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点_第1页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点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3 卷第 1 1 期 ( 2 0 1 4 1 1 ) 建设 管理)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点 高 东方 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 经理部 摘要: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第四大能源通道的收官工程 ,是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 通道 。该 工程针 对管道敷设所 经过的滇、黔 、桂 的地形、地貌 、地理、地质、地 灾和地震原 生 特点 ,以及相应 高地震烈度 、高地应力、高地热 ,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 、活 跃 的外动力地质条件 、活跃 的岸坡再造过程等不 良地质活动特点 ,结合管道 同沟、同桥 、同隧 穿跨越 以及油气合建站 的新要求 ,在技术方面做 了先导性的创新工作并加 以工程化实施。 关键词:油气管道 ;高地震烈度 ;高地应力 ;高地热 ;地质活跃 ;创新 d o 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6 6 8 9 6 2 0 1 4 1 1 0 5 1 1 项 目概况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国家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 组成部分 ,作为 国家发展及推动西南地 区经济发展 桥头堡战略的重要项 目之一,是国家四大能源通道 的收官工程, 是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通道u 。 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全国天然气主干管网的 一 部分 。管道穿越我国云南 、贵州 、广西等长输 天然气管道的空 白地区 ,并与中贵联络线 、西气东 输二线联 网,形成西南地 区与东南地区天然气输送 的快速联络通道。 2 技术创新工作及特点 中缅油气管道途径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喀斯 特地区等复杂地貌单元 ,8 l 为山区地貌;沿线滑 坡 、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 ,地震活跃 、岩 溶发育、矿区密布,具有 “ 三高四活跃”的不良地 质特点。 2 1 管道线位受沿线地理和社会环境制约 管道沿线8 1 为山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速, 平坦 的地带大多被城镇 占据 ,规划范围大 ,山多地 少 ,基本农 田分布广泛 ;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多 ,高 速公路 、铁路等线形工程与管道频繁交叉 ;山区有 限的有利地形与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突 出,严重制约了管道线位 。 通过 G I S 平 台以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困难 地段实施航测后 的航摄资料 ,进行选线 、工程量统 计及成果输 出工作 ,大大地提高了线路工程设计效 率和质量 。 2 2 管道沿线具有不良的地质特点 管道途径横断山脉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区等 复杂地貌单元,具有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地 热 ,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 、活跃 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再造过程等不良地 质特点 ,表现为滑坡 、泥石流 、崩塌等地质灾害多 发,地震活跃、岩溶发育、矿区密布。复杂的地质 条件为设计 、施工、运行带来 了挑战。 鉴于中缅油气管道在地质灾害极端发育地区敷 设 ,在管道全线开展了系统、全面的地质灾害识 别、评价和专项治理设计 ;对重大风险地质灾害点 进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 针对跨越两侧山体地震断裂 、地质构造复杂 、 灾害频发 的特点 ,进行岸坡稳定性专项评价及地质 灾害专题治理设计 。 为保证管道安全,首次在地震九度区、活动地 震断裂带穿越 、地质灾害影 响段采用 X 7 0 级大变形 钢管。 2 3 沿线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高 云南省地处著名的欧亚地震带 ,是我 国地震最 活跃的地 区之一 ,沿线断裂带密布,管道穿越活动 断裂带5 条,在地震加速度0 3 地段敷设 1 8 4 k m, 0 4 地段敷设 5 6 k m,为 国内在 0 4 g以上地 区敷 设长度最长的管道 。 在长输管道建设上系统进行了多专业抗震专题 设计 。