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上邪()(2)山无陵()(3)夏雨雪() (4)饮马()(5)夙昔() (6)媚()(7)遗我双鲤鱼() (8)烹鲤鱼()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我欲与君相知:_(2)长命无绝衰:_(3)绵绵思远道:_(4)夙昔梦见之:_(5)入门各自媚:_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上邪:_(2)展转不可见:_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长命无绝衰古义:_今义:性命,生命。(2)绵绵思远道古义:_今义:遥远的路程。(3)入门各自媚古义:_今义:动词,得到门径,初步学会;名词,指初级读物(多用于书名)。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雨(2)言(3)下(4)为(5)乃5翻译下列句子(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译文:_(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译文:_三、名言警句1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2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背景展示(1)上邪选自乐府诗集卷十六,以诗中开头一句为题。“上邪”等于说“老天啊”。上邪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连用“山无陵”等五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2)饮马长城窟行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八。“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抒写了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思念及自己的孤凄之情。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A上邪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此诗自“山无陵”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B上邪中,“山无陵”的“陵”是通假字,也就是“棱”,指的是棱角,不是山峰、山头。C饮马长城窟行一诗多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句子首尾相衔,气势连贯,很有特色。D“饮马”的“饮”应读yn,意思是“给喝水”,这个意思和孟子中的“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的“饮”相同。E“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1上邪一诗中设想了哪三组奇异的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答:_2饮马长城窟行中包含了哪三层痛苦?答:_3请找出饮马长城窟行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答:_争论话题有人认为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节诗与上一节脱节,像是拼接而成,你认为呢?我的观点:_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双鲤、尺素书运用示例自古以来,游子思乡,征人怀亲,凭借鸿雁传递佳音,借助双鲤倾诉衷情。悠悠的思念,是春风乍起时湖面泛起的微波,是盛夏如火的骄阳,是秋雨缠绵时屋檐洒落的滴答声,是寒冬寂寂的夜晚。思念是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每一幅都令人魂牵梦绕;思念是闪光的影集,每一个瞬间都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2课外素材拜年的变迁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早期的拜年是真的要三叩九拜,直到民国时期拜年也是要下跪拱手跪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兴过明信片、贺卡拜年,甚至邮电部还发行过有奖明信片,但多在年轻的学生之间流行,也并未流行太久。可进入本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变化就多了也快了,几乎没几年就又变了。先是电话拜年,省却上门的寒暄。后是短信拜年,只须花上一点短信费。现在又时兴微信拜年,而且是群发,省时省钱又快捷方便,把所有的该拜的年都给拜了。甚至还顺便发个红包,手指点一下,嘿,红包到手了!选材感言随着科技的进步,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远在天南海北的人联系,方便快捷。但因此也让人们减少了促膝长谈的次数。没有了当面的寒暄,似乎人情也变得冷漠。如此,还真让人怀念那个提起笔写信,然后盼着别人回信,收到信后激动地打开信封的年代。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_作文命题:(201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先读佳作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地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1)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1)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1)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之心。(3)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我们去探索。(1)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思悟亮点1写法灵活(1)本文开门见山,第段即亮出观点,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提示文章开门见山,第段即亮出自己的观点;第段从三个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三个角度合在一起,证明了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2)作者所选论据有什么共同点?提示在论证科技的作用时,作者所选取的论据都是当前的,如第段中所说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第段中的尼泊尔地震、第段提到的最具情怀辞职信。这些论据体现出作者关心时事,具有丰富的储备。而第段从反面进行论证时则选取了科技不发达时代的例子。2语言优美(3)本文语言明白晓畅、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请举例说明。提示如第段:作者用“的确”肯定了科技的作用,接着用“这要放在古代”进行了对比论证,自然得出结论:“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如第段,“通过电视”“通过上网”两句涵盖了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接下来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如第段,哥伦布与近代中国人两个论据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公认的事实,作者更是一句话带过,没有浪费笔墨。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y(2)ln(3)y(4)yn(5)s(6)mi(7)wi(8)pn二、 1(1)结为知己(2)使,令(3)绵延不绝(4)文中指“早晚”,一说是昨夜(5)亲爱2(1)同“耶”,感叹词,相当于“啊”(2)同“辗转”,文中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一说是思妇梦醒后翻来覆去,反复思念3(1)使,令。(2)文中指远行在外的丈夫。(3)指各回自己家门。4(1)动词,降下,落下/名词,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水/动词,下雨(2)问讯,告诉讯息/动词,说/名词,话(3)名词,指书信的后一部分/方位名词,下面(4)变成/做/算是(5)副词,才/动词,是/副词,竟然5(1)我想同你结为知己,长久地使(爱情)永不断绝衰退。(2)青青的河边草,引起我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绵延不绝的思念之情。整体感知BDB项“陵”指的是山峰、山头,不是“棱”的通假字。D项孟子中的“饮”意思是“喝”,读音是yn。课堂互动1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现象,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了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的人特有的心理。2诗歌体现出三层痛苦:丈夫远行,经年不归,饱尝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之苦;和丈夫一同远行的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自己的丈夫,眼看他人团聚,越发觉得自己凄凉寂寞;回来的人中竟然没有人可以告诉自己丈夫的情况。3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借代:“双鲤鱼”指代书信。比喻:“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真实、鲜活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渴盼丈夫回归的心情,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问题争鸣(观点一)不脱节。此前主要写在家的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想啊思啊,就有人送信来了。从事理上讲,由上文的想念到此处读信的满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从文学表达上讲,“客从远方来”与前面的“谁肯相为言”紧密相承,回答了“谁”来传言送信的问题。书信的内容,回应了前面的内容。妻子牵挂丈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