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概要课件_第1页
接触性皮炎概要课件_第2页
接触性皮炎概要课件_第3页
接触性皮炎概要课件_第4页
接触性皮炎概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触性皮炎 (临床与诊断) 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 赵辨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 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 位发生的皮肤炎症性反应。 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 态反应两种。 (一) 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对皮肤有很强 的刺激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皮炎,这种刺 激称原发性刺激或毒性刺激。原发性刺激又可分 为两种,一种是刺激性很强,接触后在短时间内 发病,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皮炎; 另一种是刺激物较弱,由较长时间接触后发病, 如肥皂、有机溶剂等所引起的皮炎。 (二)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基本上是无刺 激的,少数人在接触该物质致敏后,再接触该物 质,经1248h在接触部位及其附近发生皮炎。 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 一、动物性的: 动物的毒素,昆虫的毒毛。 二、植物性的: 有些植物的叶、茎、花、果等或其产物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常见者有漆树、荨麻、橡树、豕草、 银杏、补骨脂、猫眼草、某些菊科和报春花属、少数瓜果 、蔬菜、花粉等。 三、化学性的: 这是接触性皮炎的主要病因,多属于变 态反应性,少数属于原发刺激。主要有金属及其制品如镍 、铬;日常生活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光亮剂 、清洁养护产品、乳胶手套、皮革、塑料及橡胶制品等; 化妆品如化妆油彩等;外用药物;杀虫剂及除臭剂;各种 化工原料。在这些化学物质中,有些是直接接触其原料而 发 生,但大多数是人们使用其成品而致敏感发病。 有些物质接触后需经日光照射而致敏,这 可称为:光感性接触性皮炎。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属接触 性超敏反应(contact hypersensitivity , CMS), CMS是针对半抗原发生的T细胞介导的皮肤 免疫反应,一般认为CMS属于迟发型超敏 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的一种,但是,最近研究表明CMS 无论在发病机理上,还是在临床表现上都 与DTH有所不同。 在变态反应性接触性过敏中还有一种立即 型接触性反应(immediate contact reaction),除接触性荨麻疹属IgE介导的第 型反应外,由于接触蛋白质、花粉等引 起的接触性皮炎(湿疹),是由于表皮LC具 有高亲和力IgE受体。因此,引起型变态 反应的蛋白抗原能结合于LCs表面的特异性 IgE抗体,呈递至Th1及Th2细胞引起IgE介 导的延迟型超敏反应,结果发生湿疹样皮 肤损害。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与刺激物的 强弱及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有三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即表皮屏障 功能的破坏、表皮细胞的变化和介质的释 放,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刺激性皮炎可以加强或诱导变应性接触性 皮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 轻症时局部呈红斑,淡红至鲜红色,稍有水肿, 或有针尖大丘疹密集,重症时红斑肿胀明显,在 此基础上有多数丘疹、水疱,炎症剧烈时可以发 生大疱。水疱破裂则有糜烂、渗液和结痂。 如为烈性的原发刺激,可使表皮坏死脱落,甚至 深及真皮发生溃疡。 当皮炎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包皮 、阴囊等处则肿胀明显,呈局限性水肿而无明确 的边缘,皮肤光亮,表面纹理消失。 皮炎的部位及范围与接触物接触部位一致 ,境界非常鲜明 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炎呈弥漫性而 无一定的鲜明界线,但多在身体暴露部位 ,如两手背及面部等。有时可由于搔抓等 将接触物带至其它部位,使远隔接触部位 也发生相似的皮疹。 机体高度敏感时皮炎蔓延而范围广泛。少 数可发生大疱性表皮坏死型药疹样表现( 中毒性表皮坏死症)或肉芽肿样皮损。 临床表现 自觉症状大多有痒和烧灼感或胀痛感,少 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 、头痛、恶心等。 本病的病程有自限性,一般于去除病因后 ,处理得当,约12周可痊愈。但再接触 过敏原时可再发。