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耐药性机制与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 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李 俊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l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并随后由Florey和 Chain用于临床而取得惊人的效果,这标志着抗 生素时代的到来,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 年以上。但是,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发现了 耐药菌的产生。1941年用2万单位青霉素能够控 制的感染逐步上升到用20万、100万甚至更高的 单位才能控制,人们第一次把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提到重要的日程。 l科学家在不太长的日子里开发出了半合成抗生 素,有力地解决了当时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但 是,随着更多的抗生素特别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生了甲氧西林耐药金 黄色葡萄球菌(methi 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MRSA),它对许多抗生 素产生耐药性。细菌耐药性问题又被第二次提 到了重要的日程。半合成抗生素的开发和 MRSA的出现都是抗生素化疗史上的重大事件 ,记述了人们与细菌斗争历史的一个侧面。 l自从临床上出现了MRSA和其他耐药菌,使人们的生 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的寿命又有可能被缩短。 据统计,1992年美国13 000人死于耐药菌的感染, 1995年在临床发现的葡萄球菌有96是耐药菌,1998 年60万耐药菌感染病人的医疗费增加370万美元。国内 的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的MRSA出现频率比 1996年 高3倍,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pneu moniae,PRSP)的出现频率高达30 。一度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结核病曾用链霉素治愈, 后来出现的一些耐药菌又被随之开发的利福平类治愈 ,但近年来出现的对这些药物都产生耐药性的结核分 枝杆菌令人担忧。这些耐药菌成为临床医生难以对付 的“超级细菌”。 l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 个主要表现:(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 MRSA)感染率增高;(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CNS)引起感染增多;(3)耐青霉素肺 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家和 地区传播;(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 VRE)感染;(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 草绿色链球菌(PRS)的出现;(6)产生超广 谱-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l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 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绝不亚于艾滋 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战胜细菌耐药性的途径,一 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防止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 耐药菌的快速和广泛地出现,二是要根据细菌产生耐 药性的作用机制,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有效 地控制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的问题。以下我们将对 细菌耐药性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问题分别加以 阐述。 细菌耐药性机制 l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机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 有四种: l(一)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 进入细菌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l(二)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如核糖体和核蛋白)由于发生突变 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和DNA促旋酶) 的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 l(三)由于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他有关特性的改变 ,如细菌菌膜(biofilm)的形成而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胞内 ; l(四)细菌具有一种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activeefflux)机 制,即它能够将已经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 l下图所示为药物进入细菌胞内的途径和细菌对 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各种可能机制。 一、细菌产生灭活酶的耐药机制 l灭活酶有两种:一是水解酶,如内酰胺 酶可水解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从 而使细菌具有耐药性;二是钝化酶又称 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 OH基或NH2基上,使其不易与细菌体内的 核蛋白体结合,从而引起耐药性。细菌 通过产 生灭活酶来破坏进入胞内的各种 抗菌药物是大多数耐药菌所具有的耐药 机制。