被 迅速氧化褪色。食品加工中,热烫处理可钝化 降解类胡萝卜素的酶类。 类胡萝卜素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比游离的类 胡萝卜素更稳定。例如,虾黄素是存在于虾、蟹 、牡蛎及某些昆虫体内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在活 体组织中,其与蛋白质结合,呈蓝青色。当久存 或煮熟后,蛋白质变性与色素分离,同时虾黄素 发生氧化,变为红色的虾红素。烹熟的虾蟹呈砖 红色就是虾黄素转化的结果。 4 多酚类色素 (1)花色苷(花青苷) 花青苷类是一类水溶性的红色色素,许多植物的花、 果实、叶子具有鲜艳的颜色,就是因为其细胞中含有 这种水溶性的化合物。自然界中的花青苷一般是由花 青素(Anthocyanidin)同糖结合,以糖苷的形式存在, 糖基可以是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或阿拉伯 糖,在花青素分子上可以连接一个或几个糖基。 花青素可呈蓝、紫、红、橙等不同的色泽,主 要是结构中的羟基和甲氧基的取代作用的影响 。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加,颜色向紫蓝方向增强 ;随着甲氧基数目的增加,颜色向红色方向变 动。 -CH3 -OH (2) 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pH的影响 花青苷在不同pH下出现4种结构形式,花青苷的颜色随 之发生相应改变。以矢车菊色素为例,在酸性pH中呈 红色,在pH810时呈蓝色,而pH11时吡喃环开裂 ,形成无色的查尔酮。 温度和光照的影响 高温和光照会影响花青苷的稳定性,加速花青 苷的降解变色。一般来说,花色基原中含羟基 多的花青苷的热稳定性不如含甲氧基或含糖苷 基多的花青苷。光照下,酰化和甲基化的二糖 苷比非酰化的二糖苷稳定,二糖苷又比单糖苷 稳定。 二氧化硫的影响 水果在加工时常添加亚硫酸盐或二氧化硫,使其中的 花青素褪色成微黄色或无色。其原因不是由于氧化还 原作用或使pH发生变化,而是能在2-的位置上发生加 成反应,生成无色的化合物。 金属元素的影响 花青苷可与Ca、Mg、Mn、Fe、Al等金属元素形成络 合物,产物通常为暗灰色、紫色、蓝色等深色色素, 使食品失去吸引力。因此,含花青苷的果蔬加工时不 能接触金属制品,并且最好用涂料罐或玻璃罐包装。 (2)黄酮类色素 黄酮类色素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细胞中的一类水溶 性色素,常为浅黄或无色,偶为橙黄色。构成黄酮类 色素的母核,其显著特征是含有2苯基苯并吡喃酮。 黄酮类母核在不同碳位上发生羟基或甲氧基取代,即 成为黄酮类色素。 黄酮类色素在空气中放置容易产生褐色沉淀,一些含 类黄酮化合物的果汁存放过久便有褐色沉淀产生。 类黄酮化合物可以与Al3+、Fe3+、Mg2+、Pb2+、Zr2+、Sr2+ 等金属离子形成有色化合物,类黄酮的母核结构、羟 基数目和位置决定了是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现象,因 此,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可以作为类黄酮化合物鉴别方 法。例如,与Al3+络合后会增强黄色,与铁离子络合后 可呈蓝、黑、紫、棕等不同颜色。 类黄酮的多酚性质及和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 可作为脂肪和油的抗氧化剂。研究还表明,类 黄酮物质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血脂、 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在食品加工中,若水的硬度较高或因使用碳酸钠和碳 酸氢钠而使pH上升,原本无色的黄烷酮或黄酮醇之类 的类黄酮可转变为有色物。 例如,马铃薯、小麦粉、芦笋、荸荠、黄皮洋葱、菜 花和甘蓝等在碱性水中烫煮都会出现由白变黄的现象 ,其主要变化是黄烷酮类转化为有色的查耳酮类。该 变化为可逆变化,可用有机酸加以控制和逆转。在水 果蔬菜加工中,用柠檬酸调整预煮水pH值的目的之一 就在于控制黄酮色素的变化。 