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维生素课件_第1页
食品营养学维生素课件_第2页
食品营养学维生素课件_第3页
食品营养学维生素课件_第4页
食品营养学维生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维 生 素 一、概述 概念 维生素(vitamin)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 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的种 类很多,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在生理上既不是构成 各种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体内的能量来源,但 它们却在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维生素一般是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大多数的维生素在机体内 不能合成,虽然需要量很小,但必须由食物提供; |少部分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3和维生素D可由机体合成; |维生素K和生物素可由肠道细菌合成,但合成的量并不能完 全满足机体的需要,因而不能替代从食物中获得这些维生素 。 |按发现顺序,以英文字母命名,如维生素A、B、C等; |按生理功能,如抗坏血酸、抗干眼病因子等; |按化学结构,如视黄醇、硫胺素和核黄素等。 命名 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PP、 B6、叶酸、B12、泛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 脂溶性维生素特点 |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其吸收与肠道中脂类密切相关; |易储存于体内,而不易排出体外(除维生素K外); |摄取过多,易在体内蓄积而导致毒性作用; |摄入过少,可缓慢地出现缺乏症状。 水溶性维生素特点 |体内仅有少量储存,较易自尿中排出(维生素B12例外); |大多数以辅酶形式参与机体物质代谢; |体内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储存形式,当机体饱和后,摄入的维 生素从尿中排出;反之,若组织中的维生素耗竭,则给予的维 生素将大量被组织摄取利用,故从尿中排出量减少; |一般无毒性,但过量摄入时也可能出现毒性; |摄入过少,可较快出现缺乏症状。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摄入不足 |吸收利用降低 |需要量相对增高 维生素缺乏的分类 |按缺乏原因:原发性、继发性维生素缺乏 |按缺乏程度:临床、亚临床维生素缺乏 二、维生素A 概念 维生素A类是指含有视黄醇(retinol)结构, 并具有其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包括已形成的维 生素A(preformed vitamin A)和维生素A原( provitamin A)以及其代谢产物。 活性形式 |视黄醇(retinol) |视黄醛(retinal) |视黄酸(retinoic acid) 维生素A原 |可在小肠和肝细胞内转变成视黄醇和视黄醛的类胡 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 |如-胡萝卜素(-carotene)、-胡萝卜素(- carotene)、-胡萝卜素( -carotene)等,其中最 重要的为-胡萝卜素。 吸收与代谢 图1 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在小肠的吸收过程 吸收与代谢 图2 维生素A在肝脏的代谢、血浆的转运和靶组织的摄取 生理功能 |视觉(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分 ) |细胞生长和分化 |维护上皮组织细胞的健康 |免疫功能 |抗氧化 |抑制肿瘤生长 缺乏的危害 |暗适应能力下降(最早症状),严重者可致夜盲症; |干眼病,进一步发展可致失明; |引起机体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以至出现各种症状( 如皮脂腺及汗腺角化,出现皮肤干燥,毛囊角化过度,毛囊丘疹 与毛发脱落),食欲降低,易感染; |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 干眼病 维生素A缺乏最明显的症状。结膜、角膜上皮组织变 性,泪腺受损分泌减少,结膜出现皱纹,失去正常光 泽。患者常感眼睛干燥、怕光、流泪,发炎,疼痛 F1-VA缺 毕脱斑 ( Bitot spots ) F3-VA缺 过量的危害 |急性毒性: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眩晕、视觉模 糊、肌肉失调、婴儿囟门突起。当剂量更大时,可出现嗜睡 、厌食、少动、反复呕吐,甚至致命; |慢性毒性:头痛、食欲降低、脱发、肝大、长骨末端外周 部分疼痛、肌肉疼痛和僵硬、皮肤干燥搔痒、复视、出血、 呕吐和昏迷等; |流产、致畸性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n营养状况可分为五类:缺乏、较少(边缘状态)、 充足、过多和中毒。 n应根据生化指标、临床表现,结合生理情况、膳食 摄入情况综合予以判定。 