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_第1页
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_第2页
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_第3页
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_第4页
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高等教育学论文资助者类型与资助动机对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 广西师范学院付进 【摘要】基于我国高校资助背景,探讨资助者类型(个人 VS.组织)和资助意图(自私的VS.无私的)对大学生感恩、亏欠感、回报和助人意愿的影响。情景短文实验结果发现,组织比个人资助者引发学生更高的感恩和亏欠感;无私意图比自私意图引发学生更高的感恩;感恩与学生的回报和助人意愿均显著相关,亏欠感则与后两者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资助者类型 资助意图 感恩 亏欠感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56-04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加大投入推行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以及社会资助的增多,许多贫困生从中获益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受资助后不知感恩的情况时有报道,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等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多。这些社会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感恩的关注与需求,为此,研究感恩心理的发生机制对当前学校的感恩教育,特别是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即使受助者承认接受帮助带来自己期望的结果,他们并不一定会产生感恩,而可能产生的是亏欠感。那么什么因素影响或决定受助者的感恩还是亏欠的情绪,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的?唯有探明这些问题,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接受了资助却不知感恩的原因。为此,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本研究将采用情景实验研究,探讨资助者类型、资助意图对感恩和亏欠感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当前高校感恩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感恩是指人们接受了某种有价值的礼物或恩惠时产生的即时情绪体验。一般认为,只有当受助者知觉到帮助者是有意提供具有价值的帮助时才会体验到感恩情绪。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受助后并不一定会产生感恩,有可能是产生的是亏欠感。亏欠感是指个体因别人的帮助而获益所产生的有责任去偿还帮助者的一种情绪状态。过去的研究者常常混淆感恩和亏欠感,当前的研究发现,二者虽同是接受帮助或恩惠之后的情绪反应,但二者是有差异的。首先,亏欠感是基于互惠主义规范做出的,根据平衡互惠理论,当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恩惠时,受助者可能感到彼此关系的平衡性被打破了,因此觉得应该给予对方回报来恢复彼此的平衡关系。一旦没有回报对方,个体就会觉得亏欠对方。感恩或许也受到这个规范的影响,但感恩大于甚至是超越了“一报还一报”的心理。更具体而言,亏欠感会驱动个体去考虑帮助者所付出的代价,并努力去偿还相等的价值。相反,感恩促使人们感激帮助者,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受助者对第三方的慷慨,表现为感恩的溢出效应。其次,感恩往往是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的,而亏欠感与诸如羞愧、内疚等消极情绪相关;在行为倾向上,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倾向有关,而亏欠感与反社会的行为倾向有关。由此不难推测出,如果大学生接受他人的资助,他们感恩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亏欠感;且在这两种情绪的影响下,受助者可能会产生不同回报和助人意愿。那么在高校资助情境下,什么因素影响受助大学生的感恩和亏欠情绪呢?一般来说,引发感恩/亏欠感的因素有四个:帮助对受助者的价值或重要性、帮助者的努力或代价、义务、意图。其中,帮助意图能直接预测感恩/亏欠感,被认为是区分这两种情绪的强有力指标:当帮助是无偿的、不要求回报时容易引发感恩;反之则引发亏欠感。然而,这个结论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它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特别是高校资助的情境仍有待检验。据此,本研究预期当资助者持有不求回报、无私的资助意图时,则被试将会更加感恩,反之,期待回报、自私的资助意图则引发更高的亏欠感。 此外,帮助者类型也会影响到受助者的感恩和亏欠感。根据不同的标准,帮助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许多研究倾向于从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关系来区分,并发现个体对父母和兄弟姐妹显示出较少的感恩,而对朋友和陌生人有较多的感恩;在亏欠感方面,日本和泰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陌生人的帮助持有最高的亏欠感。此外,Watkins发现当受助者喜欢帮助者时,他们显示多的感恩稍微少的义务感。