下面将分述几种细菌产生的灭活 酶。 l内酰胺酶 l内酰胺酶是一大类能够破坏具有内酰胺结 构抗生素的灭活酶。 内酰胺酶可水解内酰 胺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从而使细菌具有耐药 性。具有不同特性的内酰胺酶细菌对不同结 构的内酰胺抗生素的耐受性不同。在所研究 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枝 杆菌中都发现有不同特性的内酰胺酶。 l根据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这 一机制进行新药研究的策略已取得显著效果的 有两个。一是考虑筛选 具有对内酰胺酶稳定 的化学结构的药物,从而得到了一系列对不同 内酰胺酶具有不同耐受程度的新的内酰胺类 抗菌药物如甲氧西林、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 素等。二是筛选对 内酰胺酶具有抑制作用的 酶抑制剂,以使那些对这类 酶不太稳定的药 物在酶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l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l与内酰胺酶一样,很多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的细菌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多种 不同性质的钝化酶。但与内酰胺酶水解内 酰胺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不同,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的作用机制是对这些 抗菌药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须的基 因进行修饰,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 大为降低。这些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酰基转 移酶、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或氨基糖苷核苷转 移酶和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等。 lMLS类抗生素钝化酶 l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 性菌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化学结构 上的差异很大,但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 同,因而通常归为一类抗生素加以叙述。已经 发现了很多作用于MLS类抗生素活性分子的钝 化酶。在乳酸杆菌中发现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钝化酶存在,但其作用机制和相应的基因结构 等还了解得不多。尽管这些钝化酶在细菌对 MLS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其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所致(将在下 面章节介绍)。因此,利用这种耐药性机制进 行新药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 l其他一些钝化酶 l细菌也产生对其他一些抗菌药物作用的 各种不同的钝化酶,其中早期研究得到 最多的是氯霉素钝化酶,O-酰基转移酶 。最近研究发现有另外一类被称之为 XATs的氯霉素酰基转移酶,该酶除了能 够酰化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 构的化合物都具有酰化作用。 二、药物作用靶位被修饰或发生 突变的耐药机制 l抗菌药物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是细菌对抗生 素产生耐药性的另外一种主要的作用机制。这 里所指的靶位主要包括抗生素与之结合发挥作 用的细菌核糖体和被抗生素直接抑制的某些酶 类或有关的蛋白等,这些酶和蛋白通常被称之 为靶酶或靶蛋白 。 l已经研究清楚: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1in-bondingproteins, PBPs)、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50S核糖体,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以及克林 霉素的作用靶位为30S核糖体、利福霉素类的作 用靶位为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喹诺酮类的 作用靶位为DNA螺旋酶,磺胺类的作用靶位为二 氢叶酸(dihydropteroate)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为细胞壁五肽末端的D 丙氨酰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这些作用靶位 结构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下 图可以清楚的显示不同药物的作用靶位。 l一抑制细胞壁合成:环丝氨酸、万古霉素等;2一DNA促旋酶抑制剂:喹诺酮类; 3 一RNA聚合酶抑制剂:利福平; 45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 可霉素类; 53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四环类、大观霉素、氨基糖苷类; 6一tRNA 合成抑制剂:Mupirocin; 7一氯霉素酰基转移酶; 8一抑制细胞膜合成:多粘菌素类 ; 9一细胞周质空间: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10抑制叶酸代谢:磺胺 类。 THFA:四氢叶酸;DHFA:二氢叶酸。 l药物作用的靶酶(靶蛋白)被修饰或改 变所产生的细菌耐药性 l有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由于这些细菌 获得了一种能够编码产生新的抗菌药物作用的 靶酶基因,这种具有新特性的靶酶与抗生素的 亲和力往往比正常靶酶要低得多。如内酰胺 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除了由于产生大量的内 酰胺酶使进入胞内的抗生素被破坏所致外,还 可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了改变使其与这 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或者出现了新的青霉 素结合蛋白所致。 