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建设单位:日喀则市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编制日期:二一五年八月西藏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审 定: 项目负责人 : 参 与 人 员: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二一五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概况11.2 编制依据41.3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51.4 结论51.5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92.1 项目背景92.2 项目建设必要性13第三章 区域概况及规划213.1 日喀则市概况213.2 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33.3 西藏及日喀则旅游规划概要333.4 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现状363.5 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旧城升级改造思路及规划40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54.1 项目选址454.2 项目建设条件46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525.1建设内容525.2建设规模525.3各区建设指标55第六章 建设方案606.1 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606.2 总体规划理念和项目定位616.3 总平面布置626.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恢复工程666.4.1建筑工程666.4.2传统风貌保护改造工程866.5附属工程886.5.1 景观工程886.5.1.1 设计范围886.5.1.2广场街区改造886.5.1.3景观绿化工程906.5.1.4景观亮化工程936.5.2基础设施工程94第七章 节能节水措施1117.1 节能设计依据1117.2 主要节能设计原则1117.3 项目能耗种类和消费量112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1248.1 环境影响分析1248.2 环境保护措施1258.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30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1329.1 编制依据1329.2 安全措施方案1329.3 劳动保护及卫生措施133第十章 工程组织与实施进度计划13510.1工程组织与管理13510.2 工程阶段划分和进度安排141第十一章 招标方案143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4512.1 投资估算的依据及说明14512.2 投资估算14512.3 资金筹措148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4913.1 评估依据14913.2 评估内容14913.3 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对策15213.4 评估结论及建议152第十四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15414.1国民经济效益评价15414.2社会效益评价163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17015.1 结论17015.2 建议170附 录171西藏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西藏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1.1.2 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1.1.3 建设地点: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1.1.4 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577900平方米(约合866.85亩)1.1.5 项目建设单位:日喀则市人民政府1.1.6建设内容与规模西藏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的重点就是要对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建筑、市政和景观进行保护和恢复,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核心区存在的较为破旧以及与片区风格不相符的各类建筑进行保护性立面改造,使之恢复鲜明藏式的民居特色;同时将与该片区民族风格和特点不相符的破旧建筑拆除,按照规划重新建设后藏式风格的民居及商业建筑;为了达到整体美观、风格特点突出、环境优美的效果,对片区现状街道进行铺装改造、架空管线下地、给排水整治、历史古迹(如古井、古树等)保护、增加节点广场、景观照明等建设。按照工程专业划分为如下2个方面。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恢复工程,包括建筑工程和传统风貌保护改造工程;2、附属工程,包括景观工程和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部工程计划分五区实施。(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恢复工程1、建筑工程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30750,包括住宅、商业、游客中心、高端合院等建筑。(1)地上建筑总建筑面积21750。住宅建筑总建筑面积4750;非住宅建筑总建筑面积17000,其中:普通商业建筑总建筑面积6177,游客中心总建筑面积3694,高端合院商业建筑面积7129。(2)地下建筑总建筑面积9000。其中:地下停车场8480,设备房420,消防水池面积100(储水量400m3)。2、传统风貌保护改造工程对片区内与传统风貌不协调不合宜的民居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整治,力求对后藏式街区历史风貌进行恢复和保护。共改造229户,整治外立面总面积58612.28。(二)附属工程1、景观工程景观工程在各区实施,建设内容包括广场街区改造、景观绿化和景观亮化工程。(1)广场街区改造总面积45009,其中:一区广场面积17473,二区广场面积900,三区广场面积5577,四区广场面积19652,五区广场面积1406。(2)景观绿化工程总面积71920。(3)景观亮化工程184085,在历史文化街,邦加孔步行街,各广场及新建商业、游客中心和高端合院等区域实施。 2、基础设施改造工程(1)道路改造工程12m邦加孔步行街:邦加孔步行街起点与雪强路相交,向西延伸,止于几吉郎卡路。道路等级支路,总长1206.84m,设计时速40 km/h,道路红线宽12m,行车道7m,两侧人行道各宽2.5m,其中靠北侧部分路段另有3.5m宽的铺地在道路红线外,将人行道加宽至6米。道路为单幅路布置。历史文化街(步行街道):历史文化街起点一区雪强路入口广场,向西北延伸,途径蹬道广场、在吉祥广场分两路向南,一路止于三区邦加孔步行街入口广场,一路止于三区如意广场。步行街道按支路设计,总长1601.91m,道路红线宽6m,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6m步道:总长2302.52m,道路红线宽6m,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3m步道:长2224.25m,宽3m。