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课件_第1页
功能性便秘课件_第2页
功能性便秘课件_第3页
功能性便秘课件_第4页
功能性便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性便秘 阳谷县人民医院 孙普增 一、什么是 功能性便秘? l功能性便秘( 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 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 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 不符合IBS(肠 易激综合征 )的诊断标准。 l便秘的定义应包括:排便费力,硬便,有 便意但排不出,排便频率减少,或有排不 尽感。每周完全排便3次,每次便量 35g。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长。 l人口统计学显示, 便秘症状在人群中的发生 率超过27%。所有年龄均可发生, 以女性和 非白种人最常见。 二、病因及发生机制 l目前FC 的病因学并不十分明了,肠神 经元病变、平滑肌变性、中枢神经病 变、胃肠激素异常等都只能作出部分 解释。 l近年来采用病理组织学、电生理学、 放射影像学、肠动力学等多种手段对 功能性便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多方面 的研究,从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阐明了功 能性便秘的一些病理生理基础。 1.肠壁肌层及肌间神经丛的病理改变 l许多研究资料显示,便秘病人的结肠壁有肌纤维变 性、肌肉萎缩、肠壁肌间神经丛变性、变形、数 量减少等病理改变。 l张胜本等检查了9 例便秘病人的结肠标本,有8 例 肌间神经节细胞显示颗粒及空泡变性,3 例肠壁肌 萎缩。 lSchouten 用抗神经丝单克隆抗体对39 例便秘病 人的结肠标本检测发现,29 例肠肌间神经丛染色 明显减少或不染,提示这些结肠的肌间神经纤维明 显减少或消失。 lSmith 的研究显示便秘病人的结肠壁肌间神经丛 嗜银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积变小、形 态皱缩或轻度肿胀。 因此,内脏神经的病理改变可能是慢通过型便秘的 重要病理基础 2.肠壁内神经递质的变化 l现已证明,调节肠蠕动的神经递质有两类,即兴奋性 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l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Ach) 、P 物质(SP) 等;抑 制性递质有:血管活性肠肽(VIP) 、一氧化氮(NO) 等。 l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便秘病人的肠壁内兴奋性 神经递质明显减少。 lBurleigh 的研究发现,刺激便秘病人的结肠壁对 Ach 的释放量明显减少。说明便秘病人结肠壁内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受损或(和) Ach 的合成和释放 障碍。 l关于抑制神经递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患 者去粘膜的全层肠壁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正常者 显著增高。 3.精神因素 l相当一部分功能性便秘 患者发病前曾有心理障碍 。 lKumar 等(1989) 证实,精神 紧张可使肛压升高,即内 括约肌反射性活动增强。 二、分型 (一)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型便秘) l主要是指粪便在结肠通过缓慢,水分被肠粘膜大量 回收,导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难。 l1、 结肠无力性便秘:见于老年体弱,肠平滑肌衰弱 者。 l2、 排便动力缺乏性便秘:膈肌、腹肌、提肛肌衰 弱,见于多妊、多产、肥胖或急剧消瘦等。 l3、 肠壁刺激匮乏性便秘:见于食入纤维素过少、 活动太少、人为抑制便意、精神抑郁者。 l4、肠蠕动抑制性便秘:如长期应用泻剂等药物抑 制肠蠕动。 (二) 出口阻塞型便秘(直肠型便秘 ) l是由于肛门直肠附近的组织器官生理性改变导致排便 困难。 l1、弛缓性(直肠无力性) 便秘:是指直肠及盆底生理机 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包括直肠前突 、直肠内脱垂(内套叠) 、会阴下降综合征等。 l2、 失弛缓性(盆底肌功能不良性) 便秘:是由于盆底肌 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包括耻骨直 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内括约肌失迟缓症、 外括约肌失调综合征等。 l3、 直肠外梗阻性便秘:是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 塞直肠所致的直肠功能性便秘。包括子宫后倾位、盆 底疝等。 (三) 混合型便秘 l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类 型经常不是单独存在,而 是数证并存。 l它们的临床表现比较复 杂,具有数类型的共同症 状。 三、临床表现 l患者多以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 为主诉就诊。 l每周排便常少于3次,严重者24周排便l次。部 分患者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时间每次长达30 分钟以上,粪便硬结如羊粪,数量很少。 l排便时需用力,有时需用手法帮忙。常伴有排便不 畅感、排便后无空虚感或常有里急后重欲便不畅 等症状。 l少数病例有左下腹有胀压感、上腹饱胀不适、嗳 气、反胃、恶心、腹痛、腹鸣、排气多等。 l FC体检时多无阳性发现。 l在痉挛性便秘时往往可扪及痉挛收缩的肠管。 