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 可以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皮炎,呈红褐色苔 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急性期可表现为红斑、水疱、渗出。 亚急性、慢性可表现红斑,粗糙,脱屑, 龟裂。 根据接触刺激物的性质和接触时间长短, 临床上可以表现以下几型: 1、急性刺激性皮炎:是接触强刺激物引起 的急性皮炎,在接触部位发生明显的红斑 ,水疱,水肿或大疱。 2、延迟性急性刺激性皮炎: 某些刺激物可以引起延迟反应性皮炎,在 接触刺激物后1224发生皮炎,如地蒽酚( dithranol)、表氯醇(epichlorhydrin) 、足叶草脂(podophyllin)及砜丙烷( propane sulphone)等。 3、刺激性反应: 常见于经常接触水或在潮湿环境下工作者 ,如理发师、清洁工、家庭主妇等。表现 为轻度红斑、皮肤干燥、龟裂。脱离接触 水后症状消退。如继续接触可近一步发展 为慢性皮炎 4、累积性刺激性皮炎:此型在临床上常见 ,多为反复接触弱强度刺激物。皮肤发生 红斑,干燥,鳞屑,龟裂。 5、脓疱性刺激性皮炎:某些化学物如:油 类及煤焦油可引起痤疮样反应。此型常是 在反复密闭性接触后发生。 6、机械性刺激诱发皮炎:反复的微创引起 的皮炎,如长期接触粗糙的纸、玻璃及粗 纤维制品。 7、其它: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其他还可发 生溃疡(强酸、强碱)、毛囊炎(油或脂 )、粟丘疹(氯化铝)、色素增加(重金 属)及色素减退(如p-tart-butylphenl叔丁 基苯酚)等。 化妆品皮肤病 化妆品皮肤病包括化妆品皮肤病包括6 6类:类: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化妆品痤疮化妆品痤疮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化妆品毛发损害化妆品毛发损害 化妆品甲损害化妆品甲损害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是指接触化妆品后,在接触部位或其邻近部位发生的刺激 性或变应性皮炎。 常见的化妆品变应原有肉桂醛、肉桂醇、羟基香茅醛、纯 橡苔、异丁子香酚、苯甲醇、香叶醇、水杨酸苯酯、秘鲁 香脂、葵子麝香、丁子香酚、茉莉、玫瑰油、苏丹I、檀 香油、熏衣草油、依兰油、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 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 基苯甲酸卞酯、甲醛、洁美115、洁美2、凯松CG、山梨 酸、溴硝丙二醇、对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酚、对苯二胺 、对叔丁基儿茶酚、对苯二酚、颜料黄204、颜料红219 、颜料红226、羊毛脂、羊毛醇、液体石蜡和羊毛脂醇、 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 苯酮、丁基化羟基甲苯和丁基化羟基甲氧基苯等。 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 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比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少见。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比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少见。 发病时有突出的主观刺激症状如烧灼感、刺痛和瘙痒,与发病时有突出的主观刺激症状如烧灼感、刺痛和瘙痒,与 典型的典型的IgEIgE介导反应(包括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临床介导反应(包括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临床 表现相似。表现相似。 反应可能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的。反应可能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的。 已有使用秘鲁香脂、苯甲醇、丁基苯甲醇、苯甲酮、对羟基苯甲已有使用秘鲁香脂、苯甲醇、丁基苯甲醇、苯甲酮、对羟基苯甲 酸酯、聚乙二醇和羊毛脂醇后出现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的报道,酸酯、聚乙二醇和羊毛脂醇后出现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的报道, 此外还有过硫酸铵、此外还有过硫酸铵、PPDPPD、泛酰醇和基本蓝、泛酰醇和基本蓝9999号的致敏案例报道号的致敏案例报道 。 报道中涉及护发产品较多,护发产品中的水解动物蛋白也可引起报道中涉及护发产品较多,护发产品中的水解动物蛋白也可引起 接触性荨麻疹,尤其是在伴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接触性荨麻疹,尤其是在伴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 化妆品光接触性皮炎 是指接触化妆品后,由化妆品中某些成分 和紫外线共同作用,在接触部位或其邻近 部位引起的光毒性或光变应性皮炎。 