蹬道:长235.17m,宽3.5m。转经道:长2696.74m,宽2.5m。(2)排水工程污水管总长度8228m,HDPE管,其中:DN200污水管2558m,DN300污水管2896m,D400污水管2774m。雨水管道总长10769m,其中:其中:D300雨水管9320m,D400雨水管1448m。(3)综合管线10kV电力通道及电缆2555m, 1000mm*1000mm预制U型槽;球墨铸铁管给水管6265中:D200给水管3839m,D300给水管1158m,D400给水管1267m。通讯管道4246m,多孔玻纤管,其中:4孔通道1772m,6孔通道2474m。燃气管道4339m,无缝钢管,其中:D200管道1315m,D150管道1094m,D100管道1094m。1.1.7投资估算、资金筹措1、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50786.64万元,其中:第一部分项目工程费用37375.63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196.37万元,第三部分基本预备费3214.65万元。投资估算明细详见附表1、附表1-1附表1-5。2、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入。1.1.8实施进度计划建设工期4年,即2016年 4月2019年3月(不含前期工作)。1.2 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南(计办投资200215号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3、日喀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5、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控制性详规6、项目其他的相关资料。1.3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本报告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项目组织及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等方面内容。1.4 结论项目建设宏观环境良好,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符合西藏自治区及日喀则市的相关规划。项目建设必要性明显、建设内容和规模适当、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社会效益明显。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批准该项目建设。1.5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占地面积577900 866.85亩1 一区占地32460 48.69亩2 二区占地35498 53.25亩3 三区占地197321 281.81亩4 四区占地237114 355.67亩5 五区占地75507 113.26亩二建筑工程30750 1地上计容建筑面积21750 1.1 住宅建筑面积1.2 非住宅建筑面积21750 1.2.1 二区非住宅建筑面积21750 游客中心3694 地面2层,局部3层 商业10927 地面2层,局部3层 高端合院7129 地面2层,局部3层2地下建筑面积9000 2.1 二区地下建筑9000 地下车库8480 车位283 设备房420 消防水池100 400立方三传统风貌保护改造1 临街改造户数户229 一区临街改造户数户42 二区临街改造户数户22 三区临街改造户数户97 五区临街改造户数户68 2 临街建筑立面改造58612.28 一区临街建筑立面改造面积12821.40 二区临街建筑立面改造面积3499.74 三区临街建筑立面改造面积25537.95 五区临街建筑立面改造面积16753.19 四旅游设施及景观工程1 广场(街区)45009 1.1 一区广场17473 1.2 二区广场900 1.3 三区广场5577 1.4 四区广场19652 1.5 五区广场1406 2 景观绿化71920 2.1 一区景观绿化9738 2.2 二区景观绿化10649 2.3 三区景观绿化24134 2.4 四区景观绿化8523 2.5 五区景观绿化18877 3 景观亮化184085 五拆除工程1原街道路面拆除45446 2拆除房屋11900 52户3架空电缆拆除m1967 4架空通讯线路拆除m1476 六市政基础设施工程1 邦加孔步行街改造20202.50 次干路,长1206.84m,宽12m2 历史文化街7042.13 支路,长1601.91m,宽6m3 6m步道12599 支路,长2302.52m,宽6m4 3m步道8221 人行步道,长2224.25m,宽3m5 蹬道848 宗堡蹬道,长235.17m,宽3.5m6 转经道7079 长2696.74m,宽2.5m7 10kV电力通道m2555 1000mm*1000mm预制U型槽,含电缆8 给水m6763 8.1 DN400给水管m1267 球墨铸铁管8.2 DN300给水管m1657 球墨铸铁管8.3 DN200给水管m3839 球墨铸铁管9 雨水m10769 9.1 DN300雨水管m9320 HDPE管9.2 DN400雨水管m1448 HDPE管10 污水管m8228 10.1 DN400污水管m2774 HDPE管10.2 DN300污水管m2896 HDPE管10.3 DN200污水管m2558 HDPE管11 通讯通道m4246 11.1 4孔通道m1420 2*2排4孔钢化玻纤管,含通讯光缆11.2 6孔通道m2826 2*3排6孔钢化玻纤管,含通讯光缆12 燃气管道m4339 12.1 D200管道m1315 DN200无缝钢管12.2 D150管道m1505 DN150无缝钢管12.3 D100管道m1518 DN100无缝钢管13 行道树株194.00 杨柳树,胸径大于15,邦加孔步行街177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背景老城区是城市文化之“源”,发展之“根”。只有文化之“源”不断,才有文化江河奔流,才能保持城市特色和魅力;只有城市之“根”茁壮,才能城市之“叶”繁茂,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日喀则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西藏日喀则老城核心,起于宗山城堡南面山脚下,止于扎什伦布寺西南面山脚下。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特别是项目中的桑珠孜宗堡和扎什伦布寺浓缩了后藏的历史,举世闻名。其中桑珠孜宗堡是日喀则市第四世起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元末明初也曾一度是全藏的政治中枢。元至正年间(1341-1368),大司徒绛曲坚赞(1302 1364),将前后藏区划分为十三个大宗( 政教合一的行政单位),幵将政治中心从夏鲁迁到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始建于此,分别早于布拉达宫的红、白宫330年、285年以上。民间传说布达拉宫在形制上受到了桑珠孜宗堡的直接影响。在西藏地区,其规模和影响仅次于布达拉宫。宗堡1968年冬毁于文革,2010年进行了原样重建,建成为现在的宗山博物馆。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日喀则市最大的寺庙,位于日喀则市城西山坡东面上。