针对高地震烈度区跨越,适当提高设计标 准 ,采用抗震设计及数值模拟 ;采用隔震方案进行 九度区内站场建筑抗震设计;并且结合地方强震台 网强震观测现状及油气管道站场 阀室的分布情况 , 大规模地应用管道抗震监测 ,与地方地震台网进行 联 网。 2 4 沿线地形起伏剧烈 落差超过 1 0 0 0 m以上的地形有 l 0 段 ,最大落 差达到 l 5 0 0 m。大落差工艺系统设计及试压设计 油 气 田 地 面 工 程 ( h t t p : w w w y q t d m g c c 。 m ) 一 9 3 第3 3 卷第 1 1 期 ( 2 0 1 4 1 1 )( 建设管理) 难度较大 。 对大落差管道可能发生的腐蚀问题进行了理论 和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没有 出现明显 的腐蚀现象 。 依据维抢修允许带压施焊压力进行大落差地段的阀 室布置,控制相邻阀室问的高差。为解决一般性挡 土墙无法满足落差大 、坡度陡的边坡治理难题 ,水 工保护设计 中首次采用实体护面墙的结构形式。 为解决大落差地段试压分段多 、试压施工难度 大的问题 ,首次采用系统试压的理念 ,进行原油管 道试压段落划分 ,节省了投资 ,缩短了工期 。 2 5 管道大量采用山体隧道穿越方式 全线隧道穿越 6 4 座 ,隧道总长 占山区线路长 度 的 5 ,其 中 6 0 为 V、级 围岩 ,5 0 的隧道 为强富水隧道 ,7 2 的隧道处 于高地应力 区,6 6 的隧道处于地震度区以上 ,断层破碎带最长 占隧 道长度的 2 9 ,5 处隧道发 现岩溶现象 ,9 条 隧道 穿越煤层 区。隧道地质条件异常复杂 、风险大 ,是 国内最复杂的管道隧道工程 。 首次采用 了长输原油 、天然气 、成 品油管道 “ 三管同隧”的设计 ;在管道隧道中对级围岩采 用了公路 、铁路对围岩较差地段的曲墙仰拱断面形 式 ;对隧道采用锚喷衬砌 的支护形式 ,以有效缩短 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投资。 2 6 管道多处采用跨越方式通过 首创国内管桥跨越主跨最长、多管同跨、荷载 最大、桥隧直连 、地质条件最复杂 、跨越 国际河流 等多项之最 。 在确定总体线路走向后,按照以桥定线的设计 理念 ,开展 了跨越选址工作。 在受地形、地貌限制的情况下,首次开展了长 输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道 “ 三管同跨”设计 ; 针对江河跨越两岸地势陡峭,首次在管道建设上实 现 了 “ 桥隧直连”设计 ,即跨越与 隧道直接相连 ; 并在选址勘察中,应用了平硐勘察 、无人机航测等 多种勘察测量方法 。 在跨越安全设计中采用主动安全措施和被动安 全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结构的本质安全。首次系 统的对管道跨越进行动力影响分析,包括试压、清 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影响分析;为了应对澜沧江 跨越等复杂风环境的影响,首次在管道建设上开展 了跨越管桥全尺寸模型风洞试验,并在管道跨越上 设置了频率干扰索。 首次采用了长输管道跨越健康 ( 监测)诊断系 统方案及在长输管道跨越上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 监控图像远传技术是实现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安全 保卫方案 。 2 7 沿线生态与环保要求严格 管道途经地域 山高林密 、环境优美 ,环境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等多有分布 ;管道穿跨越 瑞丽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国际河流。这种环境 特点给管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 对于怒江、澜沧江等国际性河流环保要求高的 特质 ,首次引入了基于风险的设计理念 ,开展 了环 境定量风险评价。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全线隧道和站场弃渣场进行 选址 、报批 、勘察 、设计工作 ,以保护生态环境 , 预防水土流失 。 2 8 管道沿线交通依托条件相对较差 现有道路狭窄,路况很差,线形指标不合理 、 桥涵设计荷载低 ,不能 满足管道施工和运营 的要 求,伴行道路设计、施工难度大。 首次借鉴地方道路建设理念 ,在云南省昆明以 西段管道伴行道路上采用弹石路面。 对 l 4 座站场 的高陡边 坡进行专题设计 ,高差 最大的某一油气合建站相对高差约7 0 m,创造国 内油气管道站场高陡边坡治理之最。 为了更合理地解决复杂山区站场边坡治理,首 次对管道站场高陡边坡进行专项治理。 3 结语 针 对 中缅管道敷设所 经过的滇 、黔 、桂 的地 形 、地貌 、地理、地质 、地灾和地震原生特点 ,以 及相应高地震烈度 、高地应力 、高地热 ,活跃 的新 构造运动 、活跃 的地热水环境 、活跃 的外动力地质 条件、活跃的岸坡再造过程等不良地质活动特点, 结合管道同沟、同桥、同隧穿跨越以及油气合建站 的新要求,在技术方面做了先导性的创新工作并加 以工程化实施。 参考文献 f 1 蒲 明2 0 1 0年我 国油气 管道新 进展 J 1 _国际石油 经济 ,2 0 1 1 , 2 7 ( 3 ) :2 7 2 8 2 】 田瑛 ,甄建超 ,孙 春 良,等 我 国油气管 道建设历程及 发展趋 势f J 1 石 油规划设计 ,2 0 1 1 ,2 2 ( 4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