常见的化妆品光接触性皮炎的光致敏性成 分有:苯酮、对氨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肉 桂酸-2-乙氧基乙酯、葵子麝香、6-甲基香 豆素、柠檬油、檀香油、绝对橡苔、肉桂 醛、四氯-N-水杨酰苯胺、甲醛、三溴沙仑 、三氯生和吡啶硫酮锌等。 化妆品痤疮 是指连续接触化妆品一段时间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毛囊 皮脂腺的痤疮样损害。主要表现为闭合性粉刺及脓疱性损 害。它的发生同患者所使用的化妆品质量(如含有不纯的 凡士林、卤素等化学物质)和使用化妆品不当有关。是外 源性痤疮的一种, 化妆品中常见的致痤疮原料有:十六醇、硬脂酸异十六醇 酯、蔻酸异丙酯、水杨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氯化钠、 氯化钾、羊毛脂类化合物、棕榈酸酯、可可油、椰子油、 油酸异癸酯、棕榈酸异丙酯、月桂酸、十四烷基乳酸盐、 棕榈油、油醇、凡士林、三油酸己六酯、硬脂酸、硬脂酸 丁酯、异丙基异硬脂酸盐等。 化妆品毛发损害 是指接触化妆品后出现的毛发干枯、脱色 、变脆、断裂、分叉、变形或脱落等症状 ,但不包括以脱毛为目的的特殊用途化妆 品所产生的效果。它是由于化妆品中所含 成分(如染料、去污剂、表面活性剂、化 学烫发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等)破环毛发结 构,或粗暴地使用发用类化妆品,破坏毛 表皮使其极易暴露,最后使毛发散乱,失 去张力、弹性和光泽度,出现毛发变色、 分叉和断发等现象。 化妆品甲损害 是指长期应用甲化妆品致使甲部脱水脱脂 造成正常结构破坏,从而产生甲剥离、甲 软化、甲变脆和甲周皮炎等甲部病变。如 甲卸妆油中的有机溶剂引起的甲板失去光 泽、变脆、变形、纵裂等;由纤维型胶引 起的勺状甲、甲沟炎等;由甲化妆品中染 料等引起的刺激性反应性、变态反应性、 光毒性反应性和光变态反应性甲周围皮炎 等。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性皮病 是指接触化妆品后,其中有的成分直接染色或刺 激皮肤色素增生,在接触部位或其邻近部位发生 的色素异常改变,或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 品光接触性皮炎的炎症消退后局部遗留的皮肤色 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性改变。主要是由化妆品中所 含的不纯石油分馏产品、某些染料及感光的香料 等均可引起。 常见的致色素异常的化妆品成分有苏丹1、水杨酸 卞酯、依兰精油、卡南加油、茉莉精华油、羟基 香茅醛、檀香精油、苯甲醇、肉桂醇、薰衣草精 油、香叶草醇、天竺葵油等。 化妆品唇炎 是指唇红部位接触化妆品后产生的刺激性 、变态反应性、光毒性或光变态反应性唇 炎。 常见的致化妆品唇炎的成份有蓖麻油酸、 苯甲酸、复红石BCA、色素红57-1、微晶 蜡、氧苯酮、酸丙脂、碳-18脂族化合物等 。 特殊部位的化妆品过敏 眼部化妆品眼部化妆品 皮肤薄,松而多皱,活动牵拉大,皮肤屏障较皮肤薄,松而多皱,活动牵拉大,皮肤屏障较 弱,因此容易受刺激和发生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弱,因此容易受刺激和发生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 眼部卸妆品和化妆工具也有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眼部卸妆品和化妆工具也有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报道。报道。 某些睫毛油产品中含有的松脂和氢化松香醇引某些睫毛油产品中含有的松脂和氢化松香醇引 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也有报道。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也有报道。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 是指在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接触 具有刺激和( 或 )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 素引起的急、慢性皮肤炎症性改变。 这一类型的皮炎, 主要由化学因素所致, 溶 液、粉尘、烟气等各种形态的致病物均可 引起。其发病率之高、致病因素之多、涉 及行业之广在职业性皮肤病中均占首位。 按其发病机理不同又可分为两型 职业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职业性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primary irritant cotact dermatitis) 职业性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简称为刺激性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刺激物质后,由原 发性刺激性作用引起的一种非变应性炎症 反应。 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 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非 刺激浓度的化学物而激发炎症反应的皮肤 病。