扎什伦布寺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驻锡之地,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扎什伦布寺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日喀则市人民政府2007年9月批准实施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来,北部旧城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建设,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市特色仍不够鲜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的现状:日喀则市历史文化街区内除寺庙建筑外主要为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建造年代多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90%以上为土木结构建筑,在当地自然条件下,风化、侵蚀较严重,加之历史城区居民贫困率高,维修困难,许多建筑已成危房。最近几年,由于当地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有部分民居进行了改造,虽是藏式风格,但面砖、铝合金或塑钢窗等材料的应用与老民居迥异,并且由于乱加乱建,历史街区风貌严重受损。道路交通、市政与公共设施的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依托南侧的几吉郎卡路和东侧的雪强路,两条路基本都为4车道,其中几吉郎卡路局部路段两车道。而两车道的邦加孔路未穿过规划区的主要城市支路,其余区域内几乎都是杂乱无章的步行道。干道由于使用时间长,建设标准低,缺乏相应的排水设施,加上高原冻害严重,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多数已经损坏;居民区内没有宽敞的道路,只有居民的生活小巷,小巷随房屋布局,虽保留了历史风貌格局,但道路紊乱且狭窄,常常通而不达,断而不连,断头路较多。只有一条路能让机动车进入,因此整个历史街区存在一定消防隐患。部分地区地势起伏大,致使自来水管道入户率较低,居住区内部管径偏小、管网老化现象严重。旧城区主要道路铺设有排水管网,为雨污合流制。居住区内部缺乏配套的排水设施,现排水多采用暗渠和明沟,暗渠多数沿街巷修建,排水设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常漫上居民小巷,流入城市道路,致使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旧城区电网建设比较落后,且供电设施缺乏,设备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大。整个老城区内除城市道路外,所有街巷都没有路灯等照明设施。日喀则市历史文化街区严重缺乏绿化和开敞的公共空间。规划区内只有扎什伦布寺前区广场有公共绿地。历史上,古城没有预先规划的城市广场,但会自发形成:入口广场、集市广场、井台广场等几类。而宗山历史街区中有一历史上的水井,古城依赖井水的日子里,井台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交流信息的空间,往往形成较大的空地,但目前街区肌理中已不可见。整个历史街区,没有广场,没有绿地。只有小巷中局部建筑相夹形成三角形的地段,稍显开阔,具有街头节点广场的性质。邦加孔路与雪强路交叉口,金川宾馆内院及一旁3层新建建筑背后有一长途汽车站停车广场,为唯一的开阔地,但较杂乱。沿邦加孔路东段,有铁皮棚屋组成的集市,白天时段摆摊经营,以藏式小物件如餐具、窗套布幔等为主要商品,人气较旺。城区小巷内有保护古树一颗,小巷基本无树,偶接近山脚有稀疏树木。扎寺范围则植被较丰富。因此,如何利用旧城区的宗山城堡和扎寺伦布寺这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宗山城堡脚下的历史老街区,来塑造日喀则良好的城市环境,建立鲜明的城市特性,提高城市建设品味就愈显重要。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这给日喀则市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日喀则城市总体规划报告中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题研究,这是宏观的发展思路。回到城市本身,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作为日喀则城市形象窗口,扩大影响力,加强旅游资源,使得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的改造和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按照“优化空间结构、整合用地功能、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环境”的原则,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的整体升级改造,对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建设的。2.2 项目建设必要性2.2.1 项目实施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西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日喀则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和日喀则历史文化核心区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需要1、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而日喀则市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在西藏的城市发展中占有很大的作用。2、西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提出“一心、一线、一片、多点”的城市布局,重点培育发展“一江四河和青藏铁路沿线(北段)两大城镇优先发展地区和若干重点城镇(拉萨、地区以上中心城市及口岸城镇等特色城镇)”。其中:“一心”:拉萨市“一线”:青藏铁路沿线(北段)城镇“一片”:一江四河地区城镇“多点”:日喀则市、昌都镇、八一镇、泽当镇、那曲镇和狮泉河镇等地区(市)中心城市和口岸城镇、交通枢纽和节点城镇和旅游城镇等特色产业城镇。日喀则市在西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上定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中心,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商业贸易、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园林城市。3、日喀则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日喀则的功能定位为:区域中心、交通枢纽、高效农业、民族工业、旅游商贸、高原名城。即:日喀则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中心,以高原风光为主要特色,以民族工业、旅游商贸和高效农业为主体功能的后藏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城市。同时在“第9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还提出保护规划原则为:(1)、正确处理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名城保护。(2)、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名城风貌保护的关系,重塑旧城优美的空间秩序。(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扩大国际影响力。