l药物作用靶核糖体被修饰或改变所产生的细菌 耐药性 l细菌通过改变或修饰药物作用的靶核糖体,使其 某些碱基发生突变或是使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 (该蛋白起到稳定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的某些氨 基酸发生突变,导致药物无法与其结合而发挥抑 制细菌蛋白合成的作用从而产生耐药性。链霉素 作用于核糖体30S亚基,导致基因密码的错读,引 起mRNA翻译起始的抑制和异常校读。大量研究表 明编码S12核糖体蛋白的rplS基因及编码16S rRNA 的rrs基因突变都会使核糖体靶位点改变,使细菌 对链霉素产生显著水平的耐药。 l抗生素产生菌的抗性机制 l抗生素产生菌对自身产物产生抗性的机制与一 般病原菌产生抗性的机制一样,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由于其作用靶位核糖体或核蛋白发生变异 所致。 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和菌 膜形成的耐药机制 l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 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细菌产生钝化酶的耐药机制和靶位改变产生 的耐药机制往往具有特异性,而由于细菌细胞 膜渗透性改变或是细菌菌膜的形成所产生的耐 药机制往往特异性较差。 l细菌外膜渗透性降低的耐药机制 l细菌的细胞膜使它们与环境隔离并取得个性。 与其他生物膜一样:细菌细胞膜是一种具有高 度选择性的渗透性屏障,它控制着胞内外的物 质交流。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的对抗菌药物 原来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而 发展成为耐药性,如原来允许某种抗菌药物通 过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蛋 白通道关闭或消失,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菌胞 膜内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很高的耐药性。 l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 然屏障作用;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 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引起 细菌对一些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某 些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主要由于所带的耐药质粒可诱导产生三种新的 蛋白,阻塞了细胞壁水孔,使药物无法进入。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氨基甙类耐药除前述产生钝 化酶外,也可由于细胞壁水孔改变,使药物不 易渗透至细菌体内。 l细菌菌膜形成的耐药性机制 l细菌形成菌膜而产生耐药性是一种群体保护机制,其 研究只是最近刚刚开始。 l细菌菌膜的形成机制 l尽管至今为止对细菌菌膜形成机制并为完全了解,但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由鞭毛介导的运动和( 或)由纤毛介导的运动促使革兰氏阴性菌接触表面和 沿着表面方向运动,是菌膜形成的初始阶段;细胞表 面蛋白黏附和外聚多糖(exopolysaccharide, EPS)在建 立细胞和表面间的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 外部环境和细菌的信号分子在启动菌膜形成和发展复 杂的菌膜三维机构中起着重要 作用。 l细菌菌膜的形成特性 l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菌菌膜形成具有以下一些特 性:1)菌膜容易在惰性表面或是坏死组织以及 体内医疗装置如子宫内避孕器等上形成;2)菌 膜也能在活组织上形成,如心内膜;3)菌膜形 成速度缓慢,因而由菌膜引起的感染所出现明 显症状的时间较长,但一旦包裹在菌膜内的细 菌大量释放,则可以引起急性感染,这时的菌 膜可以认为是急性感染的病灶;4)形成菌膜的 细胞能够释放抗原刺激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 不仅不能杀灭包裹在菌膜内的细菌,反而可能 引起周围免疫系统的破坏,即使对个别具有很 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情况,宿主防 卫系统也很难来解决由细菌菌膜引起的感染。 l抗菌药物能够改善由菌膜中释放出的细菌引起 的体症,但很难杀灭菌膜。因此,由细菌菌膜 引起的感染往往有复发症状,如果宿主免疫系 统不能迅速的清除从菌膜内释放的细菌,则会 引起急性感染,从而可以将菌膜看成是一个急 性感染源。要彻底解决细菌菌膜的感染,看来 目前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将菌膜形成的植入物或 组织移出。 l菌膜产生的耐药机制 l目前对细菌菌膜产生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还不很 深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抗菌药物不 能透过整个菌膜,因而难以对包裹在菌膜深处 的细菌发挥作用;2)菌膜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降低,其原因在于细菌形成菌膜后处于营养限 制状态,其代谢能力极低,而抗菌药物往往对 处于代谢旺盛期的细菌是敏感的;3)推测在 菌膜内的细菌具有一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从 而能够抵御抗菌药物的作用。 四、药物主动转运(外泵系统) 的耐药机制 l主动药物转运(active drug efflux)或称外泵系 统(efflux pump system)耐药机制的研究源于20 世纪80年代关于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耐药机 制的研究,随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镉耐受性 机制的研究。 l细菌主动药物转运系统根据其超分子结构、机 理和顺序的同源性等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 类为主要易化(major facilitator, MF)家族,与哺 乳动物的葡萄糖易化转运器具有同源性; ;第 二类为耐药小节分裂(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 RND)家族,它也包括转运钙离子、镍 离子的转运器;第三类为链霉素耐药或葡萄球 菌多重耐药家族,由比较小的含有四个跨膜螺旋 的转运器组成; ;第四类为ABC(ATP-binding cassette, ATP结合盒)转运器。细菌通过外泵 系统的作用将已经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从 而产生耐药性。 