本病约占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20% 40%。 接触性皮炎的诊断 本病的诊断一般不难,根据接触史,在接 触部位或身体暴露部位突然发生境界清晰 的急性皮炎,皮疹多为单一形态,除去原 因后皮损很快消退等特点,易与其它皮炎 鉴别。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最简单的方 法。皮肤斑贴试验是将少量的可疑致敏物 贴在皮肤上,人为地造成小范围的变应性 接触性皮炎,是用以寻找致敏原的一种检 查方法。 斑试器 斑贴试验使用的斑试器目前通用是斑试铝 碟(Finn chamber),即铝碟边缘突起成盘 状,直径8mm,深0.5mm,容量25l,接 触面积50mm2,用多孔纸胶带固定。优点 是斑试器小,一次能作多个斑试,封闭性 好,试验结果可靠。 也有用方形塑料小室代替铝碟,固定在多 孔胶带上。 斑试变应原 标准筛查变应原:即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日常生 活中经常接触而较易发生致敏的变应原,组成一 套斑试变应原并实现标准化,以此作为对不明原 因的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的变应原。 自制变应原:根据拟测试物质的理化特性,选择 适合的浓度和基质。 Anton C. de Groot: Patch Testing Test concenyrations and vehicles for 2800 allergen 先用可疑接触物1%0.1%的浓度进行斑试 ,如阴性再逐步增加浓度进行斑试,如已 知该物质可能引起刺激反应,则初始浓度 要从0.001%或更低开始。 当斑试出现阳性反应时,还需用该浓度对 2050例正常人进行斑试,不出现阳性。 变应原基质,要求变应原能完全溶解其中 而本身又稳定、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常 用的基质有蒸馏水、凡士林、丙酮。 目前有公司将斑贴试器、筛查变应原及胶 带制成一体化成品,在斑试时可直接使用 ,省时省力。 直接使用系统有 True test system Epiquick patch test system 就诊断化妆品过敏而言,用化妆品产品进行斑贴就诊断化妆品过敏而言,用化妆品产品进行斑贴 试验可能更好:试验可能更好: 1.1.用后不需冲洗的产品可进行封闭斑贴试验。用后不需冲洗的产品可进行封闭斑贴试验。 2.2.用后冲洗(洗面类、去污剂、洗发剂、泡沫清用后冲洗(洗面类、去污剂、洗发剂、泡沫清 洁剂、泡沫浴液、剃须膏等)的产品可能需要稀洁剂、泡沫浴液、剃须膏等)的产品可能需要稀 释或使用半闭合法。释或使用半闭合法。 3.3.含挥发溶剂的产品(头发定型剂、睫毛油等)含挥发溶剂的产品(头发定型剂、睫毛油等) 如果可以干燥则进行封闭斑贴试验。如果可以干燥则进行封闭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的测试部位 常规测试部位是受试者上背部脊柱两侧。 受试部位的皮肤无皮肤疾患,无长毛。 斑试部皮肤不需预先处理。 铝碟胶带斑试的操作步骤 1、在斑试器胶带上方,注明变应原的编号。 2、除去斑试器的保护纸。 3、将标准筛查变应原依次加至斑试铝碟中。 4、变应原如为溶液,则先在铝碟中放一纸片,然 后滴加变应原。 5、受试者坐直,双肩下垂,放松。 6、将加有变应原的斑试器胶带敷贴于受试者上背 部,用手掌轻压几次,使其粘于皮肤,然后用手 指轻压每一个铝碟,以使其中变应原能均匀接触 皮肤。 斑贴试验结果判断 1、斑试结果的观察时间通常是在斑试后48 小时、72小时、96小时。因有的反应在48 小时为阴,而在72小时或96小时,甚至有 的延长至一周后出现阳性。 2、去除斑试物后要隔1530分钟观察,使 因斑试器压迫所造成的影响因素消失,从 而能正确判断结果。 斑试结果判断标准 IR 刺激反应 NT 未试验 - 阴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无反应。 可疑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呈轻度红斑。 + 弱阳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呈红斑、浸润,可 有少量丘疹。 + 强阳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呈红斑、浸润、 丘疹、水疱。 + 极强阳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出现大疱。 结果解释 1)斑贴试验结果应经连续多次动态观察、 综合分析来进行判断。 2)“+”及“+”以上的反应,在72小时或以 后的观察中持续存在,甚至加剧者,提示 为阳性变态反应。 3)在斑贴试验结果的判断中,需注意假阳 性反应和假阴性反应的鉴别。 假阳性反应的原因 1、应用刺激性物质发生强刺激反应 2、激怒反应 3、边缘效应 4、脓疱性斑试反应 5、压力反应 6、接触性荨麻疹 假阴性反应的原因 1、斑试物浓度过低 2、斑试变应原浓度不均匀 3、观察时间不够长 4、斑试器松动或受潮 5、变应原配制的基质不适合 6、过早除去斑试器使变应原与皮肤接触的时间太 短 7、光敏感者,未做光斑贴试验 8、斑试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9、斑试条件不满足实际皮炎发生的情况 注意事项 (1 1)皮炎急性期不宜作斑贴试验。)皮炎急性期不宜作斑贴试验。 (2 2)受试者在受试前)受试者在受试前2 2周及试验期间不得应用糖皮质激周及试验期间不得应用糖皮质激 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