(4)、重点保护与系统保护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市域和旧城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体系,从总体形象上体现日喀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5)、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复兴,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第11章旧城更新改造规划”中还提出改造原则与策略为:(1)、加强维护,调整布局,优化结构,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2)、疏导交通,提高旧区的环境质量;优先公共配套设施、道路及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3)、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协调发展,整体安排功能布局。(4)、严格控制建设,集中力量改造重点地区,避免全面开花和重复建设。(5)、制定科学合理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拆建比等经济技术指标。(6)、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街区以及社会网络。4、日喀则历史文化核心区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项目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区,西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及旅游区,集宗教、旅游、商业、居住、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综合片区。因此,从宏观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日喀则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和日喀则历史文化核心区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宗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项目片区的功能定位均已较为明确,本项目符合以上纲要规划,随着市政府南迁,稳步推进旧城更新,适度整合土地使用功能,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旧区的活力,妥善解决旅游产业发展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关系,塑造民族特色城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发展相关餐饮、宾馆、旅游咨询、旅行社、贸易咨询、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建设是必要的。2.2.2 项目实施是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提出的建设“六个西藏”的需要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2月9日,中国西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着力建设富裕西藏;要坚定不移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建设和谐西藏;要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建设幸福西藏;要坚定不移健全民主法制,着力建设法治西藏;要坚定不移打造文化强区,着力建设文明西藏;要坚定不移加强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美丽西藏。建设“六个西藏”,切合发展实际,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而本项目的实施也正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建设六个西藏的有力支撑:建设富裕西藏: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建设富裕西藏关键靠发展。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不动摇,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项目区域是日喀则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区,西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及旅游区,集宗教、旅游、商业、居住、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综合片区。本项目采用 “文化+旅游+商业”模式,以宗山遗址和扎什伦布寺为核心,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将片区打造成为日喀则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后藏文化的中心区,同时依托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商业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为日喀则的第三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支撑。这将推进旅游和文化、生态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富裕西藏的建设。建设和谐西藏:稳定是第一责任,和谐是发展的目标和基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社会稳定是西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重要指示,坚持中央对十四世达赖集团斗争的基本方针,坚决落实维稳措施,确保西藏长期稳定、持续稳定、全面稳定。旧城区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市政配套设施落后,甚至有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重现旧时风貌,存留传统文化,建设具备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历史街区,提高旧城区环境、生活质量,在保存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为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同时由于藏传佛教是西藏大多数群众信奉的宗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本项目考虑修建2700余米的转经道,方便群众进行转经,这对促进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社会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建设幸福西藏: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本项目通过文化保护和旅游的结合,使更多的人从事到旅游行业中来,使当地的群众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达到安民富民的作用。同时本项目为日喀则的部分区域,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以此为示范带动和辐射周边其他区域的城市发展,起到“建设一处,辐射一片”的效果,最终使西藏地区的文化得到保护、人民生活幸福。