参考摄入量 |单位:视黄醇当量(retinal equivalents, RE) |换算及公式: 膳食或食物中总视黄醇当量(gRE)=视黄醇(g)+- 胡萝卜素(g)0.167+其他维生素A原(g)0.084 参考摄入量 |RNI:男性为800g RE /d 女性为700g RE /d |UL: 成人为3000g RE /d 孕妇为2400g RE /d 食物来源 |最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 、全奶、奶油、禽蛋等; |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和 水果。 三、维生素D 概念 维生素D类是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并 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以维生素 D2(ergocalciferol, 麦角钙化醇)及维生素D3 (cholecalciferol, 胆钙化醇)最为常见。 主要分类 |维生素D2:是由酵母菌或麦角中的麦角固醇( ergosterol)经日光或紫外光照射后形成的产物, 并且能被人体吸收; |维生素D3:是由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的衍生物7- 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 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维生素D与其他脂溶性物质一起形成胶团被动吸收 入小肠黏膜细胞,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在血液中由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携带运输 ; |维生素D3(或D2)在肝、肾中依次经两次羟化作用,分别生 成25-(OH)-D、1,25-(OH)2-D或24,25-(OH)2-D; |1,25-(OH)2-D合成后,由肾脏释放入血,并运输至各个靶器 官,产生生物学效应。 生理功能 |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转运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 |通过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调节血钙平衡 |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缺乏症 |佝偻病 |骨质软化症 |骨质疏松症 |手足痉挛症 过多症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头 痛、多尿、烦渴、发热,血清钙磷增高,以至发展 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 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参考摄入量 |钙、磷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儿童、少年、孕妇、 乳母、老人维生素D的RNI为每人每天10g,成人 为5g;UL为50g。 |鉴于目前大量的低维生素D水平与慢病相关的报道 ,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提高维生素D的RNI和UL。 食物来源 |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蛋黄等动物 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 |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 |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含少量或不含。 四、维生素E 概念 维生素E类是指含苯并二氢吡喃结 构、具有-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 。 分类 |生育酚(tocopherols, T): -T、-T、-T、-T |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s, TT): -TT、-TT、-TT、-TT 吸收与代谢 |生育酚在食物中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而生育三烯酚则以 酯化的形式存在,它必须经胰酯酶和肠黏膜酯酶水解,然后 才被吸收。 |游离的生育酚或生育三烯酚,在胆汁的作用下以胶团的形式 被动扩散吸收,后掺入乳糜微粒,经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 |吸收率一般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80%。随着维生素 E的摄入量增加,吸收率降低。 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E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运输 ,在保护LDL免遭氧化损伤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维生素E溶于脂质并主要由脂蛋白转运,所以 血浆维生素E浓度与血浆总脂浓度呈正相关。 