l直肠便秘时在左下腹常可触到粪块,肛门指诊时 触到坚实粪块,排便后指诊发现因壶腹扩张四处 空旷,而不易触到肠壁。 (一)病史 l详细了解病史, 包括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 、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和疾病以及用药 情况等。 l要注意有无报警症状(如便血、贫血、消瘦 、发热、黑便、腹痛等) ; l要注意便秘症状特点(便次、便意、是否困 难或不畅以及粪便的性状) ; 伴随的胃肠道 症状; l要注意和病因有关的病史,精神、心理状态 及社会因素。 (二)一般检查方法 l肛门直肠指检常能帮助了解粪便嵌塞、肛 门狭窄、痔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症, 也 可了解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 l血常规、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是排除结 肠、直肠、肛门器质性病变重要而又简易 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l必要时进行有关生化和代谢方面的检查, 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P结肠镜检查, 或钡剂 灌肠等。 (三)特殊检查方法() 胃肠通过试验(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 , GIT) : l建议在至少停用有关药物48 h 后服用不透X线标志物20个 小时后, 拍摄腹部X线平片1 张(正常时多数标志物已经抵 达直肠或已经排出) , l选择48 h 摄片的目的是有可能观察到此时的标志物分布, 如多数已经集中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之内或尚未到达此 区域, 则分别提示通过正常或过缓, l如在72 h 再摄片1 张, 则多数标志物仍未抵达乙状结肠或 直肠或仍留在乙状结肠、直肠, 则分别提示通过缓慢或出 口梗阻型便秘。 l胃肠通过试验是一种简易方法, 可以推广应用。如果延长 到56 d 拍片1 张,其准确性可能增高, 但可行性较差, 因 多数患者难以坚持而自行用泻药。 (三)特殊检查方法() 肛门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 , ARM) : l常用灌注式测压(同食管测压法) , 分别检测 肛门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压和用 力排便时的松弛压、直肠内注气后有无肛 门直肠抑制反射出现, 还可以测定直肠的感 知功能和直肠壁的顺应性等, 有助于评估肛 门括约肌和直肠有无动力感觉障碍。 (三)特殊检查方法() 结肠压力监测: l将传感器放置到结肠内, 在相对 生理的条件下连续2448 h 监 测结肠压力变化。确定有无结 肠无力, 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三)特殊检查方法() 气囊排出试验(balloon expulsion test , BET) : l在直肠内放置气囊, 充气或充水, 并令受试者将其 排出。可作为有无排出障碍的筛选试验, 对阳性患 者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l排粪造影(barium defecography , BD) : 将模拟的 粪便灌入直肠内, 在放射线下动态观察排便过程中 肛门和直肠的变化,可了解患者有无伴随的解剖学 异常, 如直肠前膨出、肠套叠等。 四、诊断 l便秘及排便困难作为功能性胃肠病( FGID) 常见的临床表现,在国外很早就受到重视。 l1994 年国际上制定了FGID 的罗马标准, 随着对FGID 的解剖学、生理学、社会心理 学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l1999 年又制定了罗马标准,国内目前的慢 性便秘诊治指南是以罗马标准为基础,结 合我国国情制定的。 l近年来随着FGID 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等方面研究的进展,2005 年制定了罗马标 准。 功能性便秘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l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多项: a.排便期间,排便费力至少占25%。 b.粪便中团块或硬粪至少25%。 c.排便不尽感至少25%。 d.肛门直肠的梗阻感至少25%。 e.手工操作易于排便至少25%。 f.每周排便3次。 l2不用缓泻药,很少出现松软大便。 l3IBS诊断依据不足。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 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说明:与罗马标准相比,罗马标准中功能性便秘 的诊断变化主要在: l(1) 时间设定的变化:罗马推荐诊断前至少6 个月 出现症状,且近3 个月病情活动。罗马对病程的 限定是过去12 个月内至少12 周有症状。 l(2) 制定了两个儿童类型:罗马中的儿童功能性 便秘和排便困难被重视划分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型 以及儿童和青少年型。 l罗马II的诊断标准将那些需要通便药才能排松散便 的患者排除在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之外,使得功能性 便秘的发病率看上去降低了,而罗马III标准将“不用 通便药就几乎没有松散大便”的这部分病人重新纳 入了诊断标准中。 五、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 l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v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胀、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 表现,但无明确大体形态学、组织学、微生物学 或生化代谢异常可查的综合征。