建设美丽西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应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本项目的建设实施绿色建筑方案,大气、水体、生态、噪声、固体废物等各环境因素分别达到所要求的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把日喀则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文化区;在保证实现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区内的环境资源,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2.3 项目实施是符合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提出“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中提出“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 。本项目的建设完全吻合纲要规划,项目中存在桑珠孜宗堡和扎什伦布寺,这促进后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项目运营阶段,将文化展示和文化消费结合,商业餐饮结合当地文化风情,以满足当地居民及游客文化消费需求。因此,项目的实施不仅是符合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需要,而且促进了日喀则当地文化的发展、传播,同时促进了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2.2.4 项目实施是促进日喀则后藏文化繁荣、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需要日喀则市文化源远流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后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素有西藏第二大城市美称。但目前规划区处于未开发阶段,基本没有市政设施,使得目前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文化设施不能匹配日喀则市城市定位、不能符合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本项目建设以促进日喀则当地文化为特点,突出后藏文化,结合现代社会元素,促使当地文化传播和发展,这对于日喀则文化繁荣发展利好作用明显。同时,本项目的建设将满足当地居民对于文化的需求,提高居民精神文化水平,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因此项目建设对于改善民生是极有必要的。2.2.5 项目实施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劳动就业率的需要本项目建设阶段,依托土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将会促进多个行业的发展。项目运营阶段,由于演艺中心、商场及餐饮的出现,将会加大劳动就业率,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同时,本项目的建设,使得日喀则市城市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为日喀则市添彩,间接促进了旅游产业及其他一系列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提升,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项目建设对于加大劳动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好极大,项目建设是极为必要的。第三章 区域概况及规划3.1 日喀则市概况3.1.1 地理区位日喀则市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交汇的冲积平原。东距西藏首府拉萨277公里。介于东经883-898,北纬297-299之间。东临仁布县,西北连谢通门县,西南靠萨迦县,南接白朗县、江孜县,北依南木林县。南北最大纵距7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18.4公里。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3.1.2 人口资源2013年末,全地区总人口76.14万人,比上年净增加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2万人,占总人口的87.2%;非农业人口9.72万人,占总人口的12.8%。人口出生率17.3,死亡率6.04,自然增长率11.27。项目区域的常住人口约为1360人。3.1.3 行政区划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日喀则设有西藏噶厦政府日喀则基宗。这个区域历史上噶厦政府和班禅拉让分别管辖的插花地区。1954年,西藏噶厦政府将日喀则基宗改为藏基,同时设立相当于县的宗奚谷作为藏基的下级机构,日喀则宗亦在此时建立。1959年3月日喀则宗政府被解散。1959年5月22日,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日喀则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确定的日喀则县行政辖区东起联奚谷卡,西至普通,南到普奚谷卡,北止东嘎共有大小卡,北止东嘎共有大小奚谷奚谷卡138个,大小村庄19个。1960年下半年,日喀则县在民主改革运动结束后全县建立9个区,建立乡人民政府34个,建立相当于乡的城市居民委员会6个。1962年日喀则县有五区一镇,乡人民政府30个,居委会6个。行政区划被正式确定下来,并一直延续到1988年5月。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日喀则市辖1个市辖区(桑珠孜区)、17个县(定结县、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仲巴县、萨嘎县、昂仁县、谢通门县、南木林县、仁布县、白朗县、江孜县、康马县、岗巴县、亚东县)。全地区共有2个街道、27个镇、174个乡。3.1.4 城市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8.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2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53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80亿元,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39元,增长9.6%。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0.4%、31.5%、48.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累计上涨3.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1%;消费品价格上涨2.9%。 在各类消费品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食品和居住类,分别上涨6.2%和5.