l根据细菌耐药机制外泵系统(efflux),研制出新一 类外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 EPI) 由美国Microcide公司和日本第一制药研制成功的 具二肽酰胺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MC-207110),可对临 床常见的具多重耐药外泵机制的绿脓杆菌、金葡、肠 球菌、G-等耐药菌能显著抑制其外泵机制。该化合物 本身几无抑菌作用,其MIC256g/ml,但与氟喹诺酮 、大环内酯、-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显著提高其对 由因外泵系统产生的耐药菌的作用。当与抗真菌的氟 康唑、依康唑及特比奈芬等合用也可增加对因外泵机 制耐药的白色念珠菌的作用。EPI(外泵抑制剂)是首次 在国际上报道,该类抑制剂的出现必将像-内酰胺酶 抑制剂一样会使因细菌外泵作用而无效的各类抗生素 有一个重新发挥作用的新时代,对具外泵机制的耐药 菌是一个打击。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l对细菌耐药性的正确评价和对付耐药菌 的基本策略 l一、对细菌耐药性的正确评价 l二、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预测 l三、对细菌耐药性认识的误区 l四、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策略 l五、对已存在的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l六、潜在的诊所细菌耐药性 l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细 菌耐药性,可分为绝对耐药性(absolute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绝对耐药性是指一种抗生素 的天然谱(natural spectrum),获得性耐药 就是绝大多数人所指的耐药性,即以前 对某种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后来出现了耐 药性。 l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预测不可能从研 究人员的有关分析中来获得,也不可能从这类 药物的类别来预测细菌的耐药性。每一类抗生 素中总有一些不产生耐药性的和一些会引起耐 药的品种。有些抗生素即使用很少的剂量,也 会产生耐药性,有些则相反。同样,老的和新 的抗生素二者之间也都存在耐药性问题。并非 老的就会产生耐药性,而新的就不会产生耐药 性。在使用普通剂量时,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不 能预测细菌对一个特殊抗生素的潜在的耐药性 (resistance potentia1) l基础研究工作者对细菌所具有的不同的耐药机 理非常感兴趣,而临床医生则不去考虑,诸如 青霉素耐药菌的机理是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还是细胞渗透性屏障或是细菌产生内酰 胺酶。临床治疗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某一特殊的 病原菌具有绝对耐药性所致。相对耐药性对于 临床来讲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只要使用足够 剂量的抗生素,体内的这些细菌通常是能够被 控制的。 l 临床上最普遍的对细菌耐药性理解的错误概念 是: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剂量的滥用有关。 根据这一错误概念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 为了延长抗生素的有效性,必须限量使用。但 有充分的例子说明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使用有 可能产生高耐药性的抗生素,那么其耐药性将 更严重。而像头孢噻肟这样的抗生素已被使用 了将近30年,其耐药性却无明显增加。这对除 头孢他啶以外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也一样, 如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除表明有 耐药问题的头孢他啶外,有些医疗中心限制使 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因为他们认为作为同 一类抗生素,它们与耐药性有关。显然,如果 仅仅由于一类中的一个抗生素与耐药有关而推 测所有这一类的抗生素与耐药有关是毫无意义 的。 l头孢他啶是第三代头孢中唯一需限制使用的一 种抗生素,因为它的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性的发展以及 MRSA的出现有关。经过几十年 的广泛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后,再来限制使用那 些与耐药性发展无关的头孢类抗生素几乎是没 有意义的。呋喃妥英是另一个例子,即经过30 多年的广泛使用至今没有发现与使用该药物有 关的耐药性问题。 l l要对付耐药性问题,重要的是有一个监察系统 ,这个监察系统能够阐明耐药菌问题的程度。 控制感染的有效方法是限制高耐药性定植菌在 同一病人中的数量,以及控制耐药菌在各科室 或病房之间的传播。两者同样是很重要的。对 这种传染性疾病应采取会诊,其控制的方法是 使用限定的处方(restricted formulary),否则也 将是无效的控制方法。使用严格限定的处方是 减少革兰氏阴性菌高耐药菌出现的关键。具有 高潜在耐药性的抗生奉是必须严格限制使用的 一类抗生素。 l总之,在一般医院内用限定处方时首推限制使 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配能、万古霉素 这些抗生素,这样能够有效地阻止高耐药菌的 出现。 l 除经济和副作用等的原因外,那些很少或是没 有潜在性耐药的抗生素应不受到限制使用。因 为这样的抗生素即使在高剂量、长时间使用的 状况下也不会引起耐药问题。这在如前所述每 一类抗生素中历来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l具有低潜在耐药性的某些抗生素能被成功地用来 清除由于没有限制使用高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所 造成的细菌感染。过去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 用中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如20世纪7080年代 大多数临床医生用庆大霉素作为首选的氨基糖苷 类抗生素来对付具有高度耐药性的铜绿假单胞菌 ,但由于阿米卡星对耐药菌产生的钝化酶作用的 强度远低于庆大霉素,因此,当医院里庆大霉素 对铜绿假单胞菌出现耐药问题时,阿米卡星将用 来清除这些耐药菌。