生理功能 |抗氧化 |预防衰老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 |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等 缺乏与过量 n维生素E 缺乏在人类较为少见 n在脂溶性维生素中, 维生素E的毒性也相对较小 参考摄入量 |我国现行成人的维生素E适宜摄入量是每天 14mg总生育酚。 |有建议对推荐的维生素E摄入量需要考虑膳食能 量的摄入或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食物来源 |自然界中分布甚广; |含量丰富的食品有植物油、麦胚、硬果、种子类、 豆类及其他谷类; |蛋类、肉类、鱼类、水果及蔬菜中含量甚少; |有些油制品中含-生育酚多于-生育酚。 五、维生素B1 |维生素Bl也称硫胺素(thiamin)、抗脚气 病因子和抗神经炎因子。 |纯纯品为为白色粉末状结结晶,易溶于水,微溶 于乙醇。酸性环环境下较稳较稳 定,中性和碱性 环环境中不稳稳定。 理化性质 |维维生素B1在空肠肠和回肠肠吸收,浓浓度高时时由 被动扩动扩 散吸收,浓浓度低时时主要由主动转动转 运 系统统吸收。 |在肝脏脏代谢谢,代谢产谢产 物主要由肾脏肾脏 随尿排 出体外,排出量与摄摄入量有关。 吸收与代谢 |1. 辅辅酶功能 焦磷酸硫胺素(TPP)是硫胺素主要的辅辅酶形式 ,在体内参与两个重要的反应应,即-酮酮酸的氧 化脱羧羧反应应和磷酸戊糖途径的转酮转酮 醇反应应。 | 2.非辅辅酶功能 维维生素B1缺乏时时可影响某些神经递质经递质 的合成和 代谢谢。 生理功能 |维生素B1缺乏症又称脚气病 1. 成人脚气病 2. 婴儿脚气病 |维生素B1一般不会引起过量中毒 干性脚气病 湿性脚气病 混合型脚气病 缺乏与过量 |尿负荷试验 |尿中维生素B1和肌酐含量比值 |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或TPP效应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成年男性RNI为1.4mg/d,女性为1.3mg/d, UL为50 mg/d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含量丰富 的食物有:谷类、豆类及干果类。动物内脏 (肝、心、肾)、瘦肉、禽蛋中含量也较多 。 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六、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riboflavin) ,是具有一 个核糖醇侧链的异咯嗪类衍生物。 |黄色粉末状结结晶,味苦,熔点高;水溶性较较低 ;酸性及中性环环境中对热稳对热稳 定,碱性环环境中易 被热热和紫外线线破坏;有游离及结合两种形式, 游离状态易发生光裂解,结合状态较稳定。 理化性质 |维生素B2主要在胃肠肠道上部吸收,是一个 主动转动转 运过过程,需要Na+和ATP参与。 |体内多余的维生素B2主要随尿液排出,未 被吸收的维生素B2随粪便排出,汗液亦可 排出少量维生素B2 。 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B2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 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参与许多 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 1. 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酶功能 2. 参与维维生素B6和烟酸的代谢谢 3. 其他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维生素B2缺乏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眼、口 腔和皮肤的炎症反应。 p眼:睑缘睑缘 炎、羞明、视视物模糊和流泪等。 p口腔:口角炎、唇炎、舌炎、地图舌。 p皮肤:脂溢性皮炎。 |维生素B2一般不会引起过量中毒。 缺乏与过量 1. 红细红细 胞谷胱甘肽还肽还 原酶活性系数 2. 尿负负荷试验试验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成年男性RNI为1.4 mg/d,女性为为1.2 mg/d,婴婴 儿、儿童及孕妇妇、乳母的供给给量应应适当增加。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动物性食 品较植物性食品含量高。动物肝脏、肾脏、心 脏、乳汁及蛋类含量尤为丰富;植物性食品以 绿色蔬菜、豆类含量较高,而谷类含量较少。 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七、烟酸 |烟酸(niacin,nicotinic acid)又称维 生素B3、尼克酸、维生素PP、抗癞皮病 因子。 |烟酸可转变成烟酰胺。 理化性质 |烟酸主要以辅酶I(NAD)和辅酶II( NADP)的形式存在。 |色氨酸可转化成烟酸。 吸收与代谢 1. 参与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 2. 与核酸的合成有关 3. 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4. 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 生理功能 |烟酸缺乏症癞皮病。