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3.2 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3.2.1 城市规划区范围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由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行政区域范围内因城市发展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组成: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为:西、北至城南和城北办事处行政范围,南至环城路,东至规划三十八号线,总用地面积为43.63平方公里。3.2.2 规划的内容站在西藏自治区的区域大背景下,为充分发挥规划的效用,与现行规划法相呼应,实现规划的层次化引导和城市空间的有效管治;根据人口、经济的空间运动、产业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将本次规划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二个层次。市域:包含城南、城北办事处及外围的10个乡镇(甲措雄、边雄、曲布雄、聂日雄、江当、联、东嘎、曲美、年木、纳尔),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在市域范围内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包含2个办事处及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总面积42平方公里。站在日喀则市域的背景下,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3.2.3 城市的性质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本次规划将日喀则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中心,区域性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以商业贸易、加工业、旅游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园林城市。3.2.4 城市发展目标1、总目标到2020年,力争将日喀则建设成环境优美、交通发达、特色鲜明、文化昌盛、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发展。2、经济发展目标(1)国民生产总值2010年GDP达到13.02亿元,年均递增16%左右;2020年GDP达到34.1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实现较2000年翻三番的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2010年为28.5:34:37.5,积极完善第二产业,培育第三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37:45。(3)财政收入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5735.28万元,年均递增16%左右;2020年财政收入达到17080.4万元,年均递增13%左右。3、社会发展指标(1)人口2010年总人口达到13万人左右,2020年总人口达到18万人左右,2050年总人口达到30万人左右。(2)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2010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22%左右,2020年达到35%左右。(2004年为11%)(3)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8%左右,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8%左右。3.2.5 城市规模与空间布局1、城市人口规模分别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法、增长规模估算法和经济增长关联法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预测得到:2010年总人口规模为13万人;2020年总人口规模为18万人;2050年总人口规模为30万人。2、城市用地规模(1)用地指标按照城市发展目标,结合现状用地水平和国标规定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要求,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50平方米。(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根据规划城市人口和人均150平方米的用地指标,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10年城市人口为1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9.5平方公里以内2020年城市人口为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7平方公里以内;2050年城市人口为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平方公里以内。(3)用地发展方向经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城市用地主要向南发展。“北控”:对于现状旧城区及其以北的区域将适当控制其继续向北蔓延发展,在城区北部建设生态林带至雅江南岸,减轻风沙对城市的影响,改善城区北部环境。“西优”:城市西部是历史风貌保护区,应加强历史风貌、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和修复工作,严厉禁止破坏性开发,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稳步推进旧城有机更新,重点挖掘旅游发展潜力,提升景观和设施服务水平。“东跨”:为了避免工业发展侵占耕地,城市用地将跨越年楚河向东发展,在环城路和东部山体之间的地势平坦区域,建设东部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民族手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大力引进家电、电子、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南进”:随着拉日铁路投入营运,城市南部区域的发展将迎来难得的机遇,未来城市空间将主要向南拓展,依托铁路的带动,建设具有现代化都市功能的新城区,承接旧城人口的疏解和部分市级的公共服务功能。(4)城市布局结构北部旧城区旅游服务组团北部旧城区是扎德路以北的区域,包含扎什伦布寺、宗山遗址、新宫、新宫林卡、八居委等历史风貌区和原有的旧城区。总用地面积为1313公顷,分布人口约6.5万人。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为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商贸、居住等,按照“优化空间结构、整合用地功能、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环境”的原则,实现功能的整体升级;随着市政府南迁,稳步推进旧城更新,适度整合土地使用功能,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旧区的活力,妥善解决旅游产业发展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关系,塑造民族特色城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发展相关餐饮、宾馆、旅游咨询、旅行社、贸易咨询、信息等相关产业。中部行政办公区行政文化组团中部行政中心区是扎德路以南,孜拉河以北的区域,包含规划建设中的市级行政办公区、特殊用地和部分已建成区。总用地面积为1295公顷,分布人口约6.27万人。