偶尔也有例外,在用阿米卡 星替代庆大霉素的几个月内,也会重新出现耐药 性问题,有些医院会重新使用庆大霉素,而有些 医院则继续使用阿米卡星来维持至相对无耐药性 的环境。下图为几种控制常见耐药性问题的替代 抗生素。 l诊所的耐药性问题似乎不太明显,但与医院内 使用抗生素的问题一样重要。 总之,抗生素不 能滥用,诊所内的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四环 素等也是如此。大多数到诊所治疗的感染可以 用相当少的与耐药问题无关的抗生素来治疗。 诊所内首先考虑使用的抗生素包括:强力霉素 、二甲胺四环素、阿齐霉素、TMPSMZ、左 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及两种口服 的头孢菌素,如头孢立新、cefprozil。绝大多 数感染性疾病使用以上这些抗生素可以被治愈 。 l抗生素的使用并不需要减少,而应该以已知的那 些低潜在耐药性抗生素来代替高潜在耐药性的抗 生素。限定处方中严格限制几种关键药物的使用 ,特别是:限制使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万古 霉素和亚胺配能是减少耐药细菌出现的关键。低 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不必担心其未来出现耐药性 而限制其使用。以“保存药物(reserving drug)”来维 持药物的有效性这一概念是不正确的,以这种概 念来控制耐药性的机理应予以抛弃。因为所有的 抗生素类别中都有低潜在和高潜在的耐药性抗生 素,所以临床医生应该在每一类抗生素中加以选 择,尽可能首选那些低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这 就是减少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广泛出现的基本原 理。 抗菌药物的选择 l一、肺炎 l1. 医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 l医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肺炎 链球菌引起的。对住院病人,在等待细菌培养结果、 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观察临床反应期间,头孢噻 肟和头孢三嗪是合理的首选治疗药物。因为菌株具有 中等程度的青霉素耐药性所以用头孢噻肟、头孢三嗪 和高剂量的青霉素静脉注射(成人每日1 200万单位)来 治疗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是十分有效的。 l万古霉素被用于治疗某些具有高度耐药性的菌 株(MIC2ugmL),并且对病情严重者和那些 对内酰胺类药物无反应的病人应加入头孢 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阿齐霉素、克 拉霉素)或者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曲 伐沙星),常常被用作治疗由军团菌、支原体和 衣原体引起的肺炎的替代药物。当怀疑病人患 有吸人性肺炎时,可加入克林霉素或灭滴灵。 l2. 医院内感染的细菌性肺炎 l医院内感染的细菌性肺炎常常由革兰氏阴性杆 菌,特别是克氏杆菌、肠杆菌、赛氏杆菌和铜 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对于初期治疗,可选用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三嗪、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 佐巴坦、美洛培南或亚胺培南,也可加入一种 氨基糖苷类药物(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 卡星)一起使用。 l在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噻肟、头孢唑肟、 头孢三嗪对假单胞菌属抑菌活性有限,头孢他 啶对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很弱的 抑菌活性。在医院内,尤其在监护病房里,铜 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高度耐药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常常引起医院肺炎,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加一 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将是良好的首选治疗方案。 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行的医院里,还应加 入万古霉素。 l二、脑膜炎 l大多数情况下能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微生物是 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在等待细菌培养 结果期间,头孢噻肟 和头孢三嗪通常被推荐 用于治疗成人和2个月以上儿童的脑膜炎,也 可加入万古霉素,加或不加利福平来治疗耐药 性肺炎链球菌感染。而一旦病原诊断试剂证 明对头孢 菌素敏感,那么万古霉素和利福平就 应立即停止使用。对于假单胞菌属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机械设备运输保险合同书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合同样本
- 2025版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款抵押融资协议
- 2025版民房建筑施工合同规范范本(含合同生效)
- 二零二五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课程开发与实施合同
- 2025版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租赁合同签订指南
- 2025版股权代持合同:涉及公司上市前后的约定
- 2025版节能型商品混凝土购销合同范本
- 2025版二手房公积金贷款买卖合同规范文件
- 入门弱电电工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解析版)
- 2025-203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苯丙酮尿症(PKU)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PA10T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催收新人培训管理制度
- DZ/T 0089-1993地质钻探用钻塔技术条件
- CJ/T 328-2010球墨铸铁复合树脂水箅
- 2025-2030中国铁路道岔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特种设备安全法培训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