5 甜菜色素 (1)存在状态和结构 甜菜色素是存在于食用红甜菜中的天然植物色素,由 红色的甜菜红素和黄色的甜菜黄素所组成。甜菜红素 中主要成分为甜菜红苷,占红色素的7595%,其余 尚有异甜菜苷、前甜菜苷等。甜菜黄素包括甜菜黄素 I和甜菜黄素,是一种吡啶衍生物。 甜菜红素 甜菜黄素 甜菜红素:R = H 甜菜黄素I:R= NH2 甜菜红苷:R = 葡萄糖 甜菜黄素II:R= OH 前甜菜红素:R = 6硫酸葡萄糖 甜菜色素易溶于水呈红紫色,在pH4.07.0范 围内不变色;pH小于4.0或大于7.0时,溶液颜色 由红变紫;pH超过10.0时,溶液颜色迅速变黄 ,此时甜菜红素转变成甜菜黄素。 (2)化学性质 甜菜色素的耐热性不高,在pH4.05.0时相对 稳定,光、氧、金属离子等可促进其降解。水 分活度对甜菜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其稳定 性随水分活度的降低而增大。 甜菜色素对食品的着色性好,能使食品具有 杨梅或玫瑰的鲜红色泽,我国允许用量按正常 生产需要而定。 8.3 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 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的食品着色剂主要来自 天然色素,人工合成的着色剂主要依据某些特 殊的化学基团或生色团进行合成。 一 天然食品着色剂 1 红曲色素(Monascin) 商品名又称红曲红。将红曲霉接种到米饭上后可得到 红曲米(红丹、丹曲、赤曲等),是我国传统的食品 着色用品,以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精制可 得到红曲色素。 目前已确定结构的有6种,均属于酮类化合物。 (黄色) (橙色) (紫色) R1= COC3H11 R2 = COC5H11 R3 = COC5H11 红曲素 红斑红曲素 红斑红曲胺 R1 = COC7H15 R2 = COC7H15 R3 = COC7H15 黄红曲素 红曲玉红素 红曲玉红胺 红曲色素具有较强的耐光、耐热性,对pH稳定 ,几乎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也不易被氧化或 还原。 红曲色素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着色性好,广 泛用于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酿造食品和 酒类的着色。我国允许按正常生产需要量添加 于食品中。 注意:红曲色素在使用中会逐渐变成红棕色, 溶解度、色价会下降,在pH4.0以下或盐溶液 中可能会产生沉淀,pH9.0以上可能会出现絮 状物,也不宜用于新鲜蔬菜、水果、鲜鱼、海 带等的着色。 2 紫虫胶色素 紫虫胶色素是一种动物色素,它是紫胶虫在蝶形花科 黄檀属、梧桐科芒木属等寄生植物上分泌的紫胶原胶 中的一种色素成分。在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四川、台 湾等地。 紫虫胶色素有溶于水和不溶于水两大类,均属于蒽 醌衍生物。溶于水的虫胶色素称为紫虫胶红酸,包括 A、B、C、D、E五种组分。 紫虫胶红酸A,B,C,E 紫虫胶红酸D A:R = CH2CH2NHCOCH3, B:R = CH2CH2OH, C:R = CH2CH(NH2)COOH, E:R = CH2CH2NH2 紫虫胶红酸为鲜红色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 碱性溶液。溶液的颜色随pH而变化: 虫胶红酸易与碱金属以外的金属离子生成沉淀 ,在酸性时对光、热稳定,在强碱性溶液(pH 12)中易褪色。常用于饮料、糖果、罐头着 色,我国允许的最大使用量为0.5g/kg (黄色)4pH4.5-5.5(橙红色)5.5(紫红色) 3 焦糖色素(Caramel) 焦糖色素也称酱色,是蔗糖、饴糖、淀粉水解产物等 在高温下发生不完全分解并脱水聚合而形成的红褐色 或黑褐色的混合物。如蔗糖,在160下形成葡聚糖和 果聚糖,在185190下形成异蔗聚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