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为行政办公、教育科研等,是城市近期发展重点,形成以市委市政府为主体,市直机关、文化宗教团体、社会组织、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积聚的市级行政办公区和科教园区,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大力推进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整体品质。南部火车站区域商贸流通组团南部火车站区域是孜拉河以南、以东,年楚河以西的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092公顷,分布人口约5.23万人。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为商贸、交通枢纽、居住等,以铁路站为重心展开布局,在铁路客运站南形成现代商贸流通业积聚的核心区,外围结合河流及其两侧生态公园绿地,规划配套完善的居住区,逐步形成生态型、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区。东部环城路以东区工业物流组团总用地面积为724公顷。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为工业、仓储,随着铁路的开通,环城路的建设,该区域的对外交通将非常便捷,工业和仓储物流聚集发展条件优异,规划应着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组织货运交通,妥善安置原有村庄,同时应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施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最大限度降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设置工业企业准入门槛,防止具有一定污染和能耗的工业门类进驻园区。3.2.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历史文化名城特质要素 (1)自然环境特色要素日喀则市属于藏南珠峰地区东北部的河谷地区,喜玛拉雅褶皱带,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风光。境内群峰林立,湖泊旖旎,河流纵横。平均海拔为3847米,年楚河和雅鲁藏布江景色优美,季节性变化大。(2)人工环境特色要素城市形态与格局:以东西向的日喀则路为大致界线日喀则城分为新旧两片。旧城的中心在宗山一带,向西延至扎什伦布寺周围。以日喀则路以南区域是近几年建设的新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为日喀则路、几吉朗卡路以北,雪强路、仁布路以西围合的街区,以后藏式民居建筑为主。历史与宗教建筑:日喀则市历史建筑主要有19座,均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4处、市级12处。民居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的建筑,一般分为简单的陋室、平房和碉房,碉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藏式民居建筑,白墙木窗,贴有经文和经幡,门头上还饰以牛角。日喀则较有名的贵府宅邸有很多,主要有:德来热旦、杜索、卡热.扎东、德瓦夏、顿康、日帕、擦绒、雪夏、雪日敏吉等。文物古迹:规模较大的历史遗迹4处,分别为日喀则旧宗山遗址、普姆群宗神山遗址、夏鲁古墓、亚布豁。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综合概括为“确定保护体系,挖掘民族文化”。(1)确定保护体系明确市区保护体系与市域保护体系。市区保护体系由自然环境整体特色保护、历史城区整体风貌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古迹保护五个方面组成。市域保护体系由市域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古迹保护组成。(2)挖掘民族文化通过历史文化系列保护整合地域性的、民族性、宗教性特色文化。这三方面构成了日喀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并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措施,指导城市建设。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1)自然环境整体特色保护保护市区内的自然山体,以山体为基准协调周边人工建设。保护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孜拉河等自然水体,以河道绿线为保护控制区。保护自然植被和湿地;增加绿化和植树。(2)历史城区整体风貌保护历史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对日喀则路以北区域的总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范围划为历史城区。对历史城区内具有一定历史价值、风貌特征的各类建筑和建筑群予以保留,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保护内容具体为历史城区总体格局和风貌特色的保护;历史城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历史建筑的体系性保护;以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保持历史城区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和舒展的天际线,保护历史城区的景观视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冷链物流行业冷链管理与食品安全保障研究报告
- 校园生命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金融行业数字货币支付模式探索报告
- 2025年高龄老年人多重慢性病综合治疗模拟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知识应用能力挑战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甘肃国际物流平凉有限公司员工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肿瘤科肿瘤治疗方案制定模拟测验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外科学科的智齿拔除手术护理操作模拟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6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体育医学专业运动损伤处理技巧考核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银行解冻申请书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全册)单词表
- 全心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及护理
- 森林抚育作业设计
- 2002版干部履历表(贵州省)
- DL∕T 1396-2014 水电建设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整 理规范
- 行路难课件8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
- 防欺凌隐患排查和矛盾化解记录表
- 建设单位给施工单位的通知函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