资助或捐助是一种特殊的帮助形式,在很多情况下,资助者和受助者并非同一时间在场,且二者多数是相互不认识的;但资助者可能是企业或政府等组织,也可能是个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受助者的感恩和亏欠感是否有所不同呢?一些证据显示我国的企业组织的捐助更多出于慈善、利他的动机,而慈善的捐助意图引发更高的感恩;为此不难推测,组织可能比个人资助者引发受助者更高的感恩,虽然没有关于亏欠感的相关文献,但本研究认为,与感恩类似,组织和个人资助者可能也会带来受助者不同程度的亏欠感。 综上,虽然感恩研究逐步增多,但感恩的影响因素、感恩和亏欠感差异的研究仍然较少。为此,本研究基于接受了资助后大学生不知感恩的现实问题,探讨中国高校资助背景下大学生感恩和亏欠感的前因和后果变量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根据对已有的文献梳理,本研究将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作为前因变量,而回报和助人意愿被视为感恩和亏欠感的直接结果。具体而言,本研究的问题包含:(1)资助者类型(组织VS.个人)、资助意图(自私的VS.无私的)是否会不同地影响受助者的感恩和亏欠感?(2)感恩和亏欠感是否会对受助者回报意愿和助人意愿产生不同影响?根据上述的文献梳理,本研究的假设是: 假设1:资助者类型、资助意图对受助者的感恩和亏欠感有影响。具体而言,资助者是组织或个人对受助者的感恩和亏欠感的有不同的影响;无私的资助意图比自私的资助意图引发更高的感恩以及更低的亏欠感。且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交互影响感恩和亏欠感。 假设2:感恩和亏欠感对受助者的回报和助人意愿有不同的影响。感恩与回报和助人意愿的关系比亏欠感与这二者关系更密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2(资助者类型:组织VS. 个人)*2(资助意图:无私的VS. 自私的)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感恩和亏欠感情绪,以及回报和助人意愿。 (一)研究对象 广西某所高校参加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的265名大学生(68名男生,5人性别信息缺失;M年龄=20.64岁,SD=1.43岁)。这些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4种实验条件中,其中,基于无私动机的个人捐助处理中有66名被试,基于无私动机的组织捐助处理中有71名被试,基于自私动机的个人捐助处理中有67名被试,基于自私动机的组织捐助中有61名被试。此外,在所有调查对象中,74人(占27.9%)未获得资助,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均获得学校或社会资助。 (二)研究工具 1.情景短文。本研究通过情景短文来操作自变量。这个短文主要是讲一个准备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资金问题最后接受他人资助的故事。故事如下: 大学临近毕业,你经过谨慎考虑之后决定创业,但多方筹借仍差几万元的资金,这令你十分苦恼。一天你了解到有家企业(组织资助者条件)个人资助者条件:有位企业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愿意为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5万元的资助。同时你也了解到这家企业/这位企业家是无偿提供帮助,受资助后不需要任何回报(无私动机条件)自私动机条件:同时你也了解到这家企业/这位企业家并非无偿提供帮助,受资助者要以年利润的5%作为回报直至连本带息偿还满6万元即可。此外,为了确保资助款项确实用于创业,申请者需要上交一份相对完善的创业计划。你确实需要这笔资金,为此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并邮寄到资助单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你终于到通知:你的创业计划不错,可以获得创业资助。 2.情绪测量。借鉴已有的状态感恩测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情绪词汇测量学生的感恩和亏欠感,由于已有的状态感恩的测量不具备中国文化的适用性,且目前无状态亏欠感的测量,为此本研究从字典中选取了与感恩和亏欠感意思相近的情绪词汇,如感恩的、感激的、铭感不忘的、负债的、亏欠的、受恩惠的、有压力的、有责任的,并结合我国学者修订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进行测量。其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各有9个项目。要求研究对象以“0(基本没有)-4(非常强烈)”来评定自己的情绪。 3.特质感恩。个体自身的感恩特质被认为会影响到其感恩情绪,为此,研究也将特质感恩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采用GQ-6的中国修订版进行测量,要求学生以“1(完全不像我)-5(完全像我)”回答6个项目。 4.回报和助人意愿。本研究主要以回报和助人意愿来考察学生在感恩/亏欠感的不同情绪下的行为倾向。其中对帮助者的回报意愿,采用题项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回报你的资助者”进行测量。助人意愿主要考察了受助者对处于相同状态的人的帮助意愿,题项是“如果有人也想创业,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提供创业咨询帮助”和“如果你今后有条件,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资助有创业意向的人”,这3个题项均要求学生以“0(非常不愿意)-6(非常愿意)”进行回答。 (二)程序 首先,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4篇短文中的其中一篇,阅读之后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处于故事所描述的情景并评价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此外,学生还需要推断资助者的意图,题项如“你认为这个资助者的动机是?”要求学生以“ 0(完全无私的)-6(完全自私)”进行回答。其次,学生对GQ-6进行回答,并报告自己的年龄、性别以及是否获得过学校或社会的资助等信息。 三、结果 (一)操作检验 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资助者意图的实验操作在学生所推断的资助意图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要求回报条件下的学生(M=2.91,SD=0.93)比在不要求回报条件下的学生(M=2.25,SD=1.28)更倾向认为资助者是自私的,t(1,262)=4.73,p0.01,d=0.59;说明了资助意图的操纵成功。 (二)因素结构 将描述感恩和亏欠感的9个情绪词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感动的、感恩的、铭感不忘的、受恩惠的、有责任的在第一个因子上具有高载荷,因素载荷在0.39-0.84之间;负债的、亏欠的、有压力的在第二个因子上有高载荷,因素负荷在0.71-0.86之间。然而“有责任的”跨因子载荷较高,故删除该项目。为此,第一个因素被命名为感恩,第二个因素被命名为亏欠感,两个因素共解释64.50%的总变异,因素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国大学生所感受的感恩和亏欠感是存在有差异。此外,感恩和亏欠感的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80和0.72;且感恩与积极情绪(r=0.54,p0.01)、亏欠感与消极情绪(r=0.57,p0.01)呈显著正相关,相反,感恩和消极情绪(r=0.07,p0.05)、亏欠感与积极情绪的相关(r=-0.09,p0.05)均不显著,说明了感恩和亏欠感的测量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 (三)资助者类型和资助动机的影响 在感恩和亏欠感情绪上,2(资助者类型)*2(资助意图)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259)=213.62,p0.01,2=0.45,说明了在受资助的情况下,学生产生的感恩情绪(M=3.01,SD=0.83)显著高于亏欠感(M=1.98,SD=0.95)。资助者类型(F(1,259)=4.55,p0.05,2=0.02)和资助意图(F(1,259)=18.83,p0.01,2=0.07)的主效应均显著。 在交互作用方面,资助者类型与情绪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59)=0.02,p0.05,2=0,资助意图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1,259)=4.45,p0.05,2=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无私资助的大学生(M=3.26,SD=0.72)感恩显著高于接受自私资助的被试(M=2.75,SD=0.87),F(1,264)=26.61,p0.01;二者在亏欠感上并无显著差异,F(1,264)=3.26,p0.05。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59)=2.11,p0.05,2=0.01。资助者类型、资助意图和情绪的三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1,259)=0.83,p0.05,2=0.001。 在回报和助人意愿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意愿的主效应(F(1,261)=0.93,p0.05,2=0.004)、资助者类型(F(1,261)=0.002,p0.05,2=0)和资助意图的主效应(F(1,261)=3.10,p0.05,2=0.01)均不显著。 在交互作用上,资助者类型与意愿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61)=2.61,p0.05,2=0.01,资助意图与意愿的交互作用显著,F(1,261)=6.50,p0.05,2=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无私资助的大学生(M=5.18,SD=1.06)的回报意愿显著高于接受自私资助的大学生(M=4.81,SD=1.16),F(1,263)=7.08,p0.01,二者在助人意愿上并无显著差异,F(1,263)=0.04,p0.05。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61)=2.52,p0.05,2=0.01。资助者类型、资助意图和意愿的三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61)=0.15,p0.05,2=0.001。 (四)感恩/亏欠感与回报、助人意愿的关系 由于特质感恩可能带来影响,研究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感恩、亏欠感和回报、助人意愿的关系。结果发现,控制特质感恩的影响后,感恩和亏欠感的偏相关为0.16(p0.05);感恩与回报(r=0.32,p0.01)、助人意愿(r=0.17,p0.01)均存在显著的偏相关;而亏欠感与回报(r=0.06,p0.05)、助人意愿(r=-0.01,p0.05)的偏相关均不显著。 四、讨论 本研究主要通过情景实验法,探讨中国高校资助背景下感恩和亏欠感的前因和后果变量,其中前因变量包括资助者类型和意图,而后果变量则是回报和助人意愿。研究结果发现,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对受助者的感恩和亏欠感、回报和助人意愿存在不同的影响,且感恩、亏欠感与回报、助人意愿的关系也存在差别,为此,本研究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 第一,资助意图对感恩和亏欠感有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无私的资助意图引发更高的感恩,但无私的与自私的意图所引发的亏欠感并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Watkins等人的发现不一致,但与Tsang的发现相一致,同时也支持“帮助意图是区分感恩和亏欠感的重要因素”这一论断。在回报和助人意愿上,无私的资助意图影响大学生的回报意愿,但不影响其助人意愿。出现这一结果可以采用平衡互惠理论来进行解释。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这个恩惠和帮助是否处于无私的还是自私的目的,都会打破这种帮助者受助者之间平衡,进而使受助者产生亏欠感。然而,在自私的资助意图条件下,由于资助者提出了自己的回报预期后,受助者会将这种回报预期视为对资助者恩惠的偿还,换句话说,受助者将这种资助视为互惠的关系而非帮助关系,从而达到平衡感,且不会产生额外的回报意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私的资助意图所引发的亏欠感与无私的资助所引发的一样,但在回报意愿上有差异的原因了。 第二,研究发现资助者类型在感恩和亏欠感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显示出接受来自组织的资助引发受助者更高水平的感恩和亏欠感;但资助者类型不影响大学生的回报和助人意愿。这一结果可能与组织资助者更倾向被认为是出于慈善、无私、回报社会而非想谋取回报的目的有关。 资助者类型与资助意图在感恩、亏欠感、回报和助人意愿上均无显著交互作用。这一方面显示了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对感恩、亏欠感的不同影响,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资助者类型与感恩和亏欠感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中介因素。正如上述所言,组织的资助可能被视为更无私的,本研究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点,即大学生认为组织的资助意图是更无私的,从而产生更高的感恩。为此,今后的研究需要更细致地检验资助意图推断在资助者类型与感恩、亏欠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三,研究也发现,感恩与回报、助人意愿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亏欠感与这二者的相关不显著。该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支持了过去的研究结论,即感恩具有积极的功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积极情绪;另一方面也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大学生接受资助后不知感恩”这一问题,即接受资助引发学生的高亏欠感,则会抑制他们表达回报和助人的意愿,从而表现为不知感恩。 第四,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与亏欠感也是有区别的两种情绪状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知恩不报非君子”等俗语,体现了国人高度重视感恩,但也将感恩与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后者反映出亏欠感的内涵。换句话说,感恩和亏欠感在中国文化中界线更加模糊。一些研究也指出亏欠感在东方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本研究证实了虽然这两种情绪在文化或道德上容易被混淆,但在心理层面上,二者仍是可以区分的。且在接受资助后,大学生仍是感恩情绪占主导;虽然我国文化中的感恩特别注重互惠,即采用一些行动去表达这种感恩、去回报帮助者,但不可否认,这些回报行为主要是由感恩情绪而非由亏欠感驱动的。 本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回报、助人意愿是感恩而非亏欠感所驱动的,这一结果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大学生接受资助后不知感恩”这一问题,也提示了高校资助工作中应该注意避免亏欠感的消极影响。从具体实施上看,一方面,资助工作应该强调资助的慈善、无私意图,充分引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尽量避免一些不当的言行引发学生的亏欠感,正如有研究指出的,一些资助工作在宣传过程中没有保护受助者的隐私,并存在加重受助者“感情债”的心理负担,甚至让受助大学生认为接受资助是一种伤害。这很难达到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目的。 总之,本研究通过情景短文实验方法探讨了资助者类型和资助意图对受助大学生感恩、亏欠感的影响,初步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大学生接受资助后不知感恩”这一问题,为高校进行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然而,要想有效地提升高校的感恩教育,特别是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仍需要对感恩心理的产生机制进行更多实证探讨。 参考文献 1Emmons R A,Mccul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 2Greenberg M S.A theory of indebtednessM.Social exchange,Springer,1980 3Watkins P C,Scheer J,Ovnicek M,et al.The debt of gratitude:Dissociating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J. Cognition Emotion,2006(2) 4Grant A M,Gino F.A little thanks goes a long way: Explaining why gratitude expressions mo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