其典型症状是皮炎 (dermatitis)、腹泻(diarrhea)和痴呆 (dementia),即所谓“三D”症状。 |烟酸缺乏常与维生素Bl、B2缺乏同时存在。 |过量摄入烟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 、眼部不适、恶心、呕吐、高尿酸血症和糖 耐量异常等。 缺乏与过量 1. 尿中2-吡啶酮/N-甲基烟酰胺的比值 2. 尿负荷试验 3. N-甲基烟酰胺与肌酐比值 4. 红细胞NAD含量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烟酸当量(mg NE)=烟酸(mg)1/60色氨酸 (mg) |成年男性RNI为14mgNE/d,女性为13mg NE/d,UL为 35mgNE/d |烟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性食物中。植物 性食物中存在的主要是烟酸,动物性食物中 存在的主要是烟酰胺。 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八、维生素B6 |吡哆醇(pytridoxine,PN) |吡哆醛(pyridoxal,PL) |吡哆胺(pyridoxamine,PM) |易溶于水及乙醇,微溶于有机溶剂,在空气 和酸性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被破坏 ,各种形式对光均较敏感。 理化性质 |通过被动扩散形式在空肠和回肠吸收,经磷 酸化成PLP和PMP。组织中维生素B6以PLP 形式与多种蛋白结合、蓄积和贮存,主要贮 存于肌肉组织。 |通过吡哆醇激酶转化为各自的磷酸化形式, 并参与多种酶的反应,主要从尿中排出,少 量从粪便排泄。 吸收与代谢 |参与氨基酸代谢 |参与脂肪的代谢 |促进体内烟酸合成 |参与造血 |促进体内抗体的合成 |可促进维生素B12、铁和锌的吸收 |参与神经系统中许多酶促反应 生理功能 |缺乏可致眼、鼻与口腔周围皮肤脂溢性皮炎, 并可扩展至面部、前额、耳后、阴囊及会阴等 处。 |临床症状:口炎,唇干裂,舌炎,神经精神症 状,免疫功能受损,高半胱氨酸血症和黄尿酸 血症,偶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对幼儿的影响更明显。 缺乏与过量 |维生素B6的毒性相对较低,经食物来源摄入大 量维生素B6没有不良反应,服用大剂量维生素 B6达到500 mg/d时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可出 现神经毒性和光敏感性反应。 缺乏与过量 1.色氨酸负荷试验 2.血浆PLP含量 3.尿中4-吡哆酸含量 |其他指标还有红细胞转氨酶指数,如谷草转 氨酶指数、谷丙转氨酶指数以及血浆同型半 胱氨酸含量等。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AI成人为1.2 mg/d 。 |妊娠、哺乳期、口服避孕药或用异烟肼治疗结 核时,维生素B6需增加。 |白色肉类(如鸡肉和鱼肉),肝脏、豆类、坚 果类和蛋黄等含量丰富。 |水果、蔬菜中维生素B6含量也较多,其中香蕉 、卷心菜、菠菜的含量丰富。 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九、叶酸 |叶酸(folic acid)也称为维为维 生素B9、Bc和 维维生素M,其化学名称是蝶酰酰谷氨酸。 |叶酸为淡黄色结晶状粉末,不溶于冷水,稍 溶于热水,其钠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 乙醚及其他有机溶剂。在水中易被光破坏,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 对热稳定。 理化性质 |叶酸在肠道的转运是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过 程,并受pH、能量等因素影响,以单谷氨酸盐 形式大量摄入时以简单扩散为主。 |叶酸可经胆汁、粪便和尿液排泄,少量可随汗 与唾液排出,排泄量与血浆浓度呈正比。 |成人叶酸的丢失量平均为60 g/d。 吸收与代谢 |只有四氢叶酸具有生理功能。 |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与代谢。 生理功能 |叶酸缺乏表现: 1. 巨幼红细红细 胞贫贫血 2. 对对孕妇妇和胎儿的影响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4. 叶酸与某些癌症 |大剂量服用叶酸可产生副作用。 缺乏与过量 1. 血清和红细红细 胞叶酸含量 2. 血浆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3. 组组氨酸负负荷试验试验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叶酸当量(g DEF)=膳食叶酸(g)+1.7叶酸补补 充剂剂(g) |成人叶酸的RNI为为400 g DEF/d,妊娠、哺乳 及婴婴儿需相应应增加,UL为为1000 g DFE/d。 |叶酸广泛存在于动动植物食品中,其良好的食物 来源有肝脏脏、肾脏肾脏 、蛋、梨、蚕豆、芹菜、花 椰菜、莴莴苣、柑橘、香蕉及其他坚坚果类类。 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十、维生素C |L-型和D-型两种,D型无生物活性。 |无色无味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稍溶于丙 酮与低级醇类,不溶于脂溶性溶剂,结晶维 生素C稳定,其水溶液极易氧化,遇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