本病多见于中、 青年女性,呈慢性经过,每次发作的形式均相似; 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发病 率甚高,且症状的出现或加重与患者的情感异常 有关,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有多汗 ,脉速、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失调表现。在临床 上据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IBS可分为三型:腹泻为 主型、便秘为主型、腹痛腹胀为主型。 肠易激综合征 lIBS的诊断有赖于详尽的病史采集和仔细的 体格检查,同时要抓住较有特征性的临床 表现,并排除其他疾患。 l1987年国内学者于成都召开的全国慢性腹 泻研讨会上曾制定了IBS的临床诊断标准: l(1)以腹痛、腹胀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 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l(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 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肠易激综合征 l(3)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 阴性,粪潜血试验阴性; l(4)X线钡剂灌肠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 惹现象; l(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肠道运动亢进 ,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l(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 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 无效。 六、治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 2003 年9月在江西南昌制订出 了“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对 于慢性便秘患者,需要分析引 起便秘的病因、诱因、类型 及严重程度,建议做分层、分 级的三级诊治分流。 (一)一般治疗 l 第一, 改善生活方式: 增加膳食纤维摄取、 多饮水、多运动, 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胃肠 内容物的量而其在结肠内被细菌腐败时生 成对肠黏膜上皮有营养价值的短链脂肪酸, 对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长有重要作用。如 各种谷类食品、水果、蔬菜等都是可食用 纤维的来源。 l第二, 调整心理状态,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纠 正无效、不当的排便动作, 建立正常的排便 反射。指导胸膝位下的提肌锻炼。 (二)药物治疗(1) l通过一般治疗无效可考虑药物治疗。 l由于慢传输型便秘发病占FC 的45. 5 % ,故目前 国内外对促动力药研究较多,可选西沙必利或莫沙 必利等。 l在诊断便秘方面,国外多采用结肠转运时间(CH) 检查技术,并证实西沙必利能通过缩短结肠传输时 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l袁耀宗等研究证实,便秘患者经西沙必利治疗后全 结肠及各节段结肠转运时间均明显缩短。 l但吴君平等研究表明,停用西沙必利后,便秘的复发 率高达54. 2 % ,且有稀便、腹痛、肠鸣音亢进等 不良反应。 (二)药物治疗(2) l轻泻剂: a. 容量性泻药有硫酸镁、硫酸钠、甲基纤 维素、琼脂等; b. 刺激性泻药有多酚化合物如酚酞、双醋 苯啶; c. 粪便软化剂有液体石蜡、乳果糖等; d. 直肠内给药有甘油栓、开塞露等; e. 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等。 l应避免长期滥用泻剂而导致泻剂性肠病。 (二)药物治疗() l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 ,可以促进结肠蠕动,并能软化 粪便、润滑肠道,是治疗功能 性便秘的有效的药物。 (三)手术治疗 l对于严重慢性便秘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考 虑手术治疗。 l对慢传输型患者可采用结肠次全切术和回 直肠吻合术等。其中以回直肠吻合成功率 最高;对出口梗阻型患者可行肛管直肠括约 肌切除术。 l这类手术虽然缩短全胃肠通过时间,同时术 后并发症如腹泻、大便失禁,甚至复发等问 题也必须重视。 (四)生物反馈治疗 l该疗法是利用声音和影像的反馈,刺激训练 患者正确地控制肛门外括约肌的舒缩达到 正常排便。 l生物反馈治疗可通过盆底横纹肌放松训练 、排便模拟训练、直肠敏感性 训练调整直 肠感觉及排便动力异常, 恢复患者排便的正 常生理功能。 l目前, 国外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便秘, 有效率 达50%90% 。 l此外, 生物反馈治疗还具有相对非侵入性、 易忍受、费用较低、可门诊治疗等优点。 (五)其他疗法 l如行为训练等疗法。 日常便秘的预防 1.日常饮食的调节 (1)食物不要过于精细,更不能偏食,增加 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如五谷杂粮、蔬菜(萝卜 、韭菜、生蒜等)、水果(苹果、红枣、香蕉、 梨等)。 (